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正面管教》有感(通用多篇

讀《正面管教》有感(通用多篇

讀《正面管教》有感(通用多篇

讀《正面管教》有感1

班級裏存在這樣的現象:一再故意地對一個很難保護自己的人做出殘忍或傷害的行為。面對這一問題,也曾想盡辦法解決。直到拿到《正面管教》這本書,才意識到:這種現象意味着這是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很多學校都實施了針對恃強凌弱行為的項目。其中有一些學校採用的是懲罰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另一些學校採用的是賦予學生們力量和增強自尊的方法。恃強凌弱是解決一個想象出來的問題或真實存在的問題的一種錯誤方式。有些孩子欺負他人是為了尋求認可和關注。面對這一現象,我們成人往往扮演着法官、陪審員和行刑者的角色,認定是誰挑起的問題,並懲罰其中一個孩子,或給這個孩子貼上麻煩者的標籤。成年人不可能看清楚孩子們之間的全部事情,所以他們最終往往挑選中個子最高的、年齡最大的或男孩子,給他貼上挑釁者的標籤,並維護他們相信是可憐的受害者的孩子。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旁觀者。在正面管教中,建議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進來,而實行這一理念的最佳方法就是召開班會。即便是不開班會,也要把事件涉及到的每一個人聚到一起,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把事情説開。

鼓舞信心、造成一種親密無間的感覺並將糾葛視為需要解決和改進的課題而不是鄙視的對象,這樣做所產生的有益影響會超過可能造成的任何傷害。

讀《正面管教》有感2

剛上完一節課,筋疲力盡回到辦公室,桌面上放着一本嶄新的《正面管教》,本學期教研組共同書目,書名早已耳熟能詳,但是從未認真閲讀,剛好趁此機會,平心靜氣,提升自己。

其實在閲讀此書之前,我曾以為,正面管教這本書應該是大多親子教育書籍一樣,引導家長、老師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淡化或者忽視孩子身上的存在的問題,但是第一頁中“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地管教孩子”卻引起了我的興趣,雖然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大浪潮下,我們更多的是給予孩子“自主、自由、平等”但是,如何平衡它與“管和教”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問題。

此書作者為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其英文名字為Positive Discipline,直譯為積極的紀律。何謂正面管教?我想書中的這句話可以簡單地概括一下: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用嚴厲也不用嬌縱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為一體,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技能。

書中的信息量很大,列舉了大量家長、老師管教孩子的實例並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越看越能引我的共鳴,梳理一下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發現其實自己在教學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誤區。儘管經常告訴自己要學會心平氣和,但是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需要多多修煉,總是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為了孩子的這點那點小錯誤而生氣。繼而開始對學生們苦口婆心地進行説教模式或讓讓她們去承擔一些邏輯後果,靜下心來想一下,是因為我單純地在孩子們犯了錯誤時給予她們的更多是説教而不是讓她從自己的錯誤中本能地去體驗自然後果,所以在我的教育方式中,孩子也許是被動地去接受這種教育模式,而非自己真正地意識自己的問題所在,更沒有給予他們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機會。因此,有的時候教育的成效是那麼的低。

那麼怎樣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説是正面管教呢?這就要回到書中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了。即: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交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奉獻、願意合作)。

手捧《正面管教》一書,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上,我覺得自己的確不斷地學習與嘗試着改變,書還沒有看完,期待下面的章節能帶給我更多的啟發。

讀《正面管教》有感3

近期,我閲讀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她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多年親身育兒心得,同時還是專業的心理治療師。縱觀全書,作者都是圍繞着用一種不嬌慣、不懲罰的方法去正面剖析、解決育兒教育中的種種困惑難題。文中例舉了大量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淺出的灌輸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文筆通俗易懂,結構清晰。讀後,使人獲益頗多。

誠然,書的作者是名外國作家,她生活的環境,文化氛圍與我們還是有區別的。我們所處的社會家庭環境及教育還是保留了些中國傳統的一些理念與方法。有人説現今的中國教育多為“虎爸狼媽”式,家長的觀點往往強加於孩子,“忘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得現今的教育呈現節節攀比競爭心態,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孩子個人成長過程,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長們教育的方式總在嚴厲、溺愛、説教中徘徊,無法正確把握平衡。而尼爾森的書一開始便切入主題,什麼是正面管教,就是本着相互尊重,不懲罰、不嬌縱,共同參與制定規則,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家長必須去贏得孩子,這裏的贏得是指得到孩子的信任、理解、尊重與合作。出了問題後,家長怎樣去和孩子溝通,運用什麼樣的言語、肢體動作、行為去了解孩子內心想法,共同找到根源所在,一起制定規則,使孩子們自我轉變意識,糾正錯誤,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父母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總是起着關鍵作用。這本書中多次提到大人們應該轉變思維,運用正面管教工具,帶着友善、關心與尊重這個基本核心思想,才能與孩子建立起合作,產生共鳴去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培養孩子的自信、歸屬感、價值感和責任感。

這本書可以説是教育類的經典之作,雖然短時間之內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書上的方法去實施,但要看到的是,只有家長們做出一點努力去改變,那麼孩子就會呈現不同的進步。現實中,我可以試着用平和的語態與孩子交談,哪怕是從食堂的飯菜説起,而不是一味的追問着“今天的作業多麼?做好了麼?考試考得怎樣啦?”這已經讓她聽了無數遍的問題。我可以試着發火前冷靜處理自己,而不是過後看着孩子熟睡的臉龐時心中升起的陣陣心疼悔意。我也可以試着放下家長的姿態,跟她説聲對不起,給她個擁抱,因為大多情況下,孩子已經原諒了你。我也會試着給孩子更多的空間,下棋、散步、讀書陪伴着她。欣賞過一句話:參與生命,見證成長。這已足夠。

