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薛萬徹簡介(新版多篇)

薛萬徹簡介(新版多篇)

薛萬徹簡介(新版多篇)

萬明堅簡介 篇一

萬明堅

姓名:萬明堅

性別:男

民族:漢

出生:1964年3月21日

學歷:博士研究生

學位:工學博士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職務: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職稱:高級工程師

1985.9~1988.3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通信電子系統及信號處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1988.3~1991.4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及通信系統學科,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1.5~1994.8深圳桑達實業股份公司,擔任工程師。

1994.8~1997.5 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副總工程師、技術開發部部長。

1997.5~1999.3 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副總經理、廣東tcl數字信息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99.3~現在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2002.3~現在,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tcl金能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tcl工業研究院董事。

主要業績

1.他領導的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3年來獲得突破性增長。市場地位在國內品牌排名第一,行業排名第三。2002年銷售額有望突破100億人民幣,實現利税20多億。

2.他重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11年間攻關科研難題56個,發明新產品30多個,直接和間接創造經濟效益近百億人民幣;

主要獲獎情況

近20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市的獎勵,入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程技術專家並獲得證書,第五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廣東省勞動模範。

93年,“空間譜估計測向技術”項目獲電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94年,個人被評為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

95年,hw868(2)型無繩電話項目獲惠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成果登記證書。

96年,hw868(3)型無繩電話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成果登記證書,個人被評為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優秀知識分子。

97年,ha868(20)型高檔多功能電話機項目獲97年度廣東省電子科技進步二等獎、惠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97年度國家級新產品,個人被評為“惠州市先進勞動者”、“惠州市優秀專家、拔尖人才”。

98年,入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程技術專家並獲得證書,被評為“惠州市第五屆優秀青年”“。

99年,hcd868(2)型來電顯示電話項目獲廣東省電子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廣東省重大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登記證書、99年廣東省優秀新產品三等獎,惠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個人獲tcl集團研發中心九八年度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00年,tcl999d手機項目被tcl集團評為2000年科技創新一等獎,個人被tcl集團公司評為“傑出廠長、經理”。

2001年,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優秀經理。

2002年,tcl集團傑出經理。

2002年,獲得第五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

2002年,獲選廣東省勞動模範。

薛萬徹與薛仁貴關係 篇二

薛萬徹和薛仁貴不是一家人或是遠親。他們不是同時代的人,薛萬徹成名於唐太宗時代,而薛仁貴在貞觀末年才參軍,成名於高宗時代。薛萬徹是陝西人,將門出身。他本來是隋朝的軍官,後來投降唐軍。他兩次打敗竇建德,大戰劉黑闥。因為作戰的勇猛無敵,被太子李建成看中並當成了心腹。

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帶着太子府中所有的護衞拼死進攻玄武門,想保太子,見攻不下又轉攻秦王府。直到親眼見到太子的頭顱,他知道已經回力無天,逃入了深山。李世民數次派人寬慰後,才出來向李世民謝罪。後來他又擊敗突厥,從徵吐谷渾,大敗薛延陀,進攻高句麗。在李治登基四年後,因謀反的敗露而被斬殺。

薛仁貴是山西人,世族出身。等到了他那輩,薛氏家族已經沒落了。他過得窮困潦倒,在妻子的勸説下參軍。他參加了唐軍對高句麗的征討,當然只是小兵,而薛萬徹確是這場戰役中的高級軍官。參加這場戰爭不久,薛平貴就立功了。唐軍將領被圍困,沒有人能救得出他。在這個時候,薛仁貴如救世主一般從天而降,取敵將首級,震千軍萬馬,逼退了敵人,救出了將領。為了把握住揚名的機會,薛仁貴打仗的時候穿着白袍。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到了這個勇猛的白袍小將,李世民也不例外。在班師回朝後,皇帝就讓薛仁貴守玄武門,這等於是將守衞皇帝的工作交給他。一守就守了十二年。其間李世民去世了,他的兒子上位。玄武門發大水,薛仁貴救下了皇帝,皇帝感謝薛仁貴,給了他施展軍事才華的平台。薛仁貴在不惑之年統領兵馬平定四方,又用了三支箭平定天山,安定了唐朝邊疆,最後他用了數千兵馬滅了隋唐皇帝數次征討不成的高句麗。他享年七十歲,在雁門關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薛君度簡介 篇三

薛君度[美籍華人]學貫中西的社會科學家

他的成名之作《黃興與中國革命》被學術界認為是數十年來研究辛亥革命的“最具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作”。作為歷史學家、國際問題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以開闊的視野、獨特的眼光研究當今的世界,學術研究涉及眾多領域,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都説社會科學家成名比較困難,可是,美籍華人學者薛君度在國際學術界卻非常出名。

他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國際問題專家,其學術興趣非常廣泛,涉及法律、政治、經濟、外交、戰略、蘇俄以及華僑問題等諸多領域,著有中英文論著三十多本。

他還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交遊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及眾多著名學府,為促進中美瞭解、促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識和海峽兩岸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他和他的夫人、辛亥革命領導人黃興的小女兒黃德華用美國黃興基金會的名義,對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美國、俄羅斯的大學及學術團體進行捐助,捐助總額高達80萬美金。可以説,中外學人中有此能力而又能這樣“仗義疏財”者並不多見。

