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莊子讀後個人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莊子讀後個人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莊子讀後個人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最新莊子閲讀心得 篇一

閲讀《于丹〈莊子〉心得》感觸頗多。于丹以她靚麗的知性形象,獨特的女性視角,非凡的口才,廣博的學問和家喻户曉的知名度,征服了中國的老百姓。

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今天,有人出來質疑、反駁于丹。于丹坦坦蕩蕩地説:不是成功學,我不主張用急功近利的角度接近經典。儒也罷,道也罷,不能拿有用沒用來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莊子説“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大家都説你好,你也不要浮躁;大家都説你不好,你也不要沮喪,要理性的對待。”的確,于丹是深諳《莊子》之道。

我以為,《于丹〈莊子〉心得》與《于丹〈論語〉心得》是姐妹篇,一起購買比較閲讀,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論語》和《莊子》,一個是儒家理念,另一個是道家之説。前者是語錄體,篇幅短小比較容易理解,後者是散文,結屈聱牙天馬行空難讀,但在於丹清晰頓挫的解讀中,我們有些明白莊子的與眾不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在虛靜中揮灑着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

聰明的于丹以自己19歲時登泰山,來形象詮釋儒與道的不同: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迎着山巔長風,感受“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的豪邁。這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於跬步,直至天下擔當。而道家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泰山的後山,生機盎然,充滿了靈動的深情,心中返響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這句話。頓悟少有碑銘的後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我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在這裏,于丹用詩一般的語言,畫卷般的場景,鮮明勾勒出儒家與道家各有千秋的特色。在人生道路上,孔子和莊子缺一不可。為什麼呢?孔子的“有所為”,“捨我其誰”,是鼓勵我們走向成功,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人生不是絕對成功,人生往往有眾多失意失敗的定數。而莊子,就是那個在你失敗後安慰你,幫你找到自己的智者。如果説孔子是在你的青年時代引領你走到人生的入口,那麼莊子則是冷眼而熱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着你。所以,有孔子,我們不消極於人世;有莊子,我們不沉溺於人生必有的失敗。有孔子而沒有莊子,人生太沉重,有莊子而沒有孔子,人生太虛浮。對此,于丹有精闢的見解:

“孔子在回答他學生關於死亡問題時,回答了六個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還沒有活明白呢,幹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這一點上儒道相通。

孔子給我們揭示的都是一種温暖的情懷和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莊子跟他的學生説,我死了以後,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這廣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寶,天下萬物都是送我的禮物。這是多麼奢侈的葬禮啊!這是多麼宏大的氣魄啊!”

“儒家所看重的永遠是大地上聖賢的道德,永遠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遠是更高曠的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後的超越。 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超越……看過《莊子》中的很多故事,會通達他的一套生命哲學……讓現實中種種的窘困只在當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恆生命的引領上,有這樣一番逍遙遊的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永遠去追尋。”

讀了《于丹〈莊子〉心得》,你大致明白孔子與莊子、儒家與道家的差別了罷?二者不僅有認知上的不同,説理方式也各異,即《莊子》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而且也詮釋了何為“逍遙遊”。就是尋找一個讓自己心靈放鬆的精神空間。

于丹坦誠地説:我初看莊子十多歲,看了20多年了。論語也罷,莊子也罷,都要通過一生來慢慢感悟。人的悟性有大有小,用一生來讀莊子,你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獲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是啊,在我們人生最美好的階段,聆聽、閲讀于丹對莊子的解讀吧,不也是人生的一種美麗嗎?

