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校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通用多篇】

高校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通用多篇】

高校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通用多篇】

人才培養方案 篇一

關鍵詞:實踐技能;三本人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隨着三本院校近幾年的發展,無論是辦學目標還是人才培養目標都和二本、一本有着顯著的區別,各個三本院校都逐漸深入變革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更改其教學方式、方法,轉換教學理念,使學生畢業後能夠同時具有熟練的操作能力及深厚的專業知識。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在學校辦學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依託行業背景,打造其專業特色;具有競爭力強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特色,堅持“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和“學長制”大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模式。在20xx年成為湖北省教育廳批准的首批開展轉型發展試點工作的本科高校。

在本次轉型發展中重點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本次改革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以就業為導向,適應行業發展,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重點突出知識與能力的複合,人才特點的實用性和服務面向的區域性等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本文圍繞應用型三本人才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分別闡述理論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的構建,並提出具體實施策略。

舉措一:理論和實踐課程結合設置

英日應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應具有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必須有較強的理論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學知識,又要熟練掌握隱性知識,即技能。

本次改革對各專業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進行整合,打破傳統按學科範疇設計課程的舊框架,有機整合主幹理論課,在總體上設計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以後,對各種課程進行大膽的整合和內容的更新,設計、組織並開設全新的課程,在課程結構上逐步形成“基礎+專業”的平台化架構、“專業主幹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培養體系。如:原來的日語聽力和口語課程統一合併為聽説課程,避免了單一的口語或聽力。同時在課堂上可以更好地增加學生聽説的實際操作性。保證了人才的基本規格、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

舉措二:重視應用、實踐性的能力特徵

本次課程改革主要重視應用、實踐性的能力。圍繞着社會對人才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需要構建從課堂內系統的、綜合性的實踐技能訓練,到課外的自助式開放實驗、貫穿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訓練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培養體系,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與鑽研的好奇心。利用校內、校外的實踐基地進行與市場發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學,讓實踐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設置英語口譯,閲讀技巧與方法,聽説技巧與方法,寫作基礎知識,商務應用翻譯,同聲聽寫,西方翻譯理論等課程。

舉措三:知識結構多樣化的特徵

由於學科專業知識直接反映當前崗位的工作需求,在實際工作應用中所遇到的問題一般是綜合的、可能涉及諸多因素,如日資企業商務方向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外語閲讀能力,具有和外國同事交流的口語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具備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增加了商務禮儀等課程。

文祕崗位要求系統學習基礎寫作和祕書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文體知識,具備良好的外語翻譯、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中、英美及日本等國文學、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開闊的視野,具備相當的知識,有閲讀古籍的初步能力。因此開設了應用文寫作、日本概況、英美概況等課程。

舉措四:素質拓展體系的構建

素質拓展體系包括社會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專業外延的訓練,推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與課內教學的結合,規範和加強課外教育管理工作。注重人文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學精神的啟蒙對成人、成才、創新創業精神的涵育。校內素質拓展訓練包括指導鼓勵學生較早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高學習與研究積極性;建議學生通過專業英語四級、八級,口譯需具備CATTI二級、NAATI(四級以上)水平、日語N2級等各類專業證書。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

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是促使本科生儘早介入科研活動。設置第二課堂學分,公選課程,包括例如:OFFICE課程設計,海外短期學習,社團、文體活動,科研成果,自主創業等課程。

舉措五:從“地方性”的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武漢市。九省通衢的地理環境使得武漢的經濟貿易飛速發展。同時,東方日產、東風本田等汽車產業迅猛發展,同時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加速入駐武漢開發區。目前,沌口開發區有日資企業30餘家,武漢東湖開發區也彙集了40多家從事通信、光電子、汽車電子產業的日資企業。日本的It產業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從“地方性”的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旅遊日語、IT日語、汽車日語等專業特長課程,來滿足現有的市場需求。

舉措六:產學相結合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部英日雙語方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今後的工作,根據日語方向企業培養方案制定反饋意見,增設了會展英語,英語外貿函電,汽車日語,旅遊日語,IT日語等特色課程,針對日語所最需要的人才,制定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方案,並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企業所需人次,產學結合,並開設海外短期學習和海外實習,為學生以後的就業做出最貼近實際情況的指導。同時引進雙師型人才,注重師資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 篇二

摘要:對於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來説,對於本科院校來説怎麼構建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成為了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而隨着我國現代教育的不斷髮展,我國也在不斷的創新和研究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從科學的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對其如何建設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如今社會對於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學校結合自身對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生源特點和辦學模式,對於大學生的培養應該是以創新與實踐相結合,紮實基礎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為特徵來進行的,這樣就能解決實際生產所需的問題。同時,才能進一步的提高專業的教學水平,為整個社會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本科院校,對於如何培養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計劃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就針對此來進行分析探討。

