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學生的心理報告多篇

學生的心理報告多篇

學生的心理報告多篇

【第1篇】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報告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輕德、重表(身體)輕裏(心理)的現象,國小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國小時代。因此,對國小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為9.5%,這個比例略低於國內外文獻中所估出的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國國小生各類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2.93±2.19%;陳永勝認為國小生的心理衞生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情緒、行為等方 面,國小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人數約為10——15%,情緒方面問題約在10——20%之間等等。在這裏我們不能得出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好於其他地區的結論,因為每個研究所採用的測量工具不盡一致,或者説每個研究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評價標準不同。但仍可得出兩點結論:

1、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國小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這既包括心理問題較明顯,我們既要對這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發生率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這二者都是情緒方面的問題。衝動傾向是指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當有密切關係。如果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過分滿足,就易養成孩子任性、固執及情緒易變的特點。造成恐怖傾向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從小嬌生慣養而形成了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現為只要一個人就會焦慮或對於本來不需要恐懼的東西卻抱有一種恐懼心理等等。其次,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形成也與應試教育下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兒童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有關。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又沒能在家庭和學校裏學習到對付挫折和困難的辦法,就易情緒失調。

對人焦慮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現在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説了什麼總是想不開,在人際關係上容易產生焦慮。對人焦慮過強的學生往往沒有魄力,缺乏組織能力,搞不好人際關係。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人焦慮的產生一和學生普遍較任性、固執、依賴性重有關,二和學校教育忽略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有關。

自責傾向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五。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各個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國教育中存在很大問題的一種教育模式。其原因有: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第2篇】高一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高一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高一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一新生入學後,都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新環境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為了瞭解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及時分析心理問題產生原因,以便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是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本人於20xx年11月初在xx市第十九中學高一124班進行了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

1. 調查對象:xx市第十九中學高一124班學生。

2.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向全班58位學生髮出問卷,收回58份。

二、結果與分析

1.對新學習環境不適應

調查問卷統計顯示有34.4%學生認為學生壓力過大;58.8%覺得還可以對於目前的學習任務,有87.5%的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在對於進入高中後,面對緊張的學習生活是否感到不太適應這個問題上,有71.5%學生選擇的是有時18.4%選擇的是總是如此這表明學生學習壓力已經超負荷。表明高一學生與高二高三中學生相比,承擔的學習負擔與壓力和國中相比更重,高一階段的課程明顯增多,難度增大,教學進度比國中明顯加快。此外高中老師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去發現一般性規律。

同時介紹大量延伸內容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抽象概括思維能力。老師還有意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教學內容也更注重系統性、序列化和階梯度。隨着學習科目的增多和學習內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變,學生難以很快適應任課教師新的授課方式,在方法和學習習慣上仍沿襲國中的***慣。因此,儘管高中教學內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則,但對於剛進高中的新生來説確是難以接受。

2.對新生活環境不適應

來到新的學校,面對新的羣體,部分高一新生感覺不適應,或難於融入新的生活環境。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23.4%的學生還沒有熟悉班上所有的同學,40.2%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心理上存在較大距離。對於學校環境,45.1%的學生表示不習慣新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有的同學則表示很懷念以前的學校和同學。這表明學生對新環境還有很多不熟悉不適應的地方,懷舊念家的現象比較普遍,同學之間相互交往還在 比較淺的層面,還處於情感磨合初期。

3.男生的適應性比女生差

男生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顯著高於女生。面對困難和新環境時,女生比男生更善於向親人朋友傾訴或以其他方法發泄心中不快,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女生來到新環境裏更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三五好友,而青春期男生的個性特點是強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同時男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較女生弱,這些性別特點導致了男生在偏執、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顯著高於女生。

4.目標模糊多迷惘

調查顯示,58.3%的學生覺得沒有目標,76.8%的學生認為班上學習氣氛差。124班班級學風不夠積極,學生在國中階段尤其是九年級學年,都是勤奮、拼搏的,考上重點中學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們在九年級學年竭盡全力,當終於結束會考,因為會考失利來到這個班級,有一部分學生便鬆懈下來,完全沒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這些學生認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學年不必太緊張,不妨先放鬆一下,加之班上學習氣氛不濃,覺得自己考大學無望,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下降,乾脆就放任自己,消極應付每日的任務,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方向感,感覺迷茫,產生了失落感,陷入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座標。

