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名著導讀《論語》【新版多篇】

名著導讀《論語》【新版多篇】

名著導讀《論語》【新版多篇】

《論語》導讀 篇一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 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後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 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説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 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死而後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 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杜甫的古詩 篇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①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②,高者掛罥長林梢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④。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⑤?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⑥,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⑦,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解】

①茅屋:即成都近郊浣花草堂。

②掛罥:掛結。

③塘坳:低窪積水處。

④惡卧:睡時不安靜,胡蹬亂踢。

⑤何由徹:如何捱到天明。

⑥庇:覆蓋。

⑦突兀:高聳的樣子。見:通“現”。

【賞析】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兩句忽開異境,從切身的體驗,進而想到眾多百姓的貧寒交加,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的出現。寫的是自己的幾間茅屋,表現的卻是詩人寧為天下人的安居而犧牲自我的可貴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感情。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③,未有涓埃答聖朝④。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⑤。

【註解】

①“西山”句:西山在成都西,因年積雪,又名西嶺。三城,指鬆、維、保三州。

②南浦:指成都南郊外水邊地。

③遲暮:指半老,杜甫當時五十歲。供多病:指年老不能再有所作為,晚年全交給疾病之身了。

④涓埃:涓指細流,埃指微塵,比喻微末。

⑤人事:世事。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眺望西山所生傷痛憂愁之情的詩。詩中藴含着詩人對吐蕃侵擾的深沉憂慮,也有天涯漂泊,親人相思的無限感慨。全詩意境壯闊悲涼,充分表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詩風。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①,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②,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憐俜十年事③,強移棲息一枝安④。

【註解】

①幕府:古時行軍,以帳幕為府署,故稱幕府。

②風塵荏苒:比喻戰爭不斷絕。荏苒:猶輾轉。

③“已忍”句:指戰亂以後已忍受了十年的困苦生活。伶俜,困苦之意。

④“強移”句:強是勉強之意。杜甫當時作節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勉強任職,以求暫時安居。

【賞析】

這首詩寫於代宗廣德二年(764)秋,杜甫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在嚴武幕府時作此詩。開頭四句與詩人獨宿幕府所見所聞,描寫了一幅悽清的秋夜景圖。後四句抒情,感事傷時,表現作者對於國事**的憂慮和自己飄泊流離的愁悶。因此使詩人無心賞看天上美好的月色。對風塵荏苒的**時代自己輾轉流離而愁思百結。

望嶽

岱宗夫如何①?齊魯青未了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④。

【註解】

①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居五嶽之首,故稱岱宗。

②齊魯:本指春秋時期兩個諸侯國名,此處指齊魯之地。青未了:青指泰山青翠的山色,此處形容泰山高大。

③決眥入歸鳥:決,裂開;眥,眼眶。此句言極目張望,歸林的飛鳥盡收眼底。

④一覽眾山小:用《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賞析】

這是一首借泰山比況自己雄心壯志的言志詩。首句用發問形式寫泰山的高峻偉大,“齊魯青未了”言其雄闊,三四句寫近望秦山的神奇、崇峻,接着寫遙望中的形象、雲氣層疊,胸襟為之開闊。氣勢非凡,意境深遠。結尾兩句抒發了詩人青年時期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情懷。這是一首被譽為情調高昂、“語語奇警”的五言古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

春望

國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②,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③,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④,渾欲不勝簪⑤。

【註解】

①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佔領。

②濺淚:可理解花上濺滴愁人的淚。

③連三月:戰火延續,整個春天將過去。

④搔:抓頭。短:少,稀疏。

⑤渾欲:簡直要。不勝簪:髮簪,連簪子也插不上。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陷在被安祿山佔領的長安城時寫的。詩中概括地抒寫了作者傷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寄景生情,抒寫憂國情懷,眼前美好景物反成了愁思的引子。後四句是在憂國的同時抒發思家愁懷,兩種感情彙集一起,頭髮更白了,更稀少了。這完全是憂國思家所致。全詩充滿憂憤的情感,語言精當凝鍊,有強烈藝術感染力。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①。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註解】

