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多篇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多篇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多篇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1

暮色四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香茗,擺上餘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讀了這本書,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的是一顆單純、乾淨、坦誠的心,筆端流溢出的是對悠久文化的體察和感悟,對漫長歷史的無窮玄思,既能讓我感知文化的至真至美,體悟散文的至情至性,又能感受到一種濃重的民族責任感。細細密密的文字中席捲一切的磅礴氣勢。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使我震撼。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閲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着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閲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我一邊潛心默誦。吟詠。品味。咀嚼。彷彿自己已經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彷彿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餘秋雨就像一個導遊影子,摸不着,卻處處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牽動着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2

我,仍舊讀得一頭霧水;我,仍就想要努力迴歸作者的心境;我,仍舊不夠好。好在,我堅持了下來。

就像書中所寫,每當作者遊歷一個地方,總會追溯在此地留下過哪些歷史人物的足跡亦或經歷了怎樣的文化變故。我也總會在網上找尋這些並不熟悉的景點、人物,渴求從這些資料中找到作者情感的出發點,雖然是用這樣的方式。略知背景一二,不免在讀書時各種情思混雜其中,甚至和作者的某個觀點產生歧義,但最終還是會迴歸平靜。交給歷史去判定吧,我還不夠資格。也因此,讀到最後,甚至產生自卑感,這樣也好,人本就是天地間最微小的存在。我想,當作者面對這些“無言”的歷史遺蹟,也會產生自卑感吧!

我願意相信,歷史這個老人家不是無言的,每一個經過他認真擦洗的景物,每一個經過他悉心照料的人文景觀都是有生命的。缺少的是認真解讀他的人,更缺少的是迴歸於他的人。就像如今,為了爭奪歷史人物故里而吵的死去活來的開發商,也許連此人生平都不甚瞭解;為了表達自己觀看景物的激動,一些人小刀潦草一揮刻上個“ 如果有這樣一次機會,我願意去踏訪一個個歷史遺蹟,迴歸歷史,迴歸自然,迴歸平靜,慢慢叩開他們的心絃。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3

初開篇便是《道士塔》與《莫高窟》,那個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卻是沒有一個遊者對它的解讀深刻。只記得,樂僔和尚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王道士“打開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門,絲路花雨滋潤了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簫的人是誰?任歲月剝去紅裝,無奈傷痕累累。荒涼的古堡中,誰在反彈着琵琶,只等我來去匆匆,今生的相會……”一曲《飛天》奏響在耳際,只覺心中湧起莫名的情愫。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那個聞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處荒蕪。那片翠綠已被烈日化為幹黃,那曾經的碧藍只留下潔白的晶鹽,只有蒼穹依舊是不變的蔚藍。那高架的鐵塔撐起了多少人的現代夢,那縱橫的纜線又牽來了多少人的小康夢;然而,當所有的中國夢都實現的時候。有誰還記得,敦煌,這座古城的夢想,千年如一的夢想。

曾經的她,年輕氣盛,任由祖國有志青年在她身上開採探挖;曾經的她,壯志凌雲,任由原子彈綻開的蘑菇雲在她腳邊開花;曾經的她,豪氣沖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帶走她的經書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瘡百孔誰看得見,她的滿懷心酸誰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誰傾吐!尋夢的路,為何這般艱苦?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4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身榮位高之際,辭職探尋文化遺蹟的歷史文化散文集,其起點也難、其過程也艱、其後果也煩,用作者的話來説,《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難以計數。但是,先生的“苦果”,為我們釀出了甜酒,一場自然、歷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禮。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場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撿二三事説説。

如夢起點,是我讀來最輕鬆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對家鄉鄉土人情的回憶和思考。我也來自一個小山村,也常和小夥伴打打鬧鬧結隊去上學,我們那個國小也是一座寺廟改建而成的,原來叫觀音寺,不知什麼原因就成了我們讀書的地方。直到我國小畢業了,校門外的一塊空地上還立着一個小寺廟,雖然因為是“違建”而空蕩蕩的,但那也是我們課餘的一個去處,也是我們的一片回憶。現在想來,無論是書中的牌坊、寺廟還是信客,還是我們上學的觀音寺,還是奶奶們燒香的小廟,都是一種寄託或信仰,引導和支撐着人們在追求和努力着。當然,餘秋雨所觀察到的也許是意識形態、文明或者文化間的衝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許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這些衝突背後的共同願望,那就是文化形態所寄託的向上、向善初心,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諧發展的基石和準則。

