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2021記者節感言多篇

2021記者節感言多篇

2021記者節感言多篇

記者節感言 篇一

今天是記者節,我們依然在路上,為隴南學子,為市民的熱線投訴,為每一條新聞線索,奔走在路上。

新聞記者是時代的見證者和書寫者,也必然是參與者。我們用手中的鏡頭和筆記錄新聞,呈現真相,反映民生訴求,為正義的伸張和城市的進步提供新聞和輿論的支撐。

報道新聞事實,揭示公共事件的真相,是記者的天職。為了維護職業的尊嚴,記者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和不畏威脅阻撓的勇氣。不可迴避的是,記者因為新聞報道而受到人身威脅的事件時有發生。前不久,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表示,新聞記者正面臨複雜的職業生態環境;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坦言,記者維權仍有一定難度。記者成為一種高風險的職業。

慶祝20xx年記者節工作座談會透露,新聞出版總署正在研究建立新聞記者職務行為規範準則。明文規範記者行為,為新聞報道建立清晰的法律規範,是新聞業走向法治的前提,在規範採訪報道的同時,如何保障批評報道權、保障記者安全,應該是不容忽略的內容。新聞事業需要堅守新聞正義的記者,也需要捍衞新聞權利的新聞立法。

記者採訪報道和維權的難度,反襯着公民知情權的實現程度;對記者權益的保障程度,則反映了對公民知情權的尊重程度。法治不健全,記者採訪報道的權利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障。即便記者報道了真相,如果沒有社會法治的跟進,真相背後的正義訴求也不可能得到實現,事件即使反覆曝光,也難有實質推進。新聞的困境對應了記者的艱難處境,也正是在需要記者勇敢擔當的地方,體現出新聞的價值和力量。

20xx年是晶報記者大力發揚“陽光媒體非常新聞”力量的一年,在輿論監督上更有力,在參與推動社會管理進步上更給力。為了新聞正義,我們將繼續前行。

記者節感言 篇二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個屬於我們的特殊的日子。從踏進新聞行業那天起,如今已經過了五個年頭。回想這五年裏的工作經歷,我感悟頗多。

記者是我的第一份職業。一開始工作時,對記者真正的含義並不懂,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記者的光輝與自由。於是,這個蜕變的過程變得極為漫長和艱辛。五年的時間過去了,我終於明白,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着力營造更和諧的社會環境,使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更進步,是記者不可推卸的職責與使命。

採訪的過程千篇一律,從接到任務到聯繫採訪對象,再到採訪和寫稿。整個過程讓人感覺緊張、惆悵和疲憊。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並順利刊登後,才是我們可以稍微鬆口氣的時候。在這過程裏,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三年前的一個採訪對象。那是一户殘疾人家庭,妻子癱瘓在<>家,瘸腿的丈夫每天靠撿破爛為生,還要供一個女兒上學。我發現自己在工作上的累與他們生活上的苦比起來不值一提,尤其是他們那種對生命的執著總會讓我感動,此時,放棄的念頭便打消了。

記者的一年四季都是收穫的季節。當有人肯定了我們的努力,所有的疲憊與惆悵便會很神奇地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尤其是當文章見報後我們所接到的每一句讚揚與批評,便會化成我們工作上進步的動力。社會賦予了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讓我們去見證、去記錄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需要不斷去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煥發出一種青春的激情。這些經歷讓我獲益良多。這種珍貴的收穫不分季節,每天都是進行時。所以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一年四季都是收穫的季節。

2021記者節感言 篇三

今天是第22個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一樣,在中國作為行業性的節日好象只有這麼三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有幸過節,我在很忙然中度過了今天---記者節。

從業這些年,經歷了風風雨雨,苦辣酸甜……心裏一直想要説些什麼?

100多年前,馬克·吐温曾這樣評價新聞業:“這是由一羣無知、自以為是、頭腦簡單的人制造的輿論,這些連挖溝、修鞋都不夠資格的人,為了生存走上了記者之路。”

這有點像當下中國新聞記者的寫照。

曾被譽為“無冕”的這個羣體,正在尷尬地飽受聲譽危機。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記者自身,也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之中。

一個機會,一考就考進了新聞單位,一個本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就吃起了文化這碗飯,敢説我是盡了全力地做記者,那種痴迷,那種敬業回想起來連自己都不堪回首,參與創辦經濟台、交通台,耕耘、收穫、艱辛、汗水、鮮花、榮譽,苦樂盡在其中……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民鼓,為民呼,為社會進步助推一把,忠於職守,我無愧地説,我做到了。

記者節只是一個尊重記者的形式和符號,記者要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更好地融入社會,褒揚正義,鞭笞__,為社會進步和文明貢獻力量。

記者節,一個雖然沒有假期但是令人心動的節日!

