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數學家勵志故事(通用多篇)

中國數學家勵志故事(通用多篇)

中國數學家勵志故事(通用多篇)

華羅庚的故事 篇一

中學畢業後,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牀上躺了半年之後,病雖然痊癒,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裏,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關節劇烈的疼痛,拄着枴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於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説説,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於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衝。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二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讚歎説:“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麼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教導下,勤奮 uaw 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徐瑞雲與28歲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紮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熱傳導問題傅里葉分析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裏。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大後方培養人才講台。在艱苦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讚道:“你們這裏是東方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勤奮工作。她這時教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創建數學系工作中。在她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鬆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華羅庚的故事 篇三

華羅庚小時候幫助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

那時華羅庚站在櫃枱前,顧客一走就又埋頭看書演算起數學題來。

有時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結果當作顧客應付的貨款,使顧客嚇了一跳。每逢遇到怠慢顧客的事情發生,父親又氣又急,説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掉。爭執發生時,華羅庚總是死死地抱着書不放。

華羅庚的故事 篇四

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

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有一個數,3個3個地數,還餘2;5個5個地數,還餘3;7個7個地數,還餘2,請問這個得數是多少?”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3個3個地數餘2,7個7個地數也餘2,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

華羅庚的故事 篇五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説,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

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華羅庚的故事 篇六

報效祖國宏願::華羅庚的故事"報效祖國宏願::華羅庚的故事"一文由國小頻道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本頻道數學故事欄目!報效祖國宏願::華羅庚的故事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國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説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説:“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説:“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着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國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華羅庚的故事 篇七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有一個數,3個3個地數,還餘2;5個5個地數,還餘3;7個7個地數,還餘2,請問這個得數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説:“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上完國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櫃枱,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vy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