讀《正面管教》有感4

對於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都面臨一個最簡單,但是也最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作業問題。學生總是怨天怨地的大喊,老師作業的嚴酷,還説這homework真的是不可數名詞呀!而老師總是要學生複習,鞏固,預習等等理由給學生鋪天蓋地的作業。於是,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完成作業,也制定了各不相同的規定。

下面就是一個班級對作業的部分規定,不過,要提醒大家,這些規定是學生沒有參與的規定:一次不交,課代表記名,兩次不交,課堂點名批評,一週內所有學科作業不交超過五次,叫家長到校陪讀,觀察孩子的課堂作業表現,第二週再出現這種情況,家教一週。這樣的規定,老師會認為,學生會害怕這些懲罰,而努力完成,認真對待所有學科的作業,可是結果卻令人更加生氣。有些孩子為了不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抄作業,而且抄的很是認真的樣子。他們這是出於恐懼和害怕,而不是證明自己有了對錯的概念。這些孩子為了證明自己還有可取之處,就會弄虛作假。另外一些孩子則捉摸着怎樣打敗老師,只抄一些單項選擇,讓後上交,表示自己做也交了呀,誰能説我沒有交作業呢。很有一些孩子,隨你怎麼要求,我不會,我也不抄,就是不寫,任由你懲罰。在受到懲罰之後,有些孩子心裏就會留下不公平的感覺,他們不會將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懲罰的行為上,而是對懲罰他們的人充滿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受屈辱。我不就是沒交作業嗎,為什麼要請我的家長來陪讀,讓我的家長也跟着受到屈辱。

邏輯後果對孩子的作用可以是尊重性的,鼓勵性的,然而卻經常被誤用或未被充分利用。在運用得當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從中學到有助於他們以尊重和有尊嚴的方式培養責任感和義務感的大量東西。用邏輯後果而不是懲罰作為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的一種方式會更有效,更長效。

作者文章中舉例琳達寫作業喜歡在課桌上敲鉛筆,這會干擾到其他孩子。老師讓他選擇是停止敲鉛筆,還是交出鉛筆等別人寫好作業後她再寫。讓孩子選擇是停止不良行為還是體驗邏輯後果,是一個好方法。給孩子一個選擇,並且私下裏把後果告訴孩子,並不是有效運用邏輯後果的唯一指導原則。倘若如此,讓孩子選擇是停止不良行為還是挨一頓打似乎也很合理了。吃苦頭不是邏輯後果需要的條件。因為邏輯後果的目的是為了停止不良行為並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為了報復而給孩子造成痛苦。所以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轉變成有貢獻的行為,對於鼓勵孩子停止或大大減少不良行為很有效。

不論孩子錯誤的目的是什麼,邏輯後果都有可能完全不適合。或許是我們給孩子佈置的作業毫無意義,或許是老師根本就沒有讓孩子參與制定作業計劃,並且沒有讓學生感到寫作業的重要性,這個作業對自己的學生有多麼的需要,或許是老師應該和學生一起討論應該做怎樣的作業,怎麼去做,為什麼需要做。沒有什麼事情比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贏得他們的合作了。所以,我們可以定期召開班會,所有的班級事務都由學生自己參與討論,所有的班級規則都有學生參與制定,這些會帶給學生民主,帶給學生尊重,讓學生感受在在這個集體中的存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從這裏我們也會反思,我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對孩子的發展有多少引領的作用?對學生的未來有多少影響?

讀書吧,一本值得閲讀的書,帶給我們太多的反思,也許這些反思,會促我們循序成長!

讀《正面管教》有感5

《正面管教》內容概要: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認為只要在日常教育中,我們以心平氣和的心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事,從孩子的角度換位進行思考,我們的教室一定會充滿愛與歡樂,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當然,不管什麼樣的方法最需要的是我們要有正確的兒童觀。尊重、理解、關愛孩子的成長,贏得孩子,而不是要操縱孩子。這是最近經常聽到的關於正面管教的觀點,學校的師訓處也常常會推送一些正面管教的內容來分享。貌似通過採用正面管教方式可以更好的教育學生,更好的和學生相處。恰巧上課時候的紀律問題,對問題學生的處理是我最薄弱的環節,對於吵鬧的班級和學生我甚至懼怕上他們的課。有時想要讓他們更加的聽話,就擺出老師的姿態,我常常會像潑婦似的大聲怒罵,這樣的方式也只能使他們安靜一會兒。

這本書適時的給我們提供瞭如何不對孩子懲罰(如打罵等),而是從正面管教出發的極好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雖然有些深奧,但是如果細細看的話,收穫肯定是相當大的!既然我們身為父母,就應該嘗試裏面的任何一種方法,不要讓我們做父母的情緒無形中影響着成長中的孩子。書中極度倡導對待孩子要“和善和堅定”,我認為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和善堅定是正面管教孩子的基石。只有在和善和堅定的氛圍裏孩子才能更好的發展和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同時也有利於親子關係更加親密融洽。我們對孩子實施的教育方式絕大都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言詞厲色或予以懲罰,但結果往往是家長又心疼又氣憤,此時我們常常疑惑究竟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究竟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何嘗不需要成長和提高呢?為了孩子,多讀讀這本書吧,它會告訴你如何讓孩子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如何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也會告訴你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親……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與變化,父母其實可以更淡定些,青春期只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發育過程,既然是正常,就無法避免;既然是過程,就會過去。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在尋找存在感,價值感,認同感,找到了就是個性化的完成,有的人的青春期可能十來歲開始,有的人沒準四十多歲才開始,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完成個性化,找不到自己。在尋找自己的路途上,孩子們會以各種方式掙脱父母的束縛,控制,試探自己的能力,甚至與父母奪權,爭鬥,衝突。