一目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校教育與行業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中,“一刀切”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高校的教育中,所謂的“一刀切”現象是指高校還是把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作為培養的重點,也就是説重視高分而忽視其實踐能力,只是為了考研而存在的理論型人才,這種人才對於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還差着很遠的距離,也因為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相當的弱。生物工程專業本身就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它既涉及到了化學工程,同時也涉及到生物技術等,也就是説其學習的內容跨度比較大,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就會很分散,難以掌握重點。很多高校為了使課程不顯得過重就會刪除掉許多的相關專業課時,也就是説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和其他專業的學生課程是一樣的,但是比起化工科或者生物專業的學生來説,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是沒有他們深入的,過多的理論課佔據了主要的學習時間,使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去進行實踐課的學習,這就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給耽誤了。教育部把生物工程專業劃分為正式的專業課程目錄後,雖然許多高校都相繼開設了專門的課程,這些課程都是與國際本行業的發展進行緊密相連的,也因此就把重點放在了“學術型”人才的培養上。無論是課程的設置還是培養方案都是相同的,就是為了提升考研率,對於社會所需則考慮的過少,這就把高校培養人才的弊端給顯現出來,就是有些脱離實際。高校為了提升考研率就會讓學生犧牲專業課學習的時間專門只針對考研科目進行補習,對於整個專業的學習來説並沒有什麼益處,很多學生學完以後對於本專業的學習內容還只是一知半解的瞭解,知識比較表面,在實踐動手能力更是沒有什麼針對性的練習,這些不能繼續考研深造的學生一旦進入社會就無法適應社會的所需,就會出現大量高分低能的現象,所以説這種只在乎理論學習的培養方式是不利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一)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

有關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高職教學中的技術培養和理論培養都有着一定的區別,其主要就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需求來設計人才的培養方案,從而對他們進行培養。首先要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優化,從而合理的安排好每個教學的環節,同時要加強實踐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在進行項目教學的時候,還可以提高學校的合作教育。然後就是根據當地的經濟情況建立起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塊。在對人才培養的時候,按照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同時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優化和調整,把握住其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相結合。在面對一些公共基礎課程中,要做好合理的選擇,從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效的培養,而在專業課程的選擇上,主要有一些基礎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物質分離工程等,在進行選修的專業課程中,不需要學生把所有的知識都進行系統和完整的學習,而是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當地的經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1],從而真正的培養出適合當地市場的應用型人才。

(二)建立多學科融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方案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要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其主要奮戰的地方就是社會的各種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的生產和企業的管理當中,這些人才主要就是工作在最為主要的工作崗位上,直接解決實際的問題,同時維持企業正常的運行。根據《普通高校修訂本科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以及《高等學校本科生物工程專業規範》等文件,結合各大工程學院實際情況,在制定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保證他們將來可以為社會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時候,不僅要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同時還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可以真正的為社會服務。在對他們進行專業性培養的時候,主要是對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有效的培養,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相關的技術水平和基本技能等。然後結合當地地經濟實際的發展情況,對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對專業方向設置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加強實踐和實驗教學,從而真正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讓他們真正的成為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三)增加教學實踐性

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增加教學的實踐性,具體來説,可以增加實驗課程的學時數,像實驗課課程的學時可以增加到32學時,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實驗、基礎生物實驗等課程的課時增加到32課時;還有在學儀器分析理論時,對授課內容及課時進行有效的調整,根據專業的特點及需求修改教學大綱,增加相關內容的比重及實驗學時,相應的減少其他內容的比重及學時;微生物學、化工原理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實驗學時也要增加。根據教學計劃中一些沒有開設實驗課的理論課也可以增加的實驗學時,像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總之通過加大實驗比重來促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實訓力度

生物工程專業教學實習是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主要目的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課程,並能藉助校企合作平台進入到企業實習,學生在實踐中可以運用課本中的專業知識,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發展與鞏固,還有學生也能在企業中熟悉與掌握一定的企業經營與管理知識的相關體系,幫助學生提前認識社會。

(五)構建合理的生物工程專業體系

生物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學校構建出合理的生物工程專業體系,新型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課程體系的設想,構建出重視培養學生應用以及能力為重點的理論課程體系,實踐以及素質拓展的教學體系,結合精簡、重組、融合、增設等方面的途徑,來調整教學內容,開設選修課、實驗課,給學生提供培養創新能力的機會;還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2],訓練學生的行業能力,開發學生的綜合行業能力。由校企聯合來對課程進行研究,為學生制定出專業技術課程與技能的實訓模塊,突出專業課程的行業特點,以學生行業能力培養為課程的基礎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重視人文與科學最優結合,使得學生的理論基礎為專業理論服務,專業理論為技術的理論服務,使得學生具備綜合運用理論基礎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另外,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提高課堂的多樣性,增加教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從而培養出適應行業與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生物工程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工程意識的培養,對實驗、實習、見習等是實現生物工程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重要途徑,由此構建出完善的分類設計、分層施教、分步實施、獨立設置等課程,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圍繞生物工程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出實驗課程、認識實習、畢業設計等組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構建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的同時,要關注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可以將實驗課程課程分為必修實驗、選做實驗、自選實驗等三種類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來進行自主選擇,為實驗課程的發展提供更加廣泛的空間。另外,對於實驗課程來説,要適當減少驗證性的實驗比例,增加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比例,逐漸將實驗課程轉變成為驗證性、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組成體系。

