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名單事蹟以及頒獎詞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名單事蹟以及頒獎詞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名單事蹟以及頒獎詞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已經播出了,裏面的十個人物來自不同行業,但他們的事蹟都有着“感動中國”的品質。今天小編整理了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名單事蹟以及頒獎詞供大家參考,共同閲讀吧!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名單事蹟以及頒獎詞

1、楊振寧:

明月共同途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事蹟:楊振寧先生是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他心繫祖國科教事業,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頒獎詞: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2、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事蹟:自強敏天行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榮獲雲南省道德模範稱號,被授予全國脱貧攻堅奮進獎,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脱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頒獎詞:

山對山來崖對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順風順水出山來。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張家大哥看上她。

沒腳走出致富路,

無手繡出幸福花。

3、蘇炳添:

事蹟:

秉心自超越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

“中國飛人,亞洲之光”。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跑出9秒83,以半決賽第一的成績闖入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決賽場上,蘇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間唯一的黃種人,他再次打開10秒大關,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

頒獎詞: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衝出亞洲的速度

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4、朱彥夫:

事蹟:

慷慨是英雄88歲,長津湖戰役倖存者,曾榮獲“時代楷模”“人民楷模”稱號。

14歲參軍,先後10次負傷,3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所在連隊當時與敵軍在零下30多度的惡劣天氣裏血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僅有他一人生還,但他身負重傷,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後,被截去四肢,沒了左眼,右眼視力僅剩0.3。新中國成立後,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療養院的優厚待遇回鄉,用25年時間帶領鄉親治山治水,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頒獎詞:

生命,於你不止一次

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

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

也沒有向困苦低頭

與自己抗爭

向貧窮宣戰

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

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5、顧誦芬:

事蹟:

沖天鵬翅闊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於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並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頒獎詞:

像靜水深流,

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

似大象無形,

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

心無旁騖,

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

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6、陳貝兒:

事蹟:

江海意無窮陳貝兒,40歲,香港出生,在傳媒行業工作近 20年。2021年初,無線電視策劃製作12集脱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赴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寧夏、海南等六個省(區)實地拍攝採訪。

在歷時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中,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跨越14個曾經處於深度貧困的地區,“沉浸式”體驗當地居民生活,節目體現了國家扶貧工作為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拉近了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注入了更強信心和動力。

頒獎詞: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

讓雙腳沾滿泥土。

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

用鋼梯超越了懷疑。

一條無窮之路,

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

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7、吳天一:

事蹟:

長鬆蔭高原86歲,塔吉克族,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高原醫學研究工作。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藏族羣眾上萬人。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如今80多歲的吳天一院士仍然堅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護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頒獎詞: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裏有放不下的夢。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

8、江夢南:

事蹟:

無聲玉滿堂女,瑤族,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研究生。

半歲時,江夢南因用藥物失聰,開始學説話的時候,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從小到大,憑藉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為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按照計劃,江夢南將於明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她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頒獎詞: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

我們覺得,

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

從無聲裏突圍,

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

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

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9、彭士祿:

事蹟:

潛龍育神軀已故科學家(享年96歲),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被追授為“時代楷模”。

彭士祿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他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頒獎詞: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啟。

兩代人為理想澎湃,

一輩子為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

無聲無息,但藴含巨大的威力。

10、航天追夢人:

事蹟:

赤心貫蒼穹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這是剛剛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帶回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1時59分,嫦娥五號帶着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人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條印記。

頒獎詞:

發射 入軌 着陸

九天探夢一氣呵成

追趕 並跑 領跑

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

環宇問天 探月逐夢

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

中國航天必將行穩致遠

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

他們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心,

汲取感動的力量,

讓我們繼續前行!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觀後感通用版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台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温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説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説,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為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願為了鄉村裏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願住在醜陋的房屋,也不願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為了什麼?他們是為了讓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後,心裏有説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淺談“感動中國”欄目的價值觀意義

自2002年開始,中央電視台啟動了“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感動人物”的大型評選活動。這一活動以“感動中國、感動公眾”為主題,以現實生活中的傑出事蹟作為評判標準,專門評選為推進社會進步、推進時展、做出傑出貢獻、取得重大成就並引起社會公眾關注的科學人物;在各行各業身處平凡工作崗位,做出了不平凡事蹟的愛崗敬業人物;用一個人的力量為社會的正義和公平、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奮鬥從而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個人的不朽經歷和不凡的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體現了時代價值的人物;個人在生活、家庭、集體和社會中表現優秀、行為特別感人,體現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良傳統美德的人物。該節目自2002年啟動後,年年舉辦至今,在廣大人民羣眾中反響十分強烈。

一、“感動中國”欄目的社會價值

“感動中國”欄目的播出,不僅起到了鼓勵和引導廣大人民羣眾的作用,其對於引領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具有深遠意義。在社會各方面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有人説,“感動中國”是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台,在這裏,你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尚、不朽的思想、普世的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精華的所在,是中華民族忠孝的代表。在這些優秀事蹟中,我們可以清晰看見那些身形瘦小卻撐起一片藍天的人,那些家貧如洗卻還是一心助人的人,他們堅韌的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常讓我們熱淚盈眶。他們的大愛、無私、真善美、象徵着中華民族引領時代的靈魂。

有人説:“感動中國”是播種機,一顆一顆的播種着道德的種子,在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階段,匯聚着道德的力量,共同構築偉大的大國之魂!