特別喜歡正面管教的理念中,把青春期的孩子叫做駕駛員,父母叫做副駕駛,這個説法很形象,孩子終究是自己人生的掌控者,駕駛着自己的人生飛機,飛向更遙遠更廣闊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父母給予愛、關注、指導,需要父母聆聽、鼓勵、贊同,不需要的是父母的代替,包辦。

現在我對“和善與堅定”的理解更深一層了,我認為“和善”是説一個人如同和煦的`春風給他人的心田帶來温暖與舒適,能夠理解和接納對方,能夠有“在錯誤中學習”的豁達,能夠有“靜等花開”的耐心;“堅定”是説一個人如同深沉的大山給他人可靠的支持和幫助,是執着於愛的教育,相信每個人都會成長,是能夠有改變自己的勇氣,相信自己有無窮的正能量。我之所以用“他人”而不是用“家人”是因為我覺得“和善與堅定”不僅可以用於家庭教育中,還可以用於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正面管教的家長課堂不僅讓家長學會養育孩子,同時可以讓家長獲得成長。是的,不僅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反思過去,不僅我們教育方式有許多不妥之處,而且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方式也存在問題,所以,學習正面管教,是學習怎麼成長和怎麼幫助孩子成長,這是我喜歡和願意做的事。

讀《正面管教》有感6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和孩子交流甚少,不理解孩子的想法,與孩子關係緊張,兩人漸行漸遠,這都是我與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常態,直到我參加了知遇家庭教育成長小組,才讓這一切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習《正面管教》有感。

人與人之間總會有一定的隔閡,剛開始,我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是漸漸地通過學習,我開始反省自己,發現自己原先的想法和做法上存在的問題,把思路轉向如何解決問題。這需要態度和技巧上的一些調整,調整雖小,卻能帶來巨大的變化。當你習慣於某種思考方式和行為時,即使是小的轉變也可能很困難。一旦轉變之後,你可能會驚奇:當你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會跟着改變。書中如是説:你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們會比大人更善於解決問題。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謝我的老師——《正面管教》和知遇姐姐,讀後感《學習《正面管教》有感》。

都説"最好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是與她(他)做朋友",通過學習,只有真正和善而堅定地尊重、瞭解孩子的心聲,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瞭解孩子的世界。孩子是我們生養的沒錯,但是他們同樣也是獨立的個體,是獨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我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盡心盡力地教育好她,選擇適時的時候放手,不成為孩子的障礙。可是敢問天下所有的父母,又有幾人能做到這點?

通過學習,我發現原來我眼中叛逆的"小屁孩"其實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非常有上進心的孩子。人只有努力了才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等着有了希望才去努力。我正在努力着,把自己修煉成為一個更理性、更温和的媽媽……

龍應台説:"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賞又悲傷,追回擁抱不敢聲張的人。"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一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時愛得太用力,有時讓孩子感到壓抑、緊張和喘不過氣,但是親愛的孩子啊,請永遠不要質疑父母對你的愛,當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時,記得投向父母的懷抱,他們總是會説:"孩子,你慢慢來,我們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後盾。"

讀《正面管教》有感7

《教室裏的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林,這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書。書中的着眼點在於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係。將不懲罰、不驕縱的正面管教方法運用於教室中。書中主要介紹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書中用了非常多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書中還列舉了很多阻礙溝通的語言,同時還告訴我們改善溝通的話,讓我明白了怎麼樣才能改善溝通。

瞭解學生是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瞭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這也是老師的本職。當然,在這過程中,開口一個大道理,閉口一個小道理,學生會很厭煩,他們喜歡和你談弟弟、妹妹、親戚、朋友,愛玩什麼及看哪些卡通片等。只要用心、細心,在這些閒聊中,你會發現教育的契機。

情感是維繫教師與學生關係的紐帶,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傳遞給我們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賞者的眼光對待學生,這在教育上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應。學生取得好成績時,送去讚賞的笑容;受到挫折時,投以鼓勵的目光;後進的學生需要更多的是尊重的眼神……教師的“顧盼生輝”飽含着一種強大的師愛,它讓學感受到欣賞、尊重,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師生間的心靈溝通在這一刻完成了,師生間的親近在這一刻定格了。就像書中講到的一個叫傑森的五年級孩子,在課堂上如何的搗蛋,傑森的老師在開始也試到這些懲罰,留下抄幾遍課文,請他站起,送校長辦公室,而結果是傑森只會做鬼臉。之後老師運用鼓勵,給予尊重和友善的態度,在傑森每取得了一點小小的進步,哪怕是今天的課堂只是比前兩天少了幾聲亂叫,老師都會鼓勵並回以微笑,終於讓這個孩子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越來越愉快地相處。我想只要在日常教育中,我們以心平氣和的心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事,從孩子的角度換位進行思考,我們的教室一定會充滿愛與歡樂,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健康成長。

