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一

《有餘數的除法》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理解什麼叫有餘數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表示,瞭解餘數的含義,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下面對本節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在問題情境中理解意義本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生活裏的“有餘”現象。例如本節課讓學生通過“擺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兩個結果:一是剛好分完;二是餘下少許不能再平均分,並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討論、辨析,大家都參與了有餘數除法、餘數等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情景體驗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並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感受生活中的餘數問題需要用數學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們獲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心理上驅動着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情感上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生能力本課的通過教學“擺草莓”、“擺小棒”的操作活動,教師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幾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較中探索有餘數除法。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通過“擺一擺”、“猜一猜”等活動獨立地完成從表內除法到有餘除法的學習,自己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在活動中,學生還注意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探究、歸納,既提升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在有趣遊戲中拓展學生思維課的開始,在“猜一猜”的遊戲中導入新課,既激起了同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鬆自然,直奔主題。最後,依然用“猜一猜”的遊戲結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老師課前遊戲猜得準的。奧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即做到了首尾呼應,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五冊《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是教學中的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

教材是這樣編排的:首先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情境,並結合分桃的直觀圖,引導學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並計算出結果,隨後的“試一試”仍然創設分氣球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式計算,然後要求學生比較例題與“試一試”算式中餘數與除數的大小,啟發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要比除數小”。這樣的編排,雖然可以結合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的合理性,但這是建立在直觀比較的基礎上的,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

我覺得可以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求商方法後,可以創設一個辯論的情境,通過爭辯,明白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因為“平均分”是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直觀支撐,所以可以從“平均分”引入學生辯論的。

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5只,還剩3只,算式是18÷3=5(只)……3(只);老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4只,還剩6只,算式是18÷3=4(只)……6(只);小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6只,算式是18÷3=6(只)。三隻猴都説自己分得對,你認為誰分得對呢?接着教師組織各小組討論交流,並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去分一分,發現當餘數是3或者是6的時候,還可以繼續分。所以餘數不可能等於或者大於除數,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通過辯論、動手分一分,再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比僅僅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要好,因為這更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三

當前,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性學習數學,因為兒童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對事物的理解。因此,本課《有餘數的除法》的教學,我是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集知識性、活動性和趣味性於一體: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動手分石子,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從而發現“剩下的小石子數比每組的個數少。”進而在“你們還有什麼發現?”的激發下,學生得出了“剩下的個數是餘數”的結論,很自然地引入主題。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與彙報中使學生正確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課上存在的問題是在練習時,我發現個別學生不是從算理去理解餘數一定要小於除數,而是死記。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會數學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四

一、遊戲引入激發探索慾望

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與老師比記憶力的形式引入新課,遊戲是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活動,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髮現老師每次都能猜對時,會產生好奇與疑問,當老師告訴大家學了這節課的知識也會像老師一樣猜出來時,更加產生了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餘數的除法的學習。

二、改編教材降低學習的難度

教材上的兩道例題是通過學校舉行活動同學們幫忙擺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實這個活動對於學生來説很熟悉,引入新課也很不錯,但我考慮到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整除和有餘數除法豎式的寫法及豎式的含義對於學生來説都是嶄新的,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力求減少每一步的難度,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採取了直接擺小棒的做法,我認為這樣做更能使學生將擺小棒的過程和豎式每一步的含義結合起來,直觀了當的讓學生去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另外在數字的大小上我也降低了難度,兩道例題被除數都是10,而通過改除數的大小從而串聯了整除與有餘數的除法兩道例題,我認為除法試商對於學生來説也是個難點,而試商問題需要學生在學會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慢慢去練習體會,從而達到很快試出商的目的。

三、注重操作,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

在整節課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聯繫擺小棒的過程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從擺小棒展開教學到學生看除法豎式聯繫小棒説含義再到教師課件展示小棒和豎式相結合的演示過程,都是力求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理解算理,突破重難點。

反思整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

1、在介紹豎式寫法時,教師説的過多,語言不夠精煉。

2、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調控的不及時不到位,對於學生的發言評價的不夠準確具體。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五

《有餘數的除法》這個單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題,我把例1、例2定為第一課時內容。

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能正確進行除法的豎式書寫,理解豎式的計算過程及算理。

2、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餘數的意義,能正確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會用豎式計算。

3、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中體會探究的樂趣。

重難點是: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首先安排了一幅學生布置會場擺花盆的情境圖,通過解決“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這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理解除法的含義,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的方式解決“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來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利用學過的表內除法分別給出橫式和豎式,並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理解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掌握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和豎式的寫法。

在重點教學例2中,關鍵是讓學生認識餘數,理解餘數是平均分時還多出來不夠分的。在分的基礎上寫出除法算式、介紹豎式計算,通過“你是怎樣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掌握試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例2時,我要注意滲透,分完後問“剩下來的還夠不夠擺一組?”其實這就是為“餘數比除數小”做表象的滲透。同時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商和餘數的實際含義,並注意兩者所用的不同單位名稱。