三結語

生物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必須落到實處,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着實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常健,黃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xx,12:31—33。

[2]桂林,巫錦雄,柯德森,胡位榮,郭培國,田長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整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08:322—325。

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三

1當前國小教育專業發展現狀

1.1國小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各校各具特色,有待於進一步凝練第一,以外顯知識形態為主的培養目標。這類學校制定培養目標的依據認為:國小教育專業是高校教育的一個專業,是知識分化的結果,就應該體現高等教育應有的理論水平,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即強調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的學習。這種思維源自學院派,在國小教育專業建設中占主導地位。第二,以內隱知識為主的培養目標。這類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的依據是認為國小教育專業是社會職業發展的產物,即職業意義的專業,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就應該以實踐性知識為主,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強調與國小教育專業相應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即強調實踐性知識的學習。這種思維源自中師辦學的傳統經驗,但又沒有得到學院派的認同。由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左右了國小教育專業發展的現狀,便產生了不同的培養模式。

1.2國小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

依據內隱知識理論和培養目標,產生了國小教育專業的三種培養模式,即分科培養、綜合+方向培養和綜合培養。第一,分科培養模式。這種國小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與二級或一級師範培養中學教師相一致,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培養的學生,專業知識紮實,但教育專業知識及相應能力差,不適應國小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僅有少數學校運用這一模式。第二,綜合+方向培養模式。這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國小教育專業培養模式,強調綜合培養,明確方向,其優勢淡化了學科專業界限,強調文理相通,學有專長,但這一模式與分科培養模式並無質的區別,強調學科知識的精與深,忽視了知識的廣與博,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首都師大初等教育學院國小教育專業就分為中文、數學、英語、科學教育、信息技術、音樂、美術七個方向。他們凝練出國小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綜合培養、發展專長、注重研究、全程實踐和“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培養模式及“多種性、綜合性”的課程設置是該專業突出的特色。第三,綜合培養模式。要求畢業生能勝任國小各科教學,因此,不分學科方向,強調文理滲透,注重知識的廣與博,突出了教育專業的特點,但課程門類眾多,內容龐雜,知識體系性差。要充分考慮到各科素養的全面培養、各學科教學指導能力的提高和教學技能的掌握。突出“實踐性”:全科教師培養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師培養植根於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綜合化改革的現實需要;(全科教師培養指向於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的時代內涵;全科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彰顯了“校地雙贏”協同創新發展之路。

2國小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

2.1準確定位,學以致用

國小教師作為一種特定的職業,其職業技能服務和麪向的對象是國小校園內外的方方面面,即從課堂、校園、學生、教師到家庭,因此必須區分主次、循序漸進。就職前教育而言,這些技能主要表現在通識理論掌握、學科基礎奠定、專業能力訓練、信息技術應用、學校工作與反思等,並將作為基本的目標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國小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區分於其他專業學生培養的顯著標志。就職後成長而言,課堂掌控、校園文化、學生心理、家校溝通等將是國小教師職業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現。因此,國小教師的職業技能應方向明確,學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優勢,避免照搬他人經驗。

2.2學練結合,特長髮展

國小教師基本職業技能的系統性培養,首先是在職前教育階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實踐環節。目前教育部正在進行的國小卓越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內容之一就是對國小教師的職業技能培養進行全科型、全覆蓋、過程性探索試驗,同時通過課程體系改革進行模塊化實踐技能訓練,並將訓練情況延伸到職後教育階段進行檢驗。儘管全科發展是國小教師的理想狀態,但無論是何種技能,也不管是在哪個階段,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國小教師都必須經過學習和實踐,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長和個性,並有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體系,多樣評價

教師的職業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技能即人們常説的基本功,如三筆字、簡筆畫、課件製作及基本的藝體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體現在學科教學、課程研發、教學反思、教學評價和心理健康輔導等。由於各類技能之間的差異較大,在目前尚沒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對國小教師(包括職前職後)進行技能體系的構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應形成規範。在具體操作中則要將訓練總目標細化為小目標進行分級分類訓練,同時注意各個訓練項目的聯繫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進行終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考察,即可進行書面設計,也可以採取以演代評、以展代評等,進行切合實際的綜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領,關注教師發展