薛君度曾執教於香港大學歷史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研究院,美國馬里蘭、哥倫比亞及哈佛大學。現任美國黃興基金會董事長、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理事、大西洋基金會理事暨執行委員會委員、英國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顧問、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及廣州暨南大學校董、北京歐美同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名譽教授、國際自然與社會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國院士、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國內十幾所知名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名譽教授、顧問、會長等。還曾被祕魯聖馬丁·德波雷斯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薛君度生於廣州,原名炯裳。1938年廣州淪陷前去香港,於第二年畢業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1940年離港去粵北,1942年以廣東省高中畢業生考選第一名保送赴重慶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因軍訓不及格退學。1943年,轉學至重慶朝陽學院法律系。朝陽學院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素有“無朝不成院(法院)”之説。1946年在朝陽畢業後,到新加坡大學的前身萊佛士學院攻讀英國文學。萊佛士學院是新加坡獨立前的最高學府,其後的政要顯貴,多出自該校。1949年,自費赴美國紐約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政治系,獲得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在攻讀國際政治的同時,他還選修了中國近代史。他的成名作《黃興與中國革命》一書,動筆於1955年,是在大量發掘和收集西方半個多世紀中積累的有關中國辛亥革命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的。1959年,應美國史坦福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的邀請,赴加州工作,後任史坦福大學政治系首任研究員。此時,他利用該校著名的胡佛圖書館收藏的資料,將《黃興與中國革命》修改定稿。值1961年辛亥革命50週年之際,此書由史坦福大學出版。由於作者從豐富的文獻資料中選擇了許多很有説服力的、特別是第一手的重要資料,對中國辛亥革命時期不少有爭論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探幽發微、精深翔實,扭轉了二十年代以來中外史學以孫劃線的觀念,使黃興在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得到中外學術界的重新認識。此書問世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被認為是“數十年來學術界研究辛亥革命最具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作”。

1962年,薛君度移席香港大學歷史系任教。兩年後,請假經歐洲返美,並代章士釗先生帶一口信給李宗仁,從此長期在美執教。,馬里蘭大學為表彰薛君度對該校和國際學術活動所做的貢獻,授予他“里程碑獎狀”。曾獲此殊榮者,除了馬大前校長杜爾博士外,薛君度是第二人。1973年,薛君度擔任全美新政治學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後任《新政治學》編委。次年,組織華盛頓暨東南各州大學中國問題研討會並出任主席。研討會每年開會四次,直到1981年,會員達90人,包括後來官拜韓國首相的姜英勛。自1975年以來,薛君度以亞裔政治學者組織負責人名義,每年為美國政治學會年會組織有關中國或亞洲問題小組討論會或圓桌會議,從未間斷。1979年,他應邀任理海大學國際政治系校外五人委員會委員。1981-1985年,任美國亞洲學會亞裔學者委員會主席,並任國際問題研究會《國際研究報告》編委。

九十年代,薛君度告別了粉筆生涯,創辦“美國黃興基金會”。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性教育機構,並無會員,經費來源主要出自薛君度、黃德華夫婦及德華大姊黃振華,部分是友人指定用途的捐贈,其宗旨除鼓勵研究黃興與辛亥革命外,主要為支持國內外教育事業,促進學術交流。近年來,基金會在國內外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設立了多個基金會講座及基金,並聯合舉辦研討會和編著書籍出版,成績甚為顯著。

薛君度的學術研究涉獵面廣,交遊活動頻繁,他對國際問題和政治局勢的分析,常常獨具創見,鞭辟入裏。他曾與西哈努克詳談民主柬埔寨和越南問題;曾與蘇聯副外長賈丕才交談並發表《從莫斯科看中蘇關係》;曾應邀與香港總督魏奕信午餐晤談;曾被韓國統一民主黨總裁金泳三在其寓所邀見,詳談兩小時;還曾會見過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

薛君度足跡遍佈世界許多國家。除了美國的國務院外交學院、國防大學、拉丁美洲國防學院之外,他還曾應邀赴加拿大、日本、印度、比利時、泰國、墨西哥、法國、以色列、韓國、德國和英國宣讀論文或講學。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是一個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機構,有理事一百多人,大都是過去的大使和軍政大員,如基辛格等。理事中還有不少是基金會和大公司的負責人,但教授很少,亞裔更僅有三人,而三人中,經常出席會議參加活動的就只有薛君度一人。,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在美國國務院召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擴後問題研討會,邀請俄羅斯及其它有關國家大使參加,薛君度以理事會理事應邀出席。他説:“美籍華人學者對北約有興趣的恐怕就只有我一人。”

正是這些閲歷和交遊,襄助薛君度教授對國際上一些重大和敏感的問題進行了解與分析,使他能以更開闊的視野、更獨特的眼光,去看當今的世界。

薛靈芸簡介 篇四

薛靈芸簡介

魏文帝曹丕妃——薛靈芸

曹操的長子曹丕,是一位極賦心計和雄才的人,曹操死後,他拋開漢獻帝,即位作了魏文帝,改元黃初,遷都洛陽。曹丕稱帝后,為了鞏固政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營建宮殿,選投人才,減輕賦税,提倡文學,禁止宦官干政,外戚不得為輔政大臣等,使朝廷內外氣象一新,魏國呈現興盛的氣象。

雖然在政事方面曹丕志滿意得,但在感情生活上卻一直得不到滿足。曹丕不但是一個政治家,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文人,他內心中十分嚮往兩心相悦的真摯情感。然而,當他利用手腕強娶甄妃為妻時,雖然得到了甄妃美豔絕倫的身體,也一直未能擁有她那顆温柔多情的心,因為她的心始終縈繞在曹子建身邊。為此,曹丕深感遺憾,但這又不是用手中的權力所能攫取的東西。

黃八年級年甄妃悒鬱而死,曹丕為之悶悶不樂,雖然後宮粉黛如雲,但卻沒有一個能讓他動情的。這時他聽人説起江南有一絕色美人薛靈芸,不但姿色秀美,而且擅長女紅,所繡花鳥栩栩如生,所縫製的衣物更是貼身合體,人們譽之為“針神”,從而嚮往不已。

