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杜富國事蹟簡介【新版多篇】

杜富國事蹟簡介【新版多篇】

杜富國事蹟簡介【新版多篇】

杜富國事蹟 篇一

杜富國,貴州湄潭人,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四級軍士長,在一次邊境掃雷任務中為掩護戰友被炸致殘;先後獲得“全國自強模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等榮譽,被陸軍評為“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榮立一等功。201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排雷英雄戰士”榮譽稱號。

早晨6:30,杜富國準時醒來。明亮的晨光透過窗户,灑在潔白的牀單上。但杜富國眼前仍是一片漆黑,他對光的感知,早在那一聲巨響後就消失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執行雲南邊境人工掃雷任務時,杜富國和戰友艾巖發現一枚爆炸物。“你退後,讓我來!”杜富國蹲下排查,突遇爆炸。生死瞬間,他用身體護住戰友,倒在血泊中,永遠失去了雙眼和雙手。

英雄壯舉,感天動地。2019年5月16日,在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同年7月31日,中央軍委授予杜富國“排雷英雄戰士”榮譽稱號,為他佩掛英模獎章、頒發證書,合影留念。

兩年多來,他以驚人的`毅力闖過一道道難關,實現了自強自立。

穿衣,疊被,刷牙,洗臉……無需旁人輔助,一切如常人般自然地進行着。

“其實,我就是一個正常人,只不過換了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在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康復樓軍人病房,杜富國開始了新的一天。面對記者,聊起現在的自己,他語氣平靜,有時説到興奮處,也會大方地哼唱幾句自己喜愛的歌。

《夜空中最亮的星》《壯志在我胸》《當個英雄》……杜富國説,他以前還喜歡過一位盲人歌手的歌,現在不喜歡了,因為他覺得,那首歌充滿了假設、遺憾、傷感、歎息,還有對別人的依賴。

泰戈爾説:“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那我們就循着杜富國經常聽唱的那些歌,走進他受傷後奮鬥在“另一個戰場”的那些日子。

關於杜富國人物事蹟 篇二

20__年5月22日,赤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幹部職工收看《時代楷模發佈廳》播出的杜富國先進事蹟。遵義籍掃雷英雄杜富國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他的事蹟詮釋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一句你退後、讓我來!充分體現了他的使命意識、擔當精神和頑強意志,他的事蹟將永遠激勵着我奮勇前進。”市場監管局黨員幹部王修成説。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杜富國為了掃雷奉獻自己的青春乃至身體,像他這樣的人還有許多許多,我們應該要大力弘揚他們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匯聚個人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奉獻力量。

杜富國事蹟簡介 篇三

“你退後,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着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讚!”這是給“感動中國”人物杜富國的頒獎詞。寥寥數語,再現了杜富國生死雷場上的驚天一擋,詮釋了他堅決聽黨指揮、勇於獻身使命的錚錚誓言,展現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風采榮光。

一個士兵,一個典型。全媒體時代,人人皆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各種聲音都有自己的傳播渠道。“掃雷英雄”杜富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媒體環境下,能夠成為“感動中國”人物,帶給新聞工作者諸多思考。本文以《解放軍報》等主流媒體刊登的杜富國典型報道為例,剖析典型宣傳何以能夠出色出彩,又如何在全媒體時代實現典型宣傳效益最大化,以期為提高典型人物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鑑參考。

先進典型是時代精神的標杆。主流媒體歷來重視典型人物宣傳報道,宣傳先進事蹟,弘揚典型精神,鼓舞受眾奮發向上,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信息傳播多樣化、閲讀方式碎片化、熱點更迭快速化,給提高典型人物宣傳質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需要主流媒體在典型人物宣傳的選擇上更加慎重。只有那些與時代貼近、與受眾貼近、與情感貼近、與環境貼近的典型,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與時代貼近,迴應時代關切,增強必讀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典型人物選擇上,必須聚焦當下受眾最關心關切的主題,抓住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時代形象,解答時代之問,吸引讀者不得不讀。典型對一個時代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在槍林彈雨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艱苦創業的和平建設時期,人民軍隊歷史上從來都是英雄輩出,先後湧現出了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等一大批典型,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時代 的進步,至今仍閃耀着璀璨光芒,激勵着我們不斷前進。走進新時代,我們呼喚英雄、崇尚英雄,仍然需要講述好新時代先進典型的故事,傳播好強軍正能量。一段時間以來,對於90後、00後青年官兵“能不能上戰場、能不能打勝仗”,社會上很多人心中存有疑問,宣傳杜富國的感人事蹟,就是要展現新時代青年官兵的英勇模範行動,有力回答人民羣眾的深切期盼。《解放軍報》的報道《為邊境掃除雷患 為戰友血染雷場》,展示了杜富國為祖國和人民敢於犧牲、樂於奉獻的時代精神。《人民陸軍》報的消息《90後士兵杜富國以雷場壯舉作答時代之問》,標題直截了當,“90後士兵”“雷場壯舉”等關鍵詞簡明扼要,消息以杜富國的雷場壯舉和逐夢經歷,回答了“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優越的90後官兵能不能上戰場、能不能打勝仗”這一時代之問,鮮明地迴應了時代關切。

