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寄語】《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共含2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第1篇:《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這一年多段時間在學習酈波老師講的《曾國藩家訓》(包括百家講壇以及對應的兩本書),感受頗深,已經學習了好幾遍,可以説是常讀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覺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層。

尤其是當遇到挫折、迷茫時,或回頭檢視剛剛過去的那段以自為在實踐這些理念的時光時,體悟就更深了!在實踐這些理念的過程中,發現僅僅“知道”是無效的,而藉以指導自己實現目標,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來越深時,感覺到抉擇時心中的堅定時,以及越來越強的目標感,都讓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讀書不在多,即使花5年時間讀完這兩本書,只要能將其思想精華融入我的價值觀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這篇文章即是在讀《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下冊)第34章《定見》時的讀書筆記與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書中原書,為了句子通順,沒有註明。

一、遇事當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遇事當有定見,不可被事態簡單左右

1、遇事有主見,不人云亦云,這是基本前提

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

①怕擔責任

既然“怕”,且最終沒有擔責任,説明自己主動將責任推脱掉了。既然沒有負責任,那就不會收穫“積累”!付出了與他人一樣多的時間,卻沒有收穫,那就是對寶貴資源的浪費!

為什麼不去主動擔責任?説明那並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標”,否則,就會想盡辦法去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躲!

②沒有見解

當某件事情由自己負責時,就會想盡辦法去搞定,逼着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資源,梳理解決思路,怎麼會沒有“見解”?因此,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目標,才導致了自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③對自己的方案沒有信心,即沒有風險把控能力

其實一般情況下,自己還是有一點“見解”的,但就是怕失敗了,遭埋怨,即怕擔責任。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呢?其實就是缺乏風險把控能力。“風險評估”並不是盲目地猜測,更不是“算卦”,只不過是預測“後果”而已,在推演過程中,遇到障礙走不動時,補上相應的缺就是了!怎麼會評估不出風險呢?只不過是在遇到障礙時,沒有動力去補而已!為什麼沒有動力,根本原因,還是沒有目標,也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沒有主見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目標,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就會去想盡辦法“實現目標”,就要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評估方案“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風險。而要具備設計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處,進行全局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謂的“常規”,總結、分析,梳理出骨架,使無重大因素的遺漏,抓住重點,然後,缺什麼就補什麼。

當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點了,進行反覆的驗證、修正,對方案的風險評估就非常明確了,對風險的把控就非常強了,對自己所設計方案,就會非常有自信,對他人方案也具備了風險評估能力,“怎麼做”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目標感清晰,就要為“實現目標”負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後果”是否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對“目標”的影響。當了解到新的信息,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見解時,就要重新評估,而不是盲從。

2、遇事有定見,這是對風險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

事態緊急,而且事情比較重要時,不改變方案,意味着即刻(短期內)就有“損失”。但我們往往只顧着着急,而忘記了如果改變方案,同時也意味着未來(長期)損失更大,甚至徹底失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因此,是否改變方案,就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各是什麼,哪個更重要,要懂得取捨,懂得“放棄”。

如李鴻章初到上海,軍情緊急,在淮軍沒有足夠的戰鬥力時勉強出兵,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敗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何談“建功立業”!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勢危急。如果仔細衡量一下,就會發現,他來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內不出兵,上海只不過多危急一段時間而已,也沒有什麼!經過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他選擇了“任爾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直到淮軍形成戰鬥力之後才出兵,並一戰成名。但他堅持數月不出兵,卻也招來了無數的指責和非議,要抗住這一點,也是不易的。

曾國藩是有血淚教訓,吃過大虧的!他在初練鄉勇時,只有幾百人,但當時事態緊急,他忘記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而越俎代庖,得罪了綠營和長沙官場,差點被整死。他選擇了忍辱退走衡陽,日日練兵。

後來事態更加緊急,太平軍圍攻長沙,長沙告急,不管長沙政府如何低聲下氣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國藩都按兵不動,甚至皇帝咸豐連下四道聖旨,也不為所動,直到覺得兵練得有底氣了,他才揮師出衡陽,一舉成名!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的經歷,更是如此,歷經十年,過程中並不總是光輝和榮耀,更多的,卻是被朝廷質疑、防範,戰敗後的冷落,沒有實權被地方政府欺凌,友軍(正規軍)冷眼看笑話,以及朝廷瞎指揮。但曾國藩堅定“順江而下,不斷壓縮太平軍戰略生存空間”的戰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所動,終於成功。

