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顯微鏡下的大明》讀後感(多篇)

《顯微鏡下的大明》讀後感(多篇)

《顯微鏡下的大明》讀後感(多篇)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有感 篇一

前一陣子,看劉哲老師微信轉發的馬伯庸新書《顯微鏡下的大明》的有關介紹,覺得挺有意思,就在京東上買了一本。最近讀了該書的第一個故事《徽州絲絹案始末》,和大家分享一下感觸。

故事發生地在南直隸下轄的徽州府,該府管理着六個縣,分別是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一天,歙縣一名叫帥嘉謨的學霸,閒來無事算起了徽州府歷年的税糧賬冊。就這麼一算,發現了問題,他認為本應該有六個縣分攤的“人丁絲絹”税目,卻只有歙縣獨自承擔,這怎麼行,不公平嘛,於是乎,正義感強的帥學霸決心要為歙縣老百姓討個説法,就這樣一場前後持續近十年的“絲絹案”開始了,在馬伯庸的妙筆下,各地百姓、鄉紳、縣官、州府、户部、首輔等諸多利益集團各懷心思、算計妥協的博弈之局躍然紙上,十分有趣。

長久以來,歷史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多是規模宏大的歷史敍事,多是王侯將相的蕩氣迴腸。而那些販夫走卒、市井無賴,真正構成社會一血一肉的普通老百姓,他們的喜怒與哀樂,他們的心思與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這些人,在史書中的記錄不過寥寥數筆,在歷史上或許毫無地位可言,可他們生命中的喜與樂、悲與歡、離與合對於普通人的意義不亞於時代大勢。

在《徽州絲絹案始末》中可以看到,小人物也可以創造大歷史。當故事的主人公帥學霸在呈文上寫下第一個字的瞬間,這一切就像齒輪上的鏈條,在各方利益的驅動下,不管初心如何,裹着所有人向前走,不管前面是一馬平川還是萬丈深淵,都已由不得自己。許多事情,一旦開始,可能再也無法回頭。.。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有感 篇二

首先感謝作者普及了一些歷史知識,文中的這些內容對於普通讀者,可以説是很難發掘出來的。

本書是和其他歷史書的'最大不同在於,其他歷史書大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敍述,而本書則是通過自下而上、見微知著的描述,通過普通老百姓與胥吏、鄉紳、地方官之間的逐力,再現了明朝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歷史愛好者,可以是個非常好的補充,對於非歷史愛好者,讀着也如推理小説般引人深思跌宕起伏。

六個故事中最喜歡帥嘉謨學霸的故事,其一根筋的尋求真相的毅力,確實驚人敬佩,從這個角度看來,馬伯庸又何嘗不是”帥嘉謨”,不然哪有這本書的出現。

在書評中看到一句話,“存在便是合理”,看完這書,尤其第二篇風水引起的士子科舉成功與否的問題,這已經説明了常識往往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改變的情況。

關於檔案,感覺和本書其他內容有點格格不入,不知是何原因才放入此書中。

胥吏這個文着實讓人感到無奈,易地自處,也是無可奈何,可以説是本書中最令人悲憤的一個,明明啥事沒做,卻偏偏被人盯上,不從還無處喊冤,一聲歎息。

最後,再次感謝馬伯庸的“死磕”,讓我們看到了顯微鏡下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犄角旮旯。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有感 篇三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本《顯微鏡下的大明》,也是第一次讀作者的非小説類歷史紀實文學,對作者文字功底的實力我就不贅述讚譽了,只極力推薦。

我不排斥閲讀規模宏大的歷史敍事,帝王將相,蕩氣迴腸。現代電視劇改編的大部分也都是深宮六院的皇家瑣事,夾雜着一些野史與情愛來吸引觀眾。

而正統史書居廟堂之高,常令讀者覺得缺乏煙火氣。以前閲讀史書時,偶爾會揣測文字背後到底是些怎樣鮮活的生命。帝王將相、後宮深閨,這些是史書上有詳細記載的,而那些販夫走卒、市井無賴,真正構成社會的一血一肉的這些人,在史書中佔據了不過寥寥數字,在歷史上或許毫無地位可言,但他們一生中的悲歡離合對於個人的意義絕不比時代大勢更輕……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底層民眾的心思與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類的話語概括,而更細緻的描寫則少之又少。可能就連當朝的記史官都認為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螻蟻般存在。

而在《顯微鏡下的大明》一書裏,沒有高屋建瓴的宏大敍事,沒有燭照天下,明見萬里的大人物風骨,只有小人物的地氣。這種地氣是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去看國家的政策與自己日常生活的實際聯繫,多交一份税等於少吃了幾頓飯,就這麼簡單。

歷史,還是要從紛紛擾擾的細節中看去,才更顯滋味。

當把全書看完之後,這裏面的勾心鬥角,人心百態,官場和民間的各種潛規則,簡直比電視劇還精彩。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大明朝:一代代官員林立法度迭代而新,一頁頁沾滿塵土的書頁靜默無聲。