與受眾貼近,講好典型故事,增強可讀性。“新聞學的本質就是講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故事,新時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達。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閲讀習慣更加傾向於故事化,典型宣傳不能搞生硬灌輸、自説自唱,只有遵循傳播規則和閲讀理念,疏通典型到達受眾的關節點,才能讓受眾買賬。選擇有故事的典型人物便是貼近受眾的有效方法手段,講好他們的故事,在故事情節的呈現中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最容易打動人心。《人民日報》的通訊《英雄杜富國面對死神威脅:“你退後,讓我來!”》,從杜富國的一句“口頭禪”引入,講述了戰友們口中關於杜富國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讀來震撼人心。《解放軍報》的特寫《眼睛失去光明 心裏升起太陽》,沒有司空見慣地直接鋪陳杜富國事蹟,而是另闢蹊徑、獨具匠心地以幾位特殊的探視者的視角,來挖掘杜富國身上的故事。這樣的結構安排讓人不禁產生疑問:他們是誰?為什麼來探望杜富國?他們的探望方式又有何不同呢?然後再層層深入,以講故事的口吻,剝絲抽繭、一步步解開這個謎團,重現杜富國身上的感人故事,一改傳統典型宣傳的生硬刻板,更加可讀、耐讀,催人淚下。

杜富國事蹟簡介 篇四

一個人,徹底失去雙眼雙手,會怎麼樣?

得知杜富國的遭遇,“滾雷英雄”安忠文急忙趕到醫院。介紹完自己的傷後生活經歷,這位堅強了一輩子的老人,卻背過身哭了:“我沒有眼睛,但是還有手,富國連手都沒了,他以後可怎麼辦啊?”

從醫幾十年,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康復科主任劉宏亮從未遇到過杜富國這樣的病例。“哪怕還有一點兒視力,或者一根指頭也好啊。”劉宏亮説,視覺和觸覺是一個人感知外界最重要的兩個通道,但這兩個通道在杜富國身上關閉了,連一條細小的縫隙也沒留下。這意味着,杜富國今後要實現生活自理、人生自立,將非常困難。

對於這些,剛從昏迷中醒來的杜富國並不知情。他甚至還充滿信心地對醫生説,自己要抓緊康復,早一天回到雷場。

雲南邊境的雷場戰位,杜富國再也回不去了。等待他的,是更大的“人生雷場”,其中遍佈的未知與苦痛,隨時可能像地雷般炸響。

2018年11月17日,杜富國負傷後的第38天,醫生和部隊領導告訴他全部的傷情。剛才還靠在牀頭有説有笑的杜富國,瞬間呆住了,無邊的沉寂,瀰漫了整個病房。許久過後,他輕聲吐出一句話:“我知道了,請大家給我一點兒時間。”

真正痛徹心扉的傷口,是一個男人拒絕任何人分擔、禁止任何人觸碰的。沒人知道,那些天夜裏,躺在牀上的杜富國是睡着了還是醒着。直到半個月後,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才開始坦然面對——

“一個戰士在戰場上倒下去,他還活着,應該怎麼對待他?”

杜富國自問自答,説出了他經過多個不眠之夜找到的答案:“不要管他,也不要扶他,讓他自己站起來!”

這是一條充滿荊棘和痛苦的康復之路。

上士田俊,杜富國的同班戰友,是他與醫護人員一起,輔助杜富國學習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一個心靈手巧的成年人,突然要像嬰兒一樣從拿勺子開始學起,而且做得還不如嬰兒,你能想象那種煎熬嗎?”田俊介紹説,在掃雷排爆大隊,杜富國是出了名的聰明能幹:窗外的簡易防盜板是他釘的,轉運爆炸物的沙箱是他做的,連隊的臨時灶台是他砌的……可如今,他不得不“系統重置”,從零開始。

努力,失敗;再努力,再失敗……儘管杜富國一直告訴自己要保持陽光心態,但接二連三的打擊,也不免讓他心生沮喪。每每這個時候,他就會讓田俊打開音樂播放器,將自己淹沒在歌聲裏——

“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裏,夜空中最亮的星,請照亮我前行……”