教師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一所學校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視對教師羣體的思想引領工作,力求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促使教師積極向上地發展。學校每雙週召開一次全體教職工工作例會,在會上對學校工作進行小結,並對教師作風效能建設中表現出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總結,使每一位教師明確責任,提高覺悟,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加強自身修養。學校還定期從《人民教育》中選擇優秀的文章推薦給教師自學,用這種靈活的方式對教師的師德修養進行培訓。近年來,隨着學校生源的不斷擴大,新教師數量激增,並日漸成為學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基於這種情況,學校在做好全體教師學習培訓的同時,還格外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與進步。學校黨支部成員與青年教師幫帶結對,定期和他們開展不拘形式的座談活動,瞭解青年教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撥開迷霧,解除困惑。

結束語:

總之,在培養國小教師專業素養中的科研實踐,這幾方面並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學校各部門形成合力、調動教師積極性,才能為培養教師專業素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培養教師專業素養並非朝夕之功,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在《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發佈實施的今天,國小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將永遠在路上,值得每一個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人才培養方案 篇四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不僅需要具備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同時要具備國際貿易業務知識、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因此,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與傳統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體現出差異性,而從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設計、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辦法以及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進行研究,對於高校電子商務教育質量、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專業素養的提升以及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

電子商務的發展依託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個專業本身就屬於新興行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跨境電子商務更是一個較新的概念,這也決定了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來看,在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受到20xx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國際貿易所面臨的環境一直都是十分嚴峻,到20xx年~20xx年期間,一直以兩位數增長的進口處貿易總額呈現出了個位數增速,而在20xx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度增速更是僅為7.56%。然而,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全球範圍內社會大眾消費習慣的轉變,跨境電子商務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形勢,僅20xx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所取得的交易額增速更是將近30%,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許多高校中的電子商務教育僅僅針對國內市場開展而忽略了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的滿足,因此,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供需關係來看,作為需求者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在快速的發展中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高校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面則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二、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優化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工作的開展,需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重要依據,而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則應當針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要具備的素養為依據對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進行優化。從當前我國高校的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如果以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素質要求為衡量依據,那麼許多高校的課程設置則體現出了欠缺全面性與欠缺針對性的缺陷,因此,我國高校應當對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重新設置,並以滿足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需求為要求,對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設置作出優化。在此過程中,一是高校應當針對當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欠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問題,圍繞電子商務領域構建起其經濟課程、法律課程、政治課程以及文化課程,並將這些課程當作通識選修課程,另外,包括跨境電子商務禮儀、中西商務文化比較以及跨境商務溝通等課程,則有必要納入到必修課程當中,從而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二是為了實現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英語英語能力以及電子商務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提升,在電子商務課程體系中,有必要適當提升相關應用類課程所佔據的比例,從而推動學生實現理實結合,並提升電子商務學生在跨境電子商務崗位上的勝任力;三是高校有必要在電子商務專業課程中強化經濟全球化相關理論的教學環節,並且有必要將管理決策等課程納入到必修課程之內,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認識到跨境電子商務工作中所面臨的各類風險以及在管理決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各類問題;四是在課程教學中,有必要引進國際化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案例,從而使學生接觸到更多與跨境電子商務工作時間相關的內容,以便更好提升學生的市場分析與判斷能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教育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強化校校、校企合作,制定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辦法

在高校培養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對高校自身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同時應當積極尋求與社會、其他高校之間的合作機會,從而提升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質量。從校校合作來看,高校可以與國內其他高校以及國外高校開展合作,構建起交換生制度。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僅我國經濟市場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具有着較高的需求,而且國外經濟市場也同樣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具有着較高的需求,這為國內高校和國外高校之間合作構建交換生制度奠定了基礎,而這種制度的構建,無論是對於提升學生的電子商務專業素養還是提升學生的跨境商務能力、交流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言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校企合作來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基礎建立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供需關係的基礎之上,為此,高校可以與社會中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簽訂人才供給協議,並將這些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當作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從而促使電子商務學生在實踐工作中對跨境電子商務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等更瞭解,從而提升自身今後的崗位適應能力與崗位勝任能力。產學研一體化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涉及到了學生的培養,同時也涉及到了教師的培養。在此過程中,高校需要與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產業之間構建起合作機制,併合理構建跨境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鼓勵學生與教師走進企業與產業,根據企業與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點問題來選擇畢業論文方向與研究方向,從而實現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與產業的協同發展。另外,高校可以與企業、產業之間共建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支持教育與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中的員工形成合作關係,利用顧問、掛職等形式幫助企業解決在跨境電子商務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並幫助自身解決在跨境電子商務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另外,在產學研一體化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與企業可以定期組織教師與企業員工開展學術研討與技術培訓,並構建起校企教師、員工到企業和高校開展兼職上課的機制。

