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邊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邊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邊城》讀書筆記 篇一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得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邊城讀後感 篇二

首次接觸《邊城》,是聽完的。夜裏打開手機,演播室裏安靜温柔的聲音緩緩流入耳朵。心中的邊城總帶着一抹藍,浮現在遙遠的地方,江水流過,慢慢地洗卻人們的悲歡離合。而在世事之後,江水繼續流逝如同逝去的時光和沒有結局的邊城。黃磊有首歌叫《等等等等》,講述的就是邊城的故事。“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到黃葉滑落/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着他的承諾/等着他的回頭/等到了雁兒過/等等到最後都忘了承諾”。

雖然是一個很簡短的愛情故事,但是文中一個愛字都沒有出現,因為愛已經融在了字裏行間。翠翠聽到二老的歌聲後説的話“跟着歌聲摘虎耳草”,一次次羞澀的低頭和臉紅,都是少女心中對愛情的美好幻想,晶瑩剔透不摻雜泥土和石塊,沒有所謂的門當户對,二老愛上了翠翠寧願放棄碾坊而去守渡船,不需考慮家庭與出身,一切都簡簡單單,愛或不愛,一句話便明瞭。

一直不太理解翠翠的含蓄懵懂,正式因為這樣才造成了最後的悲劇,沒有家世門第的束縛,也沒有風雲變幻的動盪,翠翠還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在碧溪岨守着渡船,等着心上人的迴歸。我起初十分不懂她的心理,直到看到一部電影中所説“原來喜歡一個人是沒有勇氣説出來的”,我便理解了翠翠,不再惋惜她的隱忍和羞澀,而是喜歡她真實的純真、含蓄。

黃永玉曾以儺送與翠翠的初見情景作為木版畫,畫中的翠翠只一低首,最是那回眸不生嬌羞。這樣最簡單的畫面在人心上已是五彩繽紛。此後的這便在翠翠心中紮了根。端午節變成了翠翠最愛的節日。那簡單的端午,便是日後回憶起來都是甜的。

更愛的是沈老的文字,淡雅柔靜又如同江水中的浪花,輕輕地拍着岸邊的石牆,慢慢地浸潤,磨去浮躁,進入這樣一個世界之中,平淡如水確自有芬芳,慢慢引入一個安詳之地,漸漸沉沒。

最後引入沈老的話作為結束:“我一輩子走過許多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確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邊城讀後感 篇三

初次看到這部作品時,我便被封面的圖畫所吸引了。

《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我們學過他的文章。從照片上看他是一個非常幸福的老爺爺。但讀完一本書後,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整本數瀰漫了一股恐怖的氣息,彷彿讓我感覺到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無奈與辛酸,有一個片段讓我驚悚好久,盡然在那個年代裏會有人賣人肉,歷史書裏並沒有交代這些。並非沒有正義温暖的片段。第一幕《漁》中哥哥與弟弟的感情深深的打動了我。雖然兩人調皮不懂事,但是在關鍵時刻哥哥拼了命的也要保護弟弟,作者在字裏行間裏彷彿是想讓讀者體會,就算是在黑暗的年代裏,也是會有人性的光輝的。

在《題記》中曾經提到一個問題,用過去與現實作比較,名族品德的消失已經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人們很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喪失道德。妻子命的也成了用來交換的物品,這不光是道德的問題,更是人性的喪失,我們不能改變時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想,不做骯髒圖利的小人,正是沈從文想表達給我們讀者的。

《邊城》讀後感 篇四

張大才女的文章説老實話,我讀的不是很多,只是有看過《傾城之戀》,寫的很贊(也只能這樣講因為太久之前的事,而且我本人對於小説類的東西不是很敏感,也是買了這本卻放棄了小團圓的原因,這本書應該可以説是一盤"燴",把張愛玲的一些遺失的東西混在了一起,説實話有些失望,書名也是其中的一篇,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文章都寫得很好,在這裏給大家介紹幾篇,小女才疏學湥皇嗆鼙礱嫻母惺堋F渲杏幸黃罷劤耘c畫餅充飢",是介紹吃的(好像在講廢話),跟著她的文筆,像是全球走一遭,感受到到處的美食,好似我在畫餅充飢,"民以食為天"連張大才女也逃不過要寫關於吃的文章,重點就在這裏,光會吃卻描述不出來,那隻能成為吃客;吃的出來,描述的也惟妙惟肖,那才是食客與墨客的完美結合。"重訪邊城"(我只看了台灣的部份,所以只説這個part),台灣現在在你我心中也不再神祕,那壯觀的台北101,台北小巨蛋,西門町。更多是來自台灣偶像劇,或許在這之後也是有很多更加讓我們覺得親近的自然,不一樣的台灣,那就跟著張愛玲重訪邊城吧。剩下有很多部份都是她的一些讀書。我個人覺得可以稱為"讀書報告",還有演講詞,還有書信(和胡適先生的)…(來自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網友筱悟)

