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精品多篇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精品多篇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精品多篇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一

劉慈欣是我國科幻小説界的泰坦之星,他的系列小説《三體》風靡全球,併成為亞洲第一名獲得雨果獎的作者。他的作品恢弘大氣,想象絢麗,既注意極端空靈與厚重現實的結合。而《球狀閃電》就是一本無比精彩的小説。

在一個離奇的雨夜,一個球狀閃電闖進了少年的視野。他的嘯叫低沉中透着尖厲,像是一個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壎。當鬼魂奏完樂曲,球狀閃電在一瞬間帶走了他的父母,將其變成了灰燼。之後,一個不知多少“恐怖”的未來降臨……

劉慈欣作品的節奏很緊張,情節十分吸引人,有暴力、戰爭、死亡等等。想想便心感興趣,想象奇特,漫無邊際,汪洋恣肆,像極了豪放的莊子。

劉慈欣對武器亦有一種天生的愛好,對我們這種熱愛鐵血軍旅的人來説,無疑是十分客氣的首選之書。進入了他的世界,你立刻會感到如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激情。

在那個夜晚,少年的命運被徹底的改變,他將畢生的`心血去投入到研究球狀閃電,而他的艱辛付出,亦成就了那祖國生存與滅亡的終極武器。它不僅改變了祖國的顏色,更讓整個宇宙為之動容。

陳博士就是那位少年,他為了解開這個未解之謎,心裏對父母死的傷痛化為了探索的力量,無時無刻都在死亡的邊緣徘徊。終於,在丁儀博士的引導下,他們一同解開了這個自然界神奇力量的結晶,並且,為保護祖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就了一代英雄傳奇。

我十分感歎,他們一起同心協力,不畏懼死亡的勇氣,更讓我明白了“車到山前必有路”這一真理。相信你讀罷,欲罷不能。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二

這本書是最近搬家過程中發現的,以前沒讀過的書都被我搬到新書架上,等着一本本的讀完。

一天,準確的説是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有空就看的狀態一口氣讀完的。

劉慈欣的三體,我之前讀過也寫過,覺得這個人太牛了,靠自己的想象力創建了一個宏偉的宇宙視覺的體系。這本球狀閃電,目錄前有這麼一句話“本書中對球狀閃電特性和行為描寫均已真是歷史記錄為依據”這才是你看完後意猶未盡的感覺,雖然是虛構的,然而有那麼真實。我一直都説矛盾同時存在的都是厲害的,虛構和真實同時存在的感受,足以説明這本書的厲害。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在15歲生日之夜,遇到球形閃電,父母意外雙亡開始的。球形閃電在一瞬間穿過書櫃,冰箱把父母變成灰,而書櫃和冰箱甚至父母坐過的凳子都是完好無損的,而冰箱裏面的生的事物都熟了,而主角陳博士的貼身衣服被燒成灰,而身體無恙,一切就從這種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開始。

從此,陳博士開始追逐球形閃電的真相。學氣象,發現其實要學電磁學和物理,發現要建立模型,更該學的是數學。一個大學生,沒有那個年紀的生活,只泡在圖書館學這些艱深枯燥的理科。書裏的每一個人物甚至每一個情景的描述都很有深意,也很有用,是很多後續的伏筆。

印象深刻的就是:圖書館中的姑娘最後和陳博士結婚了。多年後回到房子中,發現了家中沒有那麼多的灰,以及一半黑一半白的頭髮,揭露了被球形閃電擊中的人,是以一種宏狀態存在,活在另一個肉眼不可見的雲狀態,只有有任何“觀察者”雲塌陷,人消失。包括後來陳博士的導師張彬的手稿有已故妻子的筆跡,甚至陳博士的墓碑上有最終捕捉“弦”並且產生聚變的關鍵公式,都是被球形閃電擊中的人給活着的人的提示。

這還不算完,更妙的是最後林雲在鏡湖上以雲狀態陳述自己對武器的瘋狂心理,以及丁儀看到的林雲和核基地被球形閃電武器無差別擊中的孩子們的照片,還有最最最後花瓶中偶爾出現的藍色玫瑰幾乎是從頭到尾的貫串,讓你不斷的不斷地覺得球形閃電的神一樣的存在。

還有一點就是球形閃電的整個書中的遞進式的展現過程,層層深入,一層層剝開真相,真的老牛了。一開始的陳博士的謎團,然後張彬導師的忠告告訴沒有希望,然後遇到林雲,一切開始全力的研究,最後利用 home的網絡讓2000台計算機幫忙計算公式,被發現,陷入僵局,又被一個留言帶到西伯利亞,展開更深一層的解密,就是三十年的龐大研究,結果就還是失敗,製造出27次球狀閃電,但參數無一次一樣甚至沒有任何規律,無法復現。一丁點的希望之火被冷水澆滅。

