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多篇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多篇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多篇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1

當我無意翻開路遙的中篇小説《人生》時,我被開篇引用柳青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句飽含哲理的話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促使我繼續讀下去。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最後還被拍成電影,引起巨大的轟動。這部小説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一波三折的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了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在這部小説中路遙的語言樸實無華,景物描寫刻畫人心,時不時的對主人公的命運進行點評。整部小説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物很飽滿,景物描寫細緻,讓人進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如同親身經歷一般。雖然這部小説在結尾,沒有給讀者“人生”的答案,但卻引領讀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這部小説為我們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着各種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小説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勵着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當年馬雲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自己不放棄就總會有機會,於是奮而創業,成就了億萬富翁。

小説中,路遙為我們刻畫的這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可是,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經過苦苦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祕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評價主人公高加林呢?正如小説中描述的,人生的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的明天會發生什麼呢?可以説,初戀是美麗的,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小説中這樣寫到,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台,失意無奈之時。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先生”所愛着;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裏最俊的姑娘所愛着。但實際上,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

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瞬間就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着相同的知識背景,有着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之時,高加林便進入了一種艱難的抉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便很快又被另一種感情強迫着壓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温柔的愛。可是,當巧珍帶着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説的複雜感情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愛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只是含淚默默接受,她沒有過多地去責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擔心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在外地要處處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流淌着。也許,在巧珍眼裏,愛他,所以離開他,愛他就要給他幸福。這一點着實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

然而,僅僅單純的去指責高加林喜新厭舊,結果遭到了命運的懲罰是片面的。姑且不去評判孰是孰非,客觀來講,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有多麼嚴重的代溝嗎?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裏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即便當初他們在一起,那也是他在遭受他人打擊時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是這樣評價可憐的.巧珍“再説些什麼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説些什麼,她絕説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複合能源。”可以説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即使沒有城市姑娘黃亞萍的出現,這種結局也不會變。

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般配。其實高加林很早就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遙遠距離,只不過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捨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温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拋棄。有句話這樣説“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用在他們的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2

故事不是很難懂的故事,道理也是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卻很有分量。做到的人大多都是出眾的人,即使沒有獲得物質的極高享受,最起碼也是得到了靈魂的安穩。

民辦教師被大隊書記兒子三星奪取以後的高加林,在家裏渾渾噩噩呆了幾天,暫時迴歸了農民本身,和土地打交道。此時一直鍾情他的劉立本的沒有讀過書的二女兒劉巧珍,勇敢地向他表達了她的心,從此二人私下裏開始聯繫。黑暗轉為光明。高加林有了對生活新的信心。高玉德的弟弟高玉智轉業回來,任職縣勞動局局長,為人正直。時任勞動局副局長的馬佔勝自以為的討好局長,安排了高加林的工作,通訊幹事。光明再轉光明。進入縣城的高加林,才華橫溢的他將才華髮揮了出來,本就是農民的兒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他身上體現了出來。慢慢的,他與在縣廣播站的黃亞萍聯繫密切起來。兩人甚至商討好了為了的出路,一起去南京,去更遠的遠方,去實現各自的宏圖偉業,高加林心動,與巧珍分手,和黃亞萍在一起了。黃亞萍為了高加林,為了自己所謂的追求愛情,拋棄了在一起兩三年的張克南,張克南的媽媽為了報復高加林,將高加林“走後門”的事情向紀委舉報,高加林被撤職,馬佔勝也被撤職等待重新分配工作,高加林再次回到農村。此刻的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失去了一份最真摯的情感,但村裏的人並沒有對他橫眉冷對,而是用土地般厚重的情感去安慰他,使他寬心。

這大概是我看過的最明白曉暢的故事了,平凡的故事情節,平凡處的一兩點,人的命運就這麼來回翻轉,誰知道會翻轉成什麼樣子。於是,我慢慢的回想,想起了一些關於生存的話語。

生存的環境。我其實一直在想“人不能忘本”中的“本”到底是個什麼,是抽象還是具象。有的時候它會變成很具體的事情,但絕大多數它是抽象的。在《人生》中,“本”是根基、大地、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田地。路遙的書中,大概很重視土地的作用,土地是生長一切的載體,沒有它萬物談不上形體,土地不僅要我們成長,還要我們成為土地般的人,廣袤無垠、厚重而又有生機。“本”還是良心。人活着的良心,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是其一,遵守道德是其二。自己得有真感情,也得對得起別人的感情。高加林對待感情太隨意了,沒有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考慮感情。但關於他對自己未來的考量,在我看來,是對的。人不能忘本,但是人依然要向前看。農民的兒子對得起一切,也依然有高飛的可能。

