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

縱觀《雷雨》我眼前分明突兀“作孽”二字,不公平的命運,無人道的社會讓善良的人善良地死去,正義的人正義地消亡,而唯獨讓那奸詐險惡的人呼風喚雨,坐吃金山,那作孽的日子如“雷雨”般傾狂而至,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雷雨讀後感七年級,請您閲讀。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1

這場雷雨下了三十多年,這些年的血淚史,足矣淹沒一個人的本性,足矣改變人的一生。

這聲雷驚天動地,他展現出來舊社會對解放思想的不屈吶喊,這場雨瀰漫世間,他用自己的血肉去證明新思想的頑強與不可抵抗,天地被雷雨覆蓋,這場鬥爭註定要洗刷一切的舊事物,去讓新鮮的陽光照耀大地,讓改革開放的春風去沐浴無數沉浸在黑暗中的人民,當真是雷霆撕天破烏雲,暴雨噴灑浴眾生啊!

周樸園,他因為家族的壓力而放棄了感情,傷害了一名純潔女子的無瑕之心,他的一生不是自己在活着,即使娶妻生子也無法改變他那木偶一般的人生,一名沒有思想,沒有個人支配權利的生命,他定然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縱然他有華麗的外表,奢侈的家族。

所以,命運的到來是無可改變的,這場雷雨是他命中應有的,魯大海的工人運動正像是一口警鐘,他不光是敲開了無產主義的路途,更是狠狠地向資本主義發出了挑戰,魯大海儘管作為周樸園的兒子,不過自小受盡資本主義的壓迫,那種生活是未經者不可接受的。

雷雨,不僅僅撕開封建的黑暗,他更多的是將農民朋友的淚水全部傾瀉下來,讓那些資本者瞧一瞧,這些用血肉換來的淚水是多麼的猛烈,多麼的富有衝擊震撼力。

當站在工地的工友正在揮那錘頭敲打鋼筋之時,那來自靈魂深處的雨水突然讓他們明白,這個社會應當平當,應該共和。死亡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人活着的時候心卻死了,侍萍,這位生活在周家的僕人,作為最底層的她沒有任何的話語權,當週樸園奪取了她的貞潔並將其拋棄的時候,她的心已經死了。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魯大海的出世到改革的運行,給這名身在中老年的媽媽帶來希望,那是雷霆撕裂烏雲背後的光明,儘管很少,但足夠她懷着這個希望活下去。

相比而言,周樸園一直站在家族的巔峯,那種榮耀足矣讓他自吹自擂,可是事實呢,自己的老婆和親生兒子居然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在面對侍萍的瞬間居然想到用金錢去彌補那道無法癒合的傷口,當真是悲天憫人自作多情,其後的那道雷聲徹底的將他變成了活死人,而接下來的暴雨一直下到他發出絕望的同時。

雷雨,他不單單淨化了這個世界,他最可貴的是將其昇華!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2

讀《雷雨》,讓人無法迴避的是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情感問題。

周樸園是名聲和地位顯赫的地主階級,帶着資產階級的特點。對他而言,頭銜和金錢是最重要的。年少時的愛情也要屈服於此,於是他努力創造一個“年輕。賢惠、規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騙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兒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義、遵守封建禮儀的正派人物。

可見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情感是虛假的,周樸園帶有一顆封建的龐大的虛榮心。

再看30年後的相逢,在周樸園認出了眼前的魯侍萍後,他感受到了威脅,但這威脅是他自己加給自己的,他試圖使用金錢擺平一切。在這裏不僅僅是虛榮心,還有對聲名的貪戀和緊握。

這樣的人物未免太過單薄,也不符合現實。

在那段地位身份懸殊的感情中,周樸園也曾用心過,總是關着窗的房間,遇到還不明身份的無錫人最先詢問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後無法迴避時還是讓周萍與魯侍萍相認了……把這些部分簡單地説成周樸園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時代背景下,周樸園當年的拋棄妻兒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為是受封建擺佈而做出的順應的選擇,他不過是可憐的封建思想的奴隸。

這樣的周樸園才顯得飽滿起來。

經典中的人物、情感基於現實,對人的評定、人與人間的關係都不是可以用好壞來簡單概括的。所以回到現實中來,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單純看待。人是複雜且矛盾的。侵華的日軍固然可很可惡,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難書,但我們不能抹殺他們在親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實的,同樣也是自私的。舉這樣極端的、國人皆知的例子並不是想為當年的侵華日軍的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單從一種行為中片面判斷。

而單純的好壞標籤的濫貼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隨處可見的影視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壞的徹底,不見一點人性的閃光點。家長在面對不利於孩子教育的人事時,也習慣於用“他是壞人”或“這是壞事”來簡單概括。這就養成了單純的一代,不會全面評點,也會給閲讀帶來障礙,無法理解經典中的人物的飽滿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樣的疑問。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品讀到了這些,在成長中,也就學會了客觀和全面,拒絕單純武斷的貼標籤。品讀經典,重要的是從中抽離出現實,作為自己的人生裝備。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3

關上台燈、閉眼,眼前似乎還是出現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還是感動的情景。

一切源於情又止於情。第一代的恩怨債孽卻由第二代繼續承受。倘使當初周樸園沒有為了名利狠心拋下魯侍萍和魯大海,周萍和四鳳這段不該來的愛情也就不會來,瀿漪和周萍的這段瘋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會存在。而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

