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路遙《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一

初識馮友蘭先生是因為讀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義;墨子的兼愛;道家的“無為”,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當看到《馮友蘭追問人生》一書時,毫不猶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開書頁,跟隨馮友蘭先生的目光探尋人生四部曲。本書45篇文章,從人生真相起筆,到人生境界等,最後落筆於人生的漫談,四部曲層層遞進,演繹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個宏觀的理論,馮友蘭先生從微觀的角度,闡述這個宏觀概念,我喜歡聽他娓娓道來,講授一個個哲學命題,傳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講解只有才力命三種因素結合,才可以成功,《傷仲永》中講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聰穎,後來自己不要學習,淪落為一個普通人,就是沒有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所以古人云: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個專業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為,就像詩人能成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來決定。正如愛迪生所説“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這讓我記起戴維。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觀點,“人人體內都藏着一個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資,而是訓練出來的,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小小年紀開始訓練,堅持不懈,才獲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恆心和毅力是制勝的法寶,戴維。申克先生在書中強調後天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我不完全贊同戴維。申克先生的觀點,我贊同馮友蘭先生和愛迪生的觀點,沒有天資,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為大家、名家。

馮友蘭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説,從低到高,幫助人們在慾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構築精神的理想境界。靜心想想,我們都只有一個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讀着這句話,我想起周國平先生所言,活得簡單才活得自由。只有一個人生,我們是渾渾噩噩還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調不一,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如何去感受人生、體味人生,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這也是我們該思考的內容?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二

升入國中以來,最不愛看的大概是散文吧,它不如小説那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更多的在於於細微的敍述中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悟。可暑假,閲讀了梁實秋先生的《淡品人生》這部散文集後,卻讓人記憶猶新,有一種萍水相逢又如重逢故友的感覺。

談理髮,作者認為理髮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我深以為然,小時候,理髮帶給我的恐懼確實不小,常常理到後頸時,有一種十分瘮人的感覺,教你不由自主的想遠離那理髮剪,你卻不能動,一動就要後悔,若不是稚嫩的我沒什麼審美觀念,也足夠我後悔好幾回了罷理髮時常有碎頭髮,天女散花般的,落在睫毛上,落在鼻孔下,教你不敢有太多表情,一張臉面如死灰。

“其中比較愉快的一段經驗是洗頭。”理髮師的指甲,我覺得應該有一個標準,若不然,當那細長的指甲搔過你的發間,若是硌在了什麼東西上,那滋味也不大好受。後來換了髮型,為了自己的外貌,也只能咬咬牙,在理髮店的椅子上撐過那黑暗的二十分鐘,雖已習慣,但自幼的那份畏懼還是沒有遺忘。

談豆腐,先生有許多喜歡的吃法,涼拌豆腐、香椿拌豆腐、黃瓜拌豆腐……諸如此類,教人看了回憶起曾經風靡的《舌尖上的中國》,也引起諸多感慨。記得那次去外婆家,早上所吃豆腐花,取老豆腐,加淡湯鹽須而成之,清淡中帶着一股苦澀,卻是叫人沒了食慾,不禁想起從前放學路上賣的豆腐花,嫩豆腐加蝦皮榨菜,鹽須撒之,卻是另一般風味,是兒時的念想,也是無數上班族的家常便飯。如今步入國中,卻再也吃不到哪樣的美味,但熟悉的滋味,不會被遺忘。

老先生將這一部分稱為“縈繞在舌尖的滋味,長留在心中的念想”,也許表達的就是鄉愁罷。

縱觀全書,作者以獨特的見解解剖生活中的萬物,文詞精煉,平和淡雅,不刻意去買弄辭藻,卻勾起了每一個人的回憶,如今忙碌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時間去靜下心來,欣賞黎明的薄霧吐朝陽,黃昏的夕日擁大地呢?我們有多少時間沒留意窗外的星空了呢?

至少現在,你還可以珍惜,你還可以選一個閒暇的下午,躺在躺椅上,抿着一杯氤氲着霧氣的清茶,縱觀人生百態。

淡品人生,意藴悠長。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三

《習慣的力量》的作者是個美國人,他用講故事拉家常和朋友聊天的方式,敍述了令讀者耳熟能詳的關於“習慣”的話題。它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你的方向盤。“習慣”是潛意識的活動,就像人體各種軟件的編程,一旦啟動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繹。

人們常講“性格決定命運”。誰不想擁有能攀上輝煌巔峯的性格呢?怎樣才能擁有,誰能説得清呢?這是一個多麼難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書只是輕輕地一捅,就捅破了這層遮擋奧祕的薄膜,作者説:“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

“習慣”就是一點一滴,循環往復,無數重複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好的習慣,壞的習慣莫不如此,只是結果不同。關鍵的一步是要馬上行動起來,本書作者稱之為“行動者和空想者的根本區別”。我以為然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多少人把美麗的理想就消磨在“總有一天”的藉口之中。馬克思對自己成功的原因只説了一句:“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我國的先哲對此也有精彩的總結叫做“聚沙成塔”。看來《習慣的力量》的作者可能早已領會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但他是用擬人化的方法説出來的:

“我是所有偉人的奴僕,唉,我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

“你可以利用我獲取財富,也可能由於我而遭到毀滅。”

作者對“行為—習慣—性格—命運”這一重大問題並沒有用嚴密的邏輯來論證,沒有從物理到生理到讀不懂的深奧哲理去發揮闡述。他只給你講了如“在冷水中被煮熟的青蛙”,被拴了鼻子的小象終於沒能掙脱潛意識中的習慣而老死象房等寓言故事,使人讀來親切、自然、舒暢、輕鬆。更有趣的是他告訴你克服壞的習慣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痛苦艱難,你只要用“21”天,用好的行為替代不好的行為,比如用晨練代替睡懶覺,好的習慣就養成了。我知道“21”天絕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它只告訴我們,行動起來,習慣的力量會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四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與苦難,而人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卻有所不同。有的人從此自暴自棄,對人生絕望;有的人卻豁達開朗,憑着堅強的意志,走出了黑暗陰霾。如果你將面臨這樣的情況,是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

