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多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多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多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一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這樣的書名,心想:這裏到底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開篇是《輕與重》,我想一個人生命的輕還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聯繫吧。不管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永恆輪迴(因為這個問題會讓人陷入窘境),我們應該做的是關注當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諦不是我們身上貼了多少標籤,而是自己內心的滿足與輕鬆。有時改變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腳踏實地比較安全吧,過山車的落差帶來的感覺是刺激,但完了以後也會感到失落。就像托馬斯,也許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過程,但最終還是歸於平淡或是註定孤獨。一生都在尋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編好多謊言,一會兒騙情人,一會兒哄妻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後騙的還是自己吧,雖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憐的,這一生用全部精力愛托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軀殼。也許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托馬斯感覺飄起來了,但我想在他最後閉眼的瞬間他並不快樂,而是悲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難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嗎?這難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嗎?當他給別人説200多個的時候也許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當他面對死亡時也許還有太多的不捨,不捨的不捨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沒有看到,眼角或許有一兩滴心酸之淚吧,看到生命的歷程竟被自己這麼褻瀆。

《靈與肉》,托馬斯每天都在尋求肉體的快感,卻忽視了靈魂的價值。在這裏面我更喜歡薩比娜,她也是很愛托馬斯的,也知道托馬斯的不忠與浪蕩,所以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尋找新的生活。而且還有自己的藝術陪伴,她把自己的開心、失落、惆悵寄託在畫上,雖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敗但她在自己的畫作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撫。她更愛自己的靈魂吧,在這片領域她是驕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為如此,弗蘭茨才會那麼愛她,因為只有弗蘭茨看到了她的靈魂之美。我認為真正的愛情並不是身體的重疊而是靈魂的交融。熒屏上有無數的愛情讓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都是坦誠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愛着對方,但並不是多麼美麗的辭藻表達海誓山盟,而是切實可見的行動和充滿愛意的眼神。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毫不思考的保護對方,而不是想托馬斯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慾,把她們都當成了工具而不是愛人。但特蕾莎為什麼最終還是願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個男的對女的説:我愛你,女的説:對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難道繼續説:我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此時人們會説好痴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個女的對男的説:我愛你,男的説:我已經有女朋友了。女的繼續説:我依然愛你。人們就會説不要臉的小三。為啥世界對待男女這樣不公平。正因為這樣肯定特蕾莎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但世界雖然默認,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絕,可以say good bye.與其獨守空房浪費青春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只為不虛度自己的生命。因為你不是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且應該實現自己的價值。由此看來,特蕾莎的悲劇也不全是托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還在自己,因為不會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是聽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絕望吧。無耐!

也許養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確的選擇,至少在無數黑夜身邊還有伴侶。為什麼有這麼的人喜歡小狗,因為他們最為忠實,不會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結束為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1200字 篇二

初讀第一遍,覺得很膚淺、庸俗、不可思議,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揚慾望是格格不入的,情節是一個名叫托馬斯的醫生去鄉下診療,在酒吧遇到一個侍女特蕾莎,從此,兩個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時畫家薩賓娜是托馬斯情人,而薩賓娜與大學教授弗蘭茨也是情人關係。一言蔽之:四人之間的感情糾葛。

再讀,梳理小説情節,它是我所閲讀中最獨特的邏輯構思小説,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時間、地點,同一件事在不同章節中以不同側面反覆提及。

同時,要了解小説情節發生在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時期為時代背景,發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兩千字宣言”,等等,從不同側面描繪出捷克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

一遍遍深讀,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聯繫小説主人公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認識:

特蕾莎屬於生命之重人物,她對愛情的忠貞與信念,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憂慮,不斷考驗着丈夫是否依然愛着她,在生命之重壓力之下,藴藏着無盡的悲哀和孤獨,將精神寄託於卡列寧——卡列寧的微笑那一章寫的很美好——卡列寧的離去讓人感覺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虛無縹緲,空蕩蕩的,輕如塵煙

托馬斯是一個生命之輕人物,對女人具有強烈獵奇心理,對性的追逐,不斷給特蕾莎帶來巨大傷痛,其實,托馬斯內心深處對特蕾莎藴藏着深深的愛,人性的肉體與靈魂兩重性矛盾凸現出來。托馬斯對希臘神話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發思考,並將看法投向頗有尖鋭的雜誌,在讀者來信中刊發了,他不斷受到各種壓力,但拒絕收回刊發的思想,因而他失去醫生這份工作,最後遠離塵囂、逃避現實,與特蕾莎居住於清淨、安寧的鄉村之處。

薩賓娜是具有強烈的背叛現實、爭強好勝、富有激情生命之輕人物,薩賓娜人生的主題在反覆出現、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腳下如同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樁罪惡又像一場勝利,時刻在誘惑着她。最初背叛父親(禁止愛情),共產主義藝術(禁止畢加索),丈夫(一個平庸的演員),愛情(托馬斯、弗蘭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過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動不已。這種循環往復的背叛所帶來的重,是她滿心喜歡的,也是樂於承受的。但是,當她背叛了親人、丈夫、愛情和祖國以後,她已經沒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終極就是虛空。

