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精品多篇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精品多篇

10個寓言故事成語精品多篇

成語寓言故事 篇一

有一個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長彈琴擊鼓,鄰里有一個書生過來問他:“你有多大年紀了?”少年説:“15歲了。”“你什麼時候失明的?”“3歲的時候。”“那麼你失明已經有12年了,整日裏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間社會的形態,不知道容貌的美醜和風景的秀麗,豈不是太可悲了嗎?”那失明的少年笑着説:“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實際上大都是盲的。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四肢和身體卻是自由自在的。聽聲音我便知道是誰,聽言談便知道或是或非。我還能估計道路的狀況來調節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險。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長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費精力去應付那些無聊的事情。這樣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我不再為眼睛看不見東西而感到痛苦。可是當今某些人雖然有眼睛,但他們利令智昏,看見醜惡的東西十分熱衷,對賢明與愚笨不會分辨,邪與正不能解釋,治與亂也不知原因,詩書放在眼前卻成天胡思亂想,始終不能領會其要旨。還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跌倒之後還不清醒,最後掉進了羅網。這些人難道沒有眼睛嗎?那些睜着眼而昏天黑地亂竄的人難道不也是盲人麼?他們實際上比我這個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歎呀!”書生無言以對。

這個故事揭示了這樣一種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歎,而心理上的“盲”更為可悲。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揚長避短,全神貫注於所擅長的事業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績來,領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過日子,甚至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即使雙目明亮、四肢發達,也是一種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睜眼瞎”和“人形獸”。

寓言成語故事5:三人成虎 篇二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説:“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説,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説:“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説呢?”魏王説:“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着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説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説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説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説:“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裏!事實上,人虎相怕,各佔幾分。具體地説,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説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説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説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説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説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矇蔽。

10個寓言故事成語 篇三

1.成語“守株待兔”,解釋:守着木樁,等待兔子撞上來。道理: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是不可能成功的。

2.成語“亡羊補牢”,解釋: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 。道理: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3.成語“量體裁衣”,解釋:按照身材裁剪衣服。道理:任何事情要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4.成語“螳螂捕蟬”,解釋: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道理:人不能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5.成語“塞翁失馬”,解釋: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道理: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6.成語“黔驢技窮”,解釋: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道理:我們要多學知識,不能到關鍵的時候就沒有本領了。

7.成語:“拋磚引玉”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道理:有事為了獲得更好的意見或作品,我們可以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8.成語:“畫蛇添足”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道理: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9.成語:“庖丁解牛”解釋: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廚工肢解分牛。道理: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10.成語:“拔苗助長”解釋:把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他成長。道理:違反自然規律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寓言故事 篇四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説:“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摺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後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獄被關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後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説:“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進監獄,開始以為不能脱身了,不想後來獲得倖免,於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裏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裏受煎熬要好得多。我並沒有什麼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成語寓言故事 篇五

春秋時,有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吳王為了試試他的才能,從宮中選出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訓練。

孫武命令宮女手拿着長戟(古代一種兵器)並且分成兩隊,並且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孫武對她們説:我説前,你們就看前方,説左就看左邊,説右就看右邊,説後就看後面。他命令人準備了處罰的刑具斧頭,又再三重申剛才的命令。孫武喊:右!宮女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好玩,根本就不服從孫武的命令。孫武説:是我解釋得不夠明白,命令得不到執行,是指揮官的責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詳細説了一遍。當他再次發出左的命令時,宮女們還是笑着不動,吳王也覺得好笑。這次孫武不再自責,他説:解釋、交代得不清楚是將官的責任,交代清楚而不服從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於是命令左右把隊長推出去砍頭。吳王嚇得大叫:等等,她們是我的愛妃,將軍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請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將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從。堅決把吳王的兩名寵妃砍了頭,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

成語寓言故事 篇六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齊國,來到曲轅的地方,看見一株大樹生長在土神廟旁。這株樹的樹陰可以遮蓋幾千頭牛;樹身有百尺粗,樹幹高過山頭80尺後才有枝葉,可用來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幾枝。圍觀這株巨樹的人多得像到市場趕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視而不見,不屑一顧。他不住腳地往前趕路。

。徒弟們大開眼界,卻不明白師傅的態度,追上匠石問個究竟:“自從我們跟隨師傅走南闖北學手藝,從來沒有碰見這樣好的木材,您為什麼一點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誇這棵樹了,它是脆而不堅的樹木,造船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製成柱子會被蟲蛀,打成器具會毀掉,造門會流出污漿……”匠石把它説得一無是處,認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樹木,正因為沒有用,所以才長得這麼大,有這麼長的壽命!

貌似強大的事物往往華而不實。看問題、觀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寓言成語故事2:濫竽充數 篇七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説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説:“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寓言成語故事3:畫鬼最易 篇八

春秋時期有一個很高明的畫家,這天被請來為齊王畫像。畫像過程中,齊王問畫家:“比較起來,什麼東西最難畫呢?”

畫家回答説:“活動的狗與馬,都是最難畫的,我也畫得不怎麼好。”

齊王又問道:“那什麼東西最容易畫呢?”

畫家説:“畫鬼最容易。”

“為什麼呢?”

“因為狗與馬這些東西人們都熟悉,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只要畫錯那怕一點點,都會被人發現而指出毛病,所以難畫,特別是動態中的狗與馬難畫,因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於鬼呢,誰也沒見過,沒有確定的形體,也沒有明確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隨便畫,想怎樣畫就怎樣畫,畫出來後,誰也不能證明它不像鬼,所以畫鬼是很容易的,不費什麼神。”

畫家的高論證明:如果沒有具體的客觀標準,就會容易使人“弄虛作假”和“投機取巧”。唯心論最省力,因為它不受客觀實際檢驗,可以瞎説一氣,而唯物論則要接受客觀實際的檢驗,所以很費工夫。

成語寓言故事 篇九

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雲遊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着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並讓他當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裏還耍弄着7把寶劍。他一邊用右手接連地向空中拋出寶劍,一邊用左手準確無誤地去接不斷下落的劍。7把明晃晃的寶劍在他手上從左到右有條不紊地輪番而過,而空中則總有5把寶劍像一個輪迴的光圈那樣飄然飛舞。宋元君看了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非常吃驚,他連聲喝彩道:“妙!妙!”旁邊圍觀的人也無不拍手叫絕。宋元君十分開心,馬上叫人賞賜給這個賣藝人金銀玉帛。

不久,又有一個會耍“燕戲”的蘭子,聽説了宋元君賞賜耍劍藝人金銀的事,便前去求見宋元君。這一回,宋元君卻不但毫無興趣,而且大怒説:“先前那個有絕技的人來求見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雖然他的技藝毫無用處,但是我仍然賞了他金銀玉帛。今天這個蘭子一定是聽説了那件事才來求我看他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於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後來又覺得他並無什麼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如果憑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為他“識才”,那也是愚蠢的。

成語寓言故事 篇十

典故:《後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釋義:“烏合之眾”為貶意成語,比喻沒有組織,像一羣暫時聚合的烏鴉。

故事: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後,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陝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手下的孫倉、衞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耿龠聞聽大怒,按劍説道:“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rk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