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時間”,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作為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 只要你的學生向你傾訴,你一定要專心傾聽。不管面對一個怎麼衝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的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衝動的學生在自由的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被引起老師重視和理解,於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勵。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任何問題都有了良好的開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説過一句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隨着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你的工作方法的改進,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不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正面管教》這本書,還有很多理論和例子,啟發我們在教育上着重細節、採取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這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沒有規定的未來,對於孩子來説,人生路還沒有真正開始,那就讓我們經歷過風雨的老師、家長們用愛引領他們自己去感受人生。“改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以後在工作中我會經常拿出來拜讀,先改變觀念,再付諸行動,改變從一言一行開始,才可能真正改變對學生的教育方法。

讀《正面管教》有感8

教室裏的管教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學會的內容,更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室裏出現的一切事情,並且用尊重的態度處理。

當我們與學生髮生衝突時,似乎大腦就會啟動“爬行動物腦”來解決衝突,就會與學生髮生爭奪權力和報復的惡性循環中,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通知“理性大腦”的光臨,這就需要我們“積極的暫停”,這種積極的暫停會讓我們學會尊重,迴歸到解決問題的大路上。

那麼,這種積極的暫停在《正面管教》中,尋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默不作聲,這種無言的表達做起來真的太容易了。

一、看小説

看到“看小説”三個字,我們似乎覺得有點可笑,上課呢,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情?難道就任由學生吵鬧,還能靜靜地看小説嗎?那就首先看看這樣做有沒有道理,願不願意嘗試咯。首先我們需要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老師的任務主要是教,學生的任務主要是學。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無法讓老師做好工作。所以當學生干擾的讓老師無法教時,老師就不再作聲,只會認真的看自己的小説,只有等學生都準備做好自己的工作時,老師就會高興地上課。

當教室裏亂作一團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大發雷霆”,甚至要努力找到一兩個典型,當場懲罰他們,羞辱他們,或許覺得這樣做,老師才會找到尊嚴。其實,我們可以試一試這個做法,當學生吵鬧時,我們一句話也不説,就打開小説,靜靜的閲讀。這時的學生也許會更加吵鬧,問題更加棘手,那只是學生的“試探期”,往往搗亂得更厲害,然而,用不了多久,學生就會安靜下來,並且讓老師知道他們準備好好學習了。所以,以後只要學生看到這個默不作聲的提示,就會立即安靜下來。

二、離開教室

《正面管教》中,作者舉例拉斯木森老師得到校長的允許,可以在學生們擾亂課堂時離開教室。他首先向學生們解釋,當學生不好好上課的時候,他就會離開教室。當他們準備好上課時,就可以到教師休息室去找他。當天學生們在課堂上就吵翻了天,根本聽不見他的聲音,除非他加大嗓門,於是他默不作聲端起咖啡離開了教室。儘管拉斯木森老師在休息室如坐鍼氈,不知道是否有效,但是最終還是有一位學生來到休息室,告訴拉斯木森老師,他們已經準備好上課了,請老師回去,以後的幾天,孩子們在課堂上與拉斯木森的合作是如此的凌老師驚訝不已。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學校發生的一件事情:六年級一個班級科任老師都反映紀律有點差,所以A老師每次上課都有點發憷,總是説把嗓子都吵啞了,學生還是不聽。但是A老師的確是個用心備課,對學生盡心盡力的好老師,所以每次上課回來,A老師都是氣呼呼的,總是説:一片好心,學生不領情。有一天,我們正在辦公室備課批改作業,突然A老師走進了辦公室,我隨口問道:“下課了?”“沒有!”A老師的語氣有點不對。A老師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聲不動,發呆的樣子。沒有再多問,繼續幹着自己的工作。大約過去十幾分鐘左右,“報告!”聽起來是兩個女生。進來之後,直接走到了A老師的身邊:“老師,給我們上課去吧,我們再也不大吵了,我們再也不搗亂了,我們一定好好學英語。”聽到這裏,我也似乎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A老師,回教室吧,看着兩個孩子多可愛,相信他們會做的越來越好,給他們一次機會。”我給A老師一個台階,A老師和兩位女同學一起回了教室。後來,A老師告訴我,從那次生氣離開教室,學生的課堂紀律好多了,甚至以後只要A老師一有離開教室的跡象,學生立馬就會靜下來,坐的很是端正。

有時候,這種默不作聲的離開,也許要比聲嘶力竭的批評更會起作用。

三、走進學生

誰都喜歡課堂紀律好的班級,但是學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又是一個好動的年齡,怎麼就會在課堂上45分鐘一動不動呢?十幾歲的年齡注意力就是十幾分鐘的時間,所以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都應該明白這一點。除了我們要認真備好課,備精課外,我們要些課堂的組織,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等等。

也許由於嗓子的原因吧,我不喜歡在課堂上大聲的批評學生,因為只要着急,一出聲,嗓子就會啞,於是練就了課堂上默不作聲的管理學生的方法,你別説,還真湊效。在精講的時候,不習慣於一直站在講台上,除非必須要板書時,就會邊講邊在教室裏走動,一旦發現有開小差的學生,或者打瞌睡的學生,就會走進輕輕的拍拍肩膀,然後給個要注意聽的眼神,再給個微笑,學生就會心領神會的認真聽起來。還有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問題時,學生在討論中難免會“跑偏”,於是我就會走進他們小組,輕輕拍拍小組長,示意他們趕快要言歸正傳了。現在的英語課堂,不管是老師在精講,還是討論中,一旦發現學生中有小問題,就會走進學生,這樣的課堂管理習慣,學生已經很心領神會,所以只要我一有這樣的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足以提醒學生回到正題中來。