①危檣:高聳的桅竿。

②“官應”句:應理解為“老病應休官”的倒文。

【賞析】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前四句寫“旅夜”的情景,展現了詩人的景況和情懷。在對景物的精雕細刻中,襯托詩人的蒼茫之感、沉鬱之思;後四句“書懷”,抒發早年的政治抱負,又聯想到自己現實處境,以棲無定所似的沙鷗自喻,天地之大,竟沒有詩人的容身之地。詩人心中憤慨至極,表達卻曲折婉轉,感人至深。“書懷”,實為抒發詩人心中的不平。

登岳陽樓①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②,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③,憑軒涕泗流。

【註解】

①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縣。

②吳楚句:吳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分割開。坼,分裂,此為分界意。

③戎馬句:指當時葉蕃入侵,西北邊疆戰事頻繁。

【賞析】

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詩中描寫登臨岳陽樓看到洞庭浩瀚汪洋的壯麗景色,抒發了憂國情懷。詩的前四句寫景,描繪分吳裂楚、吞吐日月的氣象,突出地表現了洞庭湖的浩瀚壯闊。詩的後四句抒寫了個人的身世的淒涼孤寂,政治命運的坎坷,眼見國家政局動盪,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表現了作者對國家興衰的關切。這首五言詩氣魄宏大,感情沉鬱,真不愧為大家手筆。

《論語》導讀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寫作背景、內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學習孔子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用知識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3、背誦《論語》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學會積累,並初步養成閲讀文學名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感受《論語》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經典中領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帶給自己的心靈啟迪。

教學難點:

梳理《論語》中的格言警句,翻譯、理解並進行分類整理,瞭解孔子的重要思想,並結合實際談談對自己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的啟發及影響。

教學方法:誦讀領悟法 梳理分類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想:

《論語》是必修一名著導讀的重要內容,對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個全面的介紹,對學生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本節課重在把名著導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取其精華,感悟文化的魅力,開拓知識的寬度。因此這節課,從有關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這和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便於學生去探究、思考,並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多樣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採用“誦讀領悟,梳理分類,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個性思維,徜徉在經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教學過程:

一、熱點話題導入

憑藉在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于丹教授一躍成為家喻户曉的“學術快女”,她説《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比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這讓我們又一次喚起了對《論語》的思考。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和孔子親密接觸,沐浴春風、洗滌心靈吧。

二、聆聽孔子故事

大家在國小、國中時已接觸到《論語》中相關篇章,對孔子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聖人,讀書人稱他為孔夫子,那麼你還知道有關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個學生講故事)

(一)孔子帶弟子去齊國,路上聽見有哭聲。孔子説這人的哭聲不像是家裏死人。上前問哭者,哭者説,我從小就好學,遊遍列國後返回家鄉,可雙親已經過世。往而不來着,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説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孔子對弟子們説,要記住此事,引以為戒。從那以後,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人數達到30%。可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情在當時孔子就深有體會了。

(二)孔子帶弟子去鄭國推銷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與弟子失散了。孔子獨自一人站在東門外。有人對子貢説,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喪家犬一樣失意不得志。子貢將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顯出高興的樣子,又歎了口氣説,他表述的形狀未必準確,可我的神色確實是象喪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現出孔子的大度、寬容的胸懷。

三、梳理分類思想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請大家迅速閲讀名著導讀部分,對孔子的思想進行梳理分類,進一步走進孔子。(學生自由閲讀,圈點式畫出來並進行總結,自由發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師:《論語》中“仁”字出現過104次,可見“仁”的思想統率全書。其中“仁者愛人”指重視人的生命與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愛”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僅強調要愛自己、愛親人,也強調“泛愛眾,而親仁”。而愛己、愛人、愛眾、親仁……不僅要將人的生命置於首位,且要安頓好人的現實社會生活。那麼你對“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預設:

學生1::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仁與禮二者互為因果關係。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個體自覺的道德修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學生2:“孝、悌、忠、信”以仁為根本與核心,以愛為聯繫的紐帶,以禮為規範形式,鏈接成一個個環環相扣的十字形人際關係結構。父慈子孝、君禮臣忠——這是縱向上下關係;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是橫向左右關係。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關係縱橫交織構成的一個個十字形互立雙贏的價值結構,彼此相互支撐、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傾斜,都會使之失去平衡,使“仁愛”之實施陷於困境。

