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優選20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優選20篇

【導語】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優選20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51mnb”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2: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3: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4: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5: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6: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7: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8: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9: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0: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1: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2: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3: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4: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5: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6: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7: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8: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19: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篇20: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正文】

篇1: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激盪三十年》是一本淺顯易讀的好書,它用平實的文字記錄了改革開放三十年間發生在祖國大地上激動人心的人、事變遷,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描繪企業家們奮鬥歷程的同時,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有了清晰的瞭解,對三十年來各事件發生的前後邏輯因果關係有所瞭解。

讀完這兩本書,掩卷而思,究竟它能留給我們點什麼書中描繪了中國的企業家們如何進行原始的積累,他們中有成功的,甚至有成為福布斯富豪的,有失敗的,最終淪為階下囚的,也有淪為普通百姓的。不敢怎樣樣,他們的探索至少告訴我們,他們有着令人敬佩的頑強生命力和創造力,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走在了時代前列。也許,在當時,有的人所走的路是被禁止的,甚至被披上種種政治色彩,引發至階級鬥爭的高度,但不可否認,隨着時間的變遷,他們所走的路被市場經濟證明是正確的。三十年間,利益與風險的角鬥鑄就了企業家不平凡的成功路,正應了一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改革開放探索路上,真理與無知更替着,國家在這些勇敢者的帶領下,跌跌撞撞地像個小孩,追趕着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

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這些勇敢者走出來,衝在時代的前列,改革開放會不會如此成功我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部分時間,切身感受了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一次一次聽着勇敢的企業家們如何開拓屬於他們的王國,這次看《激盪三十年》更給了我不小的觸動,看來善於把握時代脈搏,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這是個快節奏的時代,稍不留意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抓不到時代賦予的機遇,我們無論做什麼都須緊扣時代的脈搏,抓住發展的機遇,做不到時代的領軍者,至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篇2: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激盪三十年》給了年輕人一個夢,夢裏述説着:當年身無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頭倒賣玉米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還在每一天日復一日地以看報紙來打發上班的時間;還有那三個剛剛考進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的20歲出頭的小夥子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又或那個剛從四川監獄中服刑出獄的還帶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他們憑着"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鋭,他們感覺到了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機遇,同時憑藉着他們的勤勞、聰慧、以及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和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造就了一個個又一個或成功或失敗的中國企業傳奇!

看完《上下五千千年》後,你會被華夏民族的偉大所打動。下頭為大家蒐集的2篇“上下五千年讀後感6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期望能夠幫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繪1978年至2008年的中國企業史不是什麼易事,正如吳曉波書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三十年的宏大敍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知僅僅為了架構方便,還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吳曉波選擇了編年體的記述形式。這種形式讓親見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對號入座,跟着作者的筆端一段又一段回憶當初的經歷。

有一天,高爾基去了“善良號”的輪船上,在那裏,他認識了一個全身穿着白衣服,每個手指上都長着毛,兩隻大耳朵裏也豎着毛,他的名字叫:斯穆雷。他經常讓高爾基給他念書聽,斯穆雷的那隻黑鐵皮箱裏藏着許多書,比如:《奧米爾訓練》、《炮兵記事》、《論臭蟲之危害及消滅方法》等。高爾基在那,是一個洗碗工,每次斯穆雷都讓高爾基放下手中的活,給他念書聽。光替高爾基幹活的人叫做:馬克西姆。

如果以1978年作為基準,那麼我的出生要晚六年,按照吳曉波的説法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民間最熱的詞彙是“我們都下海吧”。可惜,那一年我只是襁褓中的嬰兒,除了吃喝什麼都不關心,並且在隨後的25年中一向糾結於小農思想,不自覺地與時代變遷堅持着若即若離的狀態。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應對歷史的變遷不太願意主動表現,因而對歷史的感受總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氣不足。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彙,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故事,然而當我試圖用自我的經歷去體會這些詞彙時卻幾乎無從下手,恍惚間一切竟如夢如幻。就這點而言,《激盪三十年》能夠算作臨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上。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可歌可泣的燦爛文化。同時我還了解了許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典故。如: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是由禹的兒子啟創立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朱元璋滅了元朝建立了明朝。還有鴻門宴、昭君出塞、赤壁之戰、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等等。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甚至馬爾克斯本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獨的快感。在二十多萬字中,出現最少的,是眼淚;出現最多的,是期望與歡樂。在孤獨中,每一個小説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着”所需要的一切,他們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卻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難以企及的程度——看透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們不滿足於肉體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獨立的快感,追逐一種自身與世界的微妙平衡。對於他們中的每個人而言,世界或許簡單之至,或許複雜至極,卻都無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這是一羣自我存在的生命體,因為存在,所以孤獨。