説起薛靈芸,乃是浙西常山贊鄉地方的一位鄉野姑娘,她父親薛業是贊鄉亭長,雖然官職不高,但因為人善良厚道,在當地頗具聲望;她母親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婦人,她的紡織、刺繡都在當地堪稱一絕。

贊鄉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地方,民風質樸,文風不盛,當地人很少讀書識字,亭長家裏也不例外。當地盛行養蠶繅絲,所以絲織和刺繡都十分發達。因受母親影響,薛靈芸從小就學會了繡花,十歲時她所繡的牡丹花,便能引來成羣的蝴蝶圍着花兒上下翻飛,甚能以假亂真。窮山僻壤的山水居然把薛靈芸養育得靈秀動人,她個頭高挑,皮膚白晰,雙眸如山泉一般清澈明亮。

夜裏,薛靈芸常和母親一道,坐在昏暗的蒿火旁,就着篙火的光亮紡絲和刺繡。因她的豔名在四鄉里傳揚得甚廣,於是幾乎天天都有好奇的少年藉着夜色,從門縫或窗櫺間偷看火光下忙碌着的薛靈芸,因為她引人入勝的美貌,和她工作時專注怡人的神情,使得那些窺豔的少年常常要痴痴地看到薛家滅了燈火,才戀戀不捨地離去。但因薛家的聲望和薛靈芸的潔身自好,這些少年誰都只敢在外面偷偷傾慕,無人敢起不安份的念頭。

薛靈芸的美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廣,最後竟然連魏都洛陽都有人知道常山出了一個絕世美人,並把這事傳到了魏文帝曾丕耳中。曹丕聽到傳聞後,心中暗暗一動。為什麼堂堂一位得意天子,會為遙遠山鄉的一位山村姑娘而動心呢?因為這時曹丕失去了愛如至寶的甄妃,感情上出現了一片空白,正需有真摯的温情來填補,而這時北方因為連年征戰,早已殘破不堪,妙齡少女所剩不多,即使倖存下來的,心靈也往往受到重創,多一份冷漠而少一份真情,倒是江南的僻野未曾經過重大戰火的波及,女孩的心裏應是保留着一種天然的純真之情,多情善感的曹丕幻想着要在杏花春雨、尊飛草長的秀麗南國,物色一位來經雕琢的亞璞玉。如今薛靈芸的情況正合他的心意,怎麼不讓他心動呢?

然而,當時雖然曹丕稱帝,但整個中國並不全在他的掌握之下。魏國主要佔據了北方地區,西蜀則有劉備,東吳有孫權,薛靈芸的家鄉常山郡,正是孫權的勢力範圍,曹丕心有所往,但卻鞭長莫及。

正當曹丕陷入懊惱時,恰好江東孫權於黃八年級年八月底遣國使奉表前來投魏,曹丕大為高興,一方面為他的政權,一方面也為了他能獲得吳國境內的薛靈芸。於是,曹丕派使節往吳國,拜孫權為大將軍,封吳王,並加“九錫”之禮。可見他內心的興奮是不可抑制的。

既然魏文帝如此看重,孫權着實非常感激,除了把大批的貢品送到洛陽外,還風聞曹丕對於常山郡中一位薛姓美女十分嚮往,就急忙命令常山郡守谷習着力辦成這件事。

谷習受命後,以郡守身份親訪酇鄉亭長薛業,薛業受寵若驚,但聽説是要送他女兒薛靈芸到洛陽去作魏文帝妃,心中又有些猶疑,他想:一個鄉野俗女到了皇宮,怕是難以伺候好皇帝,那樣,小則女兒受冷落,大則牽連全家遭秧。這樣想來,他便婉言推辭,谷習放下身份,百般勸導,好説歹説,總算獲得了薛業的首肯。於是留下千金聘禮,準備擇吉日趕行程,送薛靈芸往魏都洛陽。

生長在僻鄉的薛靈芸,從來就不曾離開過故鄉一步,也從未曾離開過父母的羽翼之下;如今即將遠離故土,進入皇宮深院,還不知怎樣的命運在等待着自己,因此心中倍感惶恐和無助,在臨行前的幾天裏,日日淚水洗面。及至登車上路,她的眼淚更象啟閘的泉水,嘩嘩直淌,隨從遞上五唾壺給她承接淚水,只見流進壺中的淚水都帶着血紅;等到抵達洛職,玉唾壺中已盛滿了血淚。

魏文帝曹丕對這位江南美女似乎特別用心,他聽到薛靈芸一行動身的消息,就趕緊準備了十輛“安車”,派大批兵馬護送。直到長江北岸迎接送親的隊伍。

所備“安車”,是曹丕發明的一種華麗而舒適的交通工具,車篷上鑲滿了各色金玉珠寶,車輪車軛全用粉丹畫上漂亮的花紋,前車裝飾着龍鳳圖案,整個車看上去就象一座金碧堂皇的小宮殿;車身四周還安有百子鈴,車行之際,叮咚和鳴,令人心曠神怡;駕車的牲畜是屍塗國進貢的青毛駢蹄牛,行走起來快如馬又穩似驢。迎親的大軍在長江邊接到了薛靈芸一行,薛靈芸換乘上“安車”繼續北行,一路上,魏文帝下令各地人在路旁燃燒香草,沿途香氣氤氲,繚繞不散,據説可避疫疾。

曹丕之所以要把迎親之事辦得這樣鋪張氣派,一方面是為了傾慕已久的薛靈芸,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宣揚魏國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藉以説明對吳土一鄉野女子的尊重,來感化東吳臣民,使他們對魏國心悦誠服。

曹丕還命人在洛陽城外數十里處,築土為台,台高三十丈,高聳入雲;在台下四周佈滿蠟燭,名叫“燭台”,預備在薛靈芸到來之際,自己登高等使之用、薛靈芸抵達洛陽城外正是入夜時分,只因從城郊至城裏的沿路上,排滿了粗大的紅燭,燭光閃爍,把周圍照耀得如同白晝一樣,生長的僻鄉、用慣了幽暗惹火的薛靈芙,見到這種場面,是驚呆了,懷疑自己是不是登上了王母瑤台。