但如何正確地進行選擇?答案是“勢”,即趨勢。要順勢,不能逆勢。

滾滾長江東逝水。如果觀察江邊某一處的水,會發現並不是向東流的,甚至好像沒有規律,但將汪汪一江水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卻只有“東”一個方向!這就是“勢”!也類似於抓骨架。

抓住了“勢”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風險,任它風狂雨驟,也無需搭理!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應該怎麼辦呢?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來説,追求的是“基業長青”,也即永續強大。而一個企業,是一個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來完成。只靠老闆,或者少數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將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調動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靠“自覺”肯定不能調動,就要靠經營之道,以“制度”進行保障。當出現任何問題時,都要通過制度來實現,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斷地得以優化,而不能放棄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夠實現“參與創造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的夢想呢?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切免談,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頭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價值,使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可或缺,影響力越來越大。而要實現,就要提高能力,為了實現目標,對遇到的障礙進行攻克,發現缺之後,缺啥就補啥!雖然在工作當中,會有很多幹擾,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比較“緊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無礙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轉移方向!

二、定見不是頑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對大原則、大趨勢的把握

曾國藩不是戰術家(他打仗很爛),而是戰略家,制定的大戰略就是舍枝葉固根本,因地制宜。與太平軍作戰戰場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堅定地按照由西向東的作戰趨勢,沿長江中下游一線逐步壓縮太平軍的戰略生存空間。因此他大力發展水師,使之具有壓倒性優勢,並因水師的優勢,而使陸軍可以在每一個沿江戰略據點展開持久戰,實現“扎硬寨,打死仗”的戰術原則。

湘軍堅守這一戰略原則,任太平軍時有聲東擊西、南突北擊、圍魏救趙之靈活術,任朝廷時有左調右遷、朝令夕命之瞎指揮,也任友軍綠營有隔岸觀火、東堵西截、疲於奔命之狼狽相,卻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戰略中。

這是一種對趨勢的把握。定見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趨勢、抓住骨架,風險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業長青之路應該怎麼走?也是趨勢!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從制度上解決!企業不生長了,出現問題而不自覺了,出現問題但不能有效地解決,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等,所有的這些亂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並不是簡單固守、一成不變,而是能應勢而變,順應乃至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隨着新的信息,新的變化,而對原有的進行補充、修正,把握住“勢”,就會使之越來越貼切。比如自己的“培養能力”,則要根據需求而選擇培養哪方面的能力,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化。

原有的學識,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個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執。比如清朝的多數儒家知識分子,不能正視西方的發達一樣,在已經落後的事實下,還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則在遭到西方列強蹂躪時,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由自大轉向了絕望,開始唯洋人是舉。這就是失控!

而曾國藩的學習西方、洋務,則是源自於自強之道的定見。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師夷是為了制夷!最終是要制夷的!並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實力不夠而已,實力不夠,培養即可!缺什麼就補什麼,夷人處有,則向夷人學習,自己祖先已經留下了,以前卻丟掉了,那就從故紙堆裏撿起來。

因能有自強的定見,所以不惜向所謂的“蠻夷”之邦學習;能有自立的定見,所以不求裝模作樣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國社會,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貨”(比如不買日本車),以為是“愛國”,實際上,不買日本貨就是愛國?可笑!中國比日本弱,態度上惡日,並不能改變中國的弱,要改變,就要缺什麼就補什麼。

現在很多國內的品牌,打着“民族”的旗號進行道德綁架,更是可憐!你的產品不行,那就去彌補,缺什麼就去補什麼!即使國人一時可憐,買你的東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加大,這種可憐能養活一個企業?!國家現在為了所謂的“培養”民族品牌,封鎖國外優秀產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夠培養起國內的品牌,這麼多年過去了,後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並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強大,反而越來越垃圾!