2021記者節感言 篇四

記者不是路,而是橋;生活不是橋,而是路。

一條條路縱橫交錯,一座座橋搭接彼此。記者提筆,掃盡千秋,是英雄悟,也是凡人心。每一座橋都是路,但路不一定是橋。路就是路,是筆直的、平凡的、靜默的。

或許長遠看,路也會有曲折,也會翻山越嶺,也會爬坡過坎,也會在懸崖峭壁間螺旋式前進……但從局部看,路永遠是筆直的。路是為了到達,是兩點之間的距離,起碼路走的每一步,都是筆直的。感恩河曲視窗網,我和“記者”這個職業結識,已經走過了七年之癢;但與“生活”相伴,足足三十年。三十年一路走來,一步步走來,人生感悟已是幾次刷新。有幸遇到過橋,更有幸,通過橋收穫了太多。

文學這個行當不容易!這是我的第一重感悟。不僅僅是我這樣想,餘秋雨稱之為“文化苦旅”,周樹人謂之曰“狂人日記”,都有很深的感觸在裏面。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所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是“苦大仇深”類型的?包括我國的莫言、外國的海明威等等,表情堅硬,都彷彿這個世界欠他很多錢一樣。這些年,我也有類似的感觸。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所寫的題材大多是戰爭、疾病、貧困等,對美好的憧憬、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的期待等等,這些題材是獲不了獎的。文學獎如同一個將軍,下面站的必須是累累白骨、必須是血流成河、必須是負面情緒的極致。從這個意義上講,饒雪漫獲不了獎,韓寒、郭敬明,包括日本的春上春樹,都和諾貝爾獎絕緣了。拋開獎項這種物質認可,另一個意義上,文學要想被時間與歷史證明,彷彿也不能和快樂沾邊。《古文觀止》有12卷222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失意、失落之人寫的。尤其是《捕蛇者説》、《遊褒禪山記》、《愚溪詩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石鐘山記》,以及前後《赤壁賦》都是在作者人生或被貶、被流放、被誣告人生失意的巔峯當口寫就的。金榜舉子鮮沒微聞、落地秀才名傳千古彷彿是一個魔咒。歷朝歷代,官運亨達,文采卻不能流芳;滿腹委屈,幾句牢騷,卻站在了文壇歷史的一個個潮頭。

記者這個行業有驚喜!這是我的第二重感悟。如果沒有做過記者,必定是終身的遺憾。回顧工作的這幾年,特約記者的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最感恩的歲月。幾年來,從接觸記者,到成為記者;從寫單位,到寫社會;從被要求、被安排寫作,到主動去尋找新聞、尋找線索;我越來越有這樣的體會:記者是一座橋!是一座連接我與社會的通道。常言道,不開車不認路。對我來説,如果不當特約記者,恐怕不會主動去思考社會、思考歷史、思考人生。我接觸的第一個記者是王敏;她喜歡寫生活、習慣寫生活,從細微處落筆,情長於物,心繫於夫,字裏行間都是滿滿的幸福感。我接觸的第二個記者是竇佔偉,他是河曲新媒體的開創者、革新者、推動者,也是把我領進記者大門的人。後來遇到了賈金理,他是我認知裏的第三位記者,是一位真正把“記者”當做終身事業追求的“老筆頭”,是書能下酒、新聞可以當飯的行業英雄,值得每一位後輩學習。第四個對我有影響的記者是黃雄,也是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的獲得者。黃雄是主流媒體《中國煤炭報》在湖南的駐站記者,但同時卻有一顆“為民請命”的心,敢於揭蓋、敢於“捅破天”。他冒着生命危險採寫的《曾礦長的官礦勾結圖》等稿件一度引起中央和湖南省委領導的重視,造成湖南官場“地震”,間接促成湖南1000多家非法礦被關停。黃雄讓我明白,記者不僅僅是觀察社會、服務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變社會。

