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更多讀書心得點擊“讀書心得”查看!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1

《三字經》裏都是在講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人一出生心地是善良的,通過讀書、學習,就能出人頭地。《三字經》裏也教導我們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三字經》裏也教導我們一些為人處世的事情等,通過不斷學習,獲得、探索知識來提高自身修養。

每當我讀着《三字經》時,總會聯想到,那是的兒女十分孝順,並不是像現在的子女一樣,長大後出國留學,在國外定居,對家鄉的親人不理不睬。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好好讀書,成天泡在網吧裏,還有些人因為不想去上學,而逃課去玩。讓我們來比一比現在的人和古代的人有什麼區別,現在的人做什麼事都要佔些便宜,而古代的人——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自幼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的詩賦,並懂得禮節,父母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孔融的父親買了一些梨,讓孔融選一個,孔融選了一個最小的一個梨,父親問他為什麼要小梨子?他説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就讓給哥哥吧!連孔融都可以把梨讓給哥哥,而現在的人不管是誰都要佔些便宜,可見現在的人和古人真是一個對比。

《三字經》是我們成長中的一本文學瑰寶。《三字經》影響着我們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2

寒假沒幾天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教我灑掃、應對、進退,幫我學習、尊長、敬幼的書——《三字經》。《三字經》文如其名,以三字為一句,四句一組,就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琅琅上口十分的有趣。但是,《三字經》易學不易懂。從大年八年級開始我就拿着這本書和《百家講壇》的教授一起讀《三字經》。

我最喜歡的是《三字經》的頭兩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為什麼喜歡這兩句呢?是因為這兩句能幫助我學習做人,學習做“真人”。意思是説,人初立世之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生活和學習環境變換,不同於當初之時了,差異變的越來越大,就象當今社會上的人,有好有壞。這兩句就能説明這個問題。

書中不僅有這樣的解釋還有另外一種意思,就是講人在剛出生時本性是不善良的。為什麼能這樣説呢?因為每個人在嬰幼年時都很不懂事,不是很聽話。既不知道父母親為家累還是不累,為自己是生氣還是難過。所以説,人出生時是不善良的。

這兩種解釋我比較認同第一種。因為,每個人在幼年或少年時不能只看聽不聽話,應在受過教育後再判斷是好是壞。應該往好的方面看,往好的方面去培養。這樣,才能做社會有用的人。

我讀了以後深受啟發,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做事,誠實做人。長大後報答父母雙親,報效國家。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3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國小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後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媽媽看了,説:“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於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後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説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説:“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裏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4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必不可卻的入門之書。據材料引見,《三字經》是中國近年來傳佈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全文結構嚴謹,文筆天然流利,深入淺出,講究押韻,朗朗上口,很是適合背誦識記,百讀不厭。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輿、_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普遍流傳而又言簡意賅。

如今的每個家庭都只要一個獨生後代,許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呈現都是家庭作風不良或教育不嚴而形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的權利和嚴格要求後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獨生後代有許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經》教育人們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以身作則、從國小起,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温暖牀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長輩,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呈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三字經》作者具有不凡的歸納綜合和言語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髓,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數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建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起頭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碩的知識。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是並非枯燥的説教,它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吊頸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結交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在結尾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給子孫兒女留下什麼遺產。作者的立場是”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獨一經。“他説世人留下許多金銀財富給兒女,我呢?教育後代,唯有一冊經書而已。在教育後代的問題上,很附和現代觀念。

解讀《三字經》能讓更多文化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讀完《三字經》,能對我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認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養,弘揚正氣。

國學讀物三字經讀書體會和感想5

今天,我讀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經》,有人説我真是百看不厭,我想,大概是這樣吧。因為,這裏的每一句都有着它深刻的道理。比如説: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融四歲,能讓梨;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我很喜歡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並且,我還知道關於這句話的一個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是調皮,由於住的比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從這條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夥伴,就學着這些人的樣子,堆一個小土堆,立上一塊小石頭,放一些小石子在旁邊,然後不停的哭。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個靠近菜市場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這裏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們學着賣肉的,也吆喝起來,孟母搖了搖頭,便又搬家,這次,孟母住在了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本想這下孟子應該好好學,沒想到,孟子卻逃課,回到家中,見媽媽正在織布,孟母看到後,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織好的布剪斷了,孟子不理解的看着媽媽,孟母對孟子説:“你就像這布,我織到一半就把它剪斷,我不就是半途而廢嗎!你也是一樣的。”孟子聽了,淚流滿面,説:“媽媽,我一定會好好學的。”便跑回了學堂。

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做什麼事,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除了幹一些壞事)還告訴了我們,不要學一些不適合我們的東西,一定要學一些好的東西,做一個好的自己,一定要學會約束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nj1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