生存的心態。是善良、是堅韌不拔。巧珍的善良、玉德的寬容、德順的疼愛以及鄉親們的關心,這些所有都是難得的。高加林第一次回到農村的時候,他的父母對他的無限憐愛,他拋棄巧珍之後,他父親和德順去找他,給他講的那段大道理,我也是記在了心裏。人要有根,人的根應該在各自的土裏,根上沒土。那是長不大的。

生存的希望。高加林的兩度跌下來,希望的兩次變為絕望。但是這些並沒有使高加林絕望,第一次他變態式的像是在發泄一般的投入了農民的行列中,第二次他雖然一樣投入到了農民的行列中,但是他丟失了巧珍,可愛的巧珍已經是別人的妻子了。但高加林是絕對不會放棄的,不會自暴自棄的,他會重新站起來,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不會被生活的苦難打敗的。時代在變化,政策也在變化,他一定會重新把握時代,成為時代中的佼佼者。只是談起巧珍,始終是個遺憾。

《人生》裏的人,沒有一個讓我很討厭,即使是為了讓自己兒子教書而下了高加林的民辦教師的大隊書記高明樓。高明樓可以説是思想覺悟很高的一個人了,他能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些良心上的不安,能有政策變化而帶來的時不待我的思想,能夠直接的明白自己身上的缺陷,這是很難得的。當代的一些人,是對自己的錯誤都視而不見的,他們的良心似乎永遠都過得去。我還喜歡德順爺的豁達,雖然一輩子沒有娶妻,但是他所藴含的道理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別看他整天瀟灑恣意,他有的是普通人所缺乏的東西。其實有的時候“知識分子”反倒不如一輩子紮根土地的農民。他們瞭解時令,勞動帶給他們的,他們一樣也沒少,他們的根扎的很實。

其實對於高加林所經歷的一切,我是抱着同情的態度的。至始至終他只做錯一件事,那便是對待感情牽扯其他的雜質太多了,不純粹了。感情就是感情,容不得摻雜一些其他的東西。其餘的,上進、向大城市發展,我都能理解。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3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路遙的書《人生》。我從看到這本書的第一眼,就在想人的一生會是什麼樣的呢?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許人的一生就像一道選擇題,選擇不同的答案就經歷不同的人生。也許人的一生會經歷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這本書的作者是路遙,原名王衞國。(1949—1992),1973年進延安大學讀中文系,而且這本書還是一個電影,還對馬雲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本書讓我更加怦然心動。

主人公高加林沒考上大學,用自己的努力當上民辦教師,但他村的“大能人”高明樓開後門讓兒子當上了教師,把高加林職業頂替了。高加林回到故鄉,他現在只有一條路——當農民。過了幾天才從殘酷的現實中走了出來,他第一天干活就把手磨出了水泡,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樣幹他的活,他覺得要先苦後甜,只要把最累最苦的活幹完,以後什麼苦也不怕。

後來馬戰勝幫助高加林找到了一個記者的工作,要去鄉下一個村子裏,因為是夜晚,還發了大洪水,高加林不管路上有多麼艱難困苦,都會克服種種困難快速前進,腳破了一直在流血,也沒有感到一點點疼痛,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那麼任勞任怨的種地,也做不到在夜裏進行調查工作,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就會放棄,還會各種埋怨,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學習高加林永不退縮的精神,積極樂觀的心態。

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家鄉離開故鄉,他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互相糾纏,催人下淚,十分感人。

人生道路雖長,但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時,人生的道路曲折蜿蜒,有失敗,有成功,有挫折,有無奈……如果走錯一步,有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制定我自己的人生規劃,不管路有多麼艱難困苦,我們都要勇敢的面對,勇往直前。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4

人生如果選擇錯誤,發展就會出現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該演繹的東西。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青的農村小夥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國小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為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內心由彷徨轉為寧靜。這一切因為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越來越大。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加林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簡單但寓意深刻。