5.早戀心理

調查顯示,很大部分學生認為高中談戀愛是很正常,甚至很必要的事情,而且在較重的學習壓力和青春期煩惱面前更容易傾向於早戀尋求理解和關心。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關係意識的增強,令中學生異性交往的火種越來越亮,嚮往愛情是青春期性心理髮展的正常現象。不過,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和父母師長的教育使大多數中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沒有過早陷入早戀的情網。但是,繁重的學習任務,來自考試和家庭的壓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學生情感發展不穩定,這一時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指導,強烈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就促使這類學生尋找新的情感寄託,特別需要同伴的友誼,以獲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這種友誼在不正確處理的情況下很容易轉變為所謂愛情。

三、要求與建議

無論學生出現哪種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的消極影響是顯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優良品德的培養和形成。一般來説,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

健康的情緒和意志,本身就是優良品德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智力活動總伴隨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緒的好壞,意志強弱,既影響到知識的掌握與技能形成的質量,也影響到學生智力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級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預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導,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導工作。下面,本人根據自己對心理諮詢的瞭解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體會,談一談對高一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與疏導。

1. 轉變觀念。

教育者轉變德育觀念,對心理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把心理問題德育化。教師要認識到正值青春年華的中學生最容易衝動,也是犯錯行為最頻繁的 危險期。教師要根據其年齡發展的特徵,進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歸因於思想變壞,不思進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對學生冷眼相看,全盤否定。教師要認識到,對高一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時代的要求。

2.引導學生正確辨識自我,客觀評價現實,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高一學生受認識水平的侷限,還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往往由於自我估計過高或過低,造成主客觀不協調,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於是有可能出現以上一系列心理問題,所以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學會情緒調節,發揮自身潛能,面對現實,迎難而上。教師如能對學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可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向家長授課,使家長正確對待考試成績,從而減輕學生來自家長的壓力。

3.學法指導。

學業壓力無疑是中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進入高一以後,學習負擔加重,表現為科目增多,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高。一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掌握高中階段正確的學習方法,以適應這一轉變時期,就會感到學習壓力大,學習效果差,成績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師要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學會科學用腦,注重勞逸結合,制訂學習計劃,這樣,從預習到考試,都不會感到壓力大,無形中減輕了焦慮程度,考試也能應付自如了。

4.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良好班集體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心理髮展產生着不可忽視的功效,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義。其實,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時是來自於與集體的不善,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去向有心理障礙學生 求教,藉此對其短處給予開導,這樣有利於心理障礙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同時,還要利用多種渠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各類型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文藝、體育、製作等興趣小組和校園文化活動,使大部分學生在各類型的羣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既為學生創造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又可促進建立團結和諧的師生關係,從而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做好疏導工作。

5.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

來到新的學習環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熟悉感,就容易引起個體欲求上的衝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礙。所以,在重視做好心理障礙的預防和疏導工作的同時,從長遠來説,還要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生在遭受挫折時不至於茫然無措,在面對表揚時也能不忘乎所以。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減少對優秀生的過分呵護,讓他們正視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不妨有意設置困難和挫折,培養學生不怕失敗,勇於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鼓勵學生正確認識和麪對成功與失敗,隨時保持沉着冷靜,以理性的態度思考問題。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只要教師能掌握一點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在學生中樹立公正、無私的教師形象,以愛心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預防學生心理障礙的出現,並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做好疏導工作。

【第3篇】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報告範文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輕德、重表(身體)輕裏(心理)的現象,國小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國小時代。因此,對國小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為9.5%,這個比例略低於國內外文獻中所估出的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國國小生各類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2.93±2.19%;陳永勝認為國小生的心理衞生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情緒、行為等方 面,國小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人數約為10——15%,情緒方面問題約在10——20%之間等等。在這裏我們不能得出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好於其他地區的結論,因為每個研究所採用的測量工具不盡一致,或者説每個研究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評價標準不同。但仍可得出兩點結論:

1、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國小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這既包括心理問題較明顯,我們既要對這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發生率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這二者都是情緒方面的問題。衝動傾向是指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當有密切關係。如果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過分滿足,就易養成孩子任性、固執及情緒易變的特點。造成恐怖傾向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從小嬌生慣養而形成了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現為只要一個人就會焦慮或對於本來不需要恐懼的東西卻抱有一種恐懼心理等等。其次,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形成也與應試教育下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兒童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有關。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又沒能在家庭和學校裏學習到對付挫折和困難的辦法,就易情緒失調。

對人焦慮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現在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説了什麼總是想不開,在人際關係上容易產生焦慮。對人焦慮過強的學生往往沒有魄力,缺乏組織能力,搞不好人際關係。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人焦慮的產生一和學生普遍較任性、固執、依賴性重有關,二和學校教育忽略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有關。

自責傾向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五。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各個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國教育中存在很大問題的一種教育模式。其原因有: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第4篇】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課題結題報告

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課題結題報告

19xx年以來,我校承擔常熟市總課題《聚集素質教育,優化音樂過程的研究》的子課題《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的實驗研究,我們課題組積極進行探索和實驗,引導學生在藝術教育天地裏主動參與,自我教育,自我創造,自由發展,經過三年的實踐,大大提高了全體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素養,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潛能,促進了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本課題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一、課題實驗的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課題研究首先將重點放在唱遊教學上。唱遊教學是學與玩的教學,國小低年級學生剛從學前階段過渡到國小學習,還具有許多學前兒童的特點,他們的直觀形象記憶比邏輯記憶發達,雖好奇但注意力不持久,雖好勝性強但又顯得比較脆弱,同時他們又表現出愛唱、愛跳的天性,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會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出一些動作,喜歡把自己當成音樂中的一個角色,他們還會用自己的思維和動作,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音樂的知識範圍,來創設一定的情景,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唱、玩、跳,使之從小喜歡音樂,樂於學習音樂,激發情趣,培養樂感,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因此在實驗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學生是自己的心理髮展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使其通過學會聽不同的音樂,並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

2、平等對待原則: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潑、樂觀向上的心理氣氛中才能有效地進行,只有從尊重學生出發,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學生才會打開自己的心扉,我們所進行的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點面結合原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使每位學生的個性健全的發展。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實驗法,從情感領域方面加以探索,不斷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進行唱遊活動。

(二)課題實驗的步驟和措施

1、第一階段(1999.3~1999.8)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實驗方案。

2、第二階段(1999.8~2000.6)是具體實施階段,主要採用了以下幾條措施:

⑴立足課堂重開發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着重對學生的課堂開發,先讓學生認真聆聽唱遊音樂,感受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引起情感的共鳴,熟悉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等,體會音樂的基本情緒,只有充分的熟悉了音樂,才能進行編排唱遊動作,以進一步理解與表現音樂的形象。唱遊活動可由老師設計編排,然後給學生示範講解,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即興創編等。

a、教師示範講解

根據少兒善於模仿的特點,教師採用邊示範邊講解的方法,使學生對音樂和動作有一個完整的印象,然後根據樂曲指導學生進行舞蹈的表演,或根據歌詞設計動作,讓學生從模仿到創作,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表現能力,如律動、歌表演、集體舞等。

b、學生即興創編

唱遊動作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因此,凡是在唱遊中反映的是國小生所熟悉的內容,就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啟發他們積極的思考,鼓勵他們大膽地創編,讓學生有機會即興唱、即興跳等,激發他們的表現力。

⑵參與活動重實踐

掌握知識技能的.最好途徑是實踐,因此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活動對於激發他們的表現力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可根據教材精心設計各種音樂遊戲、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如《聽音接力》《小貓釣魚》等遊戲都可以選用,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的,個別的師生共同參與的表演,使音樂教學的內容更豐富,更深刻。