我很享受這樣的默契,我也很能理解學生課堂中的小動作,總會以尊重的態度,無聲的告訴學生老師真的愛你們,老師真的想讓你們在課堂上學到點什麼。

四、情緒的撤出

積極的暫停,或者是冷靜期的目的都是要當事人從當時的情形中撤出來,等到情緒上的衝突平息下來,而不是進入權力之爭或報復循環,然後才能夠理智地解決問題。

在學校,當我們聽公開課時,總能觀察到有些優秀老師在公開課上睿智的課堂管理。記得有一次聽生物課,老師講心臟那一部分,老師製作了精緻的課件,並且拿了心臟結構的實物教具。學生那是一個興奮,尤其是老師讓學生想着自己的小心臟,然後説出心房心室的血液循環,學生這一下炸開了鍋。那時,我就在想,老師該用什麼方法讓學生靜下來呀,是敲桌子,還是大聲的喊,結果卻出乎意料,老師什麼也沒有做,只是站在講台上,眼睛看着後面的黑板,一生不動。開始學生並沒有注意到,可是沒有幾秒鐘,學生就慢慢的停止了自己的行為,課堂驚了下來。我很崇拜這位老師,於是下課後就把自己的困惑將給生物老師聽,老師説,以前自己要麼敲桌子,要麼氣急敗壞的大喊,最後不但沒有起作用,還讓學生感覺老師多麼沒有素質。於是老師就告訴學生,以後再在課堂上學生有“太活躍”情況,就看後面的黑板,如果學生沒有感覺,老師就會一直默不作聲下去,直到學生領會。現在學生已經完全明白了老師的暗示,只要老師一默不作聲看後面的黑板,學生就會立馬平靜下來,教室裏就會鴉雀無聲。

情緒的撤出並不意味着愛心的撤離。它意味着從造成衝突的情形中撤出來。任何一種形式的撤出,都應該緊隨鼓勵、訓練、將孩子的行為轉向積極方面以及在冷靜期之後的解決問題。

默不作聲,無言的愛!需要我們老師的智慧,那就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閲讀温暖我們,讓我們在書中尋找我們成長的方向。《正面管教》給了我們太多有效的,可操作的正面管教的方法,親愛的老師們,家長們,快快拿來看一看吧,你一定會喜歡上的!

讀《正面管教》有感9

每一位教師從內心都想得到學生的尊重,得到學生的認可,得到學生的喜歡。每一位教師都想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感受到的是和諧,是美好,是感動。所以每每學校要評選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我們都為自己捏一把汗,我得票數是不是最高呢?最高的那位老師就會美在心裏,樂在臉上,可是票數少的老師都是那麼的垂頭喪氣,我可是對學生也很好呀,什麼事情都為她們着想,什麼事情替他們辦,怎麼就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呢?

那麼我們就需要反思我們的行為,我們自認為對學生好的行為,學生真正感到好了嗎?我們與學生的溝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了嗎?我們要求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時,我們尊重學生了嗎?我們是以尊重換得尊重了嗎?我們是以心靈換的心靈了嗎?

一、瞭解事實,不假定,相信學生能解決,就是尊重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經常會遇到教室裏發生這樣的事情,飯後學生要上自習寫作業,教師走進教室要輔導,可是教室裏亂哄哄的,好像大家都在寫作業,又好像大家都沒有在學習,找不到説在説話,找不到典型,批評都找不準到底是誰,於是就在教室裏大喊:“能不能別説話呀。”話音剛落,靜下來幾秒鐘,又恢復原狀,就這樣的情況一直每天都繼續着,班主任束手無策,學生怎麼這麼愛説話呀。讓我們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方式,把這種現象拿到班會課上,用頭腦風暴的形式,採用尊重的態度,讓學生解決問題,相信最終學生一定會還給老師一份驚喜,一切都變的那麼靜悄悄,不是嗎?

這就是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教師總喜歡在不詢問的情況下,就假定學生不行,就假定學生的想法與感受,假定學生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甚至假定學生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樣的假定就讓我們失去了瞭解學生的機會,還可能因為在不經意間傷害學生的感情而損害彼此的關係。我們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相信學生可以解決問題,鼓勵召開班會,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能力如此之大,真的令我們歎服。

想想看,當這樣的問題我們就認為學生不會解決,只能靠老師的懲罰或者批評解決,那麼這些毫無表情的批評會引發學生的厭惡,導致學生與老師直接的對立。這樣雖然我們老師很努力的維持教室裏的紀律,很認真的輔導學生的作業,但是卻得不到學生的認可,這樣師生的關係就會越來越遠。

二、是鼓勵,不是替做,給學生機會,就是尊重

記得是去年一二九歌詠比賽時發生的事情。根據學校的安排,為了讓各位比賽的質量上一個台階,所以學校給每班都派了一名科任教師幫助班主任老師排隊和整隊型,如何唱,如何詠,還要加些什麼樣的動作等問題。八年級有一個班,班主任老師是一位和和藹的男班主任,派去的老師時有多年班主任經驗的女班主任,現任他們的數學老師。本來他們的歌詠比賽安排都是學生們共同商量的,大家的熱情非常的高,什麼時候領唱,什麼時候齊唱,什麼時候男女對唱,是一個人詠,還是男女兩人一起詠,而班主任老師呢,看學生積極性高,也就是為學生做做顧問。可這一數學老師已加入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一數學老師總認為自己有經驗,於是否定了學生的想法,這不行,那需要變,一下子把學生的精氣神全打趴下了,學生一點都不配合,本來好好的,最後得的名次非常不好,學生那是一個傷心,不滿呀。而數學老師呢,到處説:“這班裏的學生素質就是差,給他們設計的多好呀,就是不配合,真是的。”

