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菊與刀讀後感新版

菊與刀讀後感新版

菊與刀讀後感新版

菊與刀讀後感1

我們幅員遼闊的祖國東方,有一個與我們關係甚深的民族——大和民族。沒錯,這是一個被稱作日本的島國。千年以前,他們受古代中國的影響十分深刻,以至於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無法與中國文化分隔;七十年前,他們帶着“軍國主義”入侵中國,佔領東北三省後又圖謀侵佔整個中國,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新時代的二十一世紀,他們又在領土主權問題上與中國產生紛爭。每一位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日本情結,不管我們是愛它,還是恨它,看來我們有必要正視它,從理性的角度看待這個民族。

《菊與刀》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一位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1944年,二戰臨近結束,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研究日本,便於為美國製定對敵對國日本的政策和判斷對日本的整個局勢的發展。她認為,美國人,特別是軍人在當時必須瞭解日本人的思維和情感的習慣,以及這些習慣所形成的模式。還必須弄清這些行動、意志背後的制約力,必須把美國人採取行動的那些前提暫且拋在一邊。弄清楚日本人會怎樣做,美國人應該要怎樣做。

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温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意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一個日本人將如何醉心於栽培菊花,就會如何竭盡全力解釋説明這個民族崇尚刀劍和武士的無上榮譽。這是當時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的評價,她利用自己受到的專業知識教育,把戰時生活或拘禁在美國的日本戰俘作為研究原形,閲讀大量關於日本的文獻和日本文學和電影,最終做出了日本將會投降的結論。據事實我們可以知道,她的結論是正確的。

“菊花與刀劍”的矛盾,並不像平時被人所理解的“日本人對內部很和諧,而對外部十分殘酷”這種矛盾這麼簡單。但這也不難解釋,在我看來,菊花就好比日本人心中的精神力量的來源,是美好的;而刀劍就好比奉行這種精神或原則的方式,很難突破。

沒錯,日本人在當時十分重視精神,他們相信精神終將戰勝物質:“以吾等之訓練對抗帝君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他們的心中有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物質是會被磨滅的,而心中的信念才是永恆存在的。那些駕駛着小型飛機機以自殺的方式進攻的“神風敢死隊”就是最好的例子。

天皇是日本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不同於德國,日本人即使戰敗也不會讓天皇承擔一點責任。天皇可以説是那時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源泉,就算只剩一杆竹槍,天皇一聲令下,他們便會竭力揮舞最後的武器,戰鬥至死;同樣的,只要天皇敕令一下,日本人也會老老實實放下手中的武器,承認失敗。這就是當時的“菊”,對天皇的信任在日本可以説是一種準宗教

這一切的起源就在於日本這個民族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不難理解天皇即是等級最高者。他們的這一思想流動在生活中,以至於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作為最高準則——即等級制。這也就是當初他們為什麼要來“幫助自己落後的兄弟之邦——中國”的原因。日本對中國,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在近代中國的沉淪中感到羞辱——日本文化來源於中國,自身國力增強了,給予自己恩惠的國家卻沒落了。各得其所的固化思想和羞辱的心理是發動戰爭的原因,也就是那時的“刀”。

最後天皇下令,無條件投降。不僅因為人力物力匱乏,而且在精神上被美國人擊垮了。

今天同樣有釣魚島的糾紛,“日本鬼子”已經不復存在,然而一些日本人特有的性質還在。日本的書店裏一點也不缺少對中國的研究,而我們呢,碰到有關他們的東西就覺得“髒”嗎?

