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樑家河精神多篇新版感受

樑家河精神多篇新版感受

樑家河精神多篇新版感受

用“樑家河精神”武裝頭腦,打贏 脱貧攻堅 戰。下面好範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於樑家河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樑家河》精神心得1

今天,我有幸研讀了《樑家河》一書,這本書以紀實文學形式真實再現了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生活,書中沒有過多讚美誇大、沒有華麗詞語,都是基層羣眾最樸素的語言,生動講述了習總書記從“黑五類”知青到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成長曆程,也通過樑家河幾十年來的翻天覆地變化來展現中國社會大變革大發展。

不忘根本、知恩圖報。“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説是註定了我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本書開篇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就講述了習總書記離開四十年後再回到樑家河的所見所聞,體現了習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中與羣眾建立的深厚、質樸情誼。他始終沒有忘記樑家河人民當年的恩情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夥伴,1993年和2015年兩次回到樑家河看望父老鄉親,到延安調研時也不忘和插隊時的小夥伴“團聚”。通過他的這些行動,能感受到習總書記是一位重情義的人,是樑家河人民心中的“好後生”。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密切聯繫羣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黨的根本宗旨,習總書記與樑家河羣眾那種血濃於水的質樸情誼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傳承。作為一名神東保礦員工,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踏實工作,用出色的工作業績來回報黨和企業給予展示自我的機會,感恩家人的支持。

不忘初心、巧幹實幹。“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從大城市北京“逃離”到陝北小村莊樑家河,面對種種落差,習總書記由剛到樑家河迷惘、彷徨到堅定信念、為民辦實事,不等不靠不要,先後帶領羣眾打淤地壩、建沼氣池、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解決羣眾最迫切的需要;身先士卒,挽起褲管帶頭跳進冰碴子中打壩;在建水墜壩淤地時主動去抽水泵出水口處剷土;建沼氣池時,親自檢查導氣管,糞水濺了一臉也來不及擦,經過自己的苦幹實幹,逐步贏得了樑家河鄉親的信任和支持,逐步成長為樑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

通過閲讀習總書記的實幹經歷,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吃不飽、穿不暖,卻始終保持着一顆為民辦實事的心。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不忘初心、紮根羣眾、造福羣眾的巧幹實幹精神,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多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

不忘學習、修身養性。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被撕裂的年代,整個社會停滯不前,人人都承受着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習近平選擇了“逃離”北京,讀後感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自願到陝北農村插隊。艱苦的生活環境、從未經歷過的農村勞動、剛到樑家河感受到的不信任並沒有讓習近平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強度勞動,吃的是糠窩頭,吃飯時看,放羊時看,始終沒有忘記讀書和思考,他不像其他知青讀書用來打發枯燥、單調的生活,而是通讀深學還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國內國外、文學軍事、期刊雜誌都是他渴求知識的源泉,並且留下“三十里借書、三十里討書”的生動故事。

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愛讀書、勤思考的求知精神。作為一名基層員工,新設備新模式更迭,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思考才能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趕上行業發展的腳步,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煤礦工人。

以上是我研讀《樑家河》後的幾點心得體會。多讀《樑家河》,你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收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越讀它就越能貫徹落實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讀《樑家河》精神心得2

讀完《樑家河》這本書,對習總書記的知青歲月有了新的認識,也對樑家河有了新的解讀。下面兩篇讀後感,僅供參考。

從5月24日早上10點多領到《樑家河》這本書到現在想提起筆寫點什麼,中間不過12個小時,去除掉睡覺時間,我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地讀完了《樑家河》。

去年本有一次機會能去樑家河,但最終因為自己的原因放棄了,想來有點後悔。但此刻,讀完這本《樑家河》,我卻慶幸我沒有在渾渾噩噩、對樑家河一無所知中踏上那片神聖的土地。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待過七年時光的樑家河其實於我而言不算陌生,我的母親是子長縣人。子長距離延川不過100來公里路程,這裏誕生的謝子長曾經是和劉志丹、習仲勛等一起創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老一輩革命先烈。我曾經在子長待過一個暑假的時間,雖然到現在陝北方言我説的依舊不太順溜,但我基本上都能聽懂,所以在讀到《樑家河》書中所説的“婆姨”、“一滿幫間”、“受苦”時,我覺得格外親切,因為這些詞彙曾經天天在我的耳邊迴響。

雖然離開樑家河40年時間了,但總書記對樑家河的山山水水還是那麼熟悉,用總書記的話説:“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裏。”從總書記給樑家河的每次回信、自費接呂侯生到福州醫治腿、給樑耀才寄錢讓其妻子治病,再到三次回樑家河探望鄉親,“叫着咱小名詢問光景”都是總書記用真切地實際行動表達着對樑家河這塊養育他、幫扶過他的土地和這裏的鄉親們的深情厚愛。

習近平總書記説:“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總書記當年離開北京插隊到樑家河,從一個15歲的少年成長到22歲的青年,從被動、牴觸地適應這片土地到主動、用心地帶領這片土地上生活貧困的鄉親們戰天鬥地、創造新生活,是這片寬厚包容的土地接納了當年無依無靠的他,是這裏樸實、厚道的鄉親們從自己嘴裏省下糧食分給他吃,是這裏的黃土地用7年時光磨練了他,讀後感.讓22歲離開樑家河的習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充滿了自信。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時,總書記説:“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説是註定了我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

合上書,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從陝北黃土高原上走出來的“人民公僕”——習近平,他身上所承載着的如黃土厚實般堅韌、沉穩的性格,以及透過這些所折射出的優秀共產黨員忘我、無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品讀着書中質樸、真情的文字,欣賞着書中樑家河恬淡、幽靜的清晨風光,腦海中彷彿閃過一幕幕樑家河人民挖沼氣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墜壩火熱的勞動場景。年輕後生們撲滿灰塵的臉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婦們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歡欣笑容,老人們爬滿皺紋的臉上被歲月寫下的滄桑,孩子們迎着新時代的朝陽茁壯成長,這裏孕育着希望,這裏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用實幹孕育出了中國夢新的希望。

