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第一篇: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決定為《追風箏的人》寫一篇書評前,我在豆瓣網上讀了大量書評,看到了大多數書評都在讚譽哈桑的單純、忠誠、純良和正直,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或許,許多人會感動於小説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麼忠誠的愛。

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讚譽。

因為,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旋的一個詞彙——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願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才有愛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會要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確愛自己。

當阿米爾——抑或作者——在懷念“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其實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爾少年時的確有這樣的渴望,他和哈桑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後還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後的唯一倖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後的倖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後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為他最大的願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為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為了捍衞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雞姦,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

於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

阿米爾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膽量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確在想:

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

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衞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説,這是他乾的。

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是在做阿米爾的炮灰。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槍殺。

做阿米爾的炮灰,這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願為他去死”。

或許,喜愛《追風箏的人》的一些讀者會對我這種分析感到憤怒,覺得我並不理解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感,但通過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言語,我們會看到,導致這種奉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懼,讀後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他為什麼甘願去做炮灰?

當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後,阿米爾去了喀布爾,從已成為塔利班官員的阿塞夫的手中將索拉博帶回了巴基斯坦,而代價是險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彈弓將阿塞夫打成獨眼龍的話。

在巴基斯坦,阿米爾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國。索拉博一開始沒答應,並説出了他的擔憂:“要是你厭倦我怎麼辦?要是你妻子不喜歡我怎麼辦?”除了阿米爾,幼小的索拉博已沒有其他親人,這時,他作為一個孩子產生這樣的擔憂不難理解。

不過,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親説出他的心聲。原來,哈桑之所以做炮灰,為了阿米爾的一個藍風箏而被凌辱,為了阿米爾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槍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擔心阿米爾會厭倦自己,會不喜歡自己。

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後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於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説的第一個詞彙是“媽媽”,而哈桑説出的第一個詞彙卻是“阿米爾”。這個細節的直觀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象徵性的理解則是,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哈桑不例外,阿米爾也不例外。阿米爾説出的第一個詞彙是“爸爸”,那麼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為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並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願意做阿米爾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

因為,奉獻者的生命重量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後者會發現,除非他給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報,否則他心中總會有歉疚。

或許,虧欠感是我們最不願意有的一種心理,而如何處理虧欠感便成了左右我們人生道路的一個關鍵。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僕人阿里——其實她和阿米爾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長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來的私生子,他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這令他心懷歉疚。為了彌補這種歉疚,他的辦法是用他的財富和力量慷慨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對此,拉辛汗形容説:“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少數人處理歉疚的辦法,儘管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這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辦法是阿米爾的道路——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説“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阿米爾是普什圖族人,很多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族人有歧視)”,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的生命價值,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這種貶低心理是很常見的,我們既可以在文藝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發現這樣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們很少會得到接受他們幫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對恩人的仇恨勝於對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於是一切人均被他們貶低為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辱一切弱者,因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夢見阿塞夫對他説: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脱愧疚感的折磨,這種愧疚感顯示他仍然是一個有良心的人。

第二篇:《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為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第三篇: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這是一顆心,一顆勇敢、執着並善良的心;這是一條路,一條坎坷、艱辛並痛苦的路。心是天地良心,路,是一條通向好人的路。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天地良心這個詞的來處,他本是人們對墨家墨士的稱呼,在那個狼煙四起的時代,他們,就是華人最璀璨的良知,是那個時代公平最後的守護者。然而時代變遷,歷代君王不需要公平;百姓是愚昧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公平;生活的富足慢慢磨滅了人們的血性,於是,這個偉大的思想漸漸堙沒在歲月的洪流,難道真的只有戰爭與災難才能激發出人類最高貴的品質,才能將人類真正與獸類剝離?於是,在書中我們見到了一個戰火紛飛、被苦難與貪婪充斥着的阿富汗,人類久違的種種獸性在這裏復現,不知當人們認知到這早已“遠離”我們的噩夢就在我們身邊時,還會不會有人站出來,不知當這世界再次被野蠻淹沒,還有沒有人作着天地的良心!

