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多篇)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多篇)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多篇)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

看完《荊軻刺秦王》,我幾次感慨於樊於期為報國仇家恨而義無反顧把刀劍刺向自己的咽喉;幾次感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淒涼之歌;幾次感慨荊軻斷股後甩出匕首的最後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報,太子丹的重託以及全燕國人民屏息凝神的翹首以盼,都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歎啊!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離,毫釐之間,便毀滅了一代人的命運。

清末變法志士譚嗣同在臨死前曾留下這樣的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想必這也是你視死如歸的鏗鏘壯語吧,荊軻。在太子面前決意請辭,易水送別而去時終己不顧,臨死之前依然傲視怒罵秦王……其實你已經做到了:冒敵進入秦朝王宮,使羣臣兵力慌張得盡失其度,面對死神巍然不懼。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綿延數千年的燕趙悲歌傾訴着這段悲壯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這重於泰山的死亡,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永遠會被我們後人所銘記,永遠,永遠……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2

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了刀劍下,我認為燕國的荊軻就是這樣一個人。讀了《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我十分感動。

戰國末年秦王滅掉了趙國之後,就立即瞄準下一個目標,燕國。燕國太子丹找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壯士,準備讓他刺殺秦王。荊軻來到秦國,以地圖作為掩飾,當見到秦王,展開地圖"圖窮匕見"時,他拿着藏到地圖裏匕首拔出刺向秦王。經過一番驚心膽戰的搏鬥之後,最後荊軻被束手就擒了,功虧一簣了。

我很佩服荊軻這麼無畏的精神,為了自己的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性命,這一切舉動,在我們看來就如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但是至今會有多少人會這麼做呢。荊軻心裏肯定無比清楚,無論這件事情的成敗,都一定會面臨死亡。也許是出於對國家的忠心,也許是接受了他人的恩情,其實這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顆愛國的心,在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

回到現實生活中,敢問我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生活中都是一些膽小怕事,不守誠信的人。荊軻是個名副其實的勇士,儘管他的辦法並不可取,但他那種精神卻影響着我們走向進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有了這個故事的啟迪,我們要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生活,捍衞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維護民族的榮譽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理所應當該做的事情。

這個故事讓我很有感觸,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成為文人們深深遺憾,不過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也許並不是壞事。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3

我讀了一篇《上下五千年》中的文章名叫《荊軻刺秦王》,裏面講了一個名叫荊軻的人刺殺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為了人質,他看到秦王嬴政要滅燕國,而且又奪了燕國許多土地,他暗地裏逃回了燕國。從此,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可是呢,還得想辦法才能接近秦王,荊軻突然想到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一定會喜出望外。於是,荊軻便去請求樊於期。誰知,樊於期一口答應了。終於到了行刺那一天,荊軻拉着秦舞陽頭也不回地走了。到了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衞吼道:“使者為什麼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説:“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説:“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上來吧!”

荊軻把地圖打開,藏在裏面的匕首就露出來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起來,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似的轉悠。有個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藥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藥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鐘時間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台下的武士一齊上來,結果了荊軻。

我覺得荊軻是一個英勇無畏的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不讓祖國受到外國的侵略。但是,我也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秦王,原本是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成功,卻害了燕國,你們説這個荊軻好不好笑?

其實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不在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你説如果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對不對?倘若刺不死,嬴政餘怒未消,滅六國時,也一定會把燕國先滅掉。一個國家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就要富國強兵,而不是用個人的魯莽行為去行刺別國國君,這樣不但不能拯救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就是適得其反!你們説對嗎?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4

秦王贏政為統一天下,派兵掃蕩各國諸侯。及至攻燕,燕太子丹命荊軻刺殺秦王,但事不成,荊軻遂死。

易水江邊,雜草叢生,風仍是呼呼地吹着,天還是陰沉沉的。太子丹站立在江邊,臉向着易水那邊,呆呆地望着。昔日易水餞別那個悲壯的場面已經過去,那麼他自然不是來送別荊軻的,那他站在這兒想着什麼呢?只見他身後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墓碑上刻着“燕國勇士荊軻之墓“,墓前的土地上插着香燭,擺着祭品。這便是太子丹為荊軻立的“衣冠墓“。