魏文帝乘坐雕玉皇輦登燭台等候她,遙見車馬滾滾,塵埃騰空,迤邐而至,宛如雲霧瀰漫,因而感歎道:“過去説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於是又稱薛靈芸為“夜來”。及見到靈芸,是她嬌羞切切,純樸清雅,象一朵遠離塵囂的荷花,美麗中透滿了純潔,使曹丕欣喜至極,急忙上前握住她的纖纖玉手,同登雕玉輦,進入宮中。

外夷蓄邦聽説魏文帝新娶美妃,特派人送來火珠龍駕釵慶賀,這火珠龍鸞釵乃是域外異寶,白天看上去就象普通的龍鳳金釵,但一到夜晚,就閃爍着晶瑩的光芒,亮麗奪目。曹丕拿過火珠龍鸞釵,準備替薛靈芸插上髮髻,可他掂了掂,心覺此釵太重,戴在纖秀的薛靈芸頭上恐怕有累佳人,他頓生憐香惜玉之情,脱口唸道:“明珠翠羽尚不勝,況乎龍鸞之重,如何消受得了。”因命人替薛靈芸收好火珠龍鸞釵,僅作觀賞,不必戴在頭上。曹丕對薛靈芸的關愛之情,從這件小事上就可見一斑。

薛靈芸就是一塊沒有人工雕飾的美玉,以她純樸、自然、善良的風貌生活在宮中。她不懂得宮廷的繁文褥節,也不瞭解朝廷中的爭鬥傾軋;她只把曹丕看成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丈夫,以她所能瞭解的夫妻之情,温柔地、真切地、委婉地、無微不至地侍奉夫君。薛靈芸的到來,彷彿一股原野裏清新的風吹進曹丕歷經滄桑的心田,使他享受到一般的帝王所難以體味到的真摯相依的夫妻之情。夫妻摯情,在普通的百姓中很容易產生,一般的人也就常常不覺得特別珍貴;但貴為至尊,富擁天下的帝王與后妃因為有着權勢、財富、子嗣等因素的影響,反而難以產生純真的夫妻之情。而魏文帝曹丕偏又對這種純真之情十分嚮往,所以薛靈芸對他來説是多麼的難得,至此他才算是真正有了情感的歸宿。因為有對薛靈芸的真愛,所以他對薛靈芸生活習慣與宮中禮制不合的地方也就很能寬容。例如,薛靈芸在家鄉已習慣在昏暗的燈光下縫織刺繡,以便節省燈火;到皇宮後,宮殿燈火通明,她覺得真是極大的浪費,因此也要求全部熄滅,只剩下一支蠟燭照着她縫織刺繡。曹丕也應允了她的要求,常常伴坐在一旁,在幽幽燭光下,默默望着忙碌着的薛靈芸,有時甚至產生幻覺,以為自己與妻子,是一對過着男耕女織生活的鄉野夫妻。

薛靈芸心靈手巧,所縫製的衣物,新穎美觀,手工精緻,自從她入宮後,曹丕所着服飾,都是由她親手剪裁縫製,宮女們也紛紛向她學習縫織和刺繡技巧,人們都稱她是“針神娘娘。”一次,曹丕不小心,在後花園中掛破了衣裾,他脱下衣服丟在一旁,又換上新裝,貴為天子的他已習慣不穿破舊衣裝了。薛靈芸見了也不作聲,只默默地拾起衣眼,用細針精心地把破口處織補好,並在織補處巧妙地繡上一些花紋,使破口處完全看不出破綻。她把衣服掛好,並不叫曹丕換上。幾天後曹丕發現他丟掉的衣服又掛在牀頭,便拿了過來,一看破處已修補得天衣無縫,他心中一熱,知是薛靈芸所為,趕緊把衣服換上身。從此後,他對薛靈芸縫製的衣服穿得更愛惜了。

為了慰籍薛靈芸的思鄉之情,魏文帝下令在後宮中築起九華台,以便妻子登台遠眺,遙思南方的故鄉;又開鑿了流香池,池中遍植由江南引進的荷花,荷葉田田,花香四溢,曹丕與薛靈芸泛舟池中,彷彿使薛靈芸回到了江南故鄉的山水中。為此,曹丕寫下了傳誦不衰的“芙蓉池”詩:

乘輦夜行遊,巡遙步西園;

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

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

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

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

遨遊快心意,保已終百年。

可借好景不長,黃初七年夏天,魏文帝曹丕一病不起,駕崩於嘉福殿,享年僅四十歲。臨終前,他遺命盡遣後宮淑媛出宮返家;他死後,薛靈芸也輾轉回到故鄉常山郡,從此信訊全無。

萬伯翱簡介 篇五

萬伯翱:平常心寫出不平常的文章

蘇叔陽

知道萬伯翱的大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他到河南黃泛區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伯翱一去十載,在黃砂裏種地,黃砂裏養豬,學得一身農活,學得一口河南話,結識了許多農民朋友,也結識了不少在那裏“改造”的知識分子。已故作家、原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準,就是他的忘年交。倥傯十年,再回北京,伯翱從一個據説的“搗蛋老大”變成了一位隨和寬厚、待人熱誠、不計名利、勤懇好學,而且會一口挺不錯的英語的人物。於是“萬老大”之名不脛而走。他的坦蕩、誠懇,沒有架子,乃至他的不修邊幅,都成為他讓人感到親切的特點。他人緣極好,長幼“貴賤”,都以他為友,他給人以友誼也生活在友情的包圍中,他因此而幸福。他不畏寒暑,三伏天仍一襲夾克長衫而滴汗不出,這大約是黃泛區生活的存照。所以,朋友們又戲稱他為:“耐温將軍”。《元戎百姓共垂竿》裏面的文章一以貫之,是以寫威儀赫赫、令敵人聞名喪膽的將軍、元帥和共和國主席閒暇垂釣的故事為主,也兼寫布衣平民垂竿之樂。