那風箏本是兩個人的光榮,卻被一個人佔據着;那苦難本當兩個人去承擔,卻被一個人默默消化着。他將這恥辱慢慢沉澱成人性的光輝,最後,那對友誼的忠誠甚至超越了生死。明知前方是地獄,卻依舊風雨兼程,這就是生活在阿富汗的漢子,這是那個民族的驕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枷鎖,可能是曾經的戀人,錯過了,卻難以忘懷;可能是一個挫折,絆住了,就越陷越深;可能是一個優秀的競爭對手,嫉妒他,卻偏偏無法超越。可能是一次懦弱,一生都無法釋懷。阿米爾是幸運的,當那明晃晃鐵拳一次次撞擊他的胸膛,擊碎他的眉骨,撕裂他的皮肉,扯斷他的肋骨的時候,他終於體會到了他的兄弟少時為他所承受的痛苦,他的枷鎖正被慢慢剝落。當他終於帶着一身的傷痛步出那罪惡的宮殿,他的心卻得到了釋放,他終於自由了。就像綠燈俠中所要闡述的,人或許做不到不能無畏,但是我們要有勇氣!於是他再次成為了好人,他可以不再懼怕,不再懦弱,可以坦然面對種種災難,因為他擁有了勇氣!

作者對阿米爾心靈變化的描寫是如此細膩逼真引人入勝,甚至讓我想起自己童年的玩伴、謊言與愧疚,又或許這就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解剖,當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虛榮、懦弱與以及所有人性上醜陋的一面展現給他人時,他的人格已完成一種昇華,那是一種淡泊,是沒有任何主觀想法的對自己的批判與深深的懺悔,是歷經千般磨難後的豁然開朗,超然物外。放風箏是阿米爾博得父親歡心的唯一工具,也是阿米爾展現自己少年意氣的唯一通道,而偏偏是他的驕傲帶給了他半生良心上的自我譴責。當他終於灰溜溜的偷偷逃走棄兄弟不顧時,已註定他要用血淚去換回自己心靈上的平靜。這裏我們不得不做一次對比,一個所謂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國與一座危城的對比,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今唯利是圖的中國,恐怕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諒解吧,畢竟,他是他,為何要因為他,因為所謂的情誼而讓自己遭受痛苦呢?多麼的冠冕堂皇!而在阿富汗,那個貧困的,被認為瀰漫着危險氣息的阿富汗,作者甚至恥於向他人訴説,以至於最終要用自己的性命與鮮血來洗刷着恥辱!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文化氛圍上的差異。作者贖罪的旅程令我如此震撼,美國這妄自尊大的傢伙給阿富汗帶來的苦難,文明退化成野蠻,兒時迷惑的真相,人性的醜陋與善者的無奈和悲痛(如果讓林黛玉之類生活在如此一個環境下,失戀,或許只是一種奢侈),而給我最大震撼的,當是作者明白種種真相後,終於塑造成的為大人格。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尊貴,之所以能凌駕於萬物至上,並非是因為人類有聰明的大腦,而是因為人類擁有人格——團結,友愛,互助,真誠,善良等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質。而這種偉大的人格,在中國已然珍惜如風毛麟角。

有人發表文章諷刺韓寒在廈門大學發表演講時所説的“這本書現在的著作權歸美國所有,但總有一天,這本書會屬於阿富汗”(大意)荒謬,振振有詞、有理有據的反駁説“作者是美籍的,他書的著作權理當為美國所有···如果這也能算是阿富汗的書的話,那中國早就獲得好幾個諾貝爾獎了”,韓寒沒有對此進行反駁,不是默認自己錯了,而是不屑,韓寒話中的書並非僅僅是這本書的著作權,而是這本書作塑造的那種敢於承認自己一切罪行並傾盡所有去贖罪,為了友誼與親情無視利益得失甚至生命,坦然面對種種困難並用勇氣與愛心將其

