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傳統節日【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節日【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節日【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節日 篇一

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叫端午節,是非常有紀念的日子。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包粽子,我們一起掛艾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粽子。

每年端午節外婆都會包美味可口的肉粽子,我就在旁邊看着外婆包粽子,她準備了新鮮的竹葉,一大盆調好醬油的糯米和豬肉。先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彎折成一個漏斗形,像一個錐形,接下來就可以把糯米倒進裏面,用用壓實糯米。然後,夾一起豬肉,放在中間,接着放一層糯米,疊上粽葉的尾巴,像有很多面的三角體。最後,用草繩把做好的粽子結結實實地捆綁好,不讓一粒粒糯米跑出來。外婆把粽子放進鍋裏煮1個小時。時間到了,一陣香噴噴的香味飄到滿屋都是,外婆把粽子端出來放桌面上,我們兄弟姐妹一起品嚐着外婆的勞動成果,我一口咬下去,黏黏的,好吃極了,心裏充滿了能量。

今年,我想去外婆家,跟她學包粽子,我和外婆比比看誰包的粽子既好吃,又好看。我喜歡端午節,因為我愛吃粽子,媽媽都叫我“粽皇”,嘻嘻!你們喜不喜歡端午節呢?

中國傳統節日 篇二

新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新年的風俗也是多種多樣的。沒錯啦,新年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了。

相傳很長時間以前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竹聲,常常在除夕夜出沒,所以大家便有了貼春聯、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等風俗。新年還要辭舊迎新,表示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景象。

每當國中一年級這一天,天剛朦朦亮,我就跳下牀,拿着一盒鞭炮就跑出去了,父親打開盒子,拿出一串有好幾米長的鞭炮掛到樹上,緊接着點燃了。鞭炮聲噼裏啪啦震耳欲聾,鞭炮聲淹沒了小孩們的歡聲笑語。

放完鞭炮,母親已經煮好了餃子。大家一大夥子圍着大方桌子吃着香噴噴的餃子,互相説新年祝福,都是有説有笑,其樂融融!這就是團圓吧?

吃完餃子,長輩們就開始給我發紅包了。我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紅包又蹦又跳。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新年。

中國傳統節日 篇三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在端午節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我會去看賽龍舟。來到了湖邊,不少人在做準備活動,準備玩了,就到湖中的船上,等待比賽開始。

時間到了,他們説:“三、二、一,開始!”那口哨聲震得我耳朵都要聽不清楚了。那些在划船的人姿勢優美,劃的板一上一下,打得那水一下子飛奔而去。我們中國隊遙遙領先,後面的隊伍不甘落後,趕緊發力,追上了我們中國隊。我們中國隊可不是好對付的,眾人齊心協力地划船,也一下子就追上了他們。爸爸説:“好啊,果然是力大無窮的中國隊。”媽媽説:“人家只是追上了一點點,你開心什麼!”

最後我們中國隊贏了。我們興高采烈地回到了家,跟爺爺、奶奶説起了這件事的經過。

我覺得端午節是一個熱鬧的節日,我喜愛端午節。

中國傳統節日 篇四

盼望已久的春節終於來了,我和爸爸媽媽又到老家過年啦!春節的習俗有很多,貼寓意吉祥的春聯,放各式各樣的鞭炮,吃美味可口的水餃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最喜歡的還是放鞭炮了。

吃過年夜飯,我和海明哥哥就拿着一把煙花棒,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院子裏。海明哥哥拿出打火機,點燃了我的煙花棒引線,嗤的一聲,煙花棒噴出一條機靈的火舌,如一根閃閃發光的銀棒。我揮着手中燃燒的煙花棒,一會兒畫着愛心,一會兒畫着月亮,一會兒畫着房子我和哥哥又蹦又跳,玩得不亦樂乎!這時,爸爸抱着一大箱煙花高興地走了過來,你們離遠點,在那邊觀看,爸爸喊道。我和哥哥急忙退到了牆角邊,只見爸爸手伸得長長的,身子離得遠遠地,小心翼翼地點燃了煙花的引線後,便急急忙忙地跑向了我們這邊。剎那間,一簇接着一簇的火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快地躥上了烏黑的天空,砰砰砰,接着,它們又陸續地在空中爆炸開來,五顏六色,形狀各異,霎時間照亮了整個天空。我們目不轉睛地盯着天空欣賞,只見它們時而挺身向上,綻放出一朵朵五彩繽紛的花兒;時而帶着呼嘯的聲音揚長而去;時而衝向高高的樹梢,又接着俯衝向下我們不禁看得入了迷。

在老家過春節,除了放鞭炮,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習俗呢!比如,我和爸爸在院子裏撒些芝麻桿等,寓意來年五穀豐登;在大門口放擋門棍,這樣就在新的一年裏,把各種凶神惡煞擋到了門外,保一家人平平安安。

老家的春節真是豐富多彩,明年的春節,我還要到老家過年。

中國傳統文化 篇五

一、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鬚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髮: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兩人並稱為“孔孟”。

8、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聖”,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説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説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敍,“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台、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

三、中國文學之最

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古代最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説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説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説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説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古代最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説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説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古代最傑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説是茅盾的《子夜》;

現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説集是魯迅的《吶喊》。

中國傳統節日 篇六

這兩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的資料。有、十二生肖、剪紙,還有中國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在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飄飄的彩旗。媽媽做了豐盛的晚餐。外面不時傳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出門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春節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節目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我還喜歡“”。農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古老的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這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我非常開心。因為我知道,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節、七夕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中國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作為新一代的我們,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歷程 篇七

