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秋節各地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節各地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節各地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詩句 篇一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水調歌頭》

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中秋節的習俗 篇二

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節的習俗 篇三

今天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晚上媽媽做了好吃的飯菜,我們一家人高興的吃完了飯,我還給住在遠方的奶奶爺爺打了電話,問候他們,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今天本來是可以看到又圓又美的月亮,但是西安下了大雨看不成月亮了,我希望下一年的中秋節不下雨,讓我可以看到美麗的圓月!

中秋節的習俗 篇四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説,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中秋節的習俗 篇五

鬧哥孩

流行於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裏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裏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台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台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麪巾,婦女們圍鬧台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後,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後就在鬧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裏説着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託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後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後,鬧台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後對歌還要持續數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粧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夥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説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罵的風俗。

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 篇六

1、開燈會

每逢中秋節,香港的各大Plaza:Sogo、太古等都會相應地搞出各種活動,包括當天購物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大型的公園則會開燈會。燈會會場會上掛着各種各樣亮堂堂的燈籠,節日的氣氛便瞬間點燃。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

2、放天燈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在從前的新界地區,大多數人都是務農人員,八月十五遠沒有到慶祝之時。在收割稻田之前的中秋節,新界地區的香港人多是燃放孔明燈來進行祈福。

從2010年開始,由於考慮到發生火災及影響飛機飛行的緣故,香港政府開始呼籲市民切勿胡亂燃放天燈。如果因為燃放天燈引發火災,或燃放長寬超過2米的天燈,責任人可以被檢控。

3、吃冰皮月餅

20世紀80年代,冰皮月餅約已在香港的市場出售,但在當時也只有一家餅店推出。叫”冰皮月餅“的主要原因是它違反傳統月餅的製作方式。因所有傳統月餅都是由糖漿做皮,顏色是金黃色。而冰皮月餅的部分原料是糯米,做成的月餅外觀呈白色的,是在冷凍箱裏保存,售賣時保存在冷藏櫃裏。

與傳統月餅相比,冰皮月餅油脂和糖量較低,更為健康。而冰皮月餅的獨到之處,在乎一個”冰“字,給人爽口之感,使那被傳統月餅油膩住的腸胃得到解脱。好的冰皮月餅,外觀如冰般亮滑,冰箱冷藏過夜後仍舊柔軟,細心切開,切面餡料均如鏡般光滑。

4、煲蠟

對於早前的香港市民來説,煲蠟也是他們喜愛的中秋月夜活動之一。中秋夜宴之後,在公園賞月吃月餅一番,月餅盒隨即空出。孩子們喜歡把其當作器皿來燒蠟,待蠟融化後,再噴水,最後蠟液四濺併產生高温水蒸氣。

對於孩子來説,這是一個簡單刺激的娛性節目,但卻極其容易導致燙傷燒傷事故。在上個世紀末,香港政府開始呼籲市民不要煲蠟。

5、舞火龍

舞火龍是農曆八月十五的民間習俗,代表地是香港。據説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6、追月

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香港政府早年制定假日製度,規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才公眾放假一天。八月十五過節那天,人們下班回到家都八九點了,又累又餓,無心賞月;第二天放假了,心情放鬆,興致盎然,在八月十六日夜好好賞月一番。

江蘇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斗香

在江蘇的蘇州、無錫、常熟等地有中秋“斗香”的習俗,在月亮將出的時候,一些較富裕的家庭就開始在庭院之中佈置斗香。斗香是將很多根細香緊緊地捆紮成一個粗粗的圓柱體,作為底盤放在地上,再扎一個稻小的圓柱放在底盤上,依次效法,越往上用細香扎的圓柱體越細,在兩個圓柱相接的地方會用彩紙圍住,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彩紙上往往繪有嫦娥、月宮、桂樹、玉兔等圖案,整體看上去猶如一個色彩絢麗的塔,所以也叫“香塔”。

香塔有高有低,最高者有二十多層,近一人高。明月當空之時,點燃香塔,層層疊疊的火光預示看紅紅火火節節高升,很是壯觀。燒斗香在清代最為繁盛,但是這種奢侈的燒香方法也只限於富裕的家庭,窮苦人家是擺不起這麼大的排場的。

2、拜月

在江蘇的很多地方,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習俗,但到了連雲港一帶,男子也參加拜月,但只限行禮,行禮後就不再過問。

南通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薩,所以供品裏是絕對不能搭一點兒葷腥。等月亮東昇的時候就要焚香點燭,奉祀“太陰星主月光菩薩”,開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燒神馬,撤供品。

3、月餅貼片

蘇州人在中秋節的食俗很豐富,有吃糖芋的,有吃糖炒栗子的,有吃水紅菱的,自然更免不了吃月餅了。蘇式月餅品種繁多,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鹹月餅有鮮肉、火腿、豬油、蝦仁等,甜月餅有白果、豆沙、玫瑰、椒鹽四種,還有薄荷、棗泥、乾菜、金腿、芝麻等等。

蘇式月餅上面都有一張小小的紙片。這背後有個傳説。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張士誠舉義旗,老百姓紛紛響應,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無錫等地,並向蘇州城進發。時值農曆八月中旬,一位聰明的讀書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贈送給親友的每隻月餅上都放一張小紙片,用毛筆書寫“迎張”兩字,其意思是相約迎接張士誠義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蘇州不少家都照這個辦法做,相約響應張士誠起義軍。就這樣,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4、石湖看串月