2021記者節感言 篇五

新聞工作是緊張的,新聞工作者的神經永遠緊繃着。

新聞工作是艱苦的,只要有新聞,新聞工作者總是在第一時間衝在第一線。

新聞工作是危險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非軍事職業中,礦工是最危險的,其次就是記者。

新聞工作要為別人做嫁,編輯、校對、美編等許多新聞工作者永遠工作在熱點新聞的背後。

……

但是,為什麼?邵飄萍三次入獄,多次被追捕,但終生無悔;為什麼?一代又一代新聞人的鮮血沒有阻擋住後來者的腳步?

我想,那是因為新聞工作苦中有樂,新聞事業的大樂遠大於新聞人個體的小苦,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總能夠體嘗那至苦至難之後的至甜,總能夠享受那汗水、淚水和血水之後的工作樂趣。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職責神聖。從近代報紙開始,新聞工作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早在1849年,馬克思在針對《新萊茵報》的審判法庭上,就曾明確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説,是社會的捍衞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中國第一位留學西方研習新聞學的徐寶璜在其《新聞學》中稱:“新聞記者,對於社會,負有重大之責任。彼以顛倒是非,博官獵賄,或專以致富為目的而辦新聞紙者,乃新聞事業之罪人”。選擇了記者,就肩負起了歷史使命,就擁有了奮鬥的航標,就承擔起了社會發展觀察者、記錄者和守望者的歷史責任。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情繫大眾。從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刊物《嚮導》誕生之日起,中國__人在80多年奮鬥不止的革命實踐中,始終強調新聞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邵飄萍有一句名言:新聞的靈魂應“冷靜活躍於理智之世界,而耕耘於世人感情之田畝。”40多年前,一位報社領導曾經向鄧拓請教怎樣辦好晚報,他毫不遲疑地説:“要站在羣眾之中辦報。人民羣眾是報紙的服務對象,是報紙的真正主人”。新聞工作者的筆是大眾交給的,新聞工作的責任是社會賦予的,新聞工作與千百萬大眾同喜同悲、密切關聯。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薪火相傳。從唐玄宗時期最早發行的“開元雜報”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從黃遠生、邵飄萍、鄒韜奮到鄧拓、穆青、郭超人,從只有報章記者到多媒體全方位記者的湧起,一代代新聞人耕耘奮鬥,一代代新聞人用鮮血和汗水鑄就了新聞事業的輝煌。今天,傳媒發展的新環境,信息傳遞的新技術,信息開放的新政策,使新聞事業走上了立體化發展的高速路,近百萬新聞工作大軍戰鬥在新聞事業的第一線,全國近600所院校開設了新聞系,我們的隊伍日益壯大,在社會發展的舞台上新聞工作不可或缺。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永遠年輕。新聞工作者永遠處在進行時,我們不知道今天將要報道什麼,我們只知道要滿懷激情地關注新的、更新的新聞事件。一位記者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感到自己選擇了一個多麼年輕的職業。就像這個時代從來沒有給我一絲蒼老的感覺。

新聞工作快樂還因為很多很多……

但是,我還想説,新聞工作快樂還因為她充滿幸福。一位希臘人對“圓滿幸福”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在寬廣無限的人生舞台上,盡情施展才能,而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那就是幸福。如果這是幸福,那麼新聞工作者幸福的境界遠高於它。新聞工作者的幸福不僅體現在馳騁衝鋒於寬廣無垠的社會舞台上,更在於能夠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和推動社會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新聞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在社會發展,自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事業以來,社會進步的重大曆程背後都離不開新聞力量的推動,遠的不説,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到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從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到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哪一項重大事件背後沒有新聞工作者的鼓與呼?為什麼當我們以記者的身份出現時,素不相識的人們向我們敞開了心扉?為什麼我們的觸角可以上至領導的重大決策下至普通百姓的家長裏短?為什麼一個平民百姓的疾苦通過記者的報道,就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喚起各界的愛心?為什麼一些社會痼疾、陳腐觀念,經新聞媒體痛陳暴光後,就失去了附着的根基,並進而引起制度的變革?因為,我們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社會的良心,我們的一次小採訪有可能推動社會前進一大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8zk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