回到歷史本身,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説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我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意義。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我向來都把“史玉柱”三個字視作黃金搭檔、腦白金的代名詞,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裏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能夠明得失;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到蘇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景,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我,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理解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活力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可是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説“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必須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擇,以對人生負職責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我認定的事業中去。

這幾天,我讀了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它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了一個叫阿廖沙的孩子的童年故事。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瞭解了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家庭。這本書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高爾基根據自我的親身經歷,再現了黑暗統治下的孩子從覺醒到長大的苦難歷程。

閲讀《激盪三十年》,無疑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體驗過程:親切,因為和這段歷史有25年的交點;陌生,因為向來處身事外不問天下;激動,因為青春的躁動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遺憾,因為匆匆走過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我至少沒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為犧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給大眾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們千萬不要被財富左右理智,團體的瘋狂能夠瞬間叩響天堂之門,但必將猛地跌進地獄之淵。在此我並沒有給出價值確定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樣,光陰百代,時間也是冷的。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穩推動歷史前行。如果這麼講,以往波瀾不驚的生活倒勉強能夠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了。只期望下個三十年,我們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熱情和自信,以及對這個時代的擔當。

可連的高爾基3歲就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

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的心窩;童年又似一杯淡淡的茶,讓你回味無窮;童年似暴風雨後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後的餘光,那麼讓人懷念;又似那彎彎的小路,伴隨着你成長。風兒不可能將這温馨的回憶給吹掉;雨兒也不可能把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淹沒,僅有可愛的陽光將它照射,將它保存。

篇3: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前幾個月看了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是寫78年到08年的企業史,書中提到了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鮮為人知的故事)上下兩冊,總的感覺就是感慨萬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開放史,與其説是改革史,還不如説是一羣食螃蟹者的創業史。但可惜的是,當初成功的創業家在30年後卻寥寥無幾,這當中固然有體制的限制,不成熟政策的扼殺,但其中也有草根創業家的一些劣根性,如成功後不思上進,貪圖享樂,揮霍無度等,但總的是來説就是,我們在變化過程中卻忽視了變化,錯把偶然的成功當成必然,沒有根據變化的環境及時調整自我努力或專注的方向。

悲的是,第一代創業家,在中國的現代商業史上能夠説他們就是現代商業的啟蒙者,可是卻一向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如當初的傻子瓜子年廣久,無數徘徊於體制外的倒爺,當然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投機倒把分子,但並不排除,他們就是現代商業的真正開啟者,(個人認為之所以有投機倒把,主要是受體制內購銷政策的限制,流通得不到當權者主流政策意識的承認和重視),但事實上他們卻是一羣既作榜樣(好的)又作典型(不好的)的可憐人,總是處於擔驚受怕的境況。更可悲的是,等到企業家成為社會新貴的時候(那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主流的媒體,急躁的人們卻早已把那一羣啟蒙者給忘了。個人所悲的就是,我們的民族何時成了一個急功近利、整體浮躁的民族,竟忘記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難道真如吳曉波先生在書中所言,由於我們走得太遠了,以至於把當初之所以出發的目的給忘了。