征服的一個好人的人格,這人格,總有一天會回到阿富汗人民的身上,就如同那毫不起眼的司機,不論以名利的角度看他是多麼的卑微,但他有血性,敢愛敢恨,是一條真真正正的漢子!反駁韓寒者那醜陋的唯利是圖的小人嘴臉是如此令人作嘔,或許他讀此書後都會覺得阿米爾的行為是愚蠢的,而更為悲哀的,這或許是很多中國人讀完此書後的感想。在我眼中,韓寒正是少數擁有如此美好人格的人之一,他勇敢,自由,感言他人所不敢言。

作者對人格的塑造是成功的,而書中百轉千回的情節無疑也是成功的。主人生性懦弱,不敢於他人交往,於是與自己的僕人,一個一出生第一句話喊出的是主人公名字,並與他同齡的僕人成為了最好的朋友,卻因世人的眼光而不敢也不想承認。當與自己無比崇拜並渴望親近的父親性格不合的主人公終於在歷來被人重視的風箏大賽上獲得冠軍的榮耀,認為可能借此與父親更加親近的時候,他的最忠實的朋友,最聽話的僕人,卻因為了完成並守護他的榮耀而慘遭凌辱,而膽小的主人公卻在暗中注視着這一切,終於沒敢從暗中走出來與朋友共同面對苦難。這是種子,一顆罪惡的種子。而後國家突遭變故,富裕的生活一去不返,主人公隨父親遷入美國,並逐漸成長,在此期間,他送走了自己最最敬愛,視若天神的父親,他遇到了自己的愛妻,。作者對兩人的初見描繪的非常傳神,那種一見傾心的奇妙感覺在作者筆下已然可見,挑逗着讀者的心絃,讓人回憶起自己的美妙的初戀。這是積累,是為罪孽的種子開出善良的花朵的積累。逐漸成長的他在父親與書籍的影響下漸漸成熟,而少時那罪惡的一幕幕卻越加清晰,一夜夜的自責,無數次鞭撻者着自己的良知,終於,在他親愛的拉辛汗的勸導下,他回到了他的家鄉,而等待他的,卻不是鄰里的熱情問候,而是接踵而至的災難與殘忍的、難以置信的真相。種子,已快破土而出。當他終於幾經磨難,並在得知真相後,他面臨着一次抉擇,繼續在這條坎坷、艱辛與痛苦的成為好人的路走下去,獲的尊嚴、勇氣並不就童年對兄弟的虧欠,還是回去,回到他那温馨、安逸並舒適的家,從此拋棄人格,做一個沒有人格的行屍走肉。他的世界瞬間凌亂了,他的僕人、他的最好的朋友,那個人生第一句話是他名字的男人,正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他的父親,那個如同戰神一般的男人竟也背叛過自己的朋友!而他的兄弟竟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為守護主人公的宅院慘遭殺害。(我猜想,他説是否是拉辛汗的兒子?)終於,他決定超越自己的父親,他要彌補因自己的懦弱而給他的最忠實的朋友、最親密的兄弟所造成的傷害,哪怕他早已不在人間,他要像一個人一樣活着,活的有尊嚴,活的令人敬佩。當他終於捱上了那鋼鐵鑄造的、帶給他無限陰影的拳頭時,作為讀者的我,甚至都有一種解脱的感覺——從自己曾經犯下的罪中得到解脱的感覺。罪孽的種子終於破土發芽,迎風開展,搖曳出美麗的善良之花。

讀完這本書,心靈如同經歷了一條漫長的路,隨着主人公將人格昇華,我的心也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做一個善良並勇敢的人吧,貧窮並不是恥辱;做一個誠實高貴的人吧,別人塵埃矇蔽你的本心。

第四篇:《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簡介:

12歲的阿富汗富家爺阿米爾與人哈桑情同足。然而,在一場風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當對哈桑的背叛。阿米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對我而言,我被吸引就是因為以上簡介中的“一個驚天謊言”。説句實話,我並沒有發現那個驚天的謊言有多麼的震撼,但這部小説的純淨,真摯,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以及那曲折的故事情節都深深地打動了我。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之爭。

