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素材及寫作指導 >

如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改)

如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改)

如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如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改)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重在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首先要創設情景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表達)慾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其次要養成用心説話,説真話訴真情的良好習慣 再次要養成觀察感知、體驗積累的習慣。最後,要養成多閲讀、勤思考、多練習的習慣。

關鍵詞: 養成良好寫作習慣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寫作習慣對寫作來説尤為重要。個別同學的作文之所以讓老師拍案叫絕。究其根源,這類同學之所以“會寫”,因素很多,但跟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寫作習慣肯定是分不開的,這些“會寫”的同學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平時看得多、練得多、喜觀察、勤思考,對寫作有一定的興趣和慾望。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來;多練多思,下筆如有神,文思敏捷,滔滔不絕。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寫作慾望,培養寫作興趣,保持勤動筆的習慣。作文選材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出學生的寫作慾望,讓學生喜歡作文、主動作文,把老師要我寫轉化為我要寫,使學生有話要説、有話可説,掃除學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礙。學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繁重的學習任務使他們的生活單

一、枯燥,較少機會接觸社會,加之對生活、對事物也缺少觀察,缺少一定的感知力和思考力,不知道要寫什麼,常常覺得沒有可寫的東西。針對這種情況,我時常告誡我的學生: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很多可寫的人和事。生活中肯定有自己喜歡的、高興的、感興趣的人和事,也有讓自己討厭、生氣和不感興趣的事和人,只要我們認真的去觀察,用心的去體會,這些平平常常的事和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帶有我們的喜恕衰樂,都會鮮活在我們的心中,那這些人和事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一開始我對學生的要求也很低,只要把一件事的來朧去脈簡單的敍述清楚就行,實在是找不到可寫的人和事了就把你喜歡的一段話寫下來也行,首先克服學生怕寫的心裏障礙,養成不怕動手、勤動手的好習慣。 1

其實作文並非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否則哪來的“以小見大”、“細微之處見真情”,所以在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思考生活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為生活感動,善於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其題材可寫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或誤會與矛盾,對存在於同學中的某些現象的分析與看法,進而寫自己與老師、與家人之間的關心、支持或誤會,再寫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幫助或矛盾,題材不斷擴展,筆觸從學校家庭延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然後是自擬題目或老師提供一些諸如《童趣》、《我高興的一件事》、《我喜歡的一個人》、《這件事不該發生》、《誤會》、《理解》、《收穫》一類的題目進行訓練,讓學生走出無話可説,無題材可寫的誤區,並逐漸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社會的能力,調動學生作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培養寫作興趣。

二、養成説真話的良好習慣。當前,在同學們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虛假現象,作文中的人和事是假的,觀點是強加的,感情是浮乏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一説到做好事就離不開幫助老大爺老太太,或者不顧生命危救落水童,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應付作文的同學身上,即便有些同學,作文功底深厚,仍然沒有養成用心説話、説真話訴真情的習慣,他們的作文即使很有文采,依然帶有胡編亂造的弊病,因此難以打動人,很難獲得高分。我在教學中佈置了一道題目《真情》,先是讓作文興趣小組的同學完成,打算從這些寫作能手中發現幾篇佳作,然而事與願違,多數編造的痕跡明顯,最終寫得打動人的是未參加興趣小組的普通同學,這位同學飽含深情地敍述了母親離婚後突患重病,舅舅姨媽們全力救助母親的經過,作文中飽含着一股濃濃的親情,悲中有喜,喜中見情,寫得令讀者動容。可見,文章貴在真情,要寫好文章,一定要養成説真話訴真情的習慣。只有敢説真話,肯吐心聲,才能讓讀者感到真實可信,才能使你寫出的那些話產生説服力和感染力。有些同學在寫作中,一味地説套話,以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寫就是沒錯的,其實這種思法完全應該摒棄。人類的感情多種多樣,不論高低貴賤,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實表現。有些同學在平時的言談中,對有些教師批評有加,但在寫老師的作文中卻一味地歌功頌德,這樣的作文能寫好嗎?與其生搬硬套、言不由衷説好話以給人作假的嫌疑,倒不如直言不諱地指出老師的缺點,實實在在寫出對老師的真實想法和看法,或許更能打動讀者一些。語文教育前輩都是強調學生作文“要説自己想説的話”。葉聖陶先生説:“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説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呂叔湘先生也説:“對於作文

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説廢話”。學生作文是否有發自內心的真情,是衡量創作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創作應以敞開心菲,表現個性,真實坦白地抒寫是創作的基本原則,也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開展書信寫作訓練,可以對老師,同學、父母、鄰居、親戚、乃至自己崇拜的偶象,也包括有誤會、有怨氣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想對他們要説的話都説出來,寫出來後你可以給老師同學看,也可以作為自己的小祕密,總而言之就是要把想説想講的話都寫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和過程培養學生説真實話訴真情的良好寫作習慣,實踐也證明了這種方法行之有效。

三、養成觀察感知、體驗積累的習慣。常常有一些同學害怕寫作文,説是無話可説,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於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絃,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同時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以作為我們作文的素材。只要我們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寫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吸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人説:“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寫作者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鋭的感悟力。熱愛生活,筆底才會淌出源源清流,秒筆才會生花。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醜,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仔細,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因此,必須培養學生養成觀察感知習慣。魯迅先生説過:“積累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這都説明積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筆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原因,便是在積累上下過功夫,材料儲蓄豐富。不少同學寫作苦於無言,只好“望題興歎”,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倉庫裏存儲的素材多寡,直接關係到作文的質量。為此,應培養學生養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勤寫觀察筆記,多作讀書筆記,把平時看到的現象、讀到的好材料、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記錄下來,這樣才不至於隨讀隨忘,隨見隨忘。

四、養成多閲讀多思考多練習多修改的習慣。我們每一個人,憑直接經驗,對生活的瞭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閲讀。閲讀是

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範例的唯一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這都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存儲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存儲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自然,多讀還要多寫,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覆歷練,寫作也是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寫作更是一種創新,必須在反覆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律。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魯迅先生説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説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學寫作者應勤練筆,只有堅持練筆,才能以“量”來促進“質”的飛躍。持之以恆,寫作習慣也就養成了。多思考,除了指平時對所見所聞要多思考,對周圍的點點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之外,在寫作時,也要養成構思、列提綱的習慣。動筆之前,要思考選什麼樣的材料,定什麼樣的主題,以及對材料要如何組織等等。最好養成列提綱、打腹稿的習慣,這樣,下筆才能一揮而就,不至於一句一句像擠牙膏似的硬擠出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有效方法,文壇流傳着不少名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養成學生自悟的習慣。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公認的事實。文章只有不厭其煩的改,才能越改越精美。從起始年級起,就應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多方面培養學生自改習慣。良好的習慣形成了,作文自然能夠學得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力。

注:參考文獻

《葉聖陶教育論》

《呂淑湘談作文》

作者:邵 正 剛

作者單位:安順開發區幺鋪國小

標籤: 寫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ucai/6y3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