蘇州中秋節,舊習俗逐漸被簡化為吃月餅、賞月了,而中秋夜“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卻不可替代地成為蘇州中秋的標誌。所謂的“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時灑下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

清代詩人沈朝初有詩云:蘇州好,串月有長橋。詩裏的長橋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點,指的是石湖東面越來橋右邊的一座叫行春橋的九環洞橋。為了看這一年僅此一次的勝景,每到中秋,不僅蘇州人,很多周邊省市的遊客也紛紛來此。

5、殺鴨子

在淮安,人們中秋節也有殺鴨子的習俗,傳説也是人們串聯起來要“殺韃子”。但是演繹的成分更多一些:“後來一羣狡猾的韃子被追得走投無路,就跑到水裏變成鴨子躲起來,大家又一齊跳下河去,把鴨子殺死。”。

鹽城人有吃老鴨湯就餅的習慣,一般是小碎米餅(俗稱米飯餅)、小麥麪餅、芝麻糖餅等。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6、卜陰晴

無錫人還以中秋之夜的晴雨來預卜來年元宵節的陰晴,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來年元宵雨打燈。”又説:“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還有説:“但願中秋不見月,博得元宵雨打燈。”

如此種種的諺語表達了一個現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那麼來年元宵之夜也會月朗星稀,自然燈景如華了。

江蘇中秋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燒寶塔燈、走月、摸秋等,下面小編為你介紹。

7、接女兒、女婿來家吃團聚飯

在節後第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有接女兒、女婿來家吃團聚飯的習俗,俗稱“帶閨女女婿來家翻芋頭皮”。有意思的是,在連雲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頭皮、果殼等不能隨便扔,要堆積一處,待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出去倒掉。

在鹽城,中秋節前後還有已定親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給準岳父母家送禮的習俗,叫“追節”。禮物中兩隻鴨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鴨子就説明今年還不同意把女兒嫁出去,如果回一隻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兒嫁出去了。

8、燒寶塔燈

燒寶塔燈習俗的來源於唐玄宗對大明寺棲靈塔的喜愛。相傳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揚州,看到揚州大明寺的棲靈塔,外形獨特、設計巧妙,玄宗甚是喜愛。於是,每逢到了中秋佳節,皇宮裏到處供奉揚州棲靈寶塔燈。

後來,揚州人為了迎合皇上的喜愛以及表達對故鄉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節,家家户户都去購買寶塔燈去敬月,並把它作為中秋夜的吉祥物。從此,點寶塔燈敬月便成了揚州城裏的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9、走月

蘇州一帶還有中秋走月的習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記載:“中秋夜,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説的是月亮升起之後,穿看盛裝打扮豔麗的婦女們相約結伴或在月下嬉戲玩耍,或互相串門閒話家常,或去鬧市廟會閒逛,這樣一直到夜深才返家。

10、摸秋

摸秋,又稱撈秋,流行於黃河下游、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所謂“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稱的“摸瓜求子”。

婚後不曾懷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裏摸一隻瓜回來,就會懷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為“南”諧音“男”,意為可得男孩;如果採到扁豆,意為可得女孩,因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採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頭偕老,今後子女可婚姻美滿。

11、擺“歡喜酒”祭祀

江陰人過中秋節,是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規矩的。從民俗專家那裏,我們瞭解到了許多細節:早晨起來,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擺“歡喜酒”,表示在團圓佳節思念祖先。

擺“歡喜酒”祭祀時,桌上只放一個“九拼盤”,裏面有五樣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數盅,不上飯,不化錫箔。中秋節一天中的重點是晚上,一家人要儘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

中秋節的習俗 篇七

1、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在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3、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餚,每人一隻,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後再飲一杯薑茶,對健康有益。

4、吃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5、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説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着一户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x,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她採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後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裏,x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t天,江南家家户户流傳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6、餈粑

八月中秋吃餈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餈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餈粑,吃餈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餈粑的黏結成團,喻示着全家和睦團結;餈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餈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餈粑成大小圓形,喻示着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着圓圓的餈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中秋節的習俗 篇八

據説,北方農村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就是芋頭。整個芋頭煮熟裝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頭煮成的米粉湯)裝在大碗裏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現在這種謝神儀式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吃芋頭的習俗卻留傳了下來。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據説是紀念元末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漢族的人起義。流傳至今還有很多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您也不妨一試,擋不住福氣就會衝過來

並且,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本站 *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其實芋頭在中西醫看來,都有很好的營養價值。

而毛芋又叫芋艿,在古時候稱蹲鴟,因其外形如鴟鳥下蹲而得名。俗稱芋頭、芋子、毛芋。 中醫認為,芋頭性味辛,平滑,具有解毒、消腫、益脾胃,調中氣的功效,可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芋頭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芋頭中豐富的營養,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可作為防治腫瘤的常用藥膳主食。芋頭中含有一種黏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後能產生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中秋節的賞月亮寓意 篇九

1、團圓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寫道,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2、寄託情懷

蘇軾《水調歌頭》詩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鈎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光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凝聚了人類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krr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