喜的是,有人替我們作了一個歷史總結,確切地説,那更像是歷史重演、回放,清楚地為我們再現先輩們的血汗史、創業史。當初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沒有忘記專門安排一章《貨殖列傳》,而那正是“仕農工商,商為下”的時代。今日市場經濟雖早已深入人心,商品經濟如火如荼地發展,可是,關於中國的商業史,除了楊小凱教授寫的晚清、民國、新中國經濟史外,難以找到更多,可喜的是,《激盪三十年》填補了這個空白。更為難得的是,不知吳曉波先生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他在書中,專門安排了一節來寫一個平平凡凡的白芳禮支教公司(被中國數千萬網友認為是最有機會“感動中國”的,卻最終沒有獲評的一個數十年來從沒有停止過支持教育的平凡三輪車伕),在商業氣息濃厚的財經類著作中穿插了十分感性的人文精神(是目前為止紀念這位平凡天津人的最高禮待),在銅臭味十足的賺錢世界中灑下了點“真、善、美”。正如他所言,市場經濟的發展似乎與倫理道德的丟失是相伴而生的。而實質上他想做的就是,期望以自我的綿力改寫這個歷史軌跡。

篇4: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第一次閲讀吳曉波先生的《激盪三十年》還是在研究生期間,當時翻開書即被深深被書中所敍述的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閲讀完了全書上下兩冊。工作以來,利用閒暇時光重新閲讀經典,結合自我日漸增長的社會閲歷,感觸也自然更深了一層。

作者一改以往同題材書籍的敍事手法,以其嫻熟的文字功底、敏鋭的商業洞察力和對中國企業史的精深研究,將改革開放30年來這段變革中的激盪歲月娓娓道來。書中所敍述的企業與人物無不是我國這三十年來各個行業,各領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敗,或正面,或負面,總之,讓我們從其中學習到並感觸到我們在今日依舊適用的為人、經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老一輩革命家的領導到我國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經歷了極為動盪的十年,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也錯過了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正式開啟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大門。

一國的經濟是由一國數以萬計的企業組成,企業的發展才能帶動經濟的騰飛,也正是在國家提出新的經濟政策的同時,在社會各個層面也湧現出了各為對國家經濟政策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有着先知先覺的弄潮兒,為我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那段激盪的歲月中,人們情緒激昂,應對充滿機會的市場蠢蠢欲動,但終歸經濟週期的循環,經濟政策的反覆,市場冷暖的變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業與企業家。[由本站www.haoword.com網友投稿]

應對充滿機會的市場,我們的企業家如果堅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機遇中存在的危機,及時地採取規避措施,促使企業在寒冬來臨之前做好過冬的一切準備,而在應對危機四伏的市場,我們的企業家如果堅持奮鬥的慾望,在危機中看到機遇,及時帶領企業走出危機,迎來新生,在現如今也是值得我們企業家好好沉思的問題。

經營企業如此,為人治世也是如此,僅有在激盪中堅持理性,在危機中奮鬥不止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迎來自身更一步的發展與昇華。

篇5: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一口氣讀完了吳曉波先生花了四年時間來完成的又一力作《激盪三十年(上)》,這本書是在07年的1月分出版,也就是説距今也可是一年多的時間,但這本書已經成為了很多重點大學研究生導師推薦給研究生的讀物,因為這是一本關於改革、關於發展、關於企業、關於企業家命運的歷史。吳曉波先生為我們重回歷史打開了一扇小窗,經過它,你能夠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跌宕起伏,企業及企業家的命運如何隨歷史大潮起起伏伏,更重要的是,他將有助於加深你對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理解。從字裏行間,你能夠把握到中國改革開放燥動的脈搏,窺視到中國歷史前行的輪轍,領悟到企業成長的真諦。

能夠説,不讀此書,將會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要想成為中國下一代的商界精英,必須對中國過去的企業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正所謂,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説是一場沒有計劃的運動,有的只是中央領導簡單的追求,因為中國的國情實在特殊得讓一羣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也有時會束手無策,他們只想讓中國早一點富強,人民的生活好過一點而已。