就當陷入絕望,陳博士突然想到燈一直在,只是沒電,所有沒光,悟出了實際球形閃電是一種不常規的結構,根本不需要製作,因為一直都存在,重點應該想怎麼找到它發現它。然後就是了捕捉球形閃電,而認識了物理狂人丁儀,後面捕捉並且看到,到製作成武器……每一步都是遞進遞進遞進,抽絲剝繭欲罷不能,這個結構真的是寫的太牛了。

特別讚的一本書,強力推薦。好看。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三

終於有機會讀了這部《球狀閃電》,早在之前讀《三體》的時候就看到裏面多次提到《球狀閃電》,當時就很好奇《球狀閃電》裏面到底寫了些什麼。

之後陸陸續續讀了大劉很多作品,但就是沒有讀過《球狀閃電》。這次終於有機會從頭到尾拜讀了一遍,寫的真不錯,很有想象力,大劉把“球狀閃電”和微觀世界聯繫在一起,又通過對我們宏觀世界的'表述,展示了量子力學的很多特性,讓人們在享受故事的同時,對量子力學裏面量子一些特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儘管那些場景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很難想象)。我覺得大劉的作品之所以吸引我,就像他在作品後記裏説的那樣“科幻的真正魅力在於創造一個想象中的事物,這種想象的創造物,在過去和現在都不存在,在未來也不太可能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説,當科幻小説家把它們想象出來後,它們就存在了,不需要進一步的正式和承諾。相反,如果這些想象的創造物碰巧真的變成現實,它們的魅力反而減小了。”大劉的作品在這方面做得真的很好,故事既充滿想象有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每個作品裏都體現出他紮實的科學功底,不像那些玄幻小説怎麼過癮怎麼聳人聽聞怎麼抓眼球怎麼寫。

最後我想説如果你喜歡科幻,那這部作品絕對不能錯過。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四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苦於渺小而毀於自大;“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科幻之翼,我們脱離卑微瑣碎的庸常生活,又以更宏大廣闊的視野反思自身。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就以不長的篇幅折射出多重光芒: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瑰麗雋永的理想主義和大氣磅礴的史詩風格,令我沉醉,也帶我飛翔。

科幻之翼

《球狀閃電》的創作緣起是劉慈欣親眼目睹了“球狀閃電”,並在同年閲讀了兩本克拉克的科幻小説,奠定了他的科幻理念:科幻的真正魅力在於創造一個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劉慈欣創造了“球狀閃電”,這種過去和現在都不存在,在未來也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而有很強的吸引力。

書中有一段話至少出現了兩次,“我們都是凡人,雖然我們用超過凡人的努力去探尋,可我們還是凡人,只能在基礎理論提供的框架中進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像步入沒有空氣的虛空一樣,但在這個框架中,我們什麼也推演不出來”,球狀閃電儼然成了一個謎,大量的數學推演和實驗都無法破解它,吸引了許多人獻出生命……但世上總有一些超越凡俗的人,能把所有人都想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大概就是想象力高於知識的體現:知識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想象力是靈動的、有穿透力的;想象是靈魂,而知識只是作者構架和描述自己的想象的工具。通過常識、通過知識,我們讀者去理解作者的科學想象,領略又一個世界,並觸及作者的精神和思想,以此反思生活,觀照內心。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五

讀完《球狀閃電》,恍然大悟,以前我對生物及物質的理解還停留在分子和細胞階段,現在想,應該是由質子、中子、電子雲及其他一些我們未發現的基本粒子所組成。

敞開想象,一切事物都是基本粒子所組成的一定大小的空間。人吃的食物是基本粒子,周圍的空氣是粒子,光線有波粒二象性,周圍空間中充滿粒子,踩的地面,水體,周圍環境全部由粒子構成。你的朋友同事都是基本粒子組成的個體,細胞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原子由物理學基本粒子組成,原子某種程度上説是由原子核和電子雲組成的空間。以人體為例,人體有大約40萬億到60萬億細胞,這些細胞是活着的,遠古時候達成了一定生命契約,共同組成了人這樣一種有機的生命形態,所以請別感到孤獨,40萬億與你同在。

碳、氫、氧、氮四種元素基本組成了人體所有,體內所有的生命反應不過是核外電子和質子的傳遞。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團質子和電子雲,是依靠電子傳輸構成的一台台超級生物計算機,比現在的計算機發達太多,目前大腦複雜的功能距離完全開發還有很久(我有點懷疑我們是被高等明遺忘在這裏進化的計算機,這種生物計算機不用工廠製造,只需要用DNA加以時間培育,就能長出,時機一旦成熟他們就會收割,收回這些計算力),單單情感這一塊就足以讓所有理論計算機難以企及,所有的喜怒哀樂嗔痴怨都自電子的傳遞與轉移,人類尚不能瞭解自己的腦功能,科技真是太落後了,一旦日後人類能夠修改DNA,就可用生物方法生產先進的生物計算機,真正的人工智能啊,或者依靠人腦與計算機的互聯,通過電子信息的傳遞完成人腦的內部開發和外部延伸。