在中國之旅中,餘秋雨先生帶我領略了13處古蹟,從都江堰出發,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閣,全程充滿了對祖國曆史遺蹟的敬意,對歷史曲折的叩問,對中華文化的探尋。相形之下,我受閲歷所限,更受膽氣所限,至今只到過祖國幾個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讀時有點跟不上作者時空轉換的節奏,有點難以體會作者的“苦衷”。因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間,極少流連於人文古蹟,加之歷史知識貧乏,所以很難透過那一個個碑、塔、亭,看到一段歷史和一羣豐滿的人像。但是讀後反思,就是我這種淺嘗輒止的輕浮之態,以及如我一般的千萬漠視茫然之人,正在毀壞或者看着毀壞又一段段的歷史和文化,才會頻頻出現歷史古蹟的毀舊建新、掠奪式開發和歷史劇氾濫。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內心卻是自立和封閉的,沒有把自己放在大範圍之內去看待舉手投足所帶來的波瀾,所以感歎文化散失、信仰淪喪也就成為了必然,因為個體的不負責任最終將帶來集體的瘋狂,這既是現在的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但卻在不自覺地演繹着的。

一切歷史、一切文化,最終都要由人去創造、發現和發展,餘秋雨先生最後用一些身邊的人的寫實,刻畫了一個完整的人生之旅,書寫了文化人之苦。他們用畢生心血推動着文化的進步,卻陷於嫉妒、諂媚的攻擊中,但他們並沒有“折筆、棄筆、毀筆、葬筆”,最終撐到了“文化孽力”不爭自毀,成為文化長河中的經典和偉大肖像。這一文化自證和文人平反的過程,也許就像餘秋雨先生母親的一生,“一辯論就進入他們的邏輯系統,必定上當”。所以,永遠只有微笑,只有傾聽,只有靦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過黑暗,戰勝歷史的碾壓和生活的煉獄,最終笑到最後。

隨着餘秋雨先生走過苦澀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博大,中國文化的艱深,中國文人的根骨,其涅磐過程之艱辛、之苦悶、之久遠,難以想象。好在餘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標杆,替我們提煉了苦藥,我們常人只需要嘗甜憶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們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實,文化不僅僅是文物古蹟、書法中醫、經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節貼春聯也是文化,文化無處不在也潤物無聲,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和執着堅守。當我們每一個人少在旅行時的碑塔上刻一筆,多讀幾本經典著作,多傳承一項傳統習俗時,我們就已經在輕輕鬆鬆的允吸歷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傳承、弘揚中華歷史文化並不難,只在一頁頁紙間,在一寸寸山河間,在你我舉手投足間。

文化、文明、文華,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處。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5

斷斷續續的將《文化苦旅》看完了。長舒一口氣,説一聲真不容易。若不是礙於作業,我定會看一部分便置之一邊。

《文化苦旅》告訴我要多方面看問題。

餘秋雨教授通過遊覽山水抒發了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感歎。網上有許多人評論此書道:“作者將‘苦’擴大化”。起初很不理解,並在自序上留下“這種苦只是被自然,被社會震撼後的情感流露罷了”這樣的讀書筆記。但這讀書筆記是寫在自序上的,而不是後記。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廬山》《青雲譜隨想》等幾篇文章。作者將現代社會的變遷,視為中國文化面臨的悲慘境遇。這一點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許因為餘秋雨教授年過半百,歷經滄桑,是我不夠世故,不能理解世間的種種淒涼。

“散落在各處山間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斷,但操縱它們興衰的重要槓桿已是牯嶺的別墅,商市,街道。總的説來,這兒已不是中國文人的世界。”

過於追求國人對於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只會更添加了文化之苦,如若每個人都能看透文人的思想感情並加以抒發,那麼只能説明作者的思想過於匪淺。多方面看待事物,會得到不同的見解,我們在文化上人才輩出,在科技體育等等其他領域也是毫不遜色。作者在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應為我國其他的成功而感到驕傲。因為地震,我們失去了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中國文化的見證者:都江堰。文人們定然會為這一損失而痛哭流涕,但是,在災難過後,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它讓我們更團結,學會無私奉獻,喚醒了我們的中國心。雖然這一切的代價太大了。

多方面看待問題,可以獲得更寬闊的視角,世間萬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彼此息息相關。也許換個角度看,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起來。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好的詮釋了南與北,文化上的差異,如《白髮蘇州》《上海人》等等。

雖然同眾多新時代青年一樣不是很喜歡餘秋雨,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博學令我心服口服。無論是文學家,畫家,歷史人物,作者均能用詳細的語言,讀到的見解,以及名句的引用為我們呈現被青年人忽視的一切。作為一個文科生,真的是越發覺得自己對文化了解得太少。《文化苦旅》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雖然不喜歡,但還是要仔細的看完《文化苦旅》,細細的品味餘秋雨。

文化苦旅暑假讀後感600字5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裏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着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悽豔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着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閲,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着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着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着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幽深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複,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歎。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着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覆覆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薰陶着我,感染着我。彷彿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着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雲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e1vl6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