(三)建設優秀的跨境電子商務教師隊伍

在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提升跨境電子商務教學質量,就要求高校能夠建設起一支優秀的跨境電子商務教師隊伍作為保障。在此過程中,高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高校有必要與其他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社會企業開展廣泛的學術合作與學術交流,通過聘請跨境電子商務領域中的知名學者與企業高管等,針對高校跨境電子商務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開展培訓,同時,高校有必要以掛職鍛鍊等形式,安排教師參與到社會跨境電子商務工作的運行當中,從而促使教師對跨境電子商務工作的整個鏈條深入瞭解,並將這些知識帶入課堂當中;二是高校也應當積極組織內部教學交流活動與科研交流活動,並通過構建起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其中,並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獻計獻策;三是高校可以通過與其他教育機構的合作,實現教師隊伍的共享共建,從而以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對各個層次的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四是深化高校跨境電子商務科研活動,並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到科研探索當中,從而發揮出以科促教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研究課題的選定需要適應地方經濟市場的需求,也需要適應全國範圍內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需求,另外,高校有必要深化跨境電子商務科研課題深度,通過構建有層次的研究梯隊,來確保跨境電子商務研討的全面性,並對跨境電子商務科研骨幹力量進行有效的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 篇五

開發海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使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省沿海地區的養殖業與企事業單位對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較大,培養有關海洋環境技術人才的學校數量偏少,結合當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需求,開展以海洋為特色的環境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為解決海洋環境中資源開發和生產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專業學生是浙江海洋學院適應市場經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方向。

一、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國家戰略需求:隨着陸地資源日漸枯,海洋資源己成為國際社會競相爭奪的焦點。十三五規劃描繪了“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藍圖。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給海洋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水體富營養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將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亟須相關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浙江省“兩區”建設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浙江舟山羣島新區”、“兩區”建設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海島開發,同時努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經濟發展中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油類污染以及有機物污染物等問題極其突出,已經成為我省海洋經濟增長中亟須解決的難題。

市場需求我國海洋環境領域人才嚴重匱乏。據估計,至20xx年,我國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將達8萬人以上。隨着國家及我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就業前景廣闊。

二、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優勢

培養環境優勢:我校位於“千島之城”舟山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舟山是我國羣島型地級市,地處我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海洋資源、海洋產業等優勢明顯,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的天然實驗室。

戰略機遇優勢:隨着《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規劃的發佈實施,浙江舟山羣島新區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這成為浙江和舟山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不可多得的戰略機遇。

學科建設優勢:我校目前擁有海洋科學省重中之重學科、海洋科學省重點學科和環境科學校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備。“十二五”以來,學科圍繞我國海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核心問題,創建和培養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學科優勢明顯。

三、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方案設置

(一)培養計劃設置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綜合培養”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為先、理論為基、應用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2],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建構特色化、自主化、個性化、實踐性、研宄性的專業培養方案。

(二)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高尚健全的人格、寬厚的學科知識、較強的海洋環境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

(三)培養方案設置的原則

為構建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洋大學本科教育體系,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海洋人才,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海洋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計劃設置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遵循全員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原則

培養方案的設置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觀念,教學與育人要有機結合。方案不僅要體現學科性、專業性,也要體現職業性、素養性[3];培養方案的設置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提出的要求,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銜接。

2、遵循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重視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協調性,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

3、遵循基礎性與個性化相協調的原則

堅持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加強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養;科學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加強學分設置的彈性,提高課程修讀的選擇性,充分實現學生能通過選擇、組合不同課程,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4]。給人才以激勵,給“怪才”以平台,給“歪才”以空間,滿足學生自主組合課程。

4、遵循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整體優化的原則培養計劃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處理好基礎與%業、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系統與局部、主幹學科與相鄰學科、教與學等方面的關係。進一步凝練專業核心課程,靈活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引進優質視頻課,拓展教學時空,推進網絡助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遵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相促進的原則

培養計劃要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分層次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整合基礎性實踐、提高性實踐和各類創業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校內外相結合、多元化的實踐環境和實習基地,拓寬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渠道。

(四)課稈體系的設置

課程體系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課程體系設置決定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時,注重開設交叉學科、邊緣學科課程,以適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廣泛交叉和相互滲透。根據學校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引進海洋環境生物學、海洋生態學和海洋環境科學(雙語)課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水分析化學、化學海洋學、海域使用論、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課程,引進〇。5學分制的前沿課程如:海洋生物處理技術、海洋環境新材料、海域生態價值補償評估(雙語)、海水利用新技術、海洋溢油污染控制與修復、海藻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海洋環境微體生物指示(雙語)等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佔總學分30%以上。有課程實驗、海洋環境科學綜合實驗(1)(2)(3)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創新性實驗、科考船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職業技能培訓和畢業論文,通過實踐教學、實踐基地、開放式教育的教學平台,培養“零適應”能力的複合創新性人才。