四鳳,侍萍,周萍,周衝,他們不該是這樣的結局啊!本來應該是一段很美好的愛情,卻在最後被套上了亂倫的枷鎖,本來應該是一段很親密的母女情,卻為了兩段不該來的愛情而處在了痛苦的深淵。一切的美好啊,為什麼終歸支離破碎?不該死的死了,不該瘋的瘋了,舊社會,令人心酸的下層人的命運,何故如此?舊社會的黑暗,上層人士的腐朽終究導致了無數悲劇的發生。

我依然在想,不僅僅是舊社會,即便是現在,這樣的情況也依然在發生。也許現在會比舊社會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麼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錢有勢,處事橫行霸道,任意妄為?犯法了,他們的錢可以買通律師,買通法官,然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拍拍屁股走人,還裝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搗胸,哭盡人間的不公。這樣的人他們的心難道就不會滴血嗎?而這樣的人也終究會遭到報應的吧!呵,命運,如何的作弄了這世間的人,一切的人與事彷彿盡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魯大海,這個個性鮮明,決不向黑暗的上層勢力低頭的青年人。他意氣風發,愛憎分明,對於一切的不平,他敢於挑戰,堅定的意志和一直堅守的原則,也讓他對上層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於那種“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的下層人民的一貫作風,更不屑於魯貴那種奉承拍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願意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礦工的公平挑戰周樸園,他要為自己和其他人贏得他們應有的回報,他憎惡黑暗,也敢於挑戰黑暗,這樣的年輕人正是舊社會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實寫照。他們頑強,他們堅持,在所有人都在無際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淵走去的時候,只有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進,找尋光明的所在。

一陣雷鳴,驚醒了多少懵懂的舊社會人民;一夜雷雨,淹沒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痕跡。

人生總歸如此,像書像畫亦像戲,讀一部《雷雨》,彷彿嚐盡了人間千番種種,讀盡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辛酸血淚,想想現今,我們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4

《雷雨》,“到底什麼才是公正”這個問題在我腦中徘徊了好久。為什麼故事的結局那個最該死、最該瘋的人安然無恙?為什麼那麼多無辜的人就死的死,瘋的瘋呢?

周樸園,故事的源頭,作為一箇舊社會的資本家,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麼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麼慘劇也不會發生。可這只是個假設,事實上因為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後,魯四鳳、周衝、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麼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呢?從一直隨身帶着的舊傢俱一直保留着夏天關窗的習慣,到幾十年都一直穿着的舊襯衣,都可以看出,樸園對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實樸園愛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幾年前那個美麗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現在他眼前的這個女人。周樸園所期望的是“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實際上它是一個醜陋的、混亂的家庭。妻子繁漪與他感情不和,處處與他針鋒相對,並且與大兒子周萍有私情。二兒子表面上對他畢恭畢敬,實際又敬又怕,不願與他多接觸,周樸園在這個家裏,空有家長的尊嚴卻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間的真情。所以當年那個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託。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當他思念的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慌了陣腳,資本家的勢利、狡詐暴露無疑。他認為侍萍會來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舊帳,害怕自己的名譽和財產受到威脅。這樣,一前一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便把他的嘴臉暴露了出來,鮮明的性格躍然紙上。

曹禹最喜歡繁漪這個角色,但他沒有刻意美化她。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為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慾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瘋。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為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也是因為作者憐惜她,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憐的女人!

矛盾的衝突穿插在文章的字裏行間,每個人也由矛盾的驅使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下場,似乎唯獨周樸園的例外,可我還是不明白,他為什麼苟活。試問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憐,還是活着的人可憐呢?他看着身邊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這個感覺吧!

雷雨讀後感七年級5

一口氣看完《雷雨》後我心情着實激動了一陣子,可能是近來沉湎於《理想國》等讓人腦抽筋的學術著作,而少看文學作品的緣故。國中時便想看這部書,因為當時“中學生必讀課外讀物”之類的書目上總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沒看,或許是因為我對戲劇不怎麼感興趣。看莎士比亞也會因為那些繁宂的抒情長段而厭煩(當然,也有翻譯的影響)。

不看戲劇的原因之一,是裏面的場景佈置等段落時時提醒我這只不過是一齣戲。《雷雨》也不例外。讀到一半時我便想,四鳳一定會死,儘管我不願意她死。因為她是全劇中最無辜,最惹人憐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運(即劇情的發展),又定會造成極好的悲劇效果。結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沒想到死的是三個人。周萍是我一直覺得最難演的,因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個悲劇人物,卻不易獲得觀眾同情。後來讀曹禺的序時,發現他也這麼認為。

我向來不曉得怎麼寫書評。以來我實在沒有那種冷靜地讀書,然後站在批判的立場上客觀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讀完一本書通常我只能體會一股模糊、激動、複雜的情緒,筆頭想寫什麼卻寫不出,悶頭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靜又重新開始讀另一本書了。二來我覺得讀文學作品嘛,能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夠了,不喜歡那些像高中語文閲讀題一樣的分析、解構作品的評論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論。也因為這個原因,我素來對中文系似乎有一種偏見。我覺得中國文化裏就講究一個“悟”字,多讀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説:“我對《雷雨》的瞭解,只是有如母親撫慰自己的嬰兒那樣單純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團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欽佩,有許多人肯費了時間和精力,使用了説不盡的語言來替我的劇本下注腳。”

最讓我喜歡曹禺的,是他序裏的第一句話:“我不知道怎樣來表白我自己,我素來有些憂鬱而暗澀。”這讓我想到朱自清的“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們。

最後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開讀書時開始構思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n1jo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