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範文1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説既然取名為活着,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着。帶着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着》,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為活着,但卻讓我不斷地看着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着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歎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範文2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活着》這本書。讀之前我聽同學説,故事很悲慘。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它是一本普通的寫農民悲慘生活的小説,講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讀了它之後,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展開的,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別人講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從他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多起來,再到一個一個地離去,我感到難過,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實又不可思議。真的會那麼巧嗎,身旁的親人怎麼會一個不剩地全部離去?然而,未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確定的。

雖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體會到他們有時的幸福感。正如作者餘華在序中説:“我説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賀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死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種什麼?它不是一些物質,而是一種滿足的,用心的感覺。在一生當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樣才能做到擁有福貴那樣的真心與坦誠,無悔?

在餘華日文版自序中,提到關於“生活”與“倖存”的辯解,面對問題:“為什麼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它們之間的輕微分界在哪裏?”答道:“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來説,它們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福貴經歷了苦難,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無論怎樣,日子都會過下去,明天總會到來,也總會離開。它從來不會因為某些事而停下腳步,它永遠均勻地前行着。就像現在的我剛考完期中,就像當初考完兩天半的會考一樣,惶惶恐恐地訝異着,十天前還發愁的考試,現在竟都過來了!何止一場考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福貴倚在樹下,慈愛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傾聽者訴説自己的一生——應該也是歷歷在目,恍惚之間就在眼前。活着,是那麼不易,又是那麼簡單。它需要用心經營,用愛來呵護。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範文3

活着,就是一種堅持。——題記

在期會考試前,我讀完了餘華先生的作品《活着》。這本書語言平實,真實,但感情也很壓抑,讓人讀完之後內心很不是滋味。

主人公福貴本是富家子弟,可愛好賭博,最終輸光了家中所有的錢。因為這,他的父親被他氣死了。之後,他將他父親賣房子得來的錢去還欠下的賭債,不幸,在回來的途中被抓去當了兵。等到他回來時他的母親也已經去世了。福貴有兩個孩子,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有慶是他的小兒子,可令人難過的是,有慶學校校長的媳婦因為難產大出血,需要抽血,於是就把有慶的血抽光了,有慶就這樣沒了。他的閨女鳳霞,小的時候因為發了一場高燒,變成了一個啞巴。後來,鳳霞嫁給了一個城裏人,叫二喜。可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鳳霞因為產後敗血症,生下苦根之後便去世了。二喜就帶着苦根過日子,可之後因為一場工地事故,二喜也死了。苦根就跟着福貴生活。福貴的老婆家珍最後也因為軟骨病,走了。就剩下了祖父倆相依為命。但好景不長,一次福貴早早出去幹活,因為心疼苦根沒吃過豆子,便給苦根煮了一鍋豆子,結果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到了最後,福貴偶然間看到了集市上的一頭老牛,他覺得那頭老牛像極了自己,便用自己僅剩的積蓄買下了那頭老牛,並給它也取名叫福貴,他們一起活到了80多歲。

這本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使人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一頭老牛和年老的他相依為命。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不僅僅因為它是一本好書,更因為它完美詮釋了一種“活着”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非常好地秉承了中國人重“生”的觀念,這是具有中國意味的小説,淳樸卻極具震撼力。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範文4

一羣淳樸而純實的人們,為了活着而在奔波,為了活着而在努力奮鬥。在夾縫“煉獄”中生存,本道生活太過不易,經歷太多生生死死,經歷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終縈繞在心頭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

合上書,撫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鬱不平”的漣漪,認真思考起來。“活着”這個詞的本身其實就是對於《活着》這本書的詮釋吧。

活着,那到底什麼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輝煌,名利雙收,就此走向人生巔峯?還是吃喝不愁,放飛自我,肆意揮霍?還是窮苦一生,茫然無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是以活着為基本目的而產生對生命本身的一種要求。

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書的評論,是微微有點詫異的。我並不喜歡去反駁別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認同“富貴的後半生是一種麻木的苟活”的這一類的想法。福貴只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有着去補償他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的權利,同樣,他也可以有着過一個平凡的生活的權利。前半生,福貴欺民霸市,目無尊上;後半生,他戾氣全無,只想為自己的後半生而打拼。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在經歷了一次次傷心苦痛後選擇了堅強去忍受。曼德拉曾經説過:“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我欣賞這種有彈性的生命狀態,快樂地經歷風雨,笑對人生。”所以,像福貴這種有彈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難,能接受自己從高處跌落下來的落差,還不足以證明他的努力,他的奮起嗎?難道就因為福貴在後半生並沒有活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就因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為看成是一種“麻木的苟活”嗎?不,他能度過生命中的所有不幸,這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始終不會出現“絕望”的態度。曼德拉不就這麼説的嗎?“你若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而餘華,就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殘酷的本質從一層層的假象裏剝離出來。記得餘華在他《活着》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福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習慣到最終把自己都當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貴生活的時代背景可能就帶有點灰色低沉色彩。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鍊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雖小説有意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但是這樣反而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福貴想掙扎卻愈發掙脱不開的無力,看清苦難下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也因此,讓我們更近一層地去感受福貴的忍耐之路的心酸歷程。也許,一個人前半生的罪過要拿他整個後半生來贖還,也許一個人不能選擇生活的因,一個人生活的果卻可以去選擇。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餘華在自序中説道:“‘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當我們學着去忍受,當我們學着去用樂觀承受生命之重,當我們把活着當成一種責任,那麼苦難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剛提起苦難和悲痛的那般苦澀,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絕望。“千鈞一髮”大概就是在説這樣一種對苦難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責任,樂觀,堅持,所有的詞彙合起來讓我有了一層新的領悟。

