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基督山伯爵》讀後感(精品多篇)

《基督山伯爵》讀後感(精品多篇)

《基督山伯爵》讀後感(精品多篇)

基督山伯爵讀後感 篇一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通俗歷史小説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卻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在獄中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祕密告訴了他。唐泰斯冒着生命危險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鉅富。從此更名為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這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很多人看過此書後,一直對唐泰斯復仇的過程津津樂道。唐泰斯的復仇固然驚險,但他在找到寶藏後的`第一件是並不是去報復仇人,而是先去報答了恩人。在經歷了背叛與14年的牢獄後,唐泰斯的心並沒有被仇恨完全吞噬,他的內心始終記着埃及王號的船主。我不知道大仲馬是否是刻意安排,但從這個細節中,我看出了唐泰斯內心的光明,他的正直,知恩圖報,在這個細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埃及王號的船主是一個忠厚、勇敢而且熱情的人。他曾在唐泰斯落難時為他四處奔走,還照顧過唐泰斯的老父親。後來他破產了,絕望當中,他準備自殺。唐泰斯知道之後,替他還清了債務,送給他女兒一筆優厚的嫁粧,還送給他一艘新的埃及王號。然後,唐泰斯説:“我已經代天報償了善人。現在復仇之神授我以他的權力,命我去懲罰惡人!”在報答了曾在他危難之際給過他無私幫助的人之後,唐泰斯才開始一步步準備自己的復仇計劃了。在剷除了陷害自己的仇人後,唐泰斯深深地感謝上帝。在他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上帝的旨意。他説:“現在我的工作完成了,我的使命終止了。巴黎,告別了!”於是,同收養的阿里總督的女兒埃黛遠走高飛了。

正如基督山伯爵自己所説: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活下去並且生活美滿,我心靈珍視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一個人在經歷了人世間最痛苦的背叛、出賣、陷害後,他還能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這與他本質的高尚是分不開的。若一個人眼中只有仇恨,他也必定會在痛苦中默默死去;只要我們心懷感恩,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世界,那麼好人必將會被眷顧,壞人必將會被懲戒。

在我們被生活的痛苦所壓制的時候,讓我們心懷感恩,去感謝生活所帶給我們的幸福與快樂。痛苦必將會過去,我們也必須以一顆積極感恩的心去面對明天。

基督山伯爵讀後感 篇二

大仲馬與年輕的拿破崙親王同遊基督山島時就能自信的許下承諾寫本小説作為同遊紀念,在曾任巴黎警署檔案保管員的回憶錄裏看到這個復仇的故事後,通過整體的佈局,人物塑造,多線敍事及清晰的情節脈絡,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印象最深的是博學的法里亞長老。

條理清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幫助愛德蒙撥開迷霧,教給他多種語言和必要的知識,在十四年枯燥的牢獄生涯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學習。

學過的東西,不一定是懂得的東西。有兩種人,一種是書蠹,一種是學者:記憶造就前一種人,哲學造就後一種人。”

學過的知識還必須要懂得運用。

每天在辦公室裏無所事事,虛度光陰,一天天的重複卻沒有用來學習新知識,愛德蒙在困境中尚能心存希望的堅持等待並獲得重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份毅力

仇恨使人盲目,憤怒使人喪失理智,一個人要是想憑復仇逞一時之快,到頭來飲下的只能是苦酒。

人類的智慧不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裏面嗎:“等待和希望!”

基督山伯爵的讀後感 篇三

《基督山伯爵》主要講述的是19世紀一位名叫埃德蒙·唐代斯的大副在即將當上船長之時,被同船的格拉爾和愛人的哥哥菲爾南陷害,在他與愛侶的婚禮上被抓去審判,而由於假公濟私的維爾福接手了這樁案子,唐代斯被判處了十幾年的徒刑。在牢中,他遇到了一位囚徒神父,在與神父的交談中,他獲得了重生,並擁有了智慧與財富。出獄後,他先改名為水手山巴,報答那些施恩於他的人,再改名為基督山伯爵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在復仇路上,最終,所有的罪人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作者通過《基督山伯爵》這部小説向我們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面。同時小説也反映出了人的劣根性。為金錢、為名譽,維爾福夫婦甚至做出了滅絕人性的行為——維爾福先生為了名譽、前途不惜違背自己的父親,為了金錢,他靠着“法官”這一身份不知冤枉了多少人;而由於維爾福夫人的拜金主義作祟,使她不惜毒死她的親人以獲得一份遺產。

而這,不正也提醒我們生活在“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年代的人們,行走在社會、人生道路時,要在身前放置一盞明燈——自我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4j1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