3、第三階段(2000.7~2001.3)為實驗總結階段,主要是繼續實驗,提高總結。

二、研究的成果

實驗班中的學生能做到邊聽音樂邊表演,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王佳妍等同學在課餘時間排練的舞蹈《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在校觀摩活動上表演,受到全校老師的一致好評。學生能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和塑造形體美,老師學生合作排練的舞蹈《偉人曲》在xx年市國小生文藝會演中獲三等獎;在20xx年的元旦文藝會演中,排練的舞蹈《摘葡萄》、《茉莉花》,獨唱《冰糖葫蘆》分別獲等級獎,一堂歌表演公開課《小雨沙沙》在梅李片音樂評優課中獲二等獎;本課題的實驗,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充分認識並開拓了學生表現音樂的藝術美,最終達到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三、對本課題的評價

本課題經過全體課題成員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在實驗班中學生做到邊聽音樂邊表演,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和形體美,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把學生的潛意識審美引導到了有意識的審美中,突破了思維侷限性,從感受到理解音樂,充分認識並開拓性表現出音樂的藝術美,最終達到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第5篇】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鎮這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學生的成績特別差,通過觀察發現好多學生他們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外出打工,家裏只有爺爺和奶奶,

缺乏父母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的目標

1、學生的學習心裏健康狀況

2、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的特點

3、引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對策

(二)具體的方法

通過學生問卷的形式,主要對他們的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的需求和學習的目的四個方面來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共發放了56份,實際有效的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標,接近理想的樣本數,具有可操作性。

三、調查的結果

對學生進行調查,可以發現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反應了許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學生無法抵制來自網絡的誘惑,以及各種社會問題。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的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教育價值觀,64%的學生認為學習可以改變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質,2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學,16%的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後幹什麼,對自己未來沒有考慮過。另外一方面,學生的教育價值觀與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他們認為學歷高的比學歷低掙的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64%的學生對學習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2%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另外,90%的學生不喜歡學英語, 認為英語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與實際比較密切的。

3、學習的需要

每個學生都有特長,而且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4、學習的目的

大多數學生有自己的目標,考上一個好大學,少數的學生暫時還沒有考慮。

(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

現在的學生心理與以往學生的心理有明顯的不同。

1、教育價值的需求多樣化

大部分人認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學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趨向於功利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教育與經濟價值聯繫在一起。由於中學生的價值觀還尚未成熟,他們的認知,

判斷能力都還不穩定,相當一部分的 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比較迷茫,其原因在於: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從而對考大學失去信心。 還有學術性較強的課程不能瞞足他們的職業需求,使許多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

2、學習的需求多層次和多目標

在調查中發現,在學習基礎、學習目標、對未來的期望的差異,使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產生了不同的需求,高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想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而且要很優秀,學業成績達到上等的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差顯示,大多數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存在着不協調性和主觀性,有很多學生知道就業很難,但在實際的學習中表現得不積極,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目標很明確,但是思想和行動上出現不一致,學習不積極,呈現出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説明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嚴重的不協調性和主觀性。

四、學校的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心裏健康的教育。

(一)、教師應該有健康的心理而且具備一定你的心理健康的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對學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不但具有很高的教育業務水平,而且 應該

有良好的心裏素質。同時,教師還應該 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心靈的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應給與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學生也只有在老師的真心、真情、真愛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積極的投入學習生活中。

(二)、關心學生的心理,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作為老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且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但是要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是有難度的。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比成年人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首先跟家長取得聯繫,不然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提高教學的有力保證,而且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證。教師要主動通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中學生的合理需要包括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安全、交往、和愛的需要,還有尊重的需要。這些合理的需要如果沒有滿足,那麼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成長。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教育的功能,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引導,幫助他們來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由於中學生的心理髮展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抵制不住誘惑,很容易走錯路。這就要求老師給與治療和指導,是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四)、心理健康的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體老師共同參與,教師不僅為學生傳授 知識,還為學生做好榜樣。做好這一點,教師應該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尊重學生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要講誠信

教師應該如實的向家長説明孩子的學習等各方面的情況,教師用做到客觀。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心理健康尤為重要,這意味着當一名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該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作為師範生的我們即將走向教師崗位,我們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標籤: 多篇 學生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n41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