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多篇600字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多篇600字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多篇600字

夜深人靜,陣陣抽泣打破了這寧靜的夜晚,淚水打濕了我的枕邊。月亮在這陣陣抽泣聲中,悄然落幕……沉默的天,沉默的地,勾引出沉默的回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1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為紀錄片,它不同於以往的影像素材裏,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輕鬆快捷的敍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係已經達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對於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羣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為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2

今天,我家進行了一次飯桌上的談話,不過我的心情卻很沉重,如果大家想知道,我就跟大家説一説我家今天的飯桌上的談話把。

晚飯時,總有那麼多好吃的,雞鴨魚肉一樣不少。今天,經過一陣“飯菜大掃蕩”,我把肚子填得飽飽的,正準備離開餐桌,爸爸便發話了:“別走,飯吃乾淨了!”我回頭望了望碗裏殘餘的幾粒米飯,若無其事地説:“算啦!”媽媽批評道:“不行!你不知道,唉想當年我們一家三、四個兄弟姐妹,天天吃了上頓想下頓。”“是啊。”爸爸也回憶了起來,“幾乎每天都是在吃山芋,現在看到山芋就倒胃口。而你們,天天山珍品不盡,日日海味嚐到膩,換成是我們可要樂瘋了。”我不説話了,坐在椅子上靜靜地聽,心想:變化真大啊,幸虧我生在現代。

媽媽又歎了氣,不知不覺話題便聊開了:“可不是,不僅僅是吃的,哪一方面可都不如現在啊!住的是茅草頂,泥胚牆。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回家的路上,一腳泥巴一腳水,不知有多艱辛!”“可你們呢?連你爺爺奶奶都住套房嘍!”爸爸插道。“接着説呀,接着説!”我越來越想聽了。

媽媽笑了笑,説:“看看自己!”我看了半天,始終沒看出來。爸爸揭開迷底:“你穿得那麼好,就連去上學都有校服。當初我們呀,身上補丁數不清,還什麼時尚潮流。更談不上髮型不髮型,頭都沒洗過幾次。”聽了爸爸的話,我不禁想起了“三毛”。不過真是要感謝我生活的時代,不然我説不定還穿着破布在吃山芋呢!“何況,那時我們根本見不到什麼世面,別説天南地北地闖蕩了,就算走出村子,也沒幾次啊!”我想着我去過的各個城市,不在意地就把飯吃完了。

大家沉默了。其實老師也曾經針對這個問題説過這樣一句話:“記得我們小時候經常想晚飯能吃什麼,你們現在也這樣想,不過都是想自己該選擇什麼吃。”

過了一會兒,媽媽又講:“這些可來之不易。”我説:“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這可全託共產黨的福啊。”爸爸喃喃地説道。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3

“開飯了!”媽媽叫道,我立刻從寫字枱上蹦了下來,跑向了餐桌前,低頭一看,桌子上的菜真多,有清蒸鱸魚、紅燒肉、四季豆、小白菜……啊!這些都是我喜歡吃的菜。

看到這麼多的菜,我忍不住的流下了口水,但又立刻嚥了回去,我準備開動了!我找了一個菜多的地方坐了下來,然後拿起筷子,夾了一塊紅燒肉就往嘴裏塞。

在我津津有味的吃飯時,一個熟悉的面孔又出來了——是媽媽,我趕緊停住了手裏的筷子,站直了身子。心想:完了,被媽媽發現了,看來我要和美味佳餚説一聲再見了。媽媽用嚴厲的目光盯着我,我嚇的抬不起頭,不敢看着她。終於,媽媽開口了説:“平時我跟你説了多少次,多少次了,長輩們還沒吃飯時,你也不能吃飯,你咋還是記不住呢?是不是要打一頓才知道呀?”我支支吾吾的説:“我再也不敢了。”媽媽聽後,説:“你讓我怎麼相信你,你每次都這麼對我説,那下次你還不是忘了你説的話了麼。”我懇求她説:“真的,這是最後一次。”媽媽口氣軟了下來:“下次不許再這樣了。”