淡然!是晚年福貴給我的感觸。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一人一牛,樂的安然自在。

整個故事已經讀完,人物的結局也已經瞭解,心中的澀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貴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絲絲欣慰了吧!

説到這裏,我開始感激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比起福貴的不容易,我實在幸福太多。就讓我載着樂觀的心態,且歌且徐行,去尋找活着的意義吧!

活着閲讀真實感悟範文5

讀完《活着》,我感到的是一種低沉的怒吼,無聲的震撼。小説中沒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沒有蓄意煽動的悲情,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波瀾壯闊的人生。當所有人都仰望燦爛星空的時候,作者卻將目光轉投於最為卑微的草根之中。以作者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藴含的令人心驚的力量。

人為什麼活着?這永遠是一個問題,答案也因人而異。有人活着是為了享受物質,有人活着是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為了親情與愛情。可當一個在物質上一貧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開的人看着他至親之人一個個離去之後,這樣痛苦的人生,活着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恰恰相反,生命的意義往往藏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經受過痛苦的淬鍊才能變得完整與通達。試想年輕時的福貴,終日揮金如土,遊戲人生。可他並不瞭解自己為什麼活着,睜眼便為該如何揮霍時光而苦惱。

這樣的行屍走肉,又能看到什麼活着的意義。而當年邁的福貴經歷過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後,給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講述自己之時,在那眯縫地眼中卻無不透 視着超邁的豁然。如此對比之下,年輕和年邁的福貴哪個更有活着的意義呢?

活着本身就是尋找活着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註定痛苦,可痛苦並不能代表活着的意義。人類最終追求的是從痛苦中誕生的幸福。

對幸福的定義是發至內心的滿足和愉悦感,可放眼如今,人們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優越,可幸福感卻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只能説富足的物質雖然提升了生活質量,卻更膨脹了人類的欲 望,增多了滿足的需要。

這樣下去,幸福便如一架永無盡頭的天梯,儘管不斷攀登,幸福卻總在上方。而福貴一家人,儘管的痛苦中無助漂浮,卻一直有一份滿足存於心中。家珍即使在兒女喪盡,重病將死之時,仍然可以滿足的總結自己的一生,並在生命的最後深刻,無比温情的對福貴説:“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這一句話,勝過多少金山銀海,勝過多少海誓山盟。

即使在無邊的黑暗中,人生也總有一絲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纜繩,給人活下去的力量。這一絲光芒便是希望。正如雅典娜在裝滿洪水、瘟疫和戰爭的潘多拉魔盒中偷偷放入希望。命運也總會在人面臨絕望之際,重新給予生存的理由。當福貴一次次親手埋葬至愛的親人,苦難無數次疊加,可現實仍然為他保留着一絲若有若無的希望。

有慶沒了,還要撫養鳳霞:鳳霞沒了,還要照顧家珍:家珍沒了,還要顧及二喜:二喜沒了,最後還有苦根。命運就這樣一路使他絕望,卻又留下一絲希望。他被這一絲希望牽引着走過大半生。可到最後,苦根也沒了。這時的他還有什麼希望呢?我想這時的福貴老人活着已不需要指引,他已經真正看透了死亡。

死亡,不過就是那麼一回事。雖不至莊子鼓盆而歌那般灑脱,卻也可在心中達到一種平靜和從容了吧。活着的人終究會死,而死去的人不能復生。既然與親人重聚只是遲早,那為什麼不將就着過完餘生呢。人生到達福貴老人這樣的狀態,是痛苦或是幸福,都不重要了。

痛苦中誕生的幸福,絕望中孕育的希望,最終凝練成兩個字:活着!人生只為活着而活着,而活着二字已囊括世間所有。

縱觀整部小説,作者是以福貴老人之口,從一個側面深究人性的頑強與堅韌。當然,優秀的小説總是要有對整個時代的鋪陳與評論。淮海戰役,文化 _都被設定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而在後者那樣的恐怖時代,更有像有慶和春生之死那樣駭人聽聞的現實。宏大的背景和驚人的事件最終都是為了襯托出卑微而偉大的生命,《活着》就是一部考驗生命極限的作品。

當生命經過痛苦與磨難的考驗之後,得出的結果是:生命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融化,但絕不會為痛苦的重壓而折斷。

標籤: 感悟 活着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ej6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