從文中,能夠看出中國的改革是始於思想解放的,往往思想解放一旦被提到政治層面,接下來必定是轟轟烈烈的改革春雷,1978年如此,1992年如此,2008年看來又如此(很可能是政治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預兆)。然而,中國的改革並非如中國官方媒體所宣傳的那樣,是中央決策層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產物,其實不然,歷史以真相告訴我們,中國的改革往往是由一羣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引爆的,是由一步步無奈的抉擇所組成的。如聯產承受職責制的創立,竟然是一羣走投無路的村民為生計而做出的政治冒險;默許民營企業的存在,其實是中共迫於一羣上山下鄉返城無法就業的知識青年而作出的巨大的政治讓步;整個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除了“檢驗真理標準”及姓“資”姓“社”的大討論外,還有一場關於民營企業“僱工人數多少”的大討論,而這場事關民營企業宿命的大討論,竟然是因一位叫“年廣久”的傻瓜引發的;更出人意外的是,最初政府招商引外資時,回來投資的港商竟然是當初被政府嚴打的偷渡客,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中國指甲鉗大王”——中山的樑伯強。

中國的民營企業史,説他是一部血淚史,可能一點也不為過。從當初辦民營企業會被視為反革命,至辦民營企業被人笑話,到名不正言不順,到允許做國營企業的墊腳石,到視為“私生子”,再到名正言順。每一次的重大政策調整,每一次的宏觀調控,首當其中的肯定是民營企業,在媒體眼中,他們每次都會成為批判的典型,討伐的對象。中國的民營企業,走得實在太艱辛了。從這部書裏我們能夠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企業一樣存在進化論,中國的民營企業經過無數次人為的和非人為的磨難後,被證明是最有生命力的企業類型,當然,存活下來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在這個演化過程中就已經死亡,如知名的温州“八大王”。生存實在不容易,而揹負着倫理道德負擔的生存更為不易,那些存活下來的民營企業大多有很深的原罪感,一來因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因為他們中有很多人是大學聯考考場的失意人,走投無路的無業青年。二來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是經過灰色的原始積累,鑽法律與政策的空子,遊走在禁區邊緣而得以存活的,所以,他們整個羣體都顯得有點負疚感。事實上並非他們壞,而是因為現實讓他們選擇的,只能是那樣的卑微生存方式。

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是先知先覺的人物。深圳的崛起,最應當感激的也許應當是招商局的袁庚,是他,一個連處級幹部也不是的小人物,竟然能夠在中央決策層要回了一個圈——蛇口工業區,然後在裏面完成了一項歷史重任,擔當中國改革開放的示範;一個傻子“年廣久”,抓住了中央默許民營企業存在的漏洞,硬是創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傻子瓜子王”;中關村,讓一羣率先敢於下海辦企業的幹部順利成了百萬富翁,其中就包括了日後的“民族驕傲”——聯想集團的柳傳志;在南方,一個叫王石的青年,只因看到了一出土地拍賣新聞,隨即將企業轉做房地產,日後竟成為了中國房地產產業的標誌性人物;在同樣的地方,一個轉業軍人,拼命死鑽複雜的程控機技術,結果讓其一不細心帶出了一個影響世界IT業的民營企業,他就叫任正非,而他所創立的企業,就是今日的企業標杆——華為;而身在國外讀博士的張朝陽,在網絡信息時代新經濟的原始誘惑及一位新媒體研究教授的鼓動下,毅然回國創業,於是門户網站sohu應運而生。

國有企業改革,一向以來改制不成功,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體制,而在於企業裏的人。當習慣了官商作風,習慣別人看自我的眼色的行事,習慣了總是高高在上、不願思考、不願改變時,即使是再科學的改革方案也會失敗的。早年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基本是限於企業經營者與主管部門的爭權與放權,利潤留成等宏觀層面,根本沒有觸及企業的微觀層面,沒有觸及企業的人事,福利,激勵等敏感禁區,而是寄期望於國家的政策照顧,這樣的改革思維,如何能扭轉乾坤。國有企業,能夠説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一樣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相反,一向得不到寵幸的“私生子”——民營企業,雖然經歷了無數次打擊,卻總遇強越強,到最終,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主力,再次證明了,“死於安樂,生於憂患”,這一千百年來早已為人所熟記的名言。國企也好,民企也罷,忘了這一句,遲早會死的。