這時,剛好爺爺奶奶也從房間裏走了出來,坐在凳子上準備吃飯了,我問媽媽:“現在可以去吃飯了嗎?”媽媽點點頭説:“可以了。”這樣,我才敢到桌子旁去吃飯。

在吃飯的時候,媽媽悄悄地對我説:“你要知道,我們要尊重長輩,如果你像剛才那樣,就是不尊重長輩。你還要知道在桌上不能敲飯碗,因為這樣,別人認為是要飯的,以前要飯的人總是拿着一個碗和一支筷子,這樣很不禮貌。還有,不能給別人夾菜,因為筷子上會有你的口水,不衞生,所以也不禮貌。你要經常注意這些禮儀,可知道了?”我點着頭誠懇地説:“知道了。”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4

我細細閲讀,發現了英國父母非常注意鼓勵孩子自己用餐。這倒沒什麼,可是英國的孩子居然從一週歲就開始自己嘗試進餐了。要知道,我小時候,要吃一頓飯,可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老爸老媽千哄萬哄的,我才可能吃上那麼一兩口,直到上國小,偶爾還是父母親餵我呢。我還知道英國的父母在孩子五歲左右就讓孩子幫忙在廚房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雜事,他們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而且也能鍛鍊孩子自己勞動的能力。再回頭看看我自己,到了七歲,都還沒有幫父母在廚房中做過什麼事兒,有時候一時興起,想起來了,去廚房裏晃悠幾圈。原本想擺放餐具吧,爸媽又怕我摔了,到了吃飯時,又是一個三請四請請不動,老爸老媽叫了好幾遍,應了好幾聲,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走出來。自然,餐前工作是一項都未做。吃完飯,“拍拍屁股”走人嘍!

我真是越看越驚訝,人家孩子那麼小就可以幫父母做一些事兒,可我呢,這麼大了還沒幫父母做過什麼事。而且,英國的孩子,從小就學習用餐的禮儀,比如,有客人到家中吃飯,英國的孩子就讓客人先用餐,而後才是自己,而我呢,平時,有客人到家裏吃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一頓狼吞虎嚥。平時都沒這麼能吃,客人一來好像要跟客人一比高低似的。想起來,真是有些愧疚啊

原來,何老師也是讓我們接受一些教育啊。我如夢初醒,忽然意識到,我一定要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兒,無論是餐桌上的,還是生活中的。我總不能被比我還小的孩子該比下去吧!

餐桌上的文化讀後感5

才踏進家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此時肚子發出飢餓的聲響,越過餐桌,走進廚房,看着爸爸正大展廚藝,擦拭着汗水,為我們全家準備豐盛的晚餐,這種幸福的感覺,無法言喻。

稍待片刻,餐桌上已滿是佳餚,滷汁的味道極盡挑逗我的味蕾,將它淋在白飯上,放入口中,香醇而不油膩,飯的香甜早已融合在香濃的汁液中。挾起清蒸鱈魚,一咬,鮮美且富有彈性,隨即溶化在我的口裏,接着用湯匙挖起蒸蟹,含在嘴巴,牙齒未動,僅剩餘香可回味。再嘗爸爸拿手好菜之一──紅油抄手,將餛飩慢慢細嚼,鮮嫩的肉搭配香Q的皮,再沾上葱粒及佈滿紅油的醬汁,那辣勁有時令人淚水直流,但完美的組合,令人難忘。爸爸煮的每一道菜,每一口都讓我齒頰留 香。

爸爸是一個美食主義者,所以他對食物的要求很高,他做的菜,一定是經過多次嘗試,才會端上餐桌,每當他煮飯時,他總希望不要有雜音,對於食物的烹調,每次都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我很喜歡這種特別的體會。

平時爸爸上班,回家都已晚了,我很難得品嚐到爸爸精湛的廚藝,也很少能與他共進晚餐,所以非常珍惜與爸爸一起在餐桌上用餐的美好時刻,不只是去品味食物,更是品味時光。每當全家用餐,大家的臉上都是喜悦的笑容,滿溢着幸福的滋味,這種感覺,不只因為食物的豐盛。餐桌上的幸福,食物、氣氛、細細品嚐的心,缺一不可,當這些都交織在一起,幸福,就會隨之而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oe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