《莊子》讀書心得 篇二

如今一走進書店,你會發現關於“怎樣面對挫折”、“如何為人處事”之類的書籍比比皆是。這些稱之為的“心靈雞湯”的書籍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人們的口味,給予了人們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我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書,卻總覺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閲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這本書實際上是于丹對《莊子》一書的讀後感,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思考,着實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境中,應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脱與釋然。但是現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後,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願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着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于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動態平衡對於我們的生活也有着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在前進,而我們原地不動時,我們會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應對各種挑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那麼這種平衡便很容易達到。我們可以多讀書,多接受新的信息,讓自己與時代的前進保持同一個步調,發展和提高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認識自己、涵養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許也更容易獲得莊子的大境界吧。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彷彿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穫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並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遊”裏的境界“心嚮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三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徐無鬼》

世間有這樣一種人,在一起的時候常常面紅耳赤地爭論,可是交情很篤厚。莊子和惠子的關係就是如此。

莊子過惠子墓的時候,他給隨從的人講了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故事:楚地有個人,鼻子給弄了點白色堊土。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這人沒去擦,而是跑到一個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給他拿砍掉那塊大小厚薄象蒼蠅翅膀的堊土。更奇怪的是那個木匠,沒象常人那樣叫他擦掉堊土,卻真的隨手拿起斧頭砍去,那斧頭虎虎生風,從那人的鼻尖擦過,堊土被砍掉了。他站在當地兒,臉不變色心不跳,鼻子完好無損。

這是怎樣的一種奇景?!這是怎樣的一種際遇啊!人世間難得有這麼個膽子大的,難得有這麼個技術高的。沒有那斧子當前不眨眼的氣度,誰敢砍?怕是斧子還沒砍下,人已戰慄觳觫了吧?沒有那高水平的技藝,誰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穩,也會給那沒水平的傢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許腦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這倆人竟然就搭檔配合得這麼高妙。所以,當郢人死後,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堊土時,他再也發揮不出如此高的技藝了。

莊子為什麼要講這麼個故事呢?他自己給我們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説: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説,從惠子死後,自己沒有談話的對手了,沒有誰可以説話了。真的是沒有説話的人了嗎?他這不是正在給人家講故事麼?其實,他是在哀歎,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對手,心中萬分悲涼罷了。

人世間類似的哀痛我們常會看到,遠到春秋戰國時期,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不復再彈,縱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誰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們的那個人沒了,我們的知心話又該説給誰聽呢?縱使説了,又有誰能懂呢?

雖然莊子和惠子對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兩人在一起時喜歡互相批評和爭辯,但是這相爭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莊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發。即使在論爭,那也爭得是不亦樂乎啊!

站在濠水橋上的惠子和莊子,又開始爭辯了。莊子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説: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説: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説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説: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能一起出遊,非好友者何?那莊子出遊從容,看魚兒從容歡快地在水裏游來游去,心有所感,大發感慨。惠子是個不可知論者,所以,他反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説,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到此,我們覺得惠子該閉嘴了。可那惠子還是沒服氣,辯論水平是高高的,他繼續着自己的辯論事業: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大家全都不知道了!這是何等的論辯才能啊!叫我們怎麼聽怎麼覺得象繞口令了。這大約已到了論辯的高峯,可莊子仍能在這高峯上在拔高一籌,他告訴惠子,你先前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等等,就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次論爭,莊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沒有惠子的高論,又哪來莊子的妙論啊!難怪張之純在《評註諸子菁華錄》裏説:莊子、惠子意見雖不同,然惠子猶是解人也。寥寥數語,寫出低徊躑躅無限淒涼。

另一次的論爭,更是叫莊子發了一通關於生死的妙論。

説來莊子可真是個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勢不雅觀也就罷了,他竟然敲着個盆兒唱了起來。這情景給前來弔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評他:你跟人家過了這麼久,她給你養大了孩子,現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 就罷了,還敲着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通責備有理有節,卻沒難住莊子,正象明代陳深輯在《諸子品節》裏説的那樣莊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筆,乃知奇文待人而見也。

莊子説: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噍噍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在反駁惠子時,莊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筆叫人不得不歎為觀止。他把生命過程描述成一個從無氣、無形、無生到恍惚有氣、有形、有生的過程。生死存亡本為一體,我們為什麼還要悲哀呢?親愛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處了。又迴歸到無氣、無形,無生的狀態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傷心呢?