先是讀了他寫的《賀元帥擒魚送總理》。我為他筆下賀龍元帥的風采所痴迷,更為賀帥得魚後大呼“送給總理,熬湯,下酒用!”的火焰般的真情所感動,便寫了一篇小文做讀後的感言,從此便認識了這位具有平民意識、孜孜不倦的作家。

他確乎孜孜不倦,為了瞭解一位將帥釣魚的細節,他奔波往返,採訪過細又過細,文章寫後,修改再三再四。他常常打電話給我或登門造訪,徵求對文章的意見。他的熱誠逼得你絕對不好意思敷衍塞責。為了把一篇散文改成電視劇,他看了許多電視劇本,問過許多人。這份兒認真或許是家風延續,或許是伯翱自有,總是令人感佩。在如今浮泛的世風中,如此較真,如此負責者,總是令人敬仰的。

他的文章一如他的為人,不誇飾,不矯情,率真的美讓你讀來心動。那一股股樸實自然而又令你心儀的情感總是燒起你心中跳躍的火苗,讓你想親見親聆那些“高貴”而又平凡的長者的音容笑貌,像對父兄一樣同他們親暱,難怪他的文章擁有那麼多的讀者,也難怪《中國釣魚》雜誌慷慨地獻上封面,將他並不太靚的臉,刊佈出來供所有的漁友共欣賞,那照片確也不錯,他那樸實如北方農夫的臉,洋溢着只有真實無虛的心才會盪出的笑意。這照片萬老大真的該好好保存。

他的文章獨闢蹊徑,開中國體育散文中“釣魚文學”之先河,過去在我國被稱之為散文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中少見或未見寫元戎垂釣者,寫釣魚者有之,大多是寫釣技、釣法或釣具,寫垂釣心意形神者,寡。海明威寫《老人與海》,是釣魚人寫照的絕筆,中國是否有海明威或自比高過海明威者,我不敢妄斷。我只知做海明威不大容易。萬伯翱自然還不是海明威,(也許想過要學習海明威,是否有過“不超過海明威不是好作家”的雄心壯志不敢瞎猜。不過以他的秉性形而上地估計,他不會發這種誓。)但他寫了釣魚中的人物,而且栩栩如生,這就不簡單,他踩出了一條小路,挖掘了一條小溪。或許,體育散文,釣魚散文將來會流成一條江河,闢成一條大道。溯源而上,會發現站在源頭的是一個已經開始謝頂的個子不高的樸實漢子萬伯翱,人生如此,足矣!

伯翱已近花甲,花甲正是少年。當然,體力或許不似往昔,但經驗與心胸正如日當空,照耀出未來一條大道。以平常心走平常路,或許能做出原來不曾設計過的貢獻。願“陽光男孩”萬伯翱筆下青春常在。

薛暮橋簡介 篇六

薛暮橋:行動中的經濟學大師

張旭東 劉錚

19生於江蘇無錫的薛暮橋,是中國經濟學界泰斗。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改革開放之後,他的一生都緊隨中國經濟前進的步伐,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紮實理論結合艱苦實踐

為中國經濟研究不懈追求

“改革開放疑難多,中外賢哲共琢磨”,薛暮橋在1982年所賦的詩中,這樣表露出他為中國經濟研究不懈追求的情懷。在長達近70年的經濟研究工作中,他始終以研究解決革命鬥爭、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重大經濟問題為目的。

“薛暮橋是一位行動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凱泰如此評價這位經濟學界泰斗:“在他一生工作的各個時期,總是抓住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深入調查實際情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提高認識以進一步指導實踐。”

上世紀30年代初,薛暮橋開始從事中國農村經濟調查研究。1943年初,他奉命留在山東抗日根據地主持對敵貨幣鬥爭,發行根據地貨幣,排擠偽幣,為成功地取得對敵貨幣鬥爭和貿易鬥爭的勝利,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對全國解放區的經濟發展以及革命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薛暮橋一直處在經濟工作高層崗位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又系統地提出了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建議。

薛暮橋在文章中這樣剖析自己:“一個經濟學家有價值的學術觀點,既不可能產生於書齋裏的冥思苦想,也不可能產生於忙忙碌碌而毫無思考的實際工作,而只能產生於紮實理論同艱苦實踐之間的結合。”

倡導和推動市場取向改革

為中國經濟理論留下寶貴遺產

“薛暮橋是我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決策諮詢工作的一位卓越的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追憶説。

薛暮橋從1948年在西柏坡任中央財經部祕書長時就開始參與籌建新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此後曾在中央和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國家計委擔任過重要領導職務。正因為如此,他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有着切身的體驗。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薛暮橋率先力主改革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制。他在1980年為國務院體改辦起草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中,深刻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只能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佔優勢、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品經濟。從改革的歷史來看,這可以説是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

作為經濟學家,薛暮橋一生留下浩瀚的經濟理論著作,其中又以1979年發表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最為著名,書中對新中國經濟建設歷程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深刻的反思。此書發行近1000萬冊,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啟蒙教材,並被譯為多國文字。1990年,在懷疑甚至否定改革的思想有所抬頭之時,薛暮橋又寫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把有關中國市場取向改革的理論和政策論述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他的著作,對於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史和經濟思想發展史,對於研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是寶貴的遺產。