人類就是生活在電子雲中世界中的一個個小電子雲團,一個個碳基的超級生物計算機,能夠與硅基計算機相聯,與萬物的電子雲互聯,萬有引力大概是因為世間事物都是由物理學基本粒子組成的吧。那麼我們也能與光發生作用從而發生躍遷,與電磁波發生作用,我們可能具有能夠操縱金木水火土的潛力,與東方世界中呼風喚雨的神仙一樣,只不過我們尚未開發出這部分能力,能夠利用自身電子雲和其他物理學基本粒子相互作用達到自身目的。我猜想,大概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吧,我們真的是與世間萬物一體的。風水可能有一定道理,唯物主義可能類似牛頓力學,沒有達到量子力學的水平,故而很多事物難以解釋。

人作為由電子雲空間構成的小電子雲空間,隨着時間會消亡,人體空間隨着時間而發生坍塌,人隨之衰老死亡,那為什麼會壽命有限呢。我們知道我們所生活的宇宙由空間和時間兩大元素構成,相對論告訴我們時空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按照我的思考,應該是存在一個宇宙定律,那就是:空間存在的時間一定是有限的,宇宙應該也是有限壽命的。

那麼空間的存在時間與什麼有關呢,與這個空間的大小麼?與熵增減有關麼,與DNA的。強大與否有關麼?與細胞分裂次數有關?我大膽猜測,應該是與電子雲穩定與否有關,即與你整個身體的反應激烈與否有關,平緩穩定的生命狀態與平和的心態可能有助於保持這種穩定,自然界告訴我們電子能量越低越穩定,所以我們也要保證自己的能量不要太大。要長壽的話,就要保證自己的電子雲的低能量的穩定,千年王八萬年龜是有道理的。

我又在想一個問題。時間究竟是什麼東東呢?時間是個什麼東東呢時間是什麼東東。

時間可能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為的劃分,參照物就是物質的的運動,引起的變化。也有可能是推動一切發展的動力。無論是解釋時間還是對於時間,我們很多人大概都會是諸多感慨和無能為力吧。

唉,人類太渺小,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六

好久沒寫讀後感了,嗯,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特別想給這本書寫一個感悟,嗯,可能是因為是男朋友推薦的,所以説才格外注意,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這本書,他本身的確是一個新發現新突破,他算得上是我在科技類圖書上的第一本書,之前一直想看三體,但是也因為太長,也因為沒有什麼機會,就一直沒有看,所以他準確的説是科幻類小説上面的第一本書,那麼繼續,我們來説一下這個內容。

它主要講的是我和林雲,還有丁儀,包括張彬,包括其他一些人之間發生的故事,講述了關於球狀閃電的發現、探索,以及一些人的終身研究卻沒得到結果,最後卻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發現了重要發現,當然,他還被應用於武器,這方面確實是在道德與倫理方面接受很大的考驗。

當然到了最後,隨着球狀閃電的發現,宏電子的發現,宏原子的發現,還有童年時期林雲的生長環境對她的影響,各種各樣的人都和球狀閃電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説整本書的框架是非常嚴密,很打動人的,雖然説我是分開把它看完的,但是如果我有時間有精力的時候,我一定會一口氣看完的,他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一種。

包括以後還想看一些類似於這種的科幻作品,包括劉慈欣的其他作品,還有阿瑟克拉克,和包括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我覺得都可以涉獵一下。

最〔〕後我覺得嗯,其實怎麼説呢?看完整本書,對大體印象還是有的,但是可能具體細節記不清了,前後順序記不清了,可能最後作者的一些後記思考比較打動我,具體的觀點也記不太清,總之我覺得就是科幻小説存在是有它的意義的,它不應該去想內容會不會發展為現實,而是人類應該一直存在這種想象力。

《球狀閃電》讀後感 篇七

我理解了文章中的“我”,理解了林雲,理解了丁儀,因為我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是幸運的,但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它的心中始終有一個燈塔,不幸的是它心中只有燈塔,沒有其他的部分。金黃色的樹林裏分出了兩條路,可惜我們不能同時去涉足。到我們卻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一條,這從此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對我而言感受最深的無疑是發現球狀閃電的過程。這是一項有關前沿物理的研究,雖然我們用超過常人的努力去探尋,可我們終究還是凡人,我們只能在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這些人設定的框架中進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像步入了虛空一樣,但在這個框架之中,我們什麼也推演不出來。正如書中所言:“窗外的每一片樹葉,都使人類的科學顯的幼稚無力”

這片小説為我打開了科學前沿的一扇窗,讓我睜開了迷濛的雙眼。正如書中所言:我這是的第一感覺是我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幾年,這期間,我像是潛行在混濁的水中,到處都是一片迷濛。現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氣,看到了廣闊的天空,盲人復明亦不過是這個感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p9g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