這是一個讓人傷心的美麗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同父異母的兄弟,喝同一乳汁長大的兩個孩子,卻有着如此不同的對人態度與命運:一個是忠誠善良的“哈桑”僕人,一個是自私懦弱“阿米爾”少爺;一個為了主人真誠相待、死而後已,一個為了得到父愛不斷的欺騙。兩個人曾經有過那麼美好的友誼,但是,不同階級的兩個人是根本不可能真正成為朋友的。毫無疑問哈桑卻終其一生在做這份友誼的殉道者,是一個悲劇,善良的他卻得不到命運之神的一絲眷顧,也許是他已被奴性的思想在作怪,這是何等的不公!他的身世和種族,註定他只能成為阿米爾人生中的,抑或阿富汗亂世中的一把打散的黑灰。他註定是那個為他人追風箏的人,隨着風箏落地永遠地飄逝了,僅留下那句刻骨銘心的話語“為你,千千萬萬遍!”。

本書是以風箏貫穿全文,鬥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而這也是作者唯一與父親相連的紐帶,在作者心中,好想只有贏得了比賽,才能贏得父親的表

揚與讚賞。在我的心中哈桑和阿米爾的果敢正直的父親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一個12歲的兔脣小孩,卻有着為兄弟付出犧牲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怎能讓人驚歎佩服?。

而本人對於阿米爾在內心充滿了鄙視,他太懦弱,太不勇敢,太不懂得抓住機會,太不懂得如何去珍惜……其實我好像自己真的能回到書中,當着阿米爾的面問一句:“哈桑,一個卑微的、兔型嘴卻有着無比純潔真摯的情意的哈扎拉人,在你遇到危險時,不顧一切站出來保護你,對對方説,如果你敢動一動,彈弓會改掉你的花名,不再叫你‘吃耳朵的阿塞夫’,而是叫你‘獨眼龍阿塞夫’;當他為你追那隻你贏得為比賽的藍風箏時,高喊: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切都是為了你!而你卻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默默的躲起來,只因為自己害怕被毆打,被牽連;而你最終因為心裏上的逃避和避免內心的譴責,;對父親説了謊話逼走了哈桑;你情何以堪?”

正如書中所説“人們説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 是的你後悔了,你想到了補償你自己所做的一切:找到哈桑的孩子,將他撫養長大,你在向他重複哈桑為你而做的一切,你在兑現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可是我想問:“你何必當初?”在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欺騙真正對你好的人,要勇敢的站出來和你的朋友一起面對!不要做讓我們將來會後悔的事,特別是對自己的朋友與親人!

書中阿富汗的戰亂,讓我明白了和平的幸福,讓我明白了戰亂給我們帶來的僅僅是傷痛與無助!

與其説,小説是在追風箏,不如説作者是在追回憶,追哈桑,追懺悔,追那與哈桑一起度過的幸福快樂的童年!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第五篇:《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苦難 救贖 希望

——關於《追風箏的人》的思考

第一次看到《追風箏的人》是在亞馬遜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它曾經連續十幾個月位於排行榜第一的寶座,伴隨而來的還有《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世界主流媒體對於本書的一致好評。但在當時我對暢銷小説的認識是像是西德尼希爾頓所做的《假如明天來臨》這種類型的通俗小説,重情節而輕反思。而當我真正讀完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這本《追風箏的人》時,已完全改變了以前的認識,被作者筆下所流露出的悲憫所感動,似乎此刻我就是哈桑,是一位受盡苦難的阿富汗人。

一篇短短兩千字的文章是難以概括這部偉大的小説的,甚至無法就其某一部分進行評述因為作者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有令人潸然淚下的忠貞友誼,有背叛,有死亡,更有救贖,而始終穿插其中的是幾十年來發生在阿富汗人身上的無盡苦難….