追求真理不斷創新

大師遠去風範長存

薛暮橋在新中國經濟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思想一貫正確。

“一個人不可能一生中什麼時候都正確,也不可能在什麼事情上都正確。一個經濟學家的經濟觀應該讓時間來檢驗,讓歷史來作結論。”薛暮橋在《我的經濟觀》中這樣直面自己:“建國以後我在各個時期寫的文章的觀點,有一些就是不正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到了耄耋之年,薛暮橋還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參與理論政策的討論。

薛暮橋在回憶錄結尾中曾説:“在我們面前,任務繁重,工作量大,而且有不少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由於對經濟學理論和改革實踐的傑出貢獻,3月他獲得第一屆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這種孜孜以求、不斷創新的優良學風,永遠值得經濟學界學習繼承。

“幽谷飛瀑滌俗塵,林泉深處養勞神。”作為我國經濟學界泰斗,薛暮橋一生襟懷坦蕩,嚴於律己,平易近人。在獲得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後,他及其家人還把獎金捐給山東省沂水縣,幫助當地籌建希望國小。

大師遠去,風範長存。“如果天假我以年,我相信我的經濟觀還會有新的發展。”“我一生抱定的治學宗旨是,不斷追求真理,知錯必改,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發展自己的世界觀。”大師的話,言猶在耳。

薛用弱簡介 篇七

薛用弱

薛用弱 唐文學家。字中勝,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長慶間,任光州刺史 。所著有傳奇小説集《集異記》。

吳明徹簡介 篇八

吳明徹

吳明徹(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蘇六合)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

吳明徹祖父吳景安,為南齊南譙太守。父親吳樹,為樑右軍將軍,吳明徹是其幼子。吳明徹幼孤,其性至孝。十四歲時,見自家墳墓因貧寒而無法修整時,便辛勤地耕種,時天下大旱,禾苗焦枯,吳明徹心中哀憤,常坐在田中放聲痛哭,仰天自訴。幾日後,有人從田間回來,告訴吳明徹乾枯的禾苗已經復活。吳明徹認為是對方在和自己開玩笑,等到田地後,一切皆如其言。秋天,吳明徹大獲豐收,解決了安葬的費用。當時有位姓伊人,善於佔墓,看了吳明徹所修墳墓後,對吳明徹的兄長説:“君葬之日,必有乘白馬逐鹿者來經墳所,此是最小孝子大貴之徵”(《陳書·吳明徹列傳》)。到了安葬時,此話果然被應驗了。

太清三年(548年),南豫州牧侯景作亂,進逼建康,天下一時大亂。當時吳明徹的家中有糧食3000餘斛,吳明徹見鄰居都在捱餓,便對幾位兄長説:“當今草竊,人不圖久,柰何有此而不與鄉家共之”(《陳書·吳明徹列傳》)?於是將糧食分給鄰居,和大家一起食用,使很多人得以生存。吳明徹此舉得到當地人的尊敬,以至盜賊聞知此事後,都遠遠避開,不敢相擾。

承聖三年(554年)三月,陳霸先鎮守京口。知吳明徹之名,便想與其深交。吳明徹知道後,便去拜見陳霸先,陳霸先,親自走下台階,拉著他的手就席,共論當世之事。吳明徹讀過一點書史經傳,而且還跟汝南人周弘正學過天文、孤虛、遁甲等術,略通其妙,頗以英雄自許。陳霸先深奇之,便封他為戎昭將軍、安州刺史。六月,吳明徹圍海西,鎮將中山郎基固守,削木為箭,剪紙為羽。吳明徹圍之百餘日,不能而還。

紹泰元年(555年),吳明徹隨周文育征討杜龕、張彪等反對陳霸先的勢力,因功被封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安東將軍、南兗州刺史,封安吳縣侯。太平元年(556年),北齊攻樑,吳明徹又隨陳霸先大破北齊軍。

陳永定元年(557年),陳霸先代樑稱帝,國號陳,是為陳武帝。拜吳明徹為安南將軍,與侯安都、周文育率兵征討王琳。十月,陳軍大敗。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吳明徹自率軍回建康。

永定三年(559年)五月,吳明徹隨周文育討餘公揚,吳明徹奉命率水軍給周迪運糧。王琳遣其將曹慶率人以救餘孝勱,曹慶率部攻周迪及吳明徹,陳軍戰敗。不久,陳軍主帥周文育被豫章內史熊曇朗刺殺。六月,陳武帝去世,文帝即位,加吳明徹為右衞將軍十月,王琳得知陳霸先死,率軍東進,擁永嘉王蕭莊出屯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北齊慕容儼率軍臨逼長江為之聲援。十一月,王琳進犯大雷,陳以侯填、侯安都、徐度合兵抵禦。吳明徹夜襲湓城,被王琳部將任忠擊敗,吳明徹僅以身免。王琳乘勢率軍東下。

天嘉元年(560年)二月,王琳兵敗,攜妻子奔北齊。三月,吳明徹被封為都督武沅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武州刺史,其餘如故。八月,北周司馬賀若敦率軍萬人進攻武陵,吳明徹見眾寡不敵,便率軍巴陵,並於雙林破周軍一部。

天嘉三年(562年)閏二月,江州刺史周迪反叛。三月,文帝以吳明徹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領豫章太守,總督眾軍征討周迪。但因吳明徹雅正剛直,使其內部人心不和。九月,吳明徹至臨川攻周迪,未克。文帝聞後,便派安成王陳頊代替吳明徹,令他還朝。不久,授鎮前將軍。