我們總認為替學生做事情,而不是讓他們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時,我們也許會認為我們是在關愛學生,是在幫助學生。我們人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學生為什麼就是不領情呢。想想看,比賽完,我們又會給學生説教,解釋所發生的一切,發生的原因,以及我們的感受,因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這更會激起學生的反感。學生要的不是替他們做什麼,而是鼓勵,給學生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做好,這就是尊重。學生要的不是替做,而是對他們觀點的認可,對他們觀點的感興趣。《教室裏的正面管教》説:“如果你給學生們提供運用他們自己的智慧的機會,他們往往會得出與成年人向他們説教但似乎被他們忽視的結論完全相同的結論。這種探索會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內在而非外在的控制點。”

三、談心是交流,不是説教,你一言我一語就是尊重

《教室裏的正面管教》把這種帶有尊重賦予力量的溝通成為“網球比賽”。想想進行或者觀看一場精彩的網球比賽是什麼樣子。來回對打若干次的球令人非常興奮,這不僅僅是網球,乒乓球一樣的道理,最好看的就是雙方隊員打的回合多,越多,大家越激動,吶喊聲就越大。再想想,如果打球時,發球過去,對方接不住,打不回來,比賽還有什麼樂趣?我們打羽毛球一樣,打過去,對方接不住,再打,再接不住,不一會就覺得打的一點意思也沒有,關鍵是,根本起不到鍛鍊身體的作用呀。

那麼我們與學生的交談也是一樣的。我們老師都會發這樣的牢騷:給某某同學做過多少次思想工作了,嘴皮子就磨爛了,就是一點也不見效,一點都不長心,一天都不好。一次精彩的交談就像一場網球比賽,對話會有來有往,兩個人輪流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老師把學生叫到教室外面,或者辦公室,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引古用今,説父母,講同學,總認為總會有一句話學生會幾道心裏,對學生會有激勵,可是誰知道,學生竟然沒有記住一個詞,甚至只要老師叫同學談話,學生就會緊張,就認為一定有要勞累耳朵聽老師的説教了,所以這樣的溝通,這樣的談話,不但沒有作用,甚至還會有負面作用。

想象一下,讓一個學生在放學後和你談談他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就是進行網球比賽式對話,那該有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效果呀。或者週末回家,我們和學生一起騎着自行車,你一言我一語的交談着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那該是多麼的温馨,多麼的温暖人心,這樣的交流真的會令學生終生難忘呀,又怎麼不會讓學生愛上老師,師生關係又怎麼能不融洽呢?

通過尊重學生的感受和想法來表達對他們的尊重;通過了解事實,不假定,合適學生對以問題的理解,探尋他們對於如何解決問題的看法來表現對他們的尊重;通過你一樣我一語的網球比賽式的溝通來表現對他們的尊重。在良好的溝通中,我們會有大量的傾聽、尊重、好奇心和賦予力量。

相信,只要我們老師善於學習,善於閲讀,在閲讀中思考自己的行為,在閲讀中反思自己處理學生的方式,在閲讀中改變自己,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一定會享受每一節課,每一分鐘與學生的相處,相信未來一定是美好的,相信教育的春天會處處在!

讀《正面管教》有感10

近期讀了《正面管教》這本書,對自己的衝擊很大,覺得這本書對既是家長又是老師的我有很大的幫助。

在 《正面管教》一書中,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的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書中的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讓我們老師在與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提供了有效的一些的方法,文中列出了比較實用的正面管教工具:

1、注意把握時機。要等到非衝突的時間,等到你能夠給予鼓勵,並且孩子也願意接受鼓勵的時候。

2、從衝突中退出來。

3、和孩子約好,等你們雙方都冷靜下來並感覺好起來以後,大家再碰頭。

4、以優點而不是缺點為基礎,認可並鼓勵孩子好的一面,其百分比就會提高。

5、傾聽,記住,當孩子們覺得受到了傾聽之後,他們才會傾聽你。

6、關注並認可孩子的進步,而不是完美。

7、轉移不良行為。尋找不良行為中顯露出來的天賦或能力,引導孩子把這些天賦和能力轉向建設性,有貢獻的地方。

8、支持孩子們為錯誤行為作出彌補。

9、給予鼓勵,而非讚揚。

10、避免批評,要問孩子:你打算怎麼改進?你應該做些什麼來實現你的目標?