忽然江邊響起一陣樂聲,這才發現墓旁邊還坐着一各人。只見這個人披頭散髮,衣着卻端整。他正扶着膝上琴,奏出一支悲憤而豪邁的樂曲。是人聽了這曲子心中的熱血都會狂湧,太子丹也不例外。只聽太子丹緩緩説道:“荊軻是為燕國死的,他是為百姓死的。“那人輕輕地説道:“是的,他死了。“太子丹説:“我記得,那天他就是從這條路離開的。你看,地上的車輪印還在。可是,人已經不在了。“那人説:“這條路的確有太多的回憶。“太子丹道:“這到底是條什麼樣的路呢?這麼一條直通秦國的不起眼的路。可是荊軻去了就再沒回來。“那人道:“這是一條壯士之路。“太子丹奇道:“壯士之路?“那人點點頭道:“這條路有着不同的意義,不只是因為荊軻是壯士,他是走這條路去的。這更是每個壯士心中的一條路。“太子丹道:“什麼路?“那人道:“一條意志堅定,去了就不容回頭的不歸路。“太子丹慘然道:“好一條壯士不歸路。“

那人一支曲子奏完了。太子丹看着他説道:“你是荊軻的朋友?“那人道:“我叫高漸離。“太子丹説:“我知道,那天送別荊軻時見過你。“

太子丹接着説:“往後你準備怎麼辦?“高濺離道:“沿着這條路走下去。“太子丹愕道:“什麼,你也要刺殺秦王?你要知道,連荊軻都無法成功,你去只有送死。“高漸離淡淡道:“但我不能讓荊軻白死。無論是為他報仇還是為燕國百姓的安全,我都非去不可。“

太子丹道:“秦王自從處死荊軻後,大怒之下,已經發動大軍再度攻燕,你有把握成功?“高漸離道:“自有辦法。“説罷站起身來,沿着這條壯士之路走去。太子丹知道勸他不住,只有默默地看他離去。

秦王統一天下後,高漸離投靠秦朝,做始皇身邊的樂師。一日,漸離為其奏樂之時,忽然舉琴砸始皇,不中事遂不成,亦死。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5

在寒假的第一週,我從《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中讀到了一篇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叫做《荊軻刺秦王》。

那時正是戰國時期的後期,秦王剛把趙國奸滅,而搶奪的魔手漸漸地向燕國伸去。而燕國的太子丹很着急,招集了文官大臣們,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謀——讓荊軻把秦王痛恨的燕國大將樊宇的首級獻給秦王,以取得秦王的信任,然後就藉此機會將秦王刺殺掉。荊軻二話不説就開始實施計謀了。事情原本進行得很是順利,可是荊軻卻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露出了馬腳——在刺殺的時候因為太緊張,連刀都撥不出來。後來,被發現後不幸被秦王的侍衞當眾斬下了首級。

唉!真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啊!

想想我自己,有時不就是第二個荊軻嗎?每次都上了戰場才臨陣磨槍。還記得有一次,我們五年級來了一次驚天動地的監控考試。同學們都在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來複習。而我自是,認為滿分簡直就是手到擒來,得來毫不費功夫,每天都揚揚自得。可是考試的時候,我卻慌了神。這個不知道填什麼,那個不知道寫什麼,真是叫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啊!試卷成績一下來,我只考了八十幾分。此時,傷心,難過,後悔,湧於心頭,但也無法……

這篇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要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道理。而我,也一定會把這個缺點改掉,不再做第二個荊軻了。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6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俠客荊軻在刺行秦王的路途上吟出來的一首悲壯的詩。

有人説,他是一個超級大傻冒,這平定天下六分的秦王有着百萬的兵馬和數以萬計的土地,身邊還有那麼多的近衞軍保護這一國之君。他荊軻怎麼沒有想到這麼幾點,秦王是他殺得了的嗎?幸好他沒等他的那些朋友,沒讓傷亡更慘重。何不機靈一些,投降秦王,好確保自己的安身?