(五)培養計劃的特色與創新

1、跨學科複合創新人才培養

培養計劃充分體現了環境科學和海洋科學兩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有利於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互補,有利於培養複合創新性人才。

2、課程設置靈活多樣

增加雙語教學、全外文教學課程,設置國小分課程,增加自主選課和自豐實踐的課程,創導創新性實驗的研宄。

3、個性化人才培養

從大一開始選派具有高級職稱且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科研訓練,進行個性化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目的。

4、多元化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如學業學習(課堂、實驗、視頻、網絡、作業等)學習來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實踐、科研項目和專業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精神;通過交流性學習、探索性學習以及校園文化的薰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

培養計劃是高等學校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總體設計藍圖。將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行業為依託,以就業為導向,制訂以海洋環境保護和防治為特色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培養計劃,服務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海洋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人才培養方案 篇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了儘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共同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江蘇省積極啟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試點項目,並已通過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評審、同意備案。

經鎮江市教育局推薦、江蘇省教育廳批准,我校被確定為“江蘇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基地”,並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共同舉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同時,我校被鎮江市教育局確認為熱點高中“自主招生學校”。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遵循“三個有利於”的指導思想。有利於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推進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有利於推進中國小教育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拔尖創新人才。

(二)遵循“三個堅持”的原則。堅持積極推進、穩妥操作的原則,堅持評價方法多元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力求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開班計劃

3個班,120人左右。

三、推薦與報名

(一)報名條件

20xx年入學,具有陽丹市學籍的國中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績優秀,在開拓創新方面有特長;身體健康。

(二)報名程序

1、個人申請:填寫《省丹中第三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選拔報名表》,表格請從省丹中網站下載。

2、學校推薦:由所在學校依照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初審,按分配參加考試的人數推薦參加選拔的學生,名單由所在校公示不少於三日。

3、資格審查:由所在學校統一到我校辦理報名手續。報名時應帶“選拔報名表”、“學校報名彙總表”、考生户口本原件及複印件、獲獎證書原件及複印件。我校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資格審查,合格者發給參選資格證。

4、報名、考核費用:150元/生

四、考核辦法

(一)筆試

7:30—9:30數學(160分)

10:00—11:30理綜(100分,含物理、生物、信息等方面的內容)

13:30—15:30語文(120分)

16:00—17:40文綜(120分,含英語、政治、歷史、地理、藝術等方面的內容)

(二)面試對象的確定

1、根據筆試成績,按分配指標數1:1的比例,劃定各校的面試分數線,從高到低確定面試對象。筆試總分相同,以數學、語文兩科成績之和排序;數學、語文兩科成績之和相同,以數學成績排序;若數學成績仍相同,則均確定為面試對象。

2、城區國中名額分配到校,在各校分配指標數範圍內確定面試對象。農村國中在分配指標總數內確定面試對象20人(生源數200人以上的,每校最多不超過2名,生源數200人以內的,每校最多不超過1名)。

3、具有陽丹市户口的考生,在各校分配指標數範圍內確定面試對象;非陽丹市户口、筆試成績達到一定分數的考生,不佔用本校的分配指標。

(三)面試

面試主要考核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面試結論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兩種。

五、培養對象確認

在筆試成績和麪試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擇優確認培養對象,並報市教育局備案。

六、日程安排

1、報名日期:6月25日—6月28日(個人申請、學校推薦、公示)。

2、資格審查:6月29日(各國中學校派專人到丹中辦理相關手續,交紙質報名表和電子版彙總表)

3、考核日期:

7月1日筆試;

7月3日確定面試名單;

7月5日面試;

7月8日公佈培養對象名單。

人才培養方案 篇七

1培養目標

我校基於產業鏈的“商科專業集羣”將定位於“面向珠三角區域,面向中小企業的全方位商務管理崗位”,商科專業集羣人才培養目標為:以產業鏈應用性人才需求為導向,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專業創新精神,能在企業從事商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説,要培養具有以下素質的商科人才:

1)具有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具有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3)具有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具有社會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商務談判能力等。在知識學習方面,不應一味追求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而應根據行業發展的最新要求來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既掌握相當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

2總體思路

商科專業集羣人才培養模式總體思路採用“跨專業工學結合”,形成人才培養的迴路,即在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下,打破商科專業的界限,增加柔性制結構,讓學生在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多行業多崗位實習體驗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提高和就業的專業方向。

2.1意向招生

學校以商科各專業申報人數進行意向性招生。學生入校後不按具體專業劃分行政班級,學生前兩年學習內容相同,第三年進行企業實踐教學,第四年由學生自願選擇專業並參加專業方向課程知識的學習。學校按照學生完成專業方向課程學習情況授予學生“管理學”或“經濟學”學士學位。