11、在你決定你要怎麼做之前,先要讓孩子知道。

12、讓孩子參與制定他們的日常慣例表。

13、教給孩子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大好時機我個人也從中獲得以下兩點啟示:

一、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正面!既不是俯面,也不是仰面。俯面,是上對下;仰面,是下對上;正面,是面對面。管教,需要一種地位平等的原則。如果一位教師無論形式上做得多漂亮,俯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我正確你錯誤的教,或者仰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圍着孩子利益轉的教,適當鼓勵孩子有自信,這是對的,但是不能過度。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把他推向萬丈深淵。所以“正面管教講述的是一種既不俯視導致強行灌輸,也不仰視導致嬌縱的管教孩子的認識方法。”

二、正面教育,正面什麼?讓孩子正面自己!不是盯着他人,而是正視自己的願望。因“不如”而羨慕,不是一種壞的心理狀態。因“不如”而要嘴上踩兩下,就變成了嫉妒,開始發酵。因“不如”而要行為上給別人下絆子,便發展成了恨。統稱羨慕嫉妒恨。羨慕完全可以發展為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一旦上升到嫉妒和恨,就會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培養孩子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真心祝賀別人的成功,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是正面教育的宗旨,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在進行正面教育時,尊重是前提,師生間有了彼此的尊重,才能談得上平等的對話。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也才能讓教育從“心”開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我想如果我們能堅持“堅定與和善”並行,感謝孩子讓我們學會包容、關愛;感謝孩子給予我們深重的使命感,在以後的教學和課堂管理中也積極地應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讓師生關係更加和諧,學生心理更加健康!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引知識泉澆其心骨、點智慧火亮其旅程、豎靈魂峯壯其行色”才能體現教育行業的價值。教書不易,育人更不易,且行且思索!

讀《正面管教》有感11

在學校的推薦下,有幸拜讀了《正面管教》這本書,讀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在面對兒女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時,作為母親的我處理這些“狀況”比以前冷靜了許多,不再那麼衝動。

《正面管教》一書由美國簡·尼爾森所著,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為基礎,系統而詳細地闡釋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培養孩子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書中反覆提及的一個關鍵點。和善能夠抵消過於堅定造成的反叛、抗拒、挫傷,堅定能夠抵擋過於和善造成的驕縱、操縱、寵溺。

讀了《正面管教》之後,我開始嘗試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這一點也是正面管教一個比較重要的工具和核心概念,很多正面管教工具都是在這個工具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比如自己做出選擇,那麼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他有自己的自主權選擇權,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對自己的決定去負起責任。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感。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學生慢慢的開始喜歡上音樂課。

給予鼓勵,鼓勵方式就是擁抱。家庭中在孩子小一點的時候,還會多一點擁抱孩子,一旦孩子大了,特別是到了青春期了,擁抱少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肯定。我們要學會去鼓勵孩子,要不斷地在生活中鼓勵他們,去滋養我們孩子,滋養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針對困擾着大家的眾多問題,作者理論聯繫實際的分析既淺顯易懂又非常透徹、深刻,可謂觸及靈魂。它讓我真正懂得了為什麼過去的很多做法、想法是錯誤的;更讓我清楚地知道了,我今後應該怎樣做,才會對孩子、對自己更好。

讀《正面管教》有感12

歌德曾經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

的確,書就像指向標,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源於女兒班主任老師和我溝通孩子學習習慣的事情,老師便推薦這本書給我閲讀。《正面管教》由美國簡。尼爾森編著。它讓數百萬孩子、父母和老師受益終生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已成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即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父母要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合作以及責任感,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中還列舉了大量的家長管教孩子的例子,使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兩個孩子的管教方式。作為父母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孩子多次犯同樣的錯誤而生氣、發火。然後給予更多的説教、苛責、呵斥,而不是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體驗後果。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正面管教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來做。

第一、父母的行動大於説教。

父母首先得弄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應該做的事情又該怎麼去做?而不是絮絮叨叨地説一通。也就是,“説1000遍還不如做一遍”的道理。其實嘮叨、催促、是非常無力感的,往往消耗家長自身的耐性。父母要用正確得當的行為去影響孩子,並長期堅持不懈。

第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書中提到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活動中來,並同父母一起制定家庭事務的規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這可以讓孩子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問題,並執行規則、以及解決問題,以此激發孩子參與其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後果。

德雷克斯説:“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鼓勵,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認可他們的,然後再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宿感和價值感。

第三、和善而堅定

和善就是要父母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且體會到父母是接受他們的感受。堅定的意義在於父母對原則、規則的堅持。

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應該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管教孩子,並且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的親子關係。我要去踐行《正面管教》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更自信環境中健康成長。

讀《正面管教》有感13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美]簡·尼爾森著的《正面管教》,對我的班級管理工作幫了不少忙,加上前幾天學校發放《班主任》中的《“贏了”學生,“輸了”教育》中也提到了《正面管教》一書,由此我決定寫些東西來梳理一下這本書對我的改變。

記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樣説: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拿着手術刀,誠懇地告訴我的病人:“我非常願意幫助您,儘管我沒到什麼技術,但是我充滿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您是這位病人,您一定神色大變,從手術枱上跳下來就逃走了。其實做教師,包括做媽媽也是這樣,我們不僅有愛,更要懂得愛的技巧來正面地愛我們的孩子們,不過它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它令人信服地講解了家長和老師為什麼“必須這麼做”的深層藴涵。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孩子(也包括我們自己)的錯誤行為背後的信息,該怎樣採取最有效的應對方法,理解得越深刻,就會做得越自然,越“本能”,越徹底。這也在告訴我在班級管理中要找到支點。阿基米德曾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我想這個支點也可以撬動班級裏問題學生的壞習慣。

多少年來,我也在苦心尋找這個支點,終於在《正面管教》中我找到了,他就是健康的自尊,它是孩子培養出“我能行”的信息的基礎,若孩子們總是由別人告訴他們去做什麼,而沒有自己受尊重地參與解決問題的體驗,從而聯繫父母希望他們擁有的技能時,他們就無法發展那些有助於感到自己能行的技能。當我們能以尊重和尊嚴對待孩子,並教給孩子為了形成好品格而應該掌握的有價值的人生技能時,他們就會在世界上傳播和平,這也正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的和諧不謀而合。

作為班主任,我個人的感覺是不僅要傳授孩子們知識,更重要是要給孩子們健康的自尊,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每個班裏都會有一些小魔頭,他們身上的一些不良行為,經常會讓我們捶胸頓足,他們其中也不乏有故意和我們作對,捉弄我們的孩子,但退一萬步講,他們是孩子,我們為什麼要和他們計較、較真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在不傷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幫助他們與不良行為作鬥爭,而不是和不良行為來一起打敗我們的孩子們,有事一些簡單粗暴的行為可能會起一時作用,但從長遠的影響來看,卻沒能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改掉不良行為。

最後,教育不僅需要愛心,更需要機智!

