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告白讀後感多篇600字

告白讀後感多篇600字

告白讀後感多篇600字

每個人都在糾結愛是什麼,怎樣去愛以及怎樣得到愛。每分每秒,想得到的無法得到,慢慢的,愛慢慢在心中腐爛,在腐敗的愛裏生出的氣體,叫做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告白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告白讀後感1

日本作家湊佳苗撰寫的推理小説作品,湊佳苗作品“神職者”(後來為《告白》的第一章)短篇小説在2007年成為日本小説推理新人賞得獎之作。接着作者為配合出道做增補動作,完成此一作品《告白》。

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劃,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種子……

以上是百度上對該書的簡介。

合上《告白》的最後一頁,周圍世界仍然喧囂,而我的心裏卻沉寂下來,什麼話也不想説。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日常生活裏,我卻不知不覺地想起這本書的情節,於是我知道了,我又上了日本作家的套,日本作品以平淡的筆觸描寫細膩的情節,這些情節中藴藏的情感,在無聲無息中,浸入了人的內心。

一個看似偶然的意外事件,演變成故意殺人事件,而兇手卻都是未成年人。案情並不特別,而《告白》的獨到之處,是以不同的角色來傾訴事情的始末。這些角色分別有:受害小孩的母親、殺人者A、殺人者B、殺人者的母親、同班同學等。

視角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每個人的世界都有善惡之分,在每個人的世界裏都有關注熱愛的人和厭惡之人,所以每個人的心中都湧動着強烈的感情,看待外物往往是“非黑即白”。在作品裏,如果塑造的角色沒有強烈的感情,很難讓人引起共鳴,然而,一個好的作品,卻不會描寫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大多數心理描寫的作品,給讀者留下的,往往是無奈和感慨,是憐憫與慈悲,也許看完之後,能在短期裏給自我開一個縫隙,讓感官更靈敏,在心裏騰出一席空間,讓世界多進來一點點。

《告白》這本書裏,有一點讓我非常觸動,作者雖然沒有點明,而在字裏行間裏卻透露出一個事實:自己至珍至愛之人,對他人來講卻如螻蟻。反觀此點,那我們視為螻蟻的旁人,也必定是某人的極愛。每個人對自己熱愛的人,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足惜,更別説是付出他人的生命了。這樣看來,如果每個人都侷限在自己的世界裏,沉溺在自己的感情裏,世界將會多麼黑暗。他人即地獄。越是感情單純的人,人生觀越是幼稚。因此,當一個人以“我是一個感情單純的人”而自詡時,有機會,在閒暇時候,請看看這本書,看完之後,想一想,單純有沒有可能是極端的另一面?

一部推理小説,再多寫便有劇透之嫌,且一家之言非常有侷限。如果大家有機會看了這本書,我們再來一起分享感受吧。

告白讀後感2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名時,我本以為寫的是關於日本學生的情感以及成長中的感情故事,男女情愛之事,但我大錯特錯了,內容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是我把“告白”這個詞本身的意義想的太膚淺狹隘了,這裏所説的“告白”並不是感情上的傾訴,而是作為第一人稱的“我”的內心獨白。

全書共分為六章,分別是“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與其相對應的人員即為,老師、班長、(小直)母及其姐、小直、渡邊、老師。這樣把人員理清楚之後,就會發現首末章節相呼應,雖然是同一個人的告白,但其效果完全不同。説實話,我在看第一章節的時候感覺較為平淡,只是將以一位老師的身份敍述一件有些奇怪的“小女孩溺水事件”。但讀書需要耐下心來,耐住性子慢慢看下去,就會覺得這件事情越來越蹊蹺,越來越有意思,個人感覺,我就像是在咀嚼一塊嚼不爛的牛肉塊,越嚼越有滋味,越嚼越耐嚼。

故事推進到第二章時,我有一陣子覺得“難道不就是兩個有點自私心的老師在自我誇耀,以及全班的氣氛也太古古怪怪了”等等,帶着這樣一些不解,我讀到了最最吸引我的第三章,這一章真是使我對這本書完全入迷。一位母親,以日記的形式,寫下自己的告白,從母親的角度觀察自己那有點病態的兒子小直。

告白讀後感3

這是一位母親與兒子之間的對話,一個孩子能夠説出來這樣的話真是讓人不寒而慄,他竟能夠將他親手扔下去小女孩這件事情説的那麼輕描淡寫,這讓一位母親如何承受得住。是母親的溺愛,導致嫌疑犯學生B生性懦弱,也是導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這一點上敍述此事,我想其目的大概是告訴大家這樣的悲慘現實,告誡家長,作為青少年的第一人生導師的父母,肩負着教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後來我們知道,也正是因為兒時的渡邊的母親將他拋棄,導致了他過於爭強好勝的變態心理,認為自己的聰明頭腦必須要做出一些引起母親注意他的事情來,拿“電人錢包”來殺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讓母親關注他,牽掛他。直樹將小女孩小美丟進水中,目的也不是殺害她,而是認為自己不能輸給渡邊,讓渡邊得到失敗的痛苦。兩位學生的直接目的都不是殺害這個小女孩,這不得不引起讀者的思考。

森口老師的孩子被兩名學生殺害,她以自己的方式復仇,她認為這樣是正義且正確。在法律與親情之間,她選擇後者,讓兩名學生飽受痛苦,這是正確的教育嗎,這就是正義嗎?在這一點上,我想,作者是想要説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此書中有一處非常精彩的亮點,那就是“在同樣環境中長大,或者有類似經歷的人,難道就一定會人格扭曲甚至走上不復之路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者以森口老師的丈夫櫻宮的成長與嫌疑人渡邊的成長相比較,向讀者明確了自己的態度,成長環境不一定是決定人的關鍵因素,關鍵還在於自身。