弗蘭茨是個聰明、正直、善良卻又充滿軟弱之人,對富有激情的薩賓娜充滿好奇,陷得無法自拔,通過薩比娜獲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滿足了塵世間情人願望,但缺少天堂之愛。他從從某時刻開始對自身靈魂的拷問與修正,試圖擺脱原有的“級",最終步向“宿命”的覆滅。

這部小説是米蘭昆德拉以生命輕重二元論來觀察世界,審視靈魂,詮釋生命的真諦。

因為在這個世界裏,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種大眾可以分享的東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情感把它喬裝打扮,甚至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三

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於我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網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一本挺厚的書…現在終於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這本書比較趨向於成人化,但我覺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讀!但是要做好重讀的準備…

有人對我説:這樣一本小説,不僅難懂,而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就不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説,或許還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我讀了之後,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內容並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迴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台。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迴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輕”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説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內容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牆。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聰明,他將整隻雞扔過了牆,然後對國王説,我能將整隻雞扔過牆,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後是他贏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於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隻雞毛,你很難憑藉力氣將它扔過高牆。

習慣上,經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到了昆德拉這裏,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尋常路噢~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讀完這本書,雖然有的還是不明白,但是大致有個輪廓。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迴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四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説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裏的一個情節: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後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米蘭要傳達的愛情觀。“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我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麼愛情將不純正。現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説“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裏,我才發現執着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麼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秀讀後感心得 篇五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説一遍閲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和閲歷有關,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櫃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閲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同一些人的説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夠,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説來有些慚愧,儘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裏卻是一本概念小説,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複雜細緻的作品。它裏面交織着政治與哲思、肉慾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於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敍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於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並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於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覆覆出現在托馬斯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着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的生活跟着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願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籤的目的。.。.。.終於他在被布拉格統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着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麼比進入未知狀態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後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麼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於隱藏在自己背叛慾念後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後結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着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着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後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過於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麼區別了?於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a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閲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2600字 篇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者全名叫米蘭·昆德拉,1929年出生在捷克的一個藝術家庭。他有着極其強烈的捷克本土意識。

小説有四個主要人物,他們的生命彼此獨立又交織,畫家薩比娜、醫生托馬斯、托馬斯的妻子特蕾莎以及學者弗朗茨,分別代表了從輕盈到沉重的四種生命形態。面對“布拉格之春”前後的歷史動盪和生活中的媚俗,他們都做出了各自的理解與選擇,托馬斯夫婦在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後不久因車禍去世,弗朗茨在一次充滿媚俗色彩的鬧劇中死於非命,只有薩比娜懷着一顆高傲的心浪跡天涯。

到底什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呢?

作品開頭就引用了尼采的永恆輪迴理論來説明,如果這個理論成真,那麼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動作,都將在此後被無限次重複,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極其重要,都將為自己、他人和世界帶來不可更改的影響,由此帶來的沉重責任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

而如果生命一旦消失便從此消逝,像影子一樣,了無分量,未滅先亡,沒有所為的輪迴,如果它只發生一次的事情,即便是絢爛亦或是殘酷也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隨着時間的流逝,再重要的歷史事件,哪怕是法國大革命,因為它只發生一次,在人的生命中也會慢慢變成文字、理論和回憶,變得比一片羽毛還輕。一個在歷史上只出現一次的羅伯斯庇爾和一個反覆了輪迴、不斷回來看法國人頭的羅伯斯庇爾之間,有着巨大的鴻溝。

所以米蘭昆德拉在文中指出,如果世界是建立在輪迴不存在之上,那麼世界上所有深刻的道德淪喪,都能被預先諒解,一切能被卑鄙的許可了。

作者想要探討的是我們如果每一秒鐘都被無限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一樣永恆的釘在十字架上,這種沉重是我們接受不了的殘酷。如果説重是一種殘酷,那麼輕又意味着什麼呢?會是美麗嗎?