學生3:“仁民愛物”——長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還將仁愛擴及魚鳥生靈,“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且寄希望於仁人君子“仁民愛物”而長治久安。”在對“仁愛”有着極高要求的孔子看來,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於民眾現實生活與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廣泛給人民以好處,幫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於仁德的聖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師: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獨特的思想。下面就請大家再找找並進行總結。

預設:

學生1:孔子首創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實踐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據説他的門下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別、年齡差別、貧富差別,正因為孔子“有教無類”的人文教育理念,他們才得以接受教育,這應該是孔子能受萬世敬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學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認為受教育者存在潛質和興趣的差異,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為三類:一是針對學生的性格進行教育。二是根據學生的特質進行教育。三是根據學生的年齡進行教育。

學生3:孔子注重引導的教育方法。

1、強調啟發。孔子對啟發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思並重。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説,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不學習,那就有危險

3、重視實踐。《論語》開篇表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説:學過後經常去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4、方式靈活。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集體講授或個別教導,或對話座談或現場討論,他十分重視與弟子的互動,從而激發弟子努力學習和思考。

學生4:以塑造人格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理想人格:從“成人”到“君子”,再到“聖人”。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認為“聖人”要具備完美的個人品格,是最高級的理想人格,一般難以進入這個層次,即便是古代的堯、舜也沒能做到。

四、誦讀領悟名言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一些經典的對話在當時,對後代都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學過的篇章誦讀領悟這些名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仁政、治國,學習、教育,為人處世”三個方面收集、誦讀、翻譯、感悟。)

師生總結並歸類:

(一)仁政、治國之道:

1、克己復禮為仁。

克:剋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西周之禮)才是做仁義之事。“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東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轉嫁到別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這句話指為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教師明確:1—3表達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論語》中的闡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個人修養,又關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更體現了治國之道。

(二)學習、教育: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強調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用他們的缺點對照自己,加以改正。見人之善就學,這是虛心好學的精神。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厭:滿足,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個“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後一個“知”同“智”,智慧。

教師明確:孔子的這些學習方法對我們有積極的意義,不因時代的變遷而過時,希望大家能活學活用。

(三)為人處世:

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謂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教師明確:這幾句均談論為人處世的方法。對我們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幫助。

五、合作探究借鑑

從《論語》中得到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你有什麼啟示、影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生互動,倡導個性思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小組、個人積分,選出優秀個人和小組。)

預設1:從《論語》中學到了要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

《論語》中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謹慎。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者,這一切都做好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藝了。可見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愛他人。在當今社會“關愛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正如我們説“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預設2:我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見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一個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應該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預設3:活到老,學到老,要活學活用、終生學習。

《論語》中關於教育、學習的名言很多。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強調學習對一個人來説是頭等大事,學習是要講求方法技巧的,學了就要及時實踐,學習與思考應時刻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果,同時又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自己的短處,進行查漏補缺,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只有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學習,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教師分享:大家説的很好,對《論語》的內容把握的不錯,那老師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想要和大家來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在這一段中,孔子在面對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時,沒有給出簡單籠統的回答,而是給不同的答案,那是因為他們的的性格特點不同。如今我國正在飛速發展,這就需要各行各業多方面的人才,可見因材施教正是我們的教育所需。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可見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孔子的儒學經典仍傳播着中國倫理道德的精華和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

六、閲讀方法指導

學生討論讀《論語》應該讀些什麼?怎樣去讀?

第一、積累文言基礎知識,使閲讀更有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數量的工具書,從字音、詞意入,掌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等知識,從量變達到質變。

第二、廣泛閲讀,熟練掌握《論語》選入課本的篇目,並能有感情的誦讀。

第三、瞭解對話的人物,掌握故事情節,讀懂寓意。

第四、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閃光點,教育學生領悟儒家思想的精華。

七、我的課堂收穫(各抒己見)

八、佈置作業:

閲讀《論語》,交流讀書心得。(要求:內容真實,結合實際,有感而發,300字左右。)

九、板書設計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

2、因材施教

3、引導的教育方法。①強調啟發。②學思並重。③重視實踐。④方式靈活。

十、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充實,通過“梳理、誦讀、感悟、提煉”,層層深入,讓《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光輝思想再一次照亮我們的人生。注重學生的互動、小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引導、啟發,問答、搶答、積分等激勵措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競爭意識。不足之處,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位,希望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再深入領悟《論語》的精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4me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