讀《正面管教》有感14

《正面管教》看完了,看的時候覺得有道理,但總是覺得實際操作難。而且也有疑慮:每個作者把成功的案例寫得那麼多,難道他們是神仙,一點問題都沒有嗎?這本書的作者是個誠實而可愛的人,到後一章,她提到她不能用家庭會議改變孩子的態度的時候,已經是孩子們都大了,她到處宣傳正面管教理論成功的時候,她沮喪、置疑她自己,甚至要把書扔到窗户外面去。

剛剛看的時候,我想試試,想在家裏建立一個家庭會議的制度。想地點的時候就有點發憷。客廳應該是首選。但客廳裏的人都是臉朝着電視的。不讓看電視吧,他們一次聽我的,第二次不見得。時間只能每週一次,週六晚上剛吃完飯,正電視節目還沒有來。我瞅準時間,準備提出的時候,孩子的朋友電話來了,講了幾句,説“我出去一下”。就整晚不見人影。

後來我改變時間,在孩子剛做完作業,飯還要一陣子的時候15分鐘的間隙,地點選擇在書房。剛開口説:“我們家每週抽時間一起談談好嗎?”孩子就説:“我很好,沒啥好聊的”。孩子爸也覺得無聊跟着一起出房間了。總之失敗了。

“善而堅定的態度”的度的把握也較難,善呢,就容易讓孩子看到有機可乘,堅定的態度很容易變成納粹。另外例子裏面的家庭都不止一個孩子,而且爺爺奶奶都不生活在一起,對中國獨生子女、三代同堂的情況的處理可能更難一些。不過她一直強調:所有的態度要秉持一點:我無條件愛你們,我的孩子。父母老師的表情會告訴孩子真相。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面部表情猙獰,肌肉痙攣是表達不出愛的。她提出的一個解決問題的小建議—冷靜下來再處理非常有效。但對父母來説需要“忍出內傷。雖然孩子爸爸沒有看這本書,但他最近的行事風格很像這一點。

上週,他檢查孩子寒假作業,發現有錯的地方,吃中飯的時候,他就問孩子:“晚上不出去玩吧?”(商量、建議,語氣友善)

孩子答:“暫時不出去。”(留條後路)

他説:“如果晚上不出去,我就給你講講數學作業錯的地方。”(提出方案,但仍然是建議)

孩子答:“嗯—好吧”(有點不情願,但因為前面鋪墊,沒話説)

晚上——

關掉電視機,他説:“現在開始講題好嗎?”(和善語氣)

孩子悶悶地答,放下手機遊戲,跟進書房。因為心中不願意,孩子根本不正眼看作業,就那麼斜着眼聽着,看着真讓人想發火。我本來也跟着進去,後來就出來看電子書了。但他不管孩子表情,還是跟他講,邊問:“你這步是怎麼想的呢……就是這步驟用錯了公式。”(善而堅定)

大概20分鐘後,他結束了講解,然後説:“你們現在高中的題目很難呀,我今天為了給你改這幾頁題,做了一下午。”(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但是,你目前的分數跟你的智力差距太大了,80分以上應該是沒問題的。”(告訴孩子他的感受)

“我覺得你分數低是因為你沒有用草稿紙,步驟沒有一步步寫下來,所以有一點小錯誤,就導致結果不對。如果寫下來,錯誤就容易發現。”(引導孩子關注解決問題)

但孩子不領情,覺得晚上時間被佔用,還是斜着眼。

他説:“我們能不能再做一道題,鞏固一下?”他的聲音也漸漸有點透出不耐煩。(忍耐)

孩子開始覺得委屈:“剛不是説講題嗎?怎麼現在要做題呢?”

我擔心他們吵起來,就使眼色讓他出來到客廳。(冷靜下來再處理)

他想了一下,決定去沖涼。(冷處理)

衝完涼,已經冷靜下來。再次進入孩子房間,説:“那道題做出來沒有?我們一起看看吧”(善而堅定)

終於孩子沒有反抗,一起做完了題。最後孩子心情也好起來。

這一次案例的效果很好,但持續性不好。因為有時候孩子爸還是會忍不住發脾氣。孩子也還會賭氣。但經過寒假的連續晚上講作業,孩子似乎放下面具,跟我們親近很多。昨晚,我看到孩子用QQ給朋友發一條信息:“我爸晚上要我做作業,我不去了。”

我總結一下:父母付出時間(看作業,講題),孩子還是會覺察到的。我們總是以忙、累為藉口,讓孩子孤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讀《正面管教》有感15

最近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説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到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帶着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瞭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着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

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於“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

這位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常常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讚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瞭解到同一句讚揚鼓勵的話對於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讚揚和鼓勵。

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經後的工作中學習更正確、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pj47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