人生在世,得對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莊子有此對手,足矣!莊子有此知己,足矣!過惠子墓,莊子睹物思人,為失去對手而慨歎,而感傷。這無盡的悲涼情其始我輩淺陋之人所能深味?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説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裏,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五

《莊子》中一個個寓言故事經于丹的講解,使我豁然頓悟。尤其是于丹把莊子的寓言故事,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結合起來。把她對寓言的感悟,對現實生活的剖析,更或者是她對人生真諦透徹的領悟,一一向我們道來。啟迪着我們的心智,與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發生着共鳴。為我們解疑釋懷、使我們暫且忘卻了煩惱,對人生多了幾許快感。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惟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人生的變化有太多的階段。年幼無知、青春憧憬、安度晚年,其中各個階段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僅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推斷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夠去善待他人。"一個連自己都不能真正認清的人又怎麼能去真正認清其他的人呢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常常是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自己總是在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強加於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麼是你所不欲的之後才能避免施之於人。

所以我認為了解別人的首要條件就是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充分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擾着我們、左右着我們的思想、矇蔽了我們看清自己的雙眼,然而正是這種近似於阻礙的保護使我們無法真正的瞭解自己,我們習慣了這種逆來順受之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喪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氣和信心。只有走出堆砌的堡壘,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實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們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內心深處僅存的那些自信,那些所謂的自尊,都被擊得粉碎。一時間,自卑、渺小、無奈、疲憊、迷茫一一襲上心頭,困擾着我們,束縛着我們。讓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找不到人生奮鬥的目標。思想陷入困頓的境地,感到處處不如人,感到人生索然無味。不知希望在哪裏,不知自己的用處何在。

這種困惑在於丹的《莊子》心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于丹的《莊子》心得之二告訴我們:境界有大小。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一個葫蘆如果小,可以當瓢,它是有用的。一棵樹長得小,他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是有用的。一個葫蘆長到最大,不必把它破開,可以把它當游泳圈一樣浮於江海,它還是有用的。一棵樹長到最大,可以為人遮風避雨,它也是有用的。

從她的講解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一定要正確面對,要在內心問自己,是否在看問題的境界上站錯了位置,錯誤地評估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遭到人生遊戲的戲弄,落得個慘敗的下場。面對挫折,我們不要與別人攀比,不要羨慕別人,要仔細地審視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長處,興趣愛好,找到自信,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在正確的目標下,去為自己的長處、愛好興趣澆水施肥,辛勤耕耘,我們最終才能欣賞到人生美好的風景,收穫到人生豐碩的果實。

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誘惑,充滿了紛爭。步入這個世界,我們真的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迷失方向,喪失原有的本性。由此,我們會困惑、會迷茫。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喪失不迷惑呢?

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情,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過往。就在我們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是呀,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長河中,我們難免會走過彎路,有過失敗,有過彷徨,有過失意,有過成功、有過快樂。可我們總感到成功與喜悦停留的太暫短,失敗與痛苦的事情總是令我們揮之不去,讓我們的心裏隱隱作痛。這説明我們太苛求完美,太在意成功。所以,我們過得很累。既然人生苦短,既然身邊的一切都是過往,那麼我們又何必要患得患失,自尋煩惱呢?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現在,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呢?

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或許比莊子的時代,也許更需要這樣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內視反省,更需要擺脱外在的標準,而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只有確立了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不強加而真正尊重。對於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對每一個年齡的生活方式以他本來的樣子,去讓他發揮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第三個問題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協調社會。我想在《莊子》一個又一個環環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們綜觀起來,站在當下,會解讀其中的奧祕。我們都會有一雙靈魂的眼睛,能夠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莊子讀後個人心得體會 篇六

近來聽於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悦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 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着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户,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的子系統,服從於規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 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不為中有為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聖人留給後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欣賞“無欲則剛”的境界,嚮往一種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處於一種淡泊寧靜的幸福狀態,真的很愜意!

2021《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七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説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説,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説: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讀書心得 篇八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昇華。

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裏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説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説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説: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説,內心裏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台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一個心得,他説: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説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98n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