張愛玲的文字,到老年仍不改張式的凌利。窺見字裏行間少了些許年輕時的盛氣可筆鋒犀利依然。她的學貫中西,滿腹經倫,文字間淋漓盡現,單是面對這一份博學多才,對知識與影像驚人的的驚憶,便足以使我有了一份頂禮膜拜。她的孤清冷傲性情除外。一篇篇的小散文,無疑都是藉着《重訪邊城》這個殼或新或舊重來了一次。好東西總是永遠經典---一如這些文字。我讀這些文字,感覺是有那麼點遠古和艱深,可同時又"看"到了步步生蓮的美好姿態,

這是張式文字魅力所在。而《對照記》佔了全書的很長篇幅。從那個粉團團眯眯笑着,到二大爺(張人駿)家拜訪時向二大爺背誦"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兒童時候開始,一幀幀關於自己的,父母弟弟的,血管裏流淌着共同血液的親人們的照片,是張愛玲生命的畫卷展示。圖片配以文字獨白,勾勒出一個實感的張愛玲。那來自高貴的血統,缺乏愛的家,遺少的父親,勇敢的母親,青年揚名而自信,飄洋過海,飄蕩人生的張愛玲。這麼些圖片,張愛玲惟略過了她生命中曾經最重要的兩個人,一是負她的胡蘭成,二是互相依伴的賴雅。我猜對前者是心成灰,往事成槁,不提也罷;而後者則是珍惜,把他永恆地保存在自己一個人的心裏。

《邊城》讀後感 篇五

一條清澈見底的酉水河,岸邊排列着一座座古老樸素的吊腳樓,黑色的房頂,黛色的牆身,凹凸不平的麻石台階。還有那隻匍匐在河上的老渡船。這一切,都像是一位位經歷過滄海桑田的老人,見證湘西風土人情,世間百態,也見證了《邊城》的故事。

《邊城》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悲劇,寫出了一種如夢似幻的美。在瑰麗浪漫的湘西,男女主角因為命運的變遷,而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路口。沈從文先生説:“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不湊巧,因而樸素的善最終難免產生悲劇。”

雖然《邊城》是一部悲劇,但我從中感受最多的還是普通人與善良人之間不可言説的温愛。

《邊城》中每位人物,都是那麼淳樸善良。老船伕不論風吹雨打50年如一日為他人免費渡船;岳雲特地派人送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回家,老馬兵熱心幫助孑然一人的翠翠……所有情節都詮釋了“善良”的含義。

善良是一個人品德的最高美譽。可是,有誰會將以下的情景將善良聯繫起來?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正在路上行走着,突然,一輛麪包車蠻橫無理地向小女孩駛去,撞到了小女孩,一個慘絕人寰的悲劇就此上演了。麪包車的前輪與後輪分別從小女孩的身上碾過。隨後肇事麪包車就揚長而去。對於一個小女孩來説,一輛麪包車無疑是龐然大物,她又怎能抵擋住麪包車的碾壓呢?可過了不久,又一輛汽車從小女孩身上重重碾壓過去……這時,小女孩孤單地躺在路上,陪伴着她的只有自己微弱的心跳。她這時候一定非常渴望有人能伸出一雙温暖的手,將自己從死神手上搶過來,非常渴望有人能急切地為自己叫一聲救命,將自己喚醒。

那兩位肇事司機,固然罪大惡極,可真正殺死小女孩的是路過小女孩身邊卻對她熟視無睹的18位路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我一直以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僅僅是一個童話,可事實卻是那麼殘酷那麼的出人意料。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一件事必能反映社會的真實。“各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這是“小悦悦事件”多真實的寫照。如果那20人當中有一個能良心發現,發現小悦悦後馬上打急救電話,也許小悦悦現在就不會在天堂觀看人間的善惡美醜吧﹗