也有人説,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既然知道刺秦王必死無疑,但為了國家的利益,他毅然走險,走上了刺殺秦王的不歸之路。是一個以國為重的英雄豪傑。

我認為荊軻是一個豪俠,是一個傲視人生,戰勝膽怯的一名英勇戰士,他的勇氣雖然改變不了歷史的現實,但這股英勇無畏的精神激勵着後人,也是這種精神讓許多弱勢羣體戰勝了膽怯,恢復了面對生活的勇氣。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我們都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是的,人人都需要勇氣。我們需要它來面對一切成功與失敗,我們需要它來面對一切是與非,我們需要它來面對一切一切的事物。

同學們,當你面對一個選擇時,你有勇氣去選擇?去面對嗎?當你上講台在老師同學面前讀一篇演講稿。你有勇氣嗎?當自願競選班幹部時你有勇氣嗎?把你的勇氣拿出來吧!每一件事,當你決定要做時,那已是成功了一半,因為你有勇氣去做它,你很有膽量。古往今來,有多少件事是因為有勇氣才去做的?可能寥寥無幾。小鳥飛過大海,它一定能飛過去嗎?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7

“荊軻刺秦王”是一箇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也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他的印象卻各不相同,有的人説他是英雄,有的人説他只是“匹夫之勇”。,“荊軻刺秦王”這一篇文章選自《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東周列國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學家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所講述的故事是西周結束至秦統一中國。“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公元前227年強大的秦國即將統一六國,正當秦王的大軍勢如破竹,燕太子丹為了報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請教。田光把荊軻介紹給燕太子丹。而田光為了激發荊軻的鬥志,自刎了。荊軻出了一條計策,由自己帶着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區地圖,獻寶時趁機殺掉秦王。而樊於期知道後甘心自刎。接着,荊軻與勇士秦舞陽,便要前往秦國。他們在易水邊告別,荊軻和着悲壯的音樂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他給秦王看燕國都亢的地圖,當看到地圖最後的時候“圖窮匕見”,於是荊軻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沒有成功,最終慘遭毒手,壯烈而死。荊軻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卻永遠被後人傳頌,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説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荊軻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形成定局,小小的燕國根本不是秦的對手,所以只能以刺殺秦王的方式來保存自己。然而荊軻並不是燕國人,他只是一個流亡他國的俠客。所以他去刺殺秦王並不只是為了挽救燕國,而是為了所有的諸侯國和遭受苦難的黎民百姓。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他的俠肝義膽。秦王嬴政既然有統一六國的實力,那麼他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殺的。所以為了刺殺的成功,荊軻説服了秦王痛恨的將領樊於期,讓他獻出了自己的首級。然後又準備了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圖,當然還有一把鋒利無比並且帶有劇毒的匕首藏在地圖中。

看來荊軻並不是人們所説的“匹夫之勇”,他是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可能是運氣不好,荊軻沒有成功。而且使秦舞陽,樊於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欣賞荊軻。我欣賞他的俠肝義膽,他的不畏強權,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視死如歸,還有他的英雄精神。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8

刺秦一事,千古流傳。人們讚美荊柯,而嘲笑與之俱去的秦武陽。何也?