文中所寫之事,都藏着平民百姓最深刻的苦難,更也顯露着歷史中最閃耀的光芒,這不是廟堂之高黃鐘大呂的震耳發聵,而是江湖之遠起於青萍之末的長風呼嘯。

更多的,好像也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現在。大概是我想太多吧,以為歷史就是用來喻今的。你看那大明朝的恢弘之下藏着多少不可言説的螽蟁蟊蠹,又有多少地與民、民與官、官與官、官與皇權、皇權與地循環往復的錯綜纏結。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各種上層建築的不斷變化之中,唯一不變的只是每個當事人所面臨的“經濟基礎”。

在《絲絹案》中可以看到,所謂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在於每一個人的私心,每一個人的利益之爭。事件的“始作俑者”在他提筆給上級領導反映問題的奏文紙上落下第一個字的那個瞬間,這一切的鏈條像帶上了一個巨大的齒輪,在各方的利益驅動下,不管初心如何,它永不停歇的裹挾着所有人向前走,不管前面是萬丈深淵還是遼闊平原,都已由不得他自己。

許多事情,一旦開始,便再也無法回頭。或許,歷史也就只能帶給人這些吧。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有感 篇四

這本書是明代紀實文體,主要講了一些平民百姓關於賦税勞役方面幾個難纏的官司。説是難纏不是因為官司複雜,而是中間糾纏了各層級官員的利益而使得事情變得難辦。從這些故事中能深刻感受到明代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艱難困苦,明代的基層機構對百姓的掌控與盤剝,真是“皇帝不下縣”。

這本書在講故事之間,插入了大量的註釋,一口氣讀起來不是那麼順暢,甚至有些費力,慢慢讀就還好。《古董局中局》相對是比較簡單的,《長安十二時辰》情節更緊湊更有趣,敍述時開始夾入一些解釋,有些影響閲讀,結尾也有些倉促。這本《顯微鏡下的大明》很明顯故事相對簡單,大量的註釋非常影響故事的閲讀,但是不讀又不完整。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筆記,一本親王在蒐集、調查、瞭解這些故事的過程中寫下的筆記,開心的是親王大方的分享給所有人,讓讀者都能更深刻的瞭解明代背景,缺點是影響了故事的趣味性、閲讀的流暢性。而且這本同樣的也是前兩個絲絹案、龍脈案精彩,中間的檔案館宂長略枯燥,結尾的簡單急促。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有感 篇五

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最愛看的還是歷史書,最最愛的還是明史。像當年看到《明朝那些事兒》那樣激動,一口氣看完。喜歡當年明月和馬親王這種閲讀很多歷史材料之後歸納總結,只是當年明月是編年體,講的王侯將相高居廟堂的故事,馬親王的這本《顯微鏡下的大明》則是紀傳體,講的是基層小老百姓的故事。

徽州絲絹案,婺源龍脈保衞戰,楊幹院律政風雲,黃冊庫的前世今生,大篇幅主要講述了這四個故事,後面兩個故事比較短,沒有那麼精彩。前三個都是地方上的故事,是基層羣眾和基層官員與高層領導與法律制度硬碰硬的死磕,然後所有人都在權衡自己的利益的,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正是這種權衡,不斷能窺見明朝這座大廈一點點在崩塌。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大人物決策的改變,影響的是數以萬計人物的命運,也慶幸數以萬計的人當中有人選擇記錄下這些故事,讓後世的我們看到。

最愛的是黃冊庫那章,實在是太絕了,橫穿了整個大明史。明朝的黃冊,類似與現在人口普查手冊和土地房產證資料,每10年更新一次,記錄了每一個生活在明代的人的身死由來,每一塊土地的歸屬變遷,黃冊的質量也反映了每個朝代的興衰榮辱,朱元璋朱棣時期的黃冊材料要求較高管理嚴厲放了幾百年依舊清晰可見能翻閲,但是到嘉靖萬曆年間的材料偷工減料管理鬆懈放了幾十年就已經失蹤或者不能翻閲。在這些黃冊上,能感覺到生活氣息,也感受到歷史温度,近300年的歷史都藏在玄武湖(後湖)的中央,當時蒐集黃冊的過程中各個部門插手謀求利益又各種和稀泥,但是又隨着南明的滅亡很多都被當作柴火當作火把毀滅。

“這是一幕極具象徵意味的畫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黃冊,在風雨飄搖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紙屑飛舞於後湖之上,萬億大明子民的户籍華為甲胄和火器,以毀滅自己的方式,試圖成為挽救這個王朝的最後希望。”以前覺得開國皇帝,開疆擴土武將最為重要,看完這章發現文臣更為重要,打完仗後的土地和人口,都是一盤散沙一團亂,人口統計經濟統計耕地統計,每一樣都是由基層人員一個個一點點實地去做,需要一套強大的系統來管理,上行下效。歷史書上就簡簡單單一句 几几年,某某朝建立,立年號某某,但是實際上還要好幾年整合才能成為真正成為一個朝代。還有,中國實在是一個力量過於龐大的機器,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説從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就再也沒有能夠有整體配套體制的改革了。

都説以史為鑑,呵呵,這本書裏面詳細描述的官場的姿態,跟400-500多年後的今天還真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vrdp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