現代生活越來越快捷、方便,可現代人的心也似乎越來越冷漠了。很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卻忘記了豐富自己的精神,完善自己的品行;為了眼前的利益,冰封自己熱血澎湃的心。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以“善良”為目標,力求做一個善良的人。

一個善良的人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做善事,善良,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罷了。關心獨居老人,讓座給老弱病殘,一句暖心的問候,一次勇敢地承認錯誤……善良就是如此簡單。就如《邊城》中,人與人之間不可言説的温愛。

《邊城》讀書筆記 篇六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 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 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 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 篇七

看《邊城》的人應該都能記得那個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朦朦朧朧的不確定性,使人揪心,使人期待,好像只要一直想着“回來”兩個字,二老儺送就會出現在眼前。我看過一些評論《邊城》的文章,他們把這樣的結局稱為悽慘,我想悽慘倒算不上,應該是淡淡的哀傷,大體上還能感受到温暖。人生不順意,生老病死,誤會與錯過,造成在大多數人看來分隔兩地的結局,不能不説卻有遺憾。

渡船老人日日為過溪人撐船,不取分毫,為大傢伙謀方便,有時甚至不吃飯也要將人們先送過溪,為的是讓他們趕緊回家吃飯,這是個着實質樸的老人家,身子骨也硬朗。翠翠與渡船老人相依為命,日子稍稍艱苦些,也稱得上平淡卻幸福。少女情懷初開之後,有些事註定會發生,感情路哪那麼容易一路順風,總需繞些個彎子。內斂、羞澀的歡喜從翠翠身上表現出來,每每看見心儀的二老儺送,突得就紅了整張臉,也免不了做作地跑出家去做其他事,女孩子的矜持在這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年輕人的事讓他們自己去決定,這不失為一個思想的進步。

像船總順順那樣的小財主,平日裏對誰也都和和氣氣的,難得發脾氣。意外總在想不到的時候發生,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後,也互相表明了心意,兩個正直的小夥子説好要公平競爭。他們低估了女人對感情的敏感程度,早已心有所屬的翠翠哪知道他們的心思,情竇初開的她連自己為什麼臉紅都不甚清楚。

最令人心碎的就是天保的去世,如此能幹的男人,性情爽朗,拿得起放得下,由於意外英年早逝,實在令人痛惜。禍不單行,繼天保出意外之後,船總順順與儺送心理總也有個疙瘩,放不下這事。因而對着渡船老人的暗中打探,他們躲躲藏藏,態度自然也算不上友好,畢竟,心愛的兒子與哥哥去世了,與這老人頗有些關係。讀後感·渡船老人一次次打探失敗後,不免心裏憂鬱,患上了毛病,年紀也大了,鬱積於心,終於也走了,留下翠翠一個人。船總便想接翠翠到家裏,將她配給二兒子儺送,可是,這時候,儺送已經駕船遠行,不清楚碧溪岨發生的一切。

幸而翠翠不是一個人,五十多年歲的楊馬兵在渡船老人去世後,擔負起了陪伴翠翠,撐渡船的責任。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去了,翠翠好像也從失去爺爺的痛苦中緩過神來了,楊馬兵的存在讓她覺得爺爺並沒有離開。日子依然這麼平淡地過着,只是,那個心裏的男兒呢?什麼時候回來呢?

《邊城》讀後感 篇八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合上手中的書,古樸的封面,單一的色調,正如沈先生的文字一般,有着讓人在紛亂中心安的作用。讀了沈先生的《邊城》之後,我好像也變得如茶峒人那樣安靜、和平了。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茶峒人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翠翠與二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老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驚慌之中雖未向他人表明她的心意,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悄然出現的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碾坊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同於當地風情。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一直來的擔憂,他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

翠翠嫁給已請人説媒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説,他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來。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在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之前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也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到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在恬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接着是二老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

可不管經歷多少狂風暴雨,翠翠性格中茶峒人的向上永遠不會改變,對美好明天的嚮往永遠不會改變,宛如那座白塔,永遠在翠翠心中屹立不倒!

《邊城》讀後感 篇九

昨晚看完了《邊城》,説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9zp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