我希望中國人能理性地看清真相,真正能讓他們屈服的不是刀光劍影,而是打敗對手的心靈,就像當年美國如何讓日本投降一樣,擊潰對手。

菊與刀讀後感2

菊花代表皇權、謙和、隱逸,而刀象徵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鬥,而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令日本成為了一個令所有學者都費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時間迷醉於日本文化,極為痴迷地讚歎日本茶道中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還有那日本建築沉寂、古典、稍縱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學中隱晦細膩、境界唯美的表達。這一種痴迷正如我之前對埃及的念想,尼羅河上夕陽籠罩的埃及,在太陽神拉的照耀下,時光永恆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單純從靈魂深處傳來的,對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對日本有所瞭解,是通過李兆忠的《曖昧的日本人》和《東瀛過客》,而喜愛日本卻因各種精美的文學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國》、《葉隱聞書》、《陰陽師》,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心中始終存在一個疑問,為何那個固守過去、傳承經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無芥蒂地接受現代文明,同時又可固守原有的傳統,這令人總是禁不住想要堆出“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式,這個答案唯有我在看了歷史的那部堪稱經典的着作時才得到瞭解決,它就是由美國着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與刀》。

當時作者受到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針對二戰後美國到底該如何處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報告,作者果不負重任,雖然她的一生從未到過日本,但卻能從各種文獻和戰俘的口述中還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質,甚至連日本人都對這本書對他們的瞭解程度不住地讚歎,成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認最佳讀本,至今暢銷不衰。

《菊花與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島國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在日本社會、軍事、文化、政治各種現象的體現,從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為的本質。書中介紹了日本人的道德觀、情感圈、自我修養、兒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藝術性。

日本人的特點正如文中所説“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蠻橫又有禮、既刻板又善變、既保守又易於接受新的方式。”他們即可與美國保持親密無間的距離、站在同一戰線,同時亦可在日益強大的同時發出“對美國説不”的呼喊;他們既可以日出之國自居,驕傲地説天皇政權可福澤萬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沒》這樣極具憂患意識的災難影片。他們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決絕的櫻花,花開後又迅速凋零,那決絕的姿態不帶一絲眷戀,因而造就了她如夢幻一般的美麗,形成了日本文學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傳承者,我們歷來以傳授者自居,而始終不肯接納外來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種文化都其獨有的民族性。其實在那遙遠的唐朝,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開展起了“脱漢運動”,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與他們的文化特點息息相關。從《菊花與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徵,在以後閲讀日本文學時,可以從他們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瞭解他們的思想。

菊與刀讀後感3

之前在聽郎鹹平時,聽過他説過一本書《菊與刀》。上次無意在龍崗書店裏觀隨便翻閲到這本書,覺得蠻好,沒買。這次在西麗百旺南山圖書館分館,又碰到這本書。就借了回來。斷斷續續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

這是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受命於美國政府完成的報告。收集資料,分析日本文化。作者結論是:日本人頗具矛盾的民族性。生性好鬥又異常温和;既推崇武力又追求美感;桀驁自尊又謙遜有禮;既性情温順又不輕易任人擺佈;既忠誠不阿又極易叛變;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樂於接受新生事物。

等級制,戰爭的起因。日本必須為建立世界的等級秩序而戰。日本明治維新後富強,所以應該幫助落後的鄰邦——中國。建立“大東亞”圈,日本人首先應當把美國從世界的這一區域趕出去。日本前些日子9級地震的時候,Felix發了一封郵件,大致上談到我們國家歷史誇大了外國對我們侵略。我本人比較不看好法lun功組織,太強地侮罵別人,顯示不了自己的偉大。但是有一次無意中看到法lun功組織的文章,這樣講:我們的國旗是血旗,戰士的鮮血啊。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分析很在理,但是後的文字就良莠不齊,顯然。。。。。。我們民族可能在誇大了我們所受的苦難,而不願意去了解別人加之於我們的痛苦的原因。歷史書,總是説到日本侵華的野心,卻沒從文化這個層面上來分析。人家老美就是樸實。