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人,很難理解農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如果沒有那份真摯燃燒的愛也無法理解他們。在路遙的文字世界裏沒有極度的壞人,就在於他對這個世界沒有絕對惡意的猜測,而是用愛和温暖回報那個給予他生命體驗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們都做了一個夢,都是一個不滿足於現狀的夢,也都是黃粱一夢。從這個角度上來説,他們倆是一樣的。所以人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亂終棄,而是這其中的矛盾與掙扎。高加林的奮鬥經歷在中國當代社會具有典型意義。高加林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青年,企圖以自己的智慧和奮鬥,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衝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高加林始終處於矛盾之中,個人奮鬥與社會境遇的不協調、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小説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根源。高加林雖具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和才能,但卻被毫無理由地擠出民辦教師隊伍;即使他再有才華,幹得再出色,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他就必須被趕出縣城。高加林的悲劇,體現他選擇了一種與現存的人生觀相矛盾的奮鬥生活,更展示的是社會現實的不公正。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加林沒有和巧珍分手那麼他也許會在小城裏長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能和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生活一輩子嗎?如果加林選擇的不是亞萍而是另外的一個城市女孩,那麼他又會是哪樣地生活呢?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愛是什麼?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會給你這次選擇一個什麼答案?誰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做到不後悔。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那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我極力推薦《人生》,並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學到該學到的東西。

經典名著人生讀後感5

《人生》這本書,是爸爸送我的十五歲生日禮物。鵝黃的封面上,寥寥幾筆畫出一輪夕陽、一條沒有盡頭的路與一抹孤寂的背影,“人生”二字遒勁有力。接過書,我像着了魔似的,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

夏日傍晚,悶雷滾滾,彷彿有怒不敢言似的,讓人心裏又悶又濕,不痛快。主人公高加林光着身子,汗流浹背,向我奔來。我隱隱感覺不妙。老兩口看見兒子,笑了;而他,卻一頭倒在牀邊。這是怎麼了?老兩口替我問出了答案——原來,他高中畢業後,回村裏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不料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不得不重新回到黃土地上勞動。讀到此處,我為高加林感到不甘,可有什麼辦法?生活彷彿從來就是如此不盡如人意。

此後,高加林每天拼命幹活,卻絲毫沒減輕心中的憤懣。快陷入絕望之際,他遇到了巧珍。在巧珍眼裏,高加林是完美的,她以滿腔熱情換得了高加林的注意;而在高加林看來,巧珍只不過是一個他在跌倒時可以與他分擔痛苦的人。他心性高,自然看不上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姑娘,儘管他倆在草垛上賞月,在別離時相擁而泣……或許他流露過真情,但那隻不過是感動而已。

終於,高加林等來了機會。他進城時遇見了老同學黃亞萍,兩人有太多相似點,一拍即合。很快,他在巧珍來送狗皮褥子時,向她表明了心跡。他選擇了黃亞萍,並依靠她的關係進城工作。巧珍在落寞之餘嫁了人,與高加林再無瓜葛。可惜好景不長,高加林依賴裙帶關係進城的事情敗露,他再次回到了那片一直想逃離的黃土地。一切又回到原點,彷彿一切都不曾發生,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話:“萬物走到盡頭皆是迴歸,而我還在自己的軌跡上追尋着遠方。”

合上書,淡淡的黃土氣息彷彿還在鼻尖縈繞。讀完高加林的人生,我開始相信宇宙中或許真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就像老人常説的,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數。我不止一次地想: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意義何在?人生帶給我的困惑纏繞在我心底,剪不斷,理還亂。隨着時間流逝,我才慢慢明白一些。

初春,我去鄉間田地裏寫生。線條自筆端緩緩流出,我恣意描繪着一幅幅藴含勃勃生機的畫面。田間有一條小溪,淺淺吟唱,緩緩流淌。拂面而來的風中夾雜着泥土的芬芳,好聞得很。遠處跑來一個小女孩兒,她用稚嫩的眼神打量着我。她身後跟着一位老人,滿頭華髮,精神矍鑠。小女孩兒掬起一捧溪水,看着水中映出自己的影子,綻放笑容。她指着小溪問:“爺爺,溪水為什麼會流啊?”老人沒給出回答。“那溪水流到哪兒去了?”她又問。老人笑笑,蹲下身子,掐了一片綠葉,葉片上滾動着幾滴水珠;又折下一朵野花,那花尖兒上頂着一顆亮晶晶的露珠。“這溪水呀,就像人生一樣,會一直向前流動,你長大就明白了。快走吧,你奶奶要擔心了……”老人一邊將綠葉與野花放在小女孩兒手中,一邊和藹地説。我不知道她聽懂這番話沒有,我好像懂了——人生就像溪水一樣,雖不知它為什麼流動,它要流向何處,看似沒有意義,卻一直存在。當我們老了,追逐過名利之後,心閒淡下來,再來田間散步,或許會發現這條溪流很細,流得可能不遠,盡頭就在岸邊的樹葉上、花尖上。

盡頭還可能在哪兒呢?冥冥之中,我被這樣一個聲音促使着放下畫筆,去找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p1p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