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陝西西安歷史簡介【精品多篇】

陝西西安歷史簡介【精品多篇】

陝西西安歷史簡介【精品多篇】

.地理位置 篇一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腹地,在封建時代前期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東函谷關,西大散關,北蕭關,南武關。關中處在四大關隘之中,易守難攻。同時其自身灌溉條件優良,良田千頃,八水繞長安,是農業經濟發達的天府之國,後方還有隴蜀的肥沃平原,因此成為帝王建都的首選。此外,關中平原還是扼守中原和西域的重要節點,在歷朝歷代同西域交流,征戰的年代,如周之於犬戎,秦漢之於匈奴,唐之於西突厥,西安有着控中原以進取西域的重要戰略地位。

西周,秦,西漢,隋唐,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幾個朝代都建都於此。

封建時代的後期,北方几經戰亂,關中平原歷經數個朝代的建立和消亡以後,再也無力承擔一個封建大帝國心臟運轉的嚴重負荷。隨着經濟中心的南移,西安洛陽的條件已不如漕運更加方便的開封,經濟優勢不如身處江南的南京。同時,異族的威脅已不再來自西域,而是來自北方的蒙古大草原,西安不如北京更有戰略優勢。

自唐末以後,西安已不再作為封建大帝國的首都,但其安全險要的地理優勢仍然可以作為偏安一隅的守成之地,依舊擋的住百萬雄師的進攻,也撐得起根基尚不穩的割據政權,是封建帝王躲難的首選。庚子年慈禧光緒兩宮西狩,西安做了將近一年時間的臨時國都;在抗日戰爭的八年時間,日本人也不曾跨過黃河一步,只能隔河興歎,定期派飛機來轟炸西安。

鴉片戰爭,列強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以後,海權時代已然到來,西安作為內陸城市的地理位置更顯尷尬。沿海城市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廈門在英國人的不平等條約下紛紛開埠,資本主義相繼萌芽,憑藉其沿海的地理位置,由籍籍無名紛紛變的聲勢顯赫,上海更是由松江府的一個小小轄縣搖身一變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武漢,長沙,重慶,南京由於沿長江,也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紛紛發展起來,憑藉其省府和沿江的地位,近代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哈爾濱,長春,大連身處中國邊境,在日俄以及偽滿洲國的建設下也都紛紛變成被稱為東方莫斯科之類的大城市,繁華幾乎如上海。

而西安,一座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身處中國大陸深處,畏縮在明城牆內的一座小城,在海洋時代完全找不到發展之路,只能依賴着陝西省會和西北中心的政治地位,和剛剛通車的隴海鐵路慢慢發展。國民政府設立的陪都西京籌備建設委員會對西安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抗日戰爭難民和救國救難物資的湧入,使得西安從近代歷史的低谷開始重新走向崛起。

建國以後,國家開始了對西安的大力投資,國企軍工高校紛紛落户,蘇聯的156個援助項目有17個落在西安,成為落户項目最多的城市,比中部六省的總和還要多。交通大學,華東航空學院相繼動遷來到這裏,計劃經濟時代的西安開始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大放光彩。然而好景不長,進入八九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放開市場經濟,先沿海,再沿江,再沿邊的逐漸開放使得一批城市率先發展,一直到90年代才開放內陸省會城市,西安這時才接觸到市場經濟和外資的觸角。然而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憑藉國家政策優勢和靠近港澳的地理優勢迅速崛起。市場經濟時代,劣勢的地理位置導致西安再一次錯失了發展的機會。

拓展資料: 篇二

既然西安地理位置,國家政策都不錯,為什麼經濟(相對)不行?

一座城市的綜合實力,有些人就只能看到經濟不好,西安經濟是有多不好被這樣看不起,全國24都被唱衰到這種程度,説西安是三線四線城市的是有多瞧不起西安,什麼歷史是西安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的,也太自以為了解,就只知道個歷史,真實的數據資料,西安的商業市場表現,科技教育醫療軍工政治排名都是全國前列,這些客觀的不相信,擺一大堆主觀的東西來證明這座城市有多不好,事實上對這座城市的現狀和未來根本就不瞭解。

之前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當時覺得要説的實在太多,突然之間不知道説什麼,好在這幾天在軍訓,有很多時間來把這個問題的思路疏理清楚。才疏學淺,只能以自己微薄的一點點知識略答一二。

.經濟問題 篇三

西安在中國的地位自古以來都不是依靠經濟,可以説自封建時代以來西安就是依靠政治文化國際交流中心的地位成為中國舉足輕重的大城市。農業經濟發達的江南通過大運河經東都洛陽將物資糧食供給輾轉運至長安。自唐末長安失去首都地位以後,西安的地位一蹶不振跌入歷史低谷,(順道説一句,作為長安的物資轉運站,東都洛陽也失去了其意義而逐漸被荒棄,北宋直接將都城定在了漕運更為方便的開封。)唐末朱温將長安城盡數拆毀,西安淪為偏安西北邊境一隅的小城,在乾隆年間甚至西北王的身份都曾讓位於蘭州,直到1932年隴海鐵路通西安,民國政府設立陪都西京,西安才開始走向復興的道路。

漢唐等古中國首都大都在長安,宋遷至開封,隨後基本為北京,為何有這種遷徙,為何不選擇南方地區?

中國古代都城的變遷,是自然環境和人事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決定人事,人事又反作用於自然環境。

概括地説,從西周以來,到宋之前,幾乎所有統一的中原王朝,它們的都城都位於大陸腹地、四塞之國,並且主要就是在關中和河洛兩個盆地之中二選一。

西安歷史 篇四

西安是國2113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5261有周、秦、4102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1653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裏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裏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蹟,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祕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燬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蹟,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着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羣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佈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佈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説:“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説,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説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佈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佈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峯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遊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鐘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鐘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鐘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燬,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紮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箇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qr5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