日本對秩序、對等級制度地信仰。日本人在行使禮儀上不僅要考慮等級差別,而且要考慮性別、年齡、家庭關係以及過去的交情等。

施禮包括:敬語,鞠躬跪拜等。

理解日本恥文化,負恩文化,就是承受負擔、債務或者重負。他們不喜歡隨便受恩,以免欠人情。受恩無以回報時,日本人會表現深感內疚。

報恩是美德。日本曾多次引進中國倫理體系:忠、孝,但不包括仁。在中國父母必須有“仁”,人民可以起義反抗不仁的統治者。

日本人的“情義”,對社會的情義即同夥人報恩的義務;另一類為對名名譽的情義,即維護名譽使其不受玷污的責任。報復和自殺,以及這兩個極端方式中的很多方式,都是日本人維護榮譽所採取的手段。日本人就是這樣想的。一個正派的人會同時感到恩情和侮辱,並對兩者都要認真回報。洗刷污名是算清舊帳。日本人對侮辱和誹謗過於敏感而報復。但只在一定特定場合符合道德。更多的時候,日本人要穩定的剋制的行為,例如:堅韌和自我剋制,對危險和痛苦的泰然處之。日本人會盡量避免競爭,他們特有的等級制度能將競爭的內耗降到最低。

所謂日本人的心理特異,很多源於對潔淨的鐘愛以及與之相聯繫的污穢。晨浴就是把別人投給他們的污泥洗淨。日本人對失敗、誹謗或排斥

反應十分敏感,他們不是去惱恨別人,而是惱恨自己。荒木經惟表現日本氣質的攝影家。

晨浴、藝ji與酒食,日本人對自我的約束雖然格外嚴格,但他們對於感官享樂絕對寬容。他們像藝術品一樣培養肉體的享樂,又享樂去獻身義務。

日本人把自我修養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培養能力,一類為“圓熟”。“圓熟”的境界的境界遠高於培養能力,目的在於消滅自我監視的“羞恥感”。

看整本書,使有對日本文化產生興趣。包括茶道,武士,動漫,晨浴,自我修養。不解的是,武士的剖腹所需要的忠誠和勇氣,還有戰士對天皇的忠以及戰敗後日本人美國態度的迅速轉變。有待進一步瞭解。

菊與刀讀後感4

近鄰的武士刀 ——露絲·本尼狄克特《菊與刀》讀後感 菊一文字則宗,是一把著名的日本歷史名刀。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小説中,新撰組沖田總司的愛刀是“菊一文字則宗”。此一説法僅見於小説。因為菊一文字在幕府時已屬國寶級的古刀,即便當時貴為幕府第一武士的沖田總司也不可能擁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則宗屬於薄刃刀,並不適用於實戰。幕末又慣用打刀。所以無論是以經濟觀點或實戰必要性的觀點來看,史上衝田持有菊一文字則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製兵器多為裝飾用,用來顯示威儀者居多。美國女人類學家露絲·本尼狄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與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為題,使很多人聯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則宗。實際上,作為皇家御製的兵器,菊一文字則宗無論是從其名稱,抑或是其作用來説,都很好地詮釋了《菊與刀》的文化,是日本歷史上少數具有象徵意義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謂是“神阻殺神,佛擋滅佛”。武士刀是強大的,德川家康在歷經幾十年的忍辱負重之後,帶領自己的手下建結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戰國時代,開創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統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時也僅是被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整個日本的精神支柱,在於他們的天皇。什麼是天皇?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這點與中國古文化不謀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運”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卻從未這般發生過。日本向古中國學習了眾多文化知識、法律條令,但是,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發生了許多變化。天皇不一定是權力的制高點,但是天皇在民眾心中卻是最神聖的存在。這種類似於圖騰似的原始崇拜,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除了近代史上““””中對毛澤東的頂禮膜拜,怕是寥寥無幾,

天皇在歷史上一直扮演着一個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眾對天皇的強烈“盡忠”感卻從未消失,這種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們做出與我們所認定的價值法則相悖的事。《菊與刀》在描述這種抽象情感時,用了二戰這一具體事件來體現。上午手中還緊緊握着槍桿,下午便悠閒的上街採購物資。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日本人本身並無自覺。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對與道義與軍部的堅定感,促使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在現在依舊主導着他們的內政外交活動。 日本自古便是中國的近鄰,但是對於這一民族的瞭解卻乏陳可言。今日國內民眾大聲抗議日本行為,打起“抵制日貨”的旗幟。從大局上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會一體化的情形下,我們不可能真正做到斷絕友來。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我們必須和這個與我們交隙的國家和平共處。但是,民眾的呼聲卻也反映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那就是國內普遍的“反日情緒”。多數民眾對日的瞭解都僅僅來自於電視劇或者電影之類經過了人為藝術加工的信息,對日本的瞭解顯得相當的片面。尤其是今年來愛國戰爭主義題材的作品頻頻出現,讓大眾加深了日本侵華的印象。這顯然是不利於兩國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該表現出一種強勢而不乏圓潤的態度。輿論是政府的軟工具,對待民眾的單純政治觀,政府應該加以引導,安撫國內過於激動的反日情緒。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在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揚我們本民族的愛國精神,加強國內精神文明建設。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個與我們所不相同的民族,縱使他們的文化自古中國而來,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與世界博弈的過程中,我們因以更理智嚴謹的態度,去適應時代的發展。