天嘉五年(564年),吳明徹遷鎮東將軍、吳興太守。臨行前,文帝語重心長地對他説:“吳興雖郡,帝鄉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陳書·吳明徹列傳》)!後文帝患病,吳明徹拜中領軍。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文帝去世,廢帝即位,以吳明徹為領軍將軍。光大元年(567年)正月,吳明徹遷丹陽尹,仍下詔以甲杖四十人出入殿省。二月,時到仲舉假造詔令欲廢除廢帝,被毛喜知道,安成王陳頊疑懼,便派毛喜和吳明徹謀劃此事。吳明徹對毛喜説:“嗣君諒闇,萬機多闕,外鄰強敵,內有大喪。殿下親實周、邵,德冠伊、霍,社稷至重,願留中深計,慎勿致疑”(《陳書·吳明徹列傳》)。

時湘州(今湖南長沙)刺史華皎聞韓子高謀叛事泄被殺,甚為不安,乃遣使暗中引北周軍,又自歸附後梁。五月,安成王陳頊以吳明徹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湘、桂、武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湘州刺史,給鼓吹一部,率舟師3萬進取郢州(今湖北武漢),徵南大將軍淳于量率水軍5萬跟進,又派冠武將軍楊文通率步兵從安城(今江西安福西)向茶陵(今湖南茶陵東)、巴山太守黃法慧從宜陽(今江西宜春)向醴陵(今屬湖南)進軍,共襲華皎。

六月,陳廢帝又命司空徐度為車騎將軍,總督諸軍,從陸路進兵湘州。華皎與後梁帝蕭巋均向北周求救。閏六月,北周帝遣襄州(今湖北襄陽)總管衞公宇文直督柱國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率軍南進助華皎。

九月,蕭巋亦派柱國王操率水軍2萬助華皎。權景宣率領水軍,元定率領陸軍,在衞公宇文直指揮下,和華皎的軍隊一起順流而下,陳淳于量駐軍夏口(今湖北武漢黃鵠山下),宇文直駐軍魯山(今湖北漢陽東北),使元定軍以步騎數幹圍攻郢州。華皎在巴州白螺(州名,湖北監利東南)駐軍,與陳湘州刺吏吳明徹等對峙。陳將徐度、楊文通從山路西進突襲湘州,盡俘華皎軍所留軍士家屬。華皎從巴陵與北周、後梁水軍順流乘風東下,軍勢甚盛,在沌口(今湖北武漢漢陽西南,即古沌水入長江之口)與陳軍交戰。吳明徹和淳于量募集軍中小船,命令先行出發承受北周、後梁水軍的拍艦,俟其發拍(炮)皆盡,以王方大艦發拍(炮)擊之。北周、後梁船艦盡為陳軍擊碎,沉沒於沌口中游。北周、後梁軍又縱火欲焚陳軍船艦,卻因風向轉變自焚。華皎、宇文直等單舸逃奔江陵(今屬湖北)。元定以孤軍無援,盡為陳將徐度所俘。吳明徹乘勝攻克後梁河東郡(今湖北鬆滋附近)。戰後,吳明徹因功被授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

光大二年(568年)三月,吳明徹又乘勝進攻後梁江陵,掘堤引水灌城。後梁帝蕭巋退駐紀南(城名,在湖北江陵北),後梁將馬武、吉徹等軍反攻,吳明徹戰敗,後梁帝才得以返江陵。

太建元年(569年)正月,宣帝陳頊即位,封吳明徹為鎮南將軍。太建四年(572年),又封吳明徹為侍中、鎮前將軍,其餘如故。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陳宣帝計劃討伐北齊。眾大臣對此意見不一,只有吳明徹堅決支持。時陳宣帝意已決,又讓大臣們推選主帥。多數大臣認為中權將軍淳于量位高權重,應為主帥。但尚書左僕射徐陵卻認為:“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將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一》)。都官尚書裴忌也同意以吳明徹為帥。陳宣帝即命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並詔加侍中、賜女樂一部,與裴忌領兵10萬北擊北齊。吳明徹攻秦郡(治今江蘇六合),都督黃法氍攻歷陽(今安徽和縣)。

四月,黃法氍部將復廣達於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擊破北齊軍,吳明徹部將程文季率敢死隊,拔掉州前水障木柵,進圍秦州。北齊遣軍援救歷陽,為黃法氍所敗,又以尉破胡、長孫洪略援救秦州。吳明徹使猛將蕭摩訶擊斬北齊軍前隊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餘人,北齊軍大敗,斬獲不可勝計,尉破胡逃走,長孫洪略戰死。北齊使王琳赴壽陽(今安徽壽縣)召興,以抵抗陳朝。

五月,黃法氍攻克歷陽,盡殺守城士兵後進軍合肥,合肥望旗請降。秦州亦降。因秦郡是吳明徹故鄉,所以宣帝下令讓他拜祠上墳,文武羽儀甚為壯觀,鄉里人皆以此為榮。

六月,黃法氍克合州。吳明徹也進攻仁州。七月,被授徵北大將軍,進爵南平郡公,增邑並前二千五百户,吳明徹軍至峽口,克其北岸城,南岸守軍皆棄城而走,陳軍克仁州。齊巴陵王王琳與揚州刺史王貴顯守壽陽外城,吳明徹認為“琳初入,眾心未附”,便夜襲王琳,王琳軍大潰,齊兵只得退守相國城及金城。

十月,吳明徹進攻壽陽,於肥水築壩,引水灌城。城中苦於潮濕,士兵多數腹瀉,手腳浮腫,死者十之六七。北齊派行台右僕射皮景和等率軍數十萬援救壽陽,距壽陽30裏即紮營,但逗留不敢逼進。陳軍諸將皆懼,問吳明徹:“堅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審明公計將安出?”吳明徹説:“兵貴在速,而彼結營不進,自挫其鋒,吾知其不敢戰,明矣”(《陳書·吳明徹列傳》)。吳明徹於是乘機猛攻,一鼓作氣攻克壽陽,俘王琳、王貴顯、扶風王可朱渾孝裕、尚書廬潛、左丞李騊駼等,送於建康。皮景和引軍北還,駝馬輜重盡為陳軍所得。王琳善撫士卒,甚得軍心,被俘齊軍見王琳後皆歔欷不能仰視。吳明徹見此情景,怕發生兵變,令人將其追殺。