六轡在手,萬流赴壑。

三、定見源於對人生信仰的追求,源於對人生追求的堅持

為什麼有的人有定見,而有的人卻連主見都沒有?

沒有定見的人,是因其沒有需求!如果需要,自然會去尋找。

在大海中,沒有方向的航船,是不可能靠岸的。人生也要有方向,才能活得有意義,“方向”即志向,即追求。而要於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

對於人生之樹而言,先要立志,先要紮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連意願都沒有,那就幾乎不可能長成,如果要長成,則要先紮下根基。

在人生事業的撐持過程中,當面臨種種困惑與挫折與迷惑與艱難時,還要學會“內斷於心,自為主持”。有方向,在遇到意外情況時,就不致於迷失方向。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經歷了相當多的挫折與阻撓,就是因其心中有方向,才能坦然面對。

曾國藩以為“先立堅卓之志,可求變化之法”,也即人生要有明確的方向,即有清晰、明確的目標,然後想盡方法,充分調用一切可用資源,去實現目標。方向明確,目標明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則不受任何限制,隨之變化。

酈波老師説:人生就是這樣,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能有地位。

四、總結

人生要先立志,有方向,即有明確、清晰的目標,然後想盡辦法、調動一切可調用的資源去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先立定腳跟。當他人有不同見解,有新的信息,遇到意外情況,或事態緊急時,要評估風險,短期和長期的失與得各是什麼,進行綜合衡量後,再去進行選擇。扎穩根基、積累至足夠的實力,這是一切的前提,事態再緊急,也不能動搖!

第2篇:《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猜你正在找《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曾國藩有一對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撐起兩根窮骨頭是指人要有骨氣,曾國藩一生以窮為榮以窮為本,他曾經説過一句話,説他絕不把當官所賺的錢留給後人,這就有疑問了。自從曾國藩發跡後湘鄉出來很多人,因為曾國藩喜歡用鄉人。曾府也成為湘鄉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為湖南首富。

難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沒有曾國藩一分錢?其實這裏面還真沒有曾國藩什麼事。曾國藩確實很節儉,但他的幾個兄弟卻是一個比一個貪。他自己兄弟五個,最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裏排行第九的曾國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別狠,除了曾國藩外打了勝仗後都喜歡屠城,然後把所得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老九曾國荃就這樣斂財無數。

曾國藩對大家庭的兄弟們無可奈何,但他對自己子女確實很嚴格。兩個兒子都非常節儉,一直都過得很清貧。曾國藩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難道他真沒有留一點錢給他兩個兒子嗎?有個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證:曾國藩死後他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為官了。老大曾紀澤比較有名,曾經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當時國家比較窮,曾紀澤在駐英、法大使期間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貼補到建使館或是外事活動中去了,而他節儉得衣服都捨不得買。老二紀鴻則是北京一名低級的官吏,比他哥哥還窮。

有次紀鴻生了一場大病,看了病後竟然拿不出錢去抓藥,想向哥哥借錢,但一是哥哥不在國內,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寬裕。這時曾國藩才離世不久,如果留了錢的話兩個兒子不可能會過得那麼的拮据。

在萬般無奈之下還是左宗常知道了這件事後出手相助。當時左宗常熱淚盈眶,説平時最不服曾國藩,但現在不服也不行,兩個孩子身為名門之後,清廉自省到這個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國藩平時就穿家裏老妻織的布衣。一生只做過一件高檔衣服,那還是他金榜題名時做的一件高檔料子的長袍,平時捨不得穿,只有在大場面時才會穿出去,回來就趕緊脱下收好。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時還是嶄新嶄新的。

曾國藩在南京任兩江總督時把家眷都接過來了,有一次李鴻章請曾家的女眷吃飯,這時曾家兩個女兒還沒出嫁,聽到請客的消息都很高興,但發愁的是兩人只有一條綢緞褲子,這條褲子還是大嫂留下來的。

那誰穿這條褲子去赴宴呢?姐妹倆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沒爭羸就大哭起來。於是曾國藩就做小女兒的工作,説等明年如果我還做兩江總督的話我就給你做一條更漂亮的褲子,小妹聽了才破泣為笑。

曾國藩名言: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2篇《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酈波評説曾國藩家訓》讀後感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nlr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