菊與刀讀後感5

我告訴自己,困難只是暫時的,從來都沒有放棄。

今天,把《菊與刀》讀完了,之前沒讀這本書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為什麼那麼一個小的國家經濟實力卻如此強大,那麼小的一個國家

民族性格卻又是如此的殘酷。

讀完《菊與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內在原因,不用解釋,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觸最多的是日本的動漫。説起日本動漫,我不得不説《火影》中塑造的鳴人形象,已經成為了我的偶像。

《菊與刀》講述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特點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沒有善與惡的區別,認為人內心深處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沒有報應這一説。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對的,哪怕是惡的。

日本是一個嚴格的等級制國家,最高的是天皇,當然實權並不在天皇手中,後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別重視忠與孝,所以,你會看到,在戰爭中,日本人寧可戰死,切腹自殺,也不做戰俘。日本人的尊嚴就是戰鬥到底。在孝方面,體現在日本人的家中,家裏面各種禮節,當然在中國就沒有那麼複雜。

日本人特別愛乾淨,每天都洗澡,就像韓國人一樣。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們看來不可理解,在任何一個國家看來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講究各得其所。

我們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異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差別。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兩碼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風流也正常。他們的婚姻就是為了繁衍。

結婚並不能限制他們的性自由。

讀完《菊與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會豔麗綻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鏽蝕之跡,刀就會鋒利閃爍。

菊與刀讀後感6

剛聽完老師介紹了這本書,一向不怎麼讀書的我有了想看看的衝動,放學回到寢室後就迫不及待上網淘寶。百度看了一下書的內容介紹,心理油然而生一個詞“好書”。還沒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很快,就收到了書。

剛剛收到書,就翻着看了幾頁。書的內容很吸引人。我也愛上了看書。翻着翻着沒幾天就看了一半,對書中的內容和案例我很感興趣,也有了對日本這個民族全新的認識。或許我讀書太慢,兩個星期才看完,這當中也完成了老師佈置的讀書筆記

讀完《菊與刀》後,有了更新地認識日本的理念。不再是傳統地對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個險惡,冷酷無情和殘忍,不講道理,沒有正義感的民族。這些都是受到某些歷史原因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而導致對日本的認識不全面。某些抗戰劇和歷史原因往往會指引我們的認識走向單方面性,歷史我們不容否認。但是我們在研究和認識日本大和民族時我們更應該客觀地對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熱愛和平的,戰爭只是某些和個別軍事力量所挑起的。我們應該客觀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時我們應該客觀地對待,而不該感情用事和片面。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時更應該保持頭腦清晰,歷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聯繫,但更應該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聯繫?