2.2階段培養

我校商科專業屬管理學科和經濟學科,我們力圖打破學科和專業界限,培養學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實踐技能,計劃進行“2+△0.1+1+0.5+0.5”分階段工學結合模式改革,採取了對四年的教學時間分成五個階段對整體的專業學習進行劃分,每個階段解決相應的學習目的以達到最終培養成為與行業零距離對接的要求。

2.3模塊學習

學生在企業現場實習期間,可以結合自己的實習崗位選擇相應的課程模塊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實習結束回校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實習情況和就業意向自主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課程進行學習。專業方向課程按照“工作過程+行動導向+項目引領”的職教理念進行課程改革,重新編訂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進行模塊化教學,實行模塊化考核。

2.4導師負責

我校“3+1”企業實踐教學實行“四導師”協同管理機制,我們根據學校制度精神,計劃在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到學生畢業,實行專業導師負責制度。學生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企業現場實習、專業方向課程的選擇、專業課程的學習指導、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等。實行導師負責制,學生可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容易結成更為緊密的學習團隊,也容易增強教師人才培養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教師負責指導的10多名學生,專業方向又有所不同,這樣又可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同一個專業導師指導下進行相互交流,對培養複合型應用人才也有一定的幫助。

3方案設計

我校商科專業屬管理學科和經濟學科,我們力圖打破學科和專業界限,培養學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實踐技能,計劃進行“2+△0.1+1+0.5+0.5”分階段工學結合模式改革,採取了對四年的教學時間分成五個階段對整體的專業學習進行劃分,每個階段解決相應的學習目的以達到最終培養成為與行業零距離對接的要求。

3.1第一階段“2”指的是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

此階段進行校內教學,教學又分為公共基礎模塊課程、學科基礎模塊課程、崗位模塊課程。公共基礎模塊課程:這部分課程目前學分共50多個,基本佔用大學一年的學習時間。我們建議由教務處牽頭,由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基礎部等部門共同研討改革方案,在不違背教育部教學總體要求的情況下,創新教學模式,靈活授課形式,適當“擠”出一點時間進行商科理論教學。學科基礎模塊課程:這部分課程比較穩定,計劃由管理學院和財經學院共同研討,按照企業運行規律與要求重修梳理學科課程模塊,整合課程內容。崗位業務模塊課程:這部分課程為新增模塊。根據企業ERP管理的核心模塊思想,集合兩院的專業特點,我們計劃把崗位業務模塊課程分為6大模塊,即生產模塊、市場營銷模塊、財務模塊、物流模塊、人力資源模塊、國際貿易模塊。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的基本要求,對各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分類,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每個模塊開設2~3門課程,滿足學生第三年進行跨專業企業現場實習和第四年畢業論文真題真做的要求。

3.2第二階段“△0.1”指的是一個國小期

在學習學科基礎課程和崗位業務課程後,在大學二年級末暑假期間增加一個國小期,為期4周。為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內教學資源、突出白雲商科教學特色,也為第三年學生下企業進行現場實習做準備,我們計劃在這個國小期組織學生進行綜合仿真實習,鞏固所學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崗位基礎知識,增強學生市場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3.3第三年段“1”指的是大學三年一年

此階段一年時間進行企業實踐教學(企業現場實習),企業實踐教學形式和要求參照教務處函〔20xx〕110號(關於印發《關於制訂20xx級企業實踐教學計劃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文件精神執行。

1)企業實踐教學安排在大學三年級整個學年進行。共43個教學周。

2)企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區域、行業、企業調研,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學習,職業品德教育,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6個環節。

3)在這一年的企業現場實習階段,學生還要結合自己所在的崗位,每學期按照教學要求選修2門自主學習課程,可以在業餘時間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或結合企業實踐自主學習,完成專業教師佈置課程學習任務,計學分。

3.4第四階段“0.5”指的是大學四年級上半學期

此階段為專業理論提升階段。學生在企業現場實習一年後,根據自己的崗位實習體會和將來就業方向選擇自己的專業學習方向,學習《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的剩下的各專業核心課程。

3.5第五階段“0.5”指的是大學四年級下半學期

此階段為項目學習階段,分為實訓項目和畢業論文寫作項目兩大部分。實訓項目階段,我們設計了8個項目學習任務,分別是專業能力提升、職場禮儀訓練、心理沙盤訓練、魔鬼訓練、模擬經營、項目開發、微格教學、創業實踐。學生自主選擇其中3個項目進行學習。畢業論文寫作要求按照學生在企業現場實習期間的課題準備,進行真題真做。要保證教學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還需要培養“工學結合”的師資隊伍、設置基於工作過程的教學課程體系和內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更需要學校、企業、學生、家長、社會多方的共同認可和支持。

人才培養方案 篇八

為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畢業生畢業就業競爭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三項測試”的要求和學院迎評工作統一部署,結合我係的具體實際,特制定電子商務專業20xx年學生綜合技能強化訓練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教育部有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文件精神和《高等職業教學水平評估方案》為指導,全面貫徹我院教學工作大會精神,認真執行專業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根據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進行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要求,對我院06級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確保以優異成績通過教學水平評估。