《告白》中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現實問題,這是父母、孩子、老師、學生之間的責任關係,這樣的一個小事僅僅是從一個小的方面的對現實生活的映射,其實還有許許多多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面的極大漏洞,成長道路是如此的艱難,想要使一個孩子、一名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真的不是一件輕易就能做好的事情。

告白讀後感4

此書筆調極為冷靜,但並不沉悶,而是像蜘蛛一樣緩緩織成複雜的網絡,將故事的脈絡,人物的動機串聯起來,並進行極為精彩的刻畫。而中島哲也的電影改編也相當成功,他儘可能的選取了電影的精華部分,並採取極為特別的詮釋方式:如慢鏡頭,快速切換等。可惜的是沒有把除森口和渡邊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動勾勒細緻。尤其是原書中關於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心理活動的描寫,可以管中窺豹,探索以其為代表的一批青少年的心理活動。而且作者將每個人物的自白都賦予了合理性,看似每個人的動機都合理,但是需要讀者來細究,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深意和真正的抨擊對象。

摘抄1: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難了。那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呢?譴責做壞事的人就好了。話雖如此,率先糾舉的人,站在糾舉最前線的人還是需要相當勇氣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簡單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愚蠢的凡人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力。悠子老師,小直跟修哉是殺人犯的話,那這些人又是什麼呢?

到底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原因導致書中的結局?作者用了一種很特別的寫法——人物視角。每一章的題目都是該章觀點人物的一個概況性稱呼。事件不斷在發生,森口老師的告白是一個不幸的結局也是另一個悲劇的開端,通過不同的事件參與者對事件的描述和表達想法,讀者最終得以瞭解整個不幸的來龍去脈,也漸漸可以猜測這個悲劇的結局。

第一次接觸這種寫法還是在冰與火之歌裏,作者以不同的角色為視角寫一本小説,使讀者產生上帝視角。我們對每一個參與人物都很清楚了,“原來就是因為你是這樣的,而你又恰好這樣做了……最後陰差陽錯意外竟然發生了”“原來你一直在説謊,原來你的單純都是表面的,害我同情你那麼久……”正因為我們從多角度瞭解了整件事,唏噓的感覺無名而生,小直媽媽根本不瞭解小直,修哉媽媽的自私造就了修哉的自私……很難藉此評價整個日本社會的家庭教育問題,小説總有其藝術創作、誇張的一面,更何況我不懂評價,也沒有資格評價。

告白讀後感5

作為一個三觀不正的人,這本書的讀後感概括起來就是好嗨好贊…雖然説森口作為一個老師,形象似乎顯得不夠聖母,正義感道德觀什麼的也有點崩壞,尤其是她的所作所為,牽連到了一些其他與事件無直接相關的人,並且對此也表現得冷血,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掩蓋不了她的透徹。她的復仇固然是後續悲劇的推動力之一,但那也不過是犯了罪的人所理應承擔的,而罪犯是重來還是淪落,至少在森口這種程度的復仇來説,是很難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來,渡邊和下村似乎各種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苦難或者壓抑的成長過程造就了扭曲的內心。姑且這麼説吧,既不考慮是不是每一個苦難的少年都長歪了,也不考慮在何種程度上的苦難或者壓抑會造就何種程度的扭曲。重要的地方在於,少年們的心是纖弱剔透的,少年們的影是我見猶憐的。想要而得不到的讚賞是生命全部的意義,他人不能理解的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頭。於是兩個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這麼瘋長下去,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奪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這樣的事,由之而來的一切都該是自己承受的,這與罪犯是少年還是成人無關,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從來不等於不用承擔。於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來,卻總被各種巧合或者設計而再度打回泥沼,對於對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來説,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顯得太刻意,像是作者執意如此。然而若是假設沒有這些偶發事件呢,假設沒有濺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沒有寺田最後一次聲勢浩大的家訪,難道下村就能重新來過嗎?我們考慮他這期間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來自於自己親手殺死了一個四歲小女孩呢?我幾乎沒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幾乎都來自於可能感染HIV可能發病可能會死。這樣殘缺的人格、纖弱的小心靈,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來之後,也仍然會是不堪一擊的空殼。更不用再多提他那個中二病成長的母親了,當然我並不認為他的現狀的主因是他母親的教養,少年情懷總是詩,這首詩太高深莫測,無人能解~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除非他幸運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機,否則以事態的正常發展來看,不論是他所在的環境還是他自己的特質,都註定了他的淪落。而這一切,仍然是他自己造成的。

更不用講渡邊的情況了,他從頭至尾的勢態,都有如一把下落的尖刀,下落的尖刀不能用手去接。在北原和他談戀愛的時候,我幾乎時時都在為北原提心吊膽,果然悲劇了。這個故事裏的人性真的很黑暗嗎?或者故事裏的情節發展真的很刻意做作嗎?至少我沒有看出來。成人尚且容易鑽入各種死衚衕,脱韁的少年們更是容易把不知所云的一些事情看作一切。我並不想把這個故事看作一些揭示啊反諷啊什麼的,人性是不是黑暗,社會問題是不是發人深省,母愛教養是不是值得反思,少年心理是不是需要關愛,這些在故事面前都顯得太不單純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講得很好,聽着很喜歡,覺得很真實的故事,標籤要怎麼貼完全就是個人的標準了。其實我覺得書裏的逗比還是挺多的,比如我還是覺得,森口夫婦骨子裏都挺逗比的,認為自己是露娜希的北原也挺逗比,但是逗比人都挺好的。其實就像北原説的,森口並沒有審判懲罰渡邊和下村的權利,如果我三觀再正一點就好了……

標籤: 讀後感 告白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z9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