課後反思:

1、除法豎式的格式、試商的教學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來説第一次接觸豎式除號的寫法,寫慣了加減法豎式,一下子很難書寫格式,學生寫法出現錯誤較多。為了以後數學學習養成好習慣,例1有必要單獨為第一課時,專一進行規範和練習。

2、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餘數的含義,會列有餘數除法的豎式。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含義的探索過程,我覺得很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經歷。因為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對有餘數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擺,在活動中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我認為是必不可少的

3、作為新教師需要鍛鍊是必須的,語言組織方面欠缺,教學相連兩個環節之間過渡語不夠恰當,對學生的評價語也比較生硬,還不能做到恰到好處,好的評價語可以使課堂妙筆生花,激發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課堂節奏快慢結合不是很好,這些是我今後要加緊改進的。

4、在學生探索規律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説,多讓學生説,而我卻急於求成,並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自己説的太多,而學生表達地太少,不夠注重他們的思考過程,在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塊也是很欠缺的。

總之,這堂課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後進步的起點,我今後也將一如既往不斷髮現、改進,從中獲得進步。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六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把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作為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具體操作是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每組分5根,可以分4組,還多3根。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在掌握口算有餘數的除法後,通過讓學生邊擺小棒邊計算,逐步發現不斷的改變被除數,被除數變大,餘數也跟着變大,不過不管被除數怎麼變,餘數始終比除數小。特別是關注到如:205=4(組),為什麼不是205=3(組)5(盆),進一步加深理解餘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 本站 ,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本節課對教材作了一些的處理,將例題2和例題3一起上,使學生完整的理解餘數的意義和正確掌握試商。教學時聯繫前後的'知識,如從複習舊知引入,從動手操作再到筆算,通過小組活動,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得出結論,讓學生不僅存知道餘款數必須比除數小,也明白餘數為什麼不能大於或等於除數。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導入從複習舊知入手。括號裏最大能填幾,學生乘法口算很久沒複習了,所以開起小火車來,比較慢,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

2、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説,多讓學生説,從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要講掰小棒的過程與列豎式筆算的過程聯繫起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

3、擺小棒的過程其實也可以用學生圍圈圈這一活動來代替,可能活動效果孩子們會更深刻,但組織教學方面需要講求方法。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七

在上這堂之前,我更多的是從四年級學生的不良學習反饋與解決問題的思路障礙定下這堂的學習目標,即"餘數代表什麼,它從哪兒?""餘數為什麼比除數小?"

這節重點解決餘數從哪兒的問題,在經過上節用小棒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的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後。堂伊始,我就拋出一個問題:"餘數代表什麼?"

小組討論之後,他們都認為餘數是"剩下的數。""那是從哪裏剩下的數呢?"陳寶兒説我們在分東西,從總數裏把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分着分着,發現不夠分了留在手裏的數量。師進行補充,餘數是從總數中的,它原本是要平均分的,但是因為數量不夠平均分,分了會造成不公平現象所以寧可剩下放在一旁的現象,所以我們會發現,餘數總是比除數小,如果餘數比除數大了,它還可以再平均分一次…

接着我們開始學習例一,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在對比中再次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除法。

先從字圖片層面表達這兩題的已知與所求,再從操作層面表達解決問題——擺盤的方法,最後從算式層面講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顆草莓每兩個一盤進行操作的時候,我問:"最後一個草莓為什麼不擺了?"

湯淑霞説:"因為盤子不夠了"(只感知圖片,未深入思考)

呂思怡説:"如果把這顆草莓放第一個盤子,其他兩個盤子就不公平,會吵起。"(知道有餘數的除法還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質)

陳寶兒説:"就算盤子夠,也不公平,第四個盤子裏只有1個草莓,其他盤子裏都有2個"(能對同學的回答提出質疑,並提出論據。)

我又找了幾個同學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這三種感知,所以強調題目要求:每兩個草莓放一盤,我們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公平性,還要考慮題目的要求是每2個草莓放一盤,顆草莓放一盤和1顆草莓放一盤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決問題時對已知信息的處理與重新驗視。)

在分別解決兩個分草莓的問題之後,需要孩子們自己對比討論這兩個情境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進一步體驗有餘數的除法與沒有餘數的除法的聯繫與區別,在明確了這兩個情境每份的數量都是兩顆草莓(分法相同)之後,李豪同學發表了他們組的觀點:不同之處在於第一種情境沒有剩餘,第二種情境有剩餘。(建立"剩餘"概念,但是仍是表象),我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麼一種沒有剩餘,一種有剩餘?他回答:因為第一種是分6顆草莓,第二種是分7顆草莓,這剩餘的一顆自於總共分的草莓數量不一樣(瞭解了餘數從哪裏的本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kdp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