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有一天我一定要親自踏上樑家河那塊青年人嚮往的土地,去接受專屬於新時代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禮,從此更加堅定我們奮鬥的目標,跟着黨走,向着新時代的征程邁進,絕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青年的神聖使命

讀《樑家河》精神心得3

5月2日,習總書記的《樑家河》首發以來,各地紛紛掀起學習熱潮。第一次拿到《樑家河》這本書是在團縣委的表彰大會上,讀完《樑家河》,感觸頗深。它不似外國文學那樣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生動的情節、圖文並茂的講述了總書記在陝北七年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句話是總書記回到樑家河對年輕人和孩子們説的。誠然,樑家河是總書記演繹了他知青歲月的大舞台,在這個大舞台上,他表初心、敢擔當、攻堅克難、當表率,一個又一個故事訴説着他知青歲月的艱辛,但卻是激情燃燒。常常聽現在剛參加工作到鄉鎮的年輕幹部抱怨,鄉鎮太辛苦,農村工作好難。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條件可謂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其實,我們的“樑家河”就是在基層,在這片廣袤的農村土地上。總書記在“樑家河”刻苦學習、錘鍊黨性、提升素質、為民服務、啃硬骨頭打硬仗,那我們何不用自己基層幹部的身份在屬於自己的“樑家河”去演繹精彩的人生?

一要常學習,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樑家河汲取了營養,所以在《樑家河》“修身”篇中會講述到“在樑家河人的印象裏,習近平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閲讀”。因此,學習應該是我們每個基層幹部應該上好的必修課。我們既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等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基層工作經歷,同時更要利用業餘涉獵更多的文藝作品,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適應新常態下農村工作。

二要多鍛鍊,增強為民服務本領。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學就會,而是要經過不斷鍛鍊的。“窯洞里長滿了故事”通過講述了總書記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來不斷鍛鍊自己,真正的磨練自己,真心地為民服務。在農村,首先要鍛鍊的是農村方言,操着一口普通話到農户勢必會碰很多釘子,一口純正的農村方言能改變跟農民溝通障礙。其次要鍛鍊的是説話的方式,會説的人不不會説話的人多很多優勢。最後就是要鍛鍊處理問題的方法,農村問題紛繁複雜,簡單粗暴固然很快,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再農村常鍛鍊,任何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三要把老百姓裝心裏,拉近幹部羣眾魚水情。羣眾是水,幹部是魚,魚兒離開水就不能生存。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説的就是這種幹羣關係。七年的知青生活,總書記同樑家河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玉米麪窩頭,一起打壩修梯田,當着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把心留在樑家河這片黃土地上。當前正值脱貧攻堅的關鍵期,只有貼近農村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農村,要把走村入户成為常態,把“十個一”交友活動成為常態,把解決貧困羣眾最棘手的問題成為常態,才能改變貧困村的面貌,才能真正脱貧。

總書記的“樑家河”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我們的“樑家河”也因如此,擼起袖子加油幹,讓幸福奮鬥出來。

讀《樑家河》精神心得4

細讀《樑家河》,我深切感受習近平青年時期成長的艱辛與不易,進一步堅定了我要深入基層、融入羣眾,把羣眾事辦好的信心文章。如此,才不辜負黨的重託,羣眾的期望。通過閲讀學習,我感受最深的,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敢為人先辦實事,艱苦奮鬥鑄才幹;

二是習總書記與羣眾之間源源不斷的淳樸深厚的感情。看了習總書記的故事,我明白了不是羣眾不願與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沒有真心跟他交朋友;

不是羣眾不跟你講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沒有傾入真感情

實施脱貧攻堅以來,我縣派駐駐村工作隊下基層,紮實落實“五農”工作法,與村組幹部一起解民憂、辦民事,幹羣關係更和諧,魚水情更深,百姓得了實惠,黨的幹部得了民心,工作得到支持。“你的幹勁有多足,取得的成績就有多大”心得體會。在那艱苦的環境歲月裏,習總書記始終心懷羣眾,一心為民,從“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十五六歲孩子”鍛鍊成為羣眾眼裏“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

在這段艱苦的歲月裏,他養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敢做敢為的可貴品格。

作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我將大力弘揚“樑家河精神”,認真學習習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時,身上閃耀的一心為民、艱苦奮鬥、實幹擔當、敢為人先、廉潔奉公的“樑家河精神”,學習他時刻將人民羣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踐行黨的羣眾路線;

學習他敢為人先帶領羣眾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學習他把羣眾當親人,吃苦耐勞、不知疲倦的奉獻精神。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就是要打好脱貧攻堅戰,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發揮駐村工作隊“領頭雁”和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堡壘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統一起來,幹羣之間的心凝聚起來,兩河口村脱貧計劃必將如期實現

讀《樑家河》精神心得5

近期,《樑家河》一書在全國熱學。“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樑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習近平對樑家河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一種人生觀。

根植於百姓,水乳交融。在樑家河,習近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村的艱苦環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習近平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陝北也是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也正是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們日漸水乳交融。樑家河的農民養育了他,保護過他,在這裏他也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不畏艱苦磨礪,堅定信念。習近平是當時樑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入團、入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知青,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會被擊垮或退縮。但在逆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鬆讀書學習,正是這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也為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説“樑家河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習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陝北迴樑家河考察和看望鄉親們,時刻惦記着家鄉的建設和鄉親們的生活。總書記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鬥。

標籤: 樑家 多篇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jo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