此戰,陳軍先後攻克北齊數十城。淮南數州郡或佔、或降,歸屬於陳。宣帝特下詔書對吳明徹進行表彰及封賞,書曰:“壽春者古之都會,襟帶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稱要害。侍中、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郡開國公明徹,雄圖克舉,宏略蓋世。在昔屯夷,締構皇業,乃掩衡、嶽,用清氛沴,實吞雲夢,即敍上游。今茲蕩定,恢我王略,風行電掃,貔虎爭馳,月陣雲梯,金湯奪險,威陵殊俗,惠漸邊氓。惟功與能,元戎是屬,崇麾廣賦,茂典恆宜,可都督、豫、合、建、光、朔、北徐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豫州刺史,增封並前三千五百户,餘如故”(《陳書·吳明徹列傳》)。宣帝派使者蕭滓去壽陽發送詔令,吳明徹於城南設壇,陳軍20萬,陳列旗鼓戈甲,登壇拜受,成禮而退,將士莫不踴躍歡呼。

太建六年(574年),吳明徹從壽陽入朝,宣帝親自到他家中慰勞,賜鐘磬一部,米一萬斛,絹布二千匹。

太建七年(575年)閏九月,吳明徹又率軍溯泗水西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在呂梁(今徐州東南)擊敗北齊軍數萬人。此後,北齊與北周戰爭加劇,無暇南顧,而陳朝亦滿足於既佔之淮河兩岸地區,無意北進,陳與北齊的戰爭基本結束。

太建八年(576年)二月,吳明徹進位司空,其餘如故。又下詔書説:“昔者軍事建旌,交鋒作鼓,頃日訛替,多乖舊章,至於行陣,不相甄別。今可給司空、大都督泬鉞龍麾,其次將各有差”(《陳書·吳明徹列傳》)。八月,以吳明徹都督南北兗、南北青譙五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陳宣帝陳頊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遂派吳明徹率軍北伐,令其世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攝行州事。吳明徹軍至北周呂梁(今江蘇徐州東南),擊敗徐州總管樑士彥,進圍彭城,樑士彥退兵守城,不敢出戰。

太建十年(578年)二月,吳明徹仍利用清水灌城,繞城佈列戰船,加緊攻城。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上大將軍王軌率軍馳救,佔據淮口(即清口,今江蘇淮陰西南清水入淮之口),修築長圍,並以鐵鎖貫連車輪數百沉入清水(即泅水,在今江蘇淮陰及其西北),以封鎖航道,阻斷陳水軍退路,在清水兩岸築城。陳軍諸將甚為惶恐,譙州刺史蕭摩訶對吳明徹説:“聞王軌始鎖下流,其兩頭築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斷,賊勢不堅,彼城若立,則吾屬且為虜矣。”但吳明徹不從,並説:“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陳書·蕭摩訶列傳》)。摩訶失色而退。周軍十日之間築城而畢,下游水路全被王軌截斷。

周兵益至,諸將準備破堰撤軍,用船運馬而回,馬主裴子烈認為:“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豈可得乎?不如前遣馬出,於事為允”(《陳書·吳明徹列傳》)。時吳明徹背疼難忍,見前遇堅城,退路被斷,知道此次作戰難以取勝,便聽從了這一建議。蕭摩訶又進言説:“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願公率步卒,乘馬輿徐行,摩訶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吳明徹説:“弟之此計,乃良圖也。然老夫受脤專征,不能戰勝攻取,今被圍逼蹙,慚置無地。且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率兼行。弟馬軍宜須在前,不可遲緩”(《陳書·蕭摩訶列傳》)。蕭摩訶帶數千馬軍前還,吳明徹親自決堰斷後,乘水勢撤退。不料至清口,水勢漸退,船艦觸上週軍沉入水底的車輪,無法通過。王軌乘機引兵襲擊,陳軍大敗。吳明徹被俘,所部3萬及器械輜重為周軍所獲。北周對他以禮相待,封他為懷德郡公,位至大將軍。不久,吳明徹因憂憤死於長安,時年六十七歲。後來,他的故吏盜其靈柩迴歸陳朝。

至德元年(583年),陳後主下詔書褒獎吳明徹,書曰:“李陵矢竭,不免請降,于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故侍中、司空南平郡公明徹,爰初躡足,迄屆元戎,百戰百勝之奇,決機決死之勇,斯亦侔於古焉。及拓定淮、肥,長驅彭、汴,覆勍寇如舉毛,掃鋭帥同沃雪,風威懾於異俗,功郊著於同文。方欲息駕陰山,解鞍浣海,既而師出已老,數亦終奇,不就結纓之功,無辭入褚之屈,望封崤之為易,冀平翟之非難,雖志在屈伸,而奄中霜露,埋恨絕域,甚可嗟傷。斯事已往,累逢肆赦,凡厥罪戾,皆蒙灑濯,獨此孤魂,未沾寬惠,遂使爵土湮沒,饗醊無主。棄瑕錄用,宜在茲辰,可追封邵陵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户,以其息惠覺為嗣”(《陳書·吳明徹列傳》)。

點評:“吳明徹居將帥之任,初有軍功,及呂梁敗績,為失算也。斯以勇非韓、白,識異孫、吳,遂使蹙境喪師,金陵虛弱,禎明淪覆,蓋由其漸焉”(《陳書·吳明徹列傳》)。

“明徹屬 運否之期,當闢土之任,才非韓、白,識暗孫、吳,知進而不知止,知得而不知喪,犯斯不韙,師亡國蹙,宜矣哉”(《南史·吳明徹列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l1m5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