二、對“感動中國”欄目的理性反思

根據“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該欄目有好處也有不足之處,“感動中國”欄目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感動中國人物僅表現為中國小生作文中的素材,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對於青少年來説只是一個偶像,一個遠不可及的作文素材,很難成為自身學習的榜樣。其次,“感動中國”欄目的影響觸發了作秀的盛行,自2002年播出以來,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掀起了一股學習感動人物事蹟的風潮,各大媒體開始不斷的報道助人為樂、捨己為人、拾金不昧等新聞,旨在弘揚社會道德風尚的同時增加收視率,於是各地好人好事在屏幕上不斷上演。第三,“感動中國”僅僅侷限於內心的感動,然而,關掉電視,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父母,身邊的小事,那些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時,我們會忘了當時的感動,或者説是不敢記起那份感動,聽多了那些碰瓷、訛人的事例,讓我們無以樂觀。

三、對“感動中國”欄目的價值觀評價

首先,“感動中國”欄目的積極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它喚起我們心靈深處的真、善、美。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他們內心深處的真知應該被喚起,並能以這份真知為指引,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孟祥斌縱身一躍的豪壯,讓他永遠定格在了那寒冷刺骨的冬季,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救了另一個同樣的生命,這樣的結局,我們只能用道德的觀點去解釋,他永遠的沉睡在了冰冷的河水裏,卻給人們帶來了生命的啟示。__年前,有一對夫婦,赤手搭建起了第一張手術枱後便再沒有離開,始終堅守在手術枱上為民眾治病,手中持刀,取走病痛,無私奉獻,他們就是胡忠、謝曉君夫婦,信守誓言,永不放棄,這又是何等的精神境界!“感動中國”欄目評選出我國優良品質的體現,為社會樹立了標杆,為整頓社會風氣和提高國民素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感動中國”欄目對我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有益啟示,它對於一些人一些事進行了標榜,這些人和事的確令我們感動,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一種導向作用不容忽視。可換個角度來看,中國這麼大,人口那麼多,令人感動值得大家學習的人和事也很多,可是有的被發現了,成了感動中國的人物,而有很多人做着更為感動的事蹟卻沒有被發現,他們仍然過着不好的、不為人知的甚至不被人理解的心酸日子。

當這些人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熒幕上的感動人物的光鮮形象卻始終沒有自己的身影時該做何感想,可是明明自己付出的比他們還多,這種情況下那些在默默做着“感動中國”事蹟的人們是否會繼續做着感動中國這些事呢?“感動中國”所傳遞的精神品質應該成為每個人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焰,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而是自己思想上的覺悟和行動上的證明。

第三,“感動中國”中的優秀事蹟體現了民族精神,是弘揚我國優良品質的典範,對每一個人都有着很強的教育意義,幫助我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其消極影響也要給予重視。道德性的東西不應被賦予過多的榮譽色彩,民族精神應該被傳承和宣揚,可如果太過,它的意義就不再單純,太多的榮譽刺激會讓人誤以為道德=榮譽,在這樣一種錯誤意識的指導下道德社會最終也將變成榮譽社會,一旦失去了這種榮譽道德是否也將蕩然無存呢?也就是説每當道德的行為出現的時候我們都予以榮譽的刺激,久而久之在人的潛意識裏就會把榮譽和道德聯繫起來認為有了道德就一定會得到榮譽,但是當有一天社會不再賦予有道德人以榮譽,那麼這種道德行為也將逐漸消失。因此,“感動中國”欄目承擔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就更為重要,在看到積極影響時也不可忽視消極影響,只有趨利避害才能讓社會和諧向上發展。

鑑於此,筆者認為對“感動中國”欄目的認識理應如此:大眾應對“感動中國”欄目的認識更客觀,認真理解感動中國的精神內涵,切莫忽視以人為代表背後的精神實質;媒體應認清自己的作用,端正做報道的態度,扭正報道的方向,不報道作秀、虛假的感動,對於感動人物的宣傳不神聖化、主觀化;教育機構應加強對“感動中國”欄目所傳達精神內涵的教育和傳播,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將感動背後的的精神和品質正確的傳承和發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69ej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