其實,最初照亮杜富國內心的,除了組織的關心、戰友的鼓勵、社會各界的厚愛,還有他對現代醫療技術的期望。

為了讓杜富國早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西南醫院組織國內外10多位專家集中會診,為他制訂康復方案,專門引進先進的肌電手和視覺補償系統,這讓杜富國一度可以依託工具做出簡單的抓握動作,但由於缺乏人體的視動反饋,使用效果並不理想。

肌電手不好用,還得練殘肢;新技術不成熟,必須靠自己。此時,杜富國反倒釋然了,他特意改寫了一句詩送給自己——

“我在黑夜中找到了自己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未來。”

杜富國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五

2019年初夏,兩位共和國軍人的人生故事,在短短一週內刷爆了朋友圈。一個是95歲的“人民功臣”張富清,一個是28歲的掃雷英雄杜富國。他們用各自的軍禮,震撼了整個神州大地。 一個軍禮的分量有多重?95歲的張富清,用一輩子默默無聞的執着奉獻作了回答;28歲的杜富國,用雷場上生死時刻的挺身而出作了回答。這兩個不同時代版本的英雄故事,傳遞着同一種精神內核——軍人,就要時刻把使命扛在肩上,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時刻準備為祖國流血犧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兵張富清的人生軌跡,是他那一代人為國奮鬥的縮影。為建立新中國,“張富清們”征戰沙場,為建設新中國,“張富清們”艱苦奮鬥。他們這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拼盡全力把昔日積貧積弱的中國建設成為今天繁榮富強的中國。張富清説自己“很平凡”。他們這一代人的可敬之處就在於,他們做了驚天動地的事卻依舊覺得自己平平凡凡。對於國家,對於軍隊,他們這一代人不辱使命,不辱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前,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這需要我們當今的年輕一代,用青春去奮鬥,去拼搏,去擔當。我們需要年輕一代,像杜富國一樣,面對祖國的呼喚,挺身而出,義無反顧。

時代,需要英雄;英雄,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杜富國事蹟 篇六

2018年11月,雲南中越邊境上的壩子雷場,幾十名解放軍戰士手拉着手高唱着軍歌,齊步踏過這片曾經埋有幾千顆地雷的死亡地帶,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告訴鄉親們,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安全了,在隊列中本來應該有一位名叫杜富國的戰士,可是此刻,他再也沒有機會拉着戰友的手親眼見證這特殊的時刻。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一個多月以前,此時的杜富國已經在邊境掃雷部隊中服役三年多,他出入雷場上千次,拆彈2400多枚,從一個年紀輕輕的邊疆衞士逐漸成長為掃雷尖兵,這個九零後的戰士甚至把自己的網名改成了“雷神”,前不久他剛剛結婚,本該好好的享受新婚以後的甜蜜生活,他卻毅然告別了妻子,返回了雷區戰場。

10月11號,27歲的杜富國和戰友艾巖再次踏上壩子雷場。杜富國輕輕的向艾巖揮了揮手,示意他遠離爆炸物,“你退後讓我來”,這是杜富國在排雷現場最常説的一句話。爆炸的瞬間,杜富國下意識的倒向艾巖所在的方向,他擋住了四散的彈片和衝擊波,時間被定格在了十四時三十九分。

距離爆炸點不足兩米的艾巖在杜富國的保護下,只是臉部受到些擦傷,而身處爆炸中心的杜富國保護衣被衝得粉碎,棉條被燒得滋滋作響,鮮血混雜着爆炸的硝煙浸染了全身。

經過兩天的搶救,杜富國終於保住了生命,然而他失去了雙手和雙眼。

杜富國的父親含着淚將兒子的傷情如實地説了出來,他顫抖着哽咽着,不知道該如何來安慰自己的孩子,杜富國平靜地微笑着,他讓親人們不要擔心他會堅強。而他的妻子王靜知道,這個男人習慣了把所有的痛苦一個人嚥下去。作為妻子,她要做的就是,在丈夫的身後撐着他,照顧他,從今往後成為他的眼睛。

隨着最後一片雷場的交接,曾經的死亡地帶正在被鄉親們用辛勤的汗水和堅實的雙手開拓成滿山的田地。曾經的雷場上,一棵棵樹苗正在蓬勃生長,一簇簇老山蘭默默吐露着芬芳。這老山蘭不就是我們的英雄之花嗎?杜富國曾在日記裏寫道,“我見過最美的風景,就是在我掃完的雷區上面蓋上房子,老百姓可以安心種地生活。”雖然他再也無法親手觸摸這片重獲新生的紅土地,再也無法親眼領略這和平寧靜的風景,可是在他內心深處早已裝下了這最美麗的畫卷。

告別婚房,走向雷場,那是軍人的使命;你退後讓我來,那是勇者的擔當;歲月靜好,那是英雄的守護;人民安寧,那是國家的誓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gww9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