《耐磨的人生》中作者的朋友就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詮釋。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起初又哭又鬧,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寫字,刮鬍子時將臉颳得鮮血淋漓,認為自己活不下去了。可是他一直勸自己,鼓舞自己堅持活下去。後來,他慢慢平靜下來,坦然地面對人們異樣的目光,明白自己有一條韌性十足而又耐磨的命,不應該懦弱地向命運低頭。

讀了這個故事,我收穫滿滿: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的器官失去了直覺,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着。人不論處在怎樣艱苦的困境中,都不應該自暴自棄,為天空中的曙光,我們理應活着,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更理應活着。我們應該明白:生活中每天都充滿着希望,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也充滿着希望,我們當然要自強不息,不屈不撓!

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像張海迪阿姨五歲時患了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但是,她不拋棄不放棄,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先後自學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在那裏她給村裏國小的孩子們教書,熱心地為鄉親們鍼灸治病,累計無償為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她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

邰麗華阿姨幼年因高燒失去聽了,幼年因高燒失去聽力,15歲接受正規的舞蹈訓練,因為失去聽力的緣故,經常找不準節拍,動作不對,一次又一次地摔倒,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請黑的傷疤。但是她憑着對藝術的執著,和與生俱來的天賦,終於成為為一名傑出的舞蹈家。

人生是一條彎曲不平的小路,耐磨且韌性十足,走到轉角處時也不必低頭。王勃有句名言:“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只要充滿希望,自強不息,就一定能走出黑暗,迎來曙光!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五

我今天看了一個小故事,感觸很大,決定和大家分享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是珍妮,她是一個害羞的女孩,總是低着頭,因為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美。有一天,珍妮去飾品店買了一個綠色的蝴蝶結,店主不斷讚美她戴上這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然有些不信,但她感到非常高興。急於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遇到了老師,老師微笑着對她説:“珍妮,你昂着頭走起來真美,我希望你一直這樣!”老師拍了拍她的肩膀,同學們都欣賞地看着她。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她認為這是蝴蝶結的功勞,是蝴蝶結把她變美了。當她回到家時,這才發現,她頭上根本沒有那個蝴蝶結。她急急忙忙的奔向小飾品店,或許自己掉到路上了。結果,到了飾品店。店主説:“早上你慌慌忙忙的跑出去,蝴蝶結就掉了,你不知道嗎?”這時候,店主把蝴蝶結給了珍妮。但,從此珍妮沒有戴過它。因為她突然明白了,這一天的讚賞和自己的好感覺和這個蝴蝶結沒有絲毫關係!

當讀完這則小故事時,我知道文章最後的寓意就是兩個字——自信!做到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昂起頭,挺起胸膛,雄赳赳氣昂昂的走下去,這就是自信!故事主人公珍妮因為店主的一句話,自信了起來,但她誤認為是蝴蝶結把她變美了,她終於明白了事實,別人的讚賞聲是因為這個平時羞怯的小女孩有一天挺起了胸膛,擁有了自信!

説起自信,我自己其實也不是很自信。那是學校的公開課,我一緊張就會忘記一些環節,開始我還不是那麼害怕,但到最後幾句,我的嘴越來越不利索,不知道該怎樣説下去。只能在腦子中憑空想象了幾個字,疙疙瘩瘩的串成了幾句話,敷衍了事了下來。

其實,面對這些公開課,我應該大膽的、自信的完成。可是,就是缺乏自信,我講課效果不好。不過我不氣餒,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盡量的參與。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想要成功,首先要學會自信。自信原本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公開課時,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一味的追求別人的好評,結果因為緊張而缺失了自己真正的亮點。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每天都昂起頭,笑一笑。做每一件事都能夠帶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昂起頭,即使我相貌平平,我也會很美!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六

偶然中在博客裏看到了一本好書《好教育好人生》,這是北京師範大學肖川教授從他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情趣與藝術》四本書中精選出一百來篇編成本書。收錄在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現出作者對歷史、社會、人生和教育問題的明睿洞察,對教育理想的熱切追求,對人類不滅良知的深沉呼喚,對人生當有境界的祈望與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成為本書的主線和靈魂,字裏行間彰顯出作者力圖用熱忱與真情去點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護正義與光明的良苦用心。

肖川先生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對原來我們固有的思維和做法進行了批判,也給我們今後如何更好地從事教育指明瞭方向。思想即行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計劃有很多,關鍵是我們的思想定位是什麼,願用肖川先生文中的三句很有啟迪的話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是勉勵自己,促進學習與提高。

1、第一句:一個不難確認的真理是:任何一個學習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成就感,或者懷疑所學知識的價值,就會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相反,好教育要着力培養學生對自己學業成敗的責任感,學會放棄,能夠放眼未來,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

2、第二句話:好人生的境界:明確的目標追求、和諧的人際關係、豐富的內心世界、寬廣的活動舞台,構成了他們燦爛的人生。對於我們普通人,同樣可以擁有好人生:掌握好謀生的技能,衣食無憂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尊重並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好人生如香茗,淡雅純淨;好人生如佳釀,醇厚悠長。

3、第三句話:教育就是服務:就是要使我們的教育在制度、目標、措施、方法層面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做到“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能夠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應處的位置,最充分地實現他們作為“大寫的人”的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n3y11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