1、春節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

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忘不了的同學改為春節。

2、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3、龍抬頭節

民間傳説,每逢農曆二月八年級,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户户還要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4、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節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好好清掃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賢孫對於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於清明節這一日。有的會在節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説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5、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曆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採艾

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着。

若説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

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遊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曆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裏,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6、七夕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7、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

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8、重陽節

重陽節日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遊》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説,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9、臘八節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10、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説,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户户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11、元旦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中國傳統節日 篇八

1、應憐屐齒印蒼苔——踏青節

2、一身正氣日月鑑,兩袖來風鏡高懸——清明節

3、摘窮帽,挖窮根,放膽改革觀念新——臘八節

4、年七年級晚上——除夕

5、園中賞月小窗前——中秋節

6、格格出宮月當頭,遠走之後卻回首——元宵節

7、一縷月光灑窗前——元宵節

8、埋頭搞改革,舊貌變了樣——重陽節

9、折柳獨寄陣前人,枝頭連理圓好夢——除夕

10、日月潭邊春色滿——清明

11、皂白不分,為非作歹——七夕

12、百花園中百花開,春景晴明四處同——元日

13、霧中點點露,畫裏亂雲堆——冬至

14、為人要一日三省——春節

15、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重陽節

16、輕舟遠去猿聲起,空高月下傳簫音——元宵

中國傳統節日 篇九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説起春節,大家一定都很興奮。在春節我們可以獲得好多壓歲錢,還可以放鞭炮、看春晚、一起聚餐、旅遊,其中我最喜歡放鞭炮和旅遊了。

每到過年我就會和哥哥買煙花、鞭炮來放。今年因為環保要求,不能放煙花了,我就買了十幾根“仙女棒”。我點燃了“仙女棒”,只聽見“滋滋”的聲響,上面好像展開了一朵美麗、五彩的花,漂亮極了。雖然現在不能放煙花,但是買一些“仙女棒”也是可以的,我們還買了一些摔炮,十幾個一盒,從盒子裏拿出一個用力的向地上一摔,只聽見“啪”的一聲巨響,我快嚇死了,心想:它那麼小,聲音還挺大的,果然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呀!

我們趁這個假期去了好多地方,有王英溝、李渡口……我最喜歡王英溝了,它是全國有名的傳統村落,那裏有上千年樹齡的國槐、古井,還是東漢大將姚琪的故里,尤其是那裏的賽摩托比賽非常好看。我們到了賽摩托的地方,看見那裏有好幾個斜坡,摩托出場了,從一個斜坡衝到另一個斜坡,車手隨車飛到了空中,十分驚險。有好多斜坡非常陡,幾乎都是垂直的,我看的心驚膽戰,好像自己就是那個騎摩托的人,我心想:萬一要是失誤了,那怎麼辦?那個騎摩托的人膽子可真大呀,要是我的話,肯定不敢。想到這裏,我更加的佩服他了。

今年,我度過了一個開心的春節!春節期間我還做了好多寒假作業,我的新年願望就是——在新的一年裏能夠開開心心,成績優異!

中國傳統節日 篇十

今天是農曆的二月八年級,中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據説這天一般處在驚蟄前後,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故民諺説“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一大早媽媽就帶我去理髮店理髮了,雖然前來理髮的人很多,但為了能“龍抬頭”,我還是耐心地排隊等候。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漫長地等待後,終於輪到我理髮了。

聽説今天下午將在金鐘山文昌宮戲台舉行民俗文化活動,有歌舞、武術表演等。從理髮店出來,我就跟着媽媽迫不及待地向金鐘山飛奔而去。

媽媽告訴我:“二月二,在我們會澤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也是一年一度的耍山節,這一天非常熱鬧,四面八方的人都會趕來金鐘山拜祭文昌帝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會澤特有的耍山節。”

來到山腳下,這裏早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通往山頂的石階擁擠不堪,我們只好選擇走小路爬上去。在路上,媽媽給我講了金鐘山的神話故事,傳説從前有九條蛟龍禍害會澤人民,它們無惡不作,使得會澤人民民不聊生,後來文昌帝君聽説了這件事,就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文昌爺爺用煮稀豆粉的大鍋扣住了九條在會澤金鐘壩子作惡多端的蛟龍,後來這口大鍋就變成了現在的金鐘山。蛟龍被文昌帝君剷除以後,為了感謝他為民伏龍除害之善舉,在清雍正末年或乾隆初期,會澤人民捐銀獻款,在山頂上建蓋了文昌宮。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成了會澤人民遊山的傳統佳節。每年的這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湧上金鐘山,祭拜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正當我聽得入迷時,金鐘山頂到了,“文昌參天地、民俗貫古今”文藝活動已經開始了,數千名當地羣眾及遊客正在古戲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賞着文藝節目,今天的民俗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羣星薈萃,包括祭拜文昌和敲響二月二的鐘聲及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等,其中我最喜歡我們東風國小同學帶來的舞蹈《最美銅鄉》和金鐘山武術班帶來的武當功夫《武魂》以及我們的老師們帶來的《精忠報國岳氏家風》等節目。

和風弄韻歌聲起,妙曲融詩笑語頻。欣賞着一個個精彩的節目,我度過了愉快的金鐘山“耍山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4z1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