讀完《菊與刀》,我更瞭解了這個矛盾複雜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樣膚淺的認識。這個民族可以用“魔一樣的民族”來形容,用戰時美國人的話來説就是讓人無法理解。這個民族“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有禮,既頑固又能適應,既訓順又惱怒於被人推來推去,既忠誠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是的,這樣矛盾性格用“魔一樣的民族”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極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應該學習和借鑑的美德。例如在禮儀、自我約束、教育方面等都是優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進中國文化中“孝道”方面做得比中國還要好。在書中這樣介紹,在日本,“孝道”的含義是:在一個幾乎包括父親、祖父、他們的兄弟以及後裔的團體裏,一個人要根據輩分、性別和年齡,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這裏的“各就其位”並不是保守,而是一種基本家庭成員之間對長者的尊重。日本人認為:通過自我約束,他們能使自我變得更有價值。説到教育,書中舉了個案例:出於某些原因,我有點不安寧,微微擺動了一下身子。老師看見後帶着温和但又嚴厲的口吻説:小姐,顯然你今天的精神狀態不合適學習。你該回到自己的房間去,好好想想。這就是日本人教育女孩子的特點:不那麼嚴厲,還給予特權。“孩子學的不僅是規則,還有習慣。”這就是日本教育的優越性。除了這些,日本戰時的忠誠似乎更能體現一種愛國。戰時的日本對天皇那是絕對的忠誠,用書中的話就是“天皇的意義要遠遠超過國旗”,這也才有了戰時日本士兵剖腹自盡以示效忠的事例。這些在現今看來好像並不可取,中國有句古話“勝敗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或許在中國就不會有極端事件出現。但是在那樣的歷史條件和那樣的民族文化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樣的極端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種必然性。

一個民族,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文化,才能在各個領域中不同層次地把握自己的命運。讓我們在《菊與刀》中更好地瞭解大和民族,求同存異,讓中華民族走得更強更好!

菊與刀讀後感 7

《菊與刀》這本書是從一個美國人的視野來寫日本人的。書中有很多的東西在作者看來是很驚異的,在我看來,更是不能理解,或者説是很難理解。日本人的思想真的很奇特,當敵人要來臨時,他們會説:“敵人,你要來就來吧。”他們決不説:“要發生的事終於發生了”’而是説:“我們所期待的終於來臨了。我們歡迎它的到來。”這種自我安慰的表達方式着實讓我吃驚。我想到了中國魯迅筆下的阿Q,大概也是這種病態的想法吧。果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於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他們經常説:“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視着他們”。殊不知,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好忙,沒有人有閒情雅緻去關心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的世界。他們這種思想純粹屬於無事可幹,庸人自擾。而且就算人家在注視你又能怎麼樣呢?你還是要按照你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來思考來過日子。不是嗎?我以為懷着這種想法的人會比較善良,做事情的時候也會膽戰心驚不敢做出什麼太出格的事情,可是就歷史發展證明,日本人其實是沒有很遵守各種潛規則的人。有一點可以説明,那就是日本喜歡不宣而戰。或者美國學者這個研究是不夠精確的吧?因為假若他們害怕別人注視的眼睛,就會擔心他們在戰爭中醜陋的面孔,猙獰無恥的笑聲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記錄下來,從而行為有所收斂。可是他們沒有,二戰期間,作為一個侵略者,他們仍然那麼肆意妄為。特別是在對待中國人的時候,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日本人把恩德看得很重很重,“他們不喜歡隨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債。”甚至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恩情他們也會小心翼翼地收藏並加以回報。我們總是覺得父母子女之間那些理所應當的情誼,在日本人眼中也是很沉重的感情。可是我還是不能理解的是,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國南京屠殺了大約30萬的中國人,為什麼他們就不想到恩德的背面就是罪孽呢?書中提及到“日本人對死後世界的空想從來不感興趣。他們的神話都是講關於神的故事,而不講逝世的人。”是不是活着的人不涉及死後的人的世界,就可以為所欲為不怕報應?他們比起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洗刷德國罪名的德國人,是另外一種別樣的姿態。西方有一名學者這樣評價,日本人與德國人在面對二戰做出的行為是因為,日本人信仰的是“恥文化”,而德國人信仰的是“罪文化”。日本的恥文化讓他們永遠記住1945年8月6日的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事件以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事件。而德國的恥文化卻讓他們的威利.勃蘭特雙膝跪倒在被德國納粹殺害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為過去的行為表示深痛的哀悼。對於二戰的反思,兩者竟然是這樣地截然不同。

當然這樣一個面積377800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的1/26的國家,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崛起,搖身一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大國,一定是有它的過人之處的。當初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人投降,但是經過短短時間,幾乎日本的經濟在1951年就恢復到戰前水平,真的是神速。我從作者魯思的觀點挖掘出來的日本人的優秀品質大概有以下幾點:

1、日本則一貫重視非物質資源。換言之,就是他們很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甚至在民間,日本當權者也推行精神優越於物質條件這一信條。例如,老百姓不是在工廠裏幹了12小時,又被通宵達且的轟炸搞得筋疲力盡了嗎,他們就説:“身體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揚”“越是疲倦,就越能鍛鍊人。”用強大的精神理念來支撐自己的行為活動,這應該是很需要毅力的。不是一個普通的民族能夠自上層到下層的羣眾都貫徹這種非物質的精神的。

2、他們遠比美國人更加註意力能勝任的行為,而不為自己找藉口,也不象我們那樣經常把生活的不滿歸咎於別人。看到這裏我就想到一句話:“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學會努力奔跑”。這句話很勵志,但是它少了一點東西,就是它也為自己找了一個沒有傘的藉口。其實不管有沒有與生俱來的條件,你都要努力去爭取很多東西。除了努力奔跑你還要給自己打氣,不自怨自艾,不怨天尤人。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只是你有多想得到,你就得多努力。

3、他們學的東西,借用中國一句有名的成語,就是“騎着牛找牛”。他們要學的“不是網罷,而是用那些工具捕捉的魚獸”。目的在於使人頓悟:只要打開心眼,現存手段即可達到目標。一切都是可能的,無需藉助外力,只需反求諸己。看到這裏,其實中國有另外一句話可以來代替以上這些説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必備捷徑。別人偶然的幫助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卻是有實效性的。所以,不如找到方法可靠得多。

簡而言之,日本是一個矛盾着的民族。它有着讓人難以理解的思維方式、有着黑暗沉重的心理、有污穢不堪的歷史過往、有輝煌的功績、也有一些高尚的德行。

好壞參半,強大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菊與刀讀後感8

第一次看到《菊與刀》這本書,就被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嚴謹客觀的立場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日敗局已定,美國亟需制定戰後對德、日的政策。對德國,美國比較瞭解,政策也比較明確,即武裝佔領,直接管制。對日本,美國不太瞭解。當時有兩大問題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盟軍是否要進攻日本本土而採用對付德國的辦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國是否應當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以至保存天皇?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美國政府動員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這本書就是受美國政府委託(1944年)研究的結果。

她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把戰時在美國拘禁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同時大量參閲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寫成報告。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跟德國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戰爭結束,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事實發展同她的預料和建議一樣。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這份報告整理成書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1949年初被譯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幾家雜誌約請專家舉行座談,對此書進行評論,有的並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書時,似乎並未從這種含義出發,而是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徵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對於這些觀點,有些日本社會學者評價很高,認為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歷史學者則不同意,認為作者把特定時代、特殊社會集團的社會心理當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論上有非歷史的和超階級的缺點。評價雖然不同,影響很大則是事實。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讚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綜述戰後日本研究狀況的文章列舉七種代表性觀點,説《菊與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種。凡此都表明,此書影響至今不衰。

《菊與刀》的出現,不但通過此書瞭解日式的文化,也讓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裏,最討厭的莫過於日本人,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暴行也植根與現今的每一個華人。但又從某個角度佩服與日本人,對外來文明的嚮往和吸收,貫通與現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語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車,電話,的讀法都是直接音譯的,可見當時的拿來主義如此之快。

從江户時代起,和日本內戰不斷,直到德川家康一統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的仕階層,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時誓死忠誠與各自藩主。沒有藩主的武士稱之浪人。據《四十七浪人》記載,浪人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報仇而殺死自己的妻兒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國家也包括中國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層次的體現出日本人對“情意”的理解。

但同樣又是二戰敗後的日本,反而興高采烈的歡迎戰勝國美國下榻自己的國土,其歡迎程度好像是日本來了一批美國暴發户旅遊一樣。

中國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盡文化背景,但影響我最深的還是日本快速發展中其文化的張力,在日本也有閉關鎖國的時期,美國用戰艦敲開了日本國門,但當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開的國門,用一種歡迎的態度去接受,開始了國家間的通商,當時的西方工業化使得日本望塵莫及,日本人開始從這一刻起,從師從中國開始師從西洋。一切都發展的如此之快,工業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這樣的速度也一度衝擊的傳統文化。甚至有的傳統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撲等被西方國家認為是醜陋的極近裸體的活動。當日本一切與西洋相同時,日本還是原來的日本麼?日本人的開始反思。傳統文化是否還具有意義,日本是否繼續一味的仿西。人們提出的質疑。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觀點。

