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精品多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精品多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精品多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一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他寫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結。如果説全人類都感覺我們特別棒、特別優秀,那就不會出現各種發明創造,也不會有人類的進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無論你多熱愛,都不能把自己編織進去,否則就會是個多餘的線頭,會被無情的剪掉。關鍵是超越的方法是什麼呢?如果用錯了方法,結果會很糟糕。

有一類人,小時候受過傷害,自卑過,那他就特別想出人頭地。所以,當長大後,他會拼命賺錢,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甚至會傷害與周圍人關係。因此,社會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中,我們看到,趙德漢被抓時,滿屋子都是錢。他認為只要有了錢,才能彌補曾經的自卑。

還有一類人,被人欺負後很自卑,為了讓別人害怕他,他會去欺負別人,嚴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學家阿德勒説過: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沒有有效方法去解決自卑問題時所選擇最簡單易行的超越辦法。

還有一類人,他認為自己做不好,所以總是讓自己得各種“病”,比如廣場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個小夥子20多歲還尿牀,檢查身體沒有問題,但就是克服不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長大,用這種方法去逃避對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錯了抗拒自卑的方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説,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將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為社會解決問題、合作、關愛他人,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增長。讓自己感覺到對社會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過上安定與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給年輕的我們指明瞭一條人生之路,無論我們是上班族、創業者,還是自由職業者,我們都要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連接。這樣我們才過得更有價值、更充滿幸福感。否則,賺得再多,升職再快,住房再大,內心永遠感覺空虛、寂寞。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二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後來我瞭解到,這裏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序員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説,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後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與優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就是追尋優越感。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優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採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症,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越感目標的關聯。作者隨後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後,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適於他的新目標的態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後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説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衝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反社會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後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麼表達。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係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聽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閲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以後還需繼續努力。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三

一、書本簡介

《自卑與超越》書名很容易誤導人,買的時候,還以為是一本解釋自卑的書,看完後,依舊自卑。我是個自卑的人,“不瞭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瞭解其童年”。小時候,父母總是很嚴格,記得無論外面有多少人,只要聽到你説髒話,就打嘴巴;考試必須班上前3名,否則抄字帖,但即使長期第一名也沒獎勵;老爸字寫得很好,看你寫得難看,就得擦了重新寫。小時候聽的大道理賊多,感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自信。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個家庭,養了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環境很重要,出生順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與優越感相輔相成,為了建立優越感,認真學習,聽話、懂事、少犯錯,但做這些更多的是討好父母。讀大學後,徹底自由了,然而很多東西都印在骨子裏了,改變不了。

二、生活對我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也沒發現生命的意義。小時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為大地一部分,繼續見證滄海桑田;中學時期得知,宇宙在膨脹,地球有一天終會消失,那就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現在,宇宙也會消失,好吧,總有一天灰飛煙滅,無人知曉,唉,背脊發涼。

活着又有啥意義呢?經歷這麼多失敗,越來越悲觀,如今常掛嘴邊: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如此短暫的一生,儘量讓自己過的開心吧。作者:劉衍歡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四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繫——職業、社會合作、親密關係。接下來以"職業關係"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的擇業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説,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目標(通常是高於現狀)。"職業"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相關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瞭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裏,當事情惡化心理髮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麼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麼外界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規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職業興趣,以發現使其具體實現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瞭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如阿德勒所説"職業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的問題,彷彿大學裏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才值得學習。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五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説,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敍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係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由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於和他人合作的項目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為人,由此來看,這個觀點並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於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於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為一個優越感大於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慾會強於一般人,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於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於自卑的人和過於自負的人對於社會來説,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於成熟,第二性特徵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於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於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後想要獨立的願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説了這麼多,個人認為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為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説:

反思日常生活【本站】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於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由於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闆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由於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讚,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麼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為,最後,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為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由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於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説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由於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並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於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六

閲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明白什麼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當你發現自己在有些事面前無能為力,但是別人做的很好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落差感。

關鍵在於你如何面對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無能為力,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

本文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既然一個人無法脱離其他人而獨自生活,那麼生命的意義也必然存在於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當中。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將生命的意義從滿足自己的優越感調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當你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優越感轉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時,自卑就會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你會選擇合作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無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惡循環。

如何在社會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獻自己和滿足自己之間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還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處,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轉向如何在社會中協作,如何主動的去生活和熱愛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諧相處,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書。

雖然由於時代不同,書中的有些觀點和現在的一些價值觀有些衝突,但作者對社會以及人性的探討卻仍然給我很多啟發,感謝這本書。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七

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錯誤,才會試圖去改變。

每個人生來以弱小的軀體去對抗整個世界,肉體的脆弱和對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來源。我們常常陷入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建立優越感和自信,但我們不能總比別人強,所以自卑總會存在。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定義生存意義的方式,讓我們在閲讀的時候更清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生存環境和自己個性的形成原因,和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用兩個公式來概括書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掙扎—>外力的內作用—>無行動—>苟且偷生式自殺二、自卑—>認識到不足—>找根源—>化為行動—>強化意識—>取得成績—>自信正如《異類》裏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説的那樣,通過刻意訓練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傑出之人所具有的並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興趣和努力。

永遠不要因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遠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優越感而羞愧。

佛家説人生有三毒:貪、嗔、痴。

有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篇八

聽過樊登老師讀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回顧了我這些年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做出的選擇,發現自卑感一直存在,它沒有變成我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在一些時候變成了生活中的麻煩和桎梏。它讓我對待工作不再有熱情,變得消極;它讓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中有了不好的影響,帶給孩子一些悲觀和不自信。

我的人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我要我的人生之旅充滿秀美的山河景色,充滿快樂,幸福,我要和家人,小夥伴們一起帶着希望不斷前行。我要把自卑拋諸腦後,看清它、理解它、

放下它。

自卑情結(inferiority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應激狀態、心理逃避和對虛構的優越感的代償性驅動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為自卑而出現的不好的心理反應,化腐朽為神奇!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揹負着三大約束而生:

為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進行工作;

為了以自己孱弱的軀體對抗生存環境中各種危險而必須與其他人類配合、相處;

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面對這三類問題的反應,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什麼樣的。而自卑情結的產生,也往往因為解讀出了問題。

而超越自卑的原則則是:

1、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有多少種人類,就會有多少種他們解讀出的生命的意義。然而真正的生命意義絕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對他人無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

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於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2、學會合作

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都需要與其他人類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們。學習合作本應是兒童時期要做的事,但我們不能因年幼時錯過的,就來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們再也學不會如何與人合作了——並不是這樣!

如果過往的經歷,為我們總結的慣用經驗是錯誤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無法與人合作的方式,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曾經是如何解讀它們,並將之化為經驗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從中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在生活裏,每個人幾乎都有機會認識到存在於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裏總有出場機會。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為牢。擦掉自己設下的圈套,抬頭看看敞亮的天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為神奇還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點化,而今我遇到了!

是的,這本書點化了,讓我正確的認識了自己,知道怎樣才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努力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p94d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