以捷克歷史的傷痛,布拉格之春為例,被這場變革深刻改變人生的人,又如何能夠接受它沒有意義呢?如果歷史事件都沒有意義,人做的任何決定還有意義嗎?生命還有意義嗎?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薩比娜到瑞士以後,有了一個新的情人弗朗茨。弗朗茨是一個學者,在事業上很成功,對他而言,愛情是一種甘心屈從於對方意願和控制的熱烈。但薩比娜對他不太滿意,不管是在性上,還是在審美上,他們都有許多矛盾。薩比娜喜歡扮演消極被動的角色,但是弗朗茨沒有什麼支配欲,相反,他認為愛情就是主動放棄力量。

相比於生命的衝動,弗朗茨更喜歡給一切賦予意義。例如他把對薩比娜產生的愛情,當成是他對冒險與浪漫的渴望,愛情就是卸下自己的防備,直面死亡的威脅。而薩比娜恰好來自一個經歷戰亂的國家。這種磨難對於弗朗茨而言,似乎是一種光環,使得薩比娜格外美麗,可在薩比娜看來,那些只是危險和醜惡的現實。

薩比娜和弗朗茨的關係對於薩比娜而言僅僅是性伴侶,但是弗朗茨很喜歡給自己加戲,彷彿沒有內疚感和沉重的責任就活不下去。他主動向家裏的妻子承認婚外情,希望借為她負責的這種態度來討好薩比娜。但這樣一來薩比娜便成了一個她根本毫不在乎的女人的情敵。於是就在一夜之間離開了日內瓦,搬到了巴黎。

對於薩比娜而言,吸引薩比娜的是背叛,而不是忠誠。背叛就是擺脱原來的位置,投降未知,對於薩比娜而言,再也沒有比未知更美妙的了。壓倒薩比娜的不是重,而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背叛的時刻似乎眼前都鋪展開一條嶄新的路,便滿心歡喜,可一旦旅途結束,又會怎樣?當她背叛了親人、配偶、愛情和故鄉,當這些一個都不剩時,她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背叛了,她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意義的虛空,虛空是否就是背叛的終極?

而在這段時間,被俄國佔領的布拉格徹底的被剝奪了私人生活,而托馬斯因為政治原因被醫院開除了。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去當擦窗子的工人,然而這份走南闖北的工作給他帶來了更多豔遇的機會,托馬斯仍迷離追逐女性萬分之一的不同,不斷地征服和了解更多的女性。他和特蕾莎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緊張。所以當特蕾莎對布拉格這座城市徹底失望,要逃避痛苦,最常見的就是躲進。所以特蕾莎向托馬斯提議到農村生活的時候,他們終於達成了一致。

到農村意味着斷絕之前的一切社會關係,遠離現實和政治。當然,農村也並非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因為在田園牧歌的敍事裏,人生是沒有重量的,作者在結局設置時放進了一個隱喻,讓他們在一次雨天的車禍中因為剎車失靈雙雙喪生。所以,可能人終究難以享受過度的輕盈。

最後我們看看弗朗茨。弗蘭茨是屬於生活在純屬想象、不在身邊的人的目光之下的夢想家。他因為失去了薩比娜,想要尋找更崇高、更有重量的人生意義。當他得知越南和柬埔寨正在發生戰爭,就參加了一個請願團,向柬埔寨邊境進軍。這個請願團裏包括醫生、知識分子、記者甚至明星。他們都是懷着類似的心情來參加的,但是在這片東南亞的土地上,一羣白人卻因為語言和其他不一致的看法鬧得混亂不堪。人們陶醉於自己的勇氣,為自己賦予光環,邊走邊拍照。為了獲得理想的拍照距離,一個攝影師離開大路往後退,往後退,踩到了地雷。這次遊行當然以失敗告終,因為無論越南還是柬埔寨,根本就不關心這些白人以何種方式在這裏感動自己。弗朗茨失望地離開了,但是在曼谷,他遭到了強盜的打劫,在搏鬥中失去了性命。我們看到他本來是抱着非常有重量的目標來到這裏的,最終卻死得輕於鴻毛。

所以生命的輕重,按照作者對於每個人物的設計,最輕的是薩比娜,接下來依次是托馬斯、特蕾莎和弗朗茨。

對於米蘭昆德拉而言,《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並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媚俗。所以,書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主角,四個人都是主角。使之故事發展的,是一個最最基礎的主題動機:媚俗。

那麼什麼是媚俗呢?以書中的一個例子。一個美國參議員看着孩子在草坪上奔跑,以一種做夢般的神態對薩比娜説:“看看他們,這就是幸福。”在昆德拉看來,這就是媚俗。因為孩子的奔跑和幸福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也可能孩子們的奔跑,只是為了追到另一個孩子好打他一頓。參議員之所以這麼説,只是憑藉他自己的感覺。是某種既定的煽情套路將這兩者聯繫在了一起。煽情導致媚俗,盲目的感情戰勝了理智,媚俗就會發生。參議員可預見的下一個反應是:他將會被自己感動,因為他居然能夠發現生活中的這點滴之美並加以珍惜。這就是典型的媚俗反應。

輕與重是人生意義中最本質性的矛盾,昆德拉懷疑沉重的、宏大的思想,但是當人物不斷躲避確定的意義,追求人生的輕靈,又會逃無可逃陷入空虛,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認為媚俗的特徵是平庸,並且動輒訴諸於感情。媚俗的背後是某種容易被大多數人未經思考就接受的感情套路。對抗媚俗的武器是理性,只有獨立思考才能保持清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959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