謂日本之詭異,在美國全力以赴與之作戰的敵人當中,日本人是最讓人感到費解的對手。

西方國家認為,即使在戰爭中,也應該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戰爭慣例,但在日本人眼裏卻沒有這些概念。

謂日本之強大,其可稱為亞洲歷史上最好學的民族。文化中包學歷中國儒家哲學,工商業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裏有67家日本企業,足足比中國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後能去日本,不為別的,就是想去哪裏感受一下風土人情,近距離接觸一下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菊與刀讀後感9

1944年,正直世界大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取勝,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進。隨着生理的臨近,一系列問題也擺在了美國政府的案頭上: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況下,日本會投降嗎?一旦美軍登陸日本本土,日本人會不會拼死抵抗而給美軍帶來巨大傷亡?佔領日本後,如何改造日本社會,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瞭解日本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成了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本書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受委託,從文化的角度對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進行研究,最終寫成這樣一本闡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菊與刀》。

菊花本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則是日本武士階層及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的象徵。作者將這兩樣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表明日本民族心靈深處的兩種迥異特質,正如作者本人所説的那樣:“菊花與刀,兩者構成了同一幅畫。”“菊”與“刀”分別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對理想與現實時的兩種心態,也是兩種不同生活狀態的寫照。我們在看影視作品時,往往會看到日本武士切腹自殺的場面。我們很不解,因為那種情況根本還沒到要切腹的地步,但這恰恰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所推崇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來源主要有三:一是中國的“程朱理學”,尤其是到江户時期,日本儒學家更將武士道系統化、規範化,而成為整個武士社會的操守典範。作為武士道楷模的,則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等人。他們在江户時代都被稱為“本朝武士之鑑”。二是禪學,武士隨時要為主公赴死,所以都具有強烈的危機感,這就需要禪宗的“頓悟生死”來調和。三是神道教。這樣看下來,日本武士和中國還有很深的淵源。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中日交流是很頻繁的,特別是在隋唐時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國學習。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化禮儀等多個方面都受到中國的影響。當然,有些部分隨着國門打開,接受西方文化,已經漸漸不存在,但大多數仍保留着。最明顯的當然就是文字。中國古代講究仁、義、忠、孝,這在日本也得到很好地繼承。不過,他們丟棄了最基本的仁,而把忠、孝放大,特別是忠。並且和中國的忠不同,我們推崇的是忠於仁義的主上,反對愚忠。日本人則根本不在乎這些,只要是主君,則無條件的忠於他,把他當做自己的神。這也是為什麼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有那麼高的地位。只要天皇一聲令下,哪怕沒有武器,赤手空拳也要衝入敵軍陣營;天皇説無條件投降,心中再不願意也會停下。對他們而言,天皇是不會犯錯誤的,他的話就是聖旨。雖然有許多日本人也反對發動戰爭,但在他們的眼中,這和天皇沒有關係,天皇仍然是仁慈的,愛好和平的,他只不過是被東條英機欺騙了而已。不僅在美國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們中國人也同樣無法理解。在中國人看來,只要君王不施行仁政,百姓就可以推翻他,這也是中國為什麼經常改朝換代的原因。而日本,無論實際掌權者怎麼變,天皇都一定是皇室血脈,從沒斷過。當然,這些都已經是之前的情況,今天再來看的話,會發現很大程度上不一樣了。天皇只是一個象徵,民眾對他的崇拜可以説降到歷史最低點。

作者從不同的層面剖析了日本人,政治結構、社會階層劃分、消遣娛樂、人情世故、兒童教育等等,論理清晰,文筆流暢,書中觀點不僅極大地影響了戰後的美國對日政策,相信對今天中日關係的處理也會有不少幫助。

標籤: 讀後感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lnm6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