如果不是因為在秦廷暴露了他的怯懦的話,秦武陽原本可以被人當成勇士的。12歲殺人,人不敢與之對視,只有荊柯知道他是不配做刺秦的助手的。秦廷上,武陽安在?歷史就這樣與怯懦者擦肩而過,秦武陽註定只能以自身的渺小去襯托荊柯的光榮。兩人名字相伴而生,這是秦武陽的不幸。

與一般的怯懦者不同的是,秦武陽是善於以大膽掩飾自己的懦弱本質的人。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如果沒有真正的考驗―如刺秦―到來的話,他們便可以永遠冒充勇士了。而真正的勇士,卻往往被人當成怯懦,荊柯、韓信,莫不如此。當韓信忍辱從人胯下鑽過去時,那些哈哈大笑的旁觀者誰會想到,眼前這位膽小鬼日後會成為威震八方的英雄呢”

大膽與勇氣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往往是掩飾怯懦的手段,是在皇帝面前一個小太監“大着膽子説一聲”的心情;而後者則屬於真正的勇士,它需要適時的審慎,與智慧並生。勇氣不會浪費,它只有在關鍵的時刻才顯露出來,以其成熟的光芒照亮歷史。

勇氣還需區別於魯莽。荊柯刺秦之不成,乃在於他一心想做的是逼迫秦王定下契約以報太子丹。假若他一開頭就刺殺了秦王,雖逞一時之勇,而實無效用。若秦立新君,則燕滅亡無日矣。故而,有勇氣是指能看清事件的發展脈絡,在做任何行動之前都要認清後果。如果結果一定是死亡,那麼就選擇死亡前生的最大價值。盲目地去死,那就是魯莽。

荊柯刺秦是需要勇氣的,箕踞笑罵也需要大無畏的勇氣,而我認為,最能顯示其勇氣的還是私見樊磚期。敢於面對他人無辜的死亡,敢於以自己的生承擔別人之死的責任,敢於擔起超越一己生命的擔子去冒險,這樣的勇氣更是超乎平常之人,令人目眩。因為睡毗之怨殺人的人,那是小人。殺人不以私,堪為勇士。而承擔起別人的生命,肩負起生命沉甸甸的重量,肩負起天下之興亡,這樣的人才是英雄。

荊柯的勇氣感召力是巨大的,不但樊於期心甘情願地把頭顱送給了他,高漸離也在荊柯死後前往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們做的事情在歷史上究竟有無實際意義,這已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出於信仰而獻身的故事,演變為傳説,激發了人們的勇氣,燭照了歷史。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9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這淒涼而又悲壯的歌聲中,荊軻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一輛馬車,一個待從,一把匕首。他知道此行將意味着什麼,他同樣知道後果將會怎樣,但他義無反顧。為了一個國家的存亡,為了一個人的心願和一句永不悔改的承諾。他是應該回過頭來看一眼的啊!其實,當他回過頭時,看到的已不再僅僅是燕國,而是這幾多留戀的人世啊!但他終究沒有回頭,昂然大步踏向秦關。

史家們對荊軻的評價可謂眾説紛紜,有人贊他為英雄,有人稱他為豪傑,而有人則歎之徒具匹夫之勇。我無法回到過去親眼目睹事情的經過,也無法找出哪位史學家的失誤。我只相信就在荊軻頭也不回地離開燕國的那一刻,或許只有一分鐘那樣短暫的時間裏,他是一個英雄,一個無悔的英雄。

人們對英雄是嚮往的。在小説裏、電影中看到出手揮金如土、豪氣沖天、武功蓋世的英雄時人人都會讚歎不已,而自己也做着這樣一個英雄夢。但無論英雄的形象如何改變,書本上的文字如何變化,小説和電影中都會有這樣一相同而且永遠不變的潛台詞:“本故事純屬虛構。”而當人們沉浸於虛構中時,已將英雄的定義染上了虛構的色彩,於是他們感歎這世間已經沒有英雄。其實就在他們感歎的時候,身邊已經出現了無數的英雄。