二、培訓對象、目標和內容

(一)培訓對象:本系06級電子商務專業57名學生。

(二)培訓目標:通過強化培訓,使參加培訓學生所有培訓科目全部達標。

(三)綜合技能培訓內容:電子商務基礎理論知識、電子商務實際操作技能。

三、組織機構

組長:甘露

副組長:李XX

成員:周XXX、張XXX

四、電子商務專業技能操作能力培訓工作步驟

(一)工作步驟

1、宣傳組織和佈置階段(20xx.6.2—20xx.6.6)

學院評建辦、教務處、學生工作部門根據學校統一安排和20xx年學生綜合技能培訓方案,向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説明專業技能等綜合技能培訓在評估中的重要意義,並制定目標,明確責任,落實到人。

2、摸底測試階段(20xx.6.9—20xx.6.10)

(1)對電子商務專業參評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摸底測試

(2)根據測試結果將學生分為優良、一般、差三個等級,為下一步培訓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3、全員培訓階段(20xx.6.11—20xx.6.28)

針對本系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進行全面培訓。

五、培訓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要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精神制定培訓方案,保證培訓任務的落實。

(二)要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原則上所有專業技能項目均須讓所有學生操作一遍。

(三)要嚴格要求學生進行考勤,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考核。

人才培養方案 篇九

⑴建立“動態化”調整機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①深入“行企校”調研,對比分析企業崗位需求與學生基礎。

根據品牌與類型差異,遴選岳陽申湘別克、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9家企業,深入調研不同品牌、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面向的汽車服務企業相同崗位、不同崗位對人才的需要的差異。深入各職業院校調研,客觀的分析學生學習經歷與知識結構,依據職業成長規律,對各崗位進行篩選、排序,確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中職層次的專業定位。

②組建“高水準”團隊,建立適應專業動態發展的調整機制。

深化湘北汽車城、岳陽申湘汽車集團、華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的深度合作,優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機制,聘請岳陽市汽車維修辦公室主任陳亮為主任委員,岳陽申湘技術總監陳東文、湘北汽車城副總經理劉俊、岳陽職業技術學院陳紅陽副教授為副主任委員,完善《專業設置與調整管理辦法》等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制度,形成動態調整機制。

③融入“高精尖”標準,建立適應專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專業培養定位與企業人才需求,結合汽車產業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設備、新崗位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專業建設理事會的指導下,動態調整與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方案既相對穩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形成專業特色。

⑵以“訂單班”建設為主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平台

在鞏固現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完善合作機制,開闢“眾泰班”、“華君班”、“順通班”、“湘北班”、“申湘班”5個訂單培養班,訂單比例逐步達到85%以上。以訂單培養為主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平台,實現培養方案共訂、培養過程共管、師資隊伍共培、課程資源共建。

⑶以“校中廠”、“廠中校”建設為主體,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①“校中廠”培養模式

專業教研室制定學生課堂、課間實訓計劃,安排學生進入“校中廠”進行實踐,實行企業化管理,目標考核,以實際生產任務的要求進行實訓教學,每週不低於60人/次,每年不低於3000人/次。

②“廠中校”培養模式

聯合岳陽市和華容縣汽車維修及服務企業,建設產學合作聯盟,聯盟內企業資源共享,學生可以到聯盟內企業進行實習實訓,教師可以去聯盟內企業掛職鍛鍊,為企業進行技術服務,聯盟內企業的技術人員可以到學校來指導實訓教學,通過將教學帶入企業,建設“廠中校”,更進一步擴展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途徑。

③“校中廠、廠中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依託“校中廠”和“廠中校”校內外實訓基地,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與教學資源,共同組織教學,共同評價學生,實現“四個有效對接”(廠長主任對接、教師技師對接、學生員工對接、車間工廠對接)的目標。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創新了”校中廠、廠中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⑷工學交替的學習模式,強化生產性實訓與頂崗實習。

建立以教學校長為組長,教務處、德育處、就業處、實訓處、專業教研組以及全體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生產性實訓與頂崗實習管理領導小組。明確領導小組職責、實訓處就業處職責、教務處及專業教研組職責、實習指導老師的職責,制定相關管理制度。

藉助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售後服務體系,借鑑ASEP項目的管理與運作模式的先進經驗,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把職業活動全過程貫穿於學生培養各環節中。根據培養目標,按照企業的需求,打破原有的學期界限,實行“國小期”制,將傳統的3個學年6個學期,改為4個階段8個學期,學生通過校內外各兩個階段學習,實現以校內一體化項目課程教學和校外崗位體驗,凸顯頂崗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特色,保證真正意義上的工學交替,完成由“初級工”到“中級工”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391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