《追風箏的人》從大的結構上來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在阿富汗的童年時光,逃離阿富汗及之後在美國的生活和最後的重返阿富汗,而作者行文的一條主線是小説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哈桑的友誼及阿米爾的內疚與自責。主人公的悲劇的種子恐怕從其父輩就已經買下,兒時的玩伴自己的僕人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因為種族與習俗的偏見一個成為了少爺而一個只能充當僕人。但作為父親卻對兩個兒子都報有炙熱的愛,這使阿米爾有種被忽視的感覺。他渴望證明自己。而這機會恰好在追風箏比賽的那天到來,可阿米爾也同樣在這天犯下了錯誤在自己心中種下了自責與後悔,為了自己他犧牲了哈桑,那個曾經説過:“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因為懦弱因為自私更因為普什圖族對於哈扎拉族的統治。罪惡的種子已然種下主人公最終逼走哈桑。這令他失去了勇氣,失去了追逐心中那條風箏的勇氣。

而阿米爾的阿富汗生活因蘇聯軍隊的入侵戛然而止,對於這場戰爭作者並未觸及其戰事的慘烈而是通過主人公的逃難經歷來映襯出大時代下阿富汗所遭受的創傷及戰爭帶給人們的巨大苦難。而幾十年來阿富汗的痛苦之源很大一部分也正是來源於這次入侵,從此阿富汗便陷入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淪為人間地獄。而通過描述逃難路上所目擊的種種悲劇,作者表達出了對於侵略行為的極大痛恨。在這場可怕的逃難之路中作者以悲憫的人文關懷仔細敍述了陷入這場戰爭中每個普通平民的痛苦與那種普通人對於生存的渴望。

對於主人公來到美國之後的生活作者的切入點更多的在於普通阿富汗移民在美國的生存方式,和阿富汗人的民族性格與習俗。可以説正是這樣的民族傳統與性格造就了今日的阿富汗,包括其苦難與榮譽,失落與自豪。對於這樣的民族性格作者更像是一位中立的訴説者,沒有偏袒更沒有詆譭,有的只是對於阿富汗千百年來形成的習俗的靜靜的訴説,使人們瞭解到真正的阿富汗及其獨有的生活方式。其次作者寄託的是希望,對於阿富汗被理解,被接納,能重新站上國際舞台的希望,對阿富汗移民在美國被接納的希望。為此作者不惜筆墨着重描寫了阿富汗社區的市場,阿富汗傳統的求婚儀式。能做到平靜的訴説正是由於作者對於自己祖國深深的愛,他在儘自己的義務使在阿富汗發生的一切被瞭解,使阿富汗人民的苦難被重視,使阿富汗的文化不至消亡。

小説最後的重返阿富汗是一場救贖之旅,不僅是為了救出已成孤兒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更是祈求自己的靈魂救贖,來彌補自己幾十年前所犯的錯誤。當索拉博為了救出阿米爾而拿出彈弓瞄向曾經傷害過自己,同樣傷害過自己父親的阿塞夫時最終的救贖來到了。阿米爾完成了自己本該在幾十年前做到的事情與阿塞夫完成了搏鬥,而本該哈桑做出的反抗最終由他的兒子完成。阿塞夫與阿米爾及其哈桑一家之間所發生的悲劇反映了存在於阿富汗社會已久的種族問題,佔統治地位的民族與被奴役民族之間的矛盾。而種族歧視與種族屠殺在塔利班執政之後加劇。事實上阿富汗真正的悲劇在於種族之間的奴役與仇視,類似主人公所遭遇的事情曾不止一次的發生在阿富汗的土地上。今後還將繼續上演,因為古老的生活方式與信仰仍然頑強地存在於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對於古老的阿富汗這片被遺忘的土地作者無力改變,對於發生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悲歡離合作者則盡其全力展示給我們,使更多的人瞭解並幫助阿富汗可能是作者書寫這篇小説的最大動力。在小説最後對於遲遲無法融入美國社會的索拉博阿米爾始終報以希望。因為在他看來只要肯追,勇於直面自己就一定會有希望,這是他對於自己的期許。同時這也是小説作者對於阿富汗未來的寄望。在他看來只要阿富汗人敢於直面自己,那麼阿富汗的未來就是光明的。

因為小説的緣故最近在看新聞時多少留意了關於阿富汗的新聞,最近阿富汗和平的進行了聯軍撤退後的首次大選,這個飽受戰亂肆虐的國家終於露出了一絲和平的曙光,願在這片古老而美麗土地上堅強生存的人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幸福。這是我的希望可能也是作者想讓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的希望。願阿富汗有個明媚的未來。

標籤: 讀後感 風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rdn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