當一個歹徒持刀搶劫,而在場的人卻只願成為觀眾而袖手旁觀的時候,有人大聲喝道:“住手!”當一場大火燒遍整棟樓房,人們皆自顧逃命,一位殘疾人無法走出房屋而絕望地呼救時,有人毫不猶豫地跳進火海……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只是在人們眼中卻已成了“小事”而不重視罷了。或許他們的結果同荊軻一樣:大喝“住手”反而被打成重傷;跳進火海結果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因此,他們永遠無法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無法名垂千古。但我敢説,當他大呼“住手”,當他跳入火海的一剎那,或許只有一分鐘那樣短暫,但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人們常説:“時勢造英雄。”在戰亂的年代,人們是需要英雄的。諸侯爭霸,羣雄並起,英國需要荊軻。在八年抗戰、抗美援朝歲月中,無數英雄為捍衞祖國而壯烈犧牲,他們是一座豐碑,將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而在今天,在這和平的年代裏,英雄已不再是戰爭年代浴血戰場血烈士,而是一個個無名的勇於挺身而出的一分種英雄。他們就像點點繁星照亮了黑夜,映耀着整個天空。

一分種固然短暫,但一的英雄卻永恆,他們將永遠記在人們心中!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0

《荊軻刺秦王》是高一年級的第二篇文言文,這篇文章並不是寫荊軻刺秦王的場面,而是寫荊軻為刺秦王而準備,情節曲折,令人回味。

一開始覺得荊軻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甚至認為他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認為那是對燕國的回報,而是一個政治上的敗筆,反而加速燕國的滅亡,這不是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但是偶爾看到了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才發現,荊軻其實是個一俠肝義膽,不畏強權的人,他雖不懂一個之力難為力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至少他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難,不畏強權的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他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捨生取義,這一點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無論成敗,死字當頭,可他卻義無返顧,走向了死亡的深淵,但也同時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雖末成功卻名垂千古,成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為他豁出性命,也許現在人對荊軻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荊軻卻毫不在乎,他俠肝義膽,司馬遷曾讚道。

他是衞國人,替太子舟充當刺客並不是基於對國的愛,而是對恩的回報,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淵。

最後,對於這篇文章,給我的不解太多,但給我的遺憾卻更多,就如錯過雨後彩虹的幾分鐘,但我可認驕傲的説道:“我,讀懂了荊軻!讀懂了這個傳奇人物。”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1

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荊軻刺秦王》,裏面講了一個名叫荊軻的人刺殺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為了人質,他看到秦王嬴政要滅燕國,而且又奪了燕國許多土地,他暗地裏逃回了燕國。從此,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刺客,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可是還得想辦法才能接近秦王,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一定會喜出望外。到了行刺那一天,荊軻拉着秦舞陽頭也不回地走了。到了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衞吼道:“使者為什麼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説:“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説:“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上來吧!”

荊軻把地圖打開,藏在裏面的匕首就露出來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起來,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似的轉悠。有個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藥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藥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鐘時間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台下的武士一齊上來,結果了荊軻。

我覺得荊軻很勇敢,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不讓他受到外國的侵略。

但是,我也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嬴政,原本是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成功,卻害了燕國。後來嬴政滅六國時,首先就滅了燕國,把他打了個底翻天。明明是要救燕國,卻害了燕國,你説這個荊軻好不好笑?

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不在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如果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把燕國滅了。刺不死,嬴政餘怒未消,滅六國時,也一定會把燕國先滅掉。一個國家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就要富國強兵,而不是用個人的魯莽行為去行刺別國國君,這樣不但不能拯救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就是適得其反!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2

最近我讀了《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歎啊!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着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為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為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為太子丹的干預,最終放棄了自己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上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説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荊軻否認,在他身上,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許多非常崇高的精神。首先,他十分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卻能在一個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為自己的性命着想,為了國家他可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對他稍微失去了點耐心他就十分過意不去,甚至改變了他等朋友的計劃。這在客觀上也減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荊軻如此忠誠,也完全稱得上是“士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俠肝義膽,他雖然謀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膽識:荊軻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時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場,他“心知去不歸,徒有世後名”可是他依然義無反顧,為了自己的國家慷慨赴死,這樣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嗎?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不值得我們學習。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為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3

在戰國時候,秦國攻打燕國,燕國國王懼怕秦王,就拿燕國太子丹做人質。太子丹想找一個人,用來刺殺秦王。後來,丹找到了一位壯氣吞牛的刺客,名叫荊坷。他讓荊坷交給兩件會使秦王政高興的禮物:一是秦王政一直在緝拿的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二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假稱要把着塊地送給他。另外,太子丹把浸泡毒藥已久的匕首夾進地圖裏,讓荊軻去刺殺秦王。

到了秦國,荊軻先給秦王政樊於期的人頭,秦王政看後,欣喜若狂。地圖一掀開,一把匕首竟然露了出來!荊軻拉住秦王政的衣袖,拿起匕首秦王刺去。秦王政使勁抵抗,終於把衣袖給扯斷了,繞着大殿跑,他正要拔劍,可是越急越拔不出來。旁邊的太監御醫個個急得呆若木雞,身後的荊軻窮追不捨。有一個御醫急中生智,拿起藥囊向荊軻咂去。秦王政把劍拔出來後,砍掉了荊軻的左腿,再對荊軻連砍八下,荊軻還叫罵不絕。最後侍衞把荊軻砍成了肉泥。

荊軻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氣壯山河的精神永遠記在了我心中。

再看看我們,都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和荊軻堅韌不拔的精神,差別真是比天與地還大。先在連日本人每週都有“憶苦飯”吃,可我們天天都有吃葷菜,從來都沒有想過窮苦人的生活,我想,荊軻小時候肯定比我們窮很多!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國家。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4

這個暑假裏,我看了一本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裏面有一個小故事,叫做“荊軻刺秦王”。

這個小故事主要講了秦始皇一心想要統一中原,不斷向其他國家發動進攻,燕國也因此丟了好幾座城池。燕太子丹看到秦國要吞併六國,又要奪去燕國的土地,十分恨秦王。他決定派荊軻刺殺秦王。荊軻出發前帶了三件東西:一把鋒利並沾有劇毒的匕首,一張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和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來到秦國後,秦始皇聽説燕國使者帶來了他想要的東西,非常開心。他讓荊軻打開地圖看看,當地圖展開的一剎那,荊軻抓住匕首刺向秦王,但沒有刺傷秦王,反而被秦王給殺了。

荊軻的這次行動失敗了,燕太子丹想利用荊軻一人之力滅殺秦國的願望最終沒有成功。英雄荊軻明知道自己去了可能會不來了,但在國家有危險的時候,依然不怕犧牲,冒死刺殺秦王。他這種行為還是令人稱讚的。就如陶淵明所説的那樣:“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看到這裏,我真佩服荊軻的勇敢,面對秦王這樣一個暴君,居然一點也不害怕。想想我自己呢?連晚上一個人睡覺都不敢,總要奶奶陪着,真是太慚愧了!荊軻連死都不怕,難道我還要害怕黑暗?今年過了生日,我就要滿十週歲了,可不能再膽小了。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這之前變得勇敢起來,做個真正的男子漢。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5

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約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使人疑之,非節俠士也。”欲自殺以激荊軻,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剄而死。

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從此可見言光他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為了天下六國百姓的安危,明知要完成這項計劃會犧牲自己。但他也義不容辭的拋頭顱,灑熱血地自刎了。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荊軻他有很多的選擇,並不一定要走這條路,由此可見,荊軻不僅有勇有謀,還深明大義,會為百姓着想,他可真是一位大英雄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他有很多的選擇道路,也不一定要去刺秦王,他可以隱居於世,從此可見荊軻,也是一位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大英雄啊,不過這次深入虎穴必定是凶多吉少啊!

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而論功賞羣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軻也

荊軻乃天下第一刺客,據説荊軻有一招五步絕殺,能在五步之內,擊殺任何敵人。當時荊軻離秦王那麼近,也沒能擊殺秦王,這真有辱天下第一刺客之名,或者這是上天的安排吧!

其後荊軻客高漸離以擊築見秦皇帝,而以築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高漸離也是一位大英雄,他深知燕國是一個人人嚮往,又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好地方,要為燕國報仇雪恨,也去刺秦王了,最後,也失敗了。就這樣,七國被秦國統一,這又證明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e37y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