伴隨着大部分國有企業經營業績淪落的還有商業道德,巨大的利益空間,讓原先樸素無華的人學會了奸詐,學會了斤斤計較。記得書中有個註記提到,海南上的人原先在買賣時,是不敢收錢的,交易時要賣者把錢壓在籮筐底並且走遠了才敢收錢,然而就在海南宣佈成為改革試驗區後,天南地北的“倒爺”就到海南炒起了汽車進口批文,原材料批文,黑市外匯,過不了多久,當時的省委書記給中央彙報時感慨萬端,説利益使海南人民風淳樸盡失。除此外,還有臭名昭著的“晉江假藥案”,他讓一位頗有政治抱負的封疆大員項南引咎辭職;還有温州的造假事件,近乎瘋狂的地下金融活動——“排會”或“抬會”等。對利益的追逐,已經到了讓人迷失本性的地步,在書中,作者無限感慨地説市場經濟的冷漠本性顯現無遺了。

自從1978年那場有歷史新紀元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就註定是世界眼中的焦點所在。而唯一遺憾的是,中國偉大的經濟建設成就,卻沒有產生一位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這點一向讓外國人想不明白,更讓我們想不明白。我想,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大程度上已經忘卻了真正意義上的思考,忘卻了我們是一個人,並且背靠的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藴,因為所有的人都已經習慣了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爭名奪利了,而忽視了自我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及生命的意義,也許,著者寫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能幫忙大家找回一種對歷史的感覺,重温一下一羣人的來來往往,然後各自都能思考下自我的人生意義。

今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30年,足以改變一代人。而今日,期望憑藉這本記錄了這30年以來酸甜苦辣的書,能夠改變下一代人。

改革沒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樣沒有先例可循,每個活着的人都在繼續着自我的人生,匆忙間停下時,千萬別忘了回頭一顧,也許這樣自我能夠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夜靜更深,我在電腦前敲下了以上文字,此時,已接近凌晨2點,而我的那本《激盪三十年(下)》尚在路途中。

篇6: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異常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那三十年,時代揹負了太多,過重的擔子負載的是一羣初見曙光的人們的期望。驀然回首,一笑笑出了淚痕,一路走來悲憤有之,苦痛有之,抑鬱有之,熒光有之,活力有之,機遇有之,喜悦有之,可謂激盪萬千,終難忘!

時勢造英雄,把握國家政策的脈搏。《激盪三十年》基本是按年編寫的改革開放前面三十年間的企業史。它生動具體地一件件如實地記錄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發生在祖國大地上的可堪載入史冊的大事和人物,有些人物和事件此刻看起來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事件,但確是那個年代的特徵和歷史脈絡。書中記錄了改革開放三十年間國家的步步開放和改革的進程,描述了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艱難歷程,描繪了很多生動的走在時代前沿的弄潮兒們的奮鬥歷程,經過對那段歲月的見證,我覺得改革三十年是民心的三十年,經濟發展是人心所向,錢和飯是民之根本,國家的政策就是風向標,要把握時代的脈搏,理解國家的政策,爭取做時代的弄潮兒。

在三十年曆史長河中,很多改革先鋒他們在“摸着石頭過河”的社會轉型年代,用無畏、勤勞和聰慧譜寫了一部當代中國可歌可泣的企業史。他們有的出身草莽,堅忍而勇於博取。華為任總40多歲時處於人生低谷,企業辭退,經濟拮据,他在人生的40多歲的時候,幾個人合夥嘗試着開了個小的電子公司,代理賣國外的模擬交換機,可是任總有着過硬的大學專業知識,他年輕時曾作為部隊的工程技術兵參加全國的由鄧小平同志的主持的科技精英表彰大會。他的知識,加上他的勤奮,加上他的堅韌,他之後研發了自我的數字交換機,憑藉着他部隊的管理理念,他的天才銷售思路,他的團結奮鬥基因,華為壯大成一家偉大的高科技公司,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很大的貢獻。我想跟任總有個偉大的母親,有個正直的父親,跟他的勤奮,跟他的堅韌是分不開的。失敗的理由千千條,但成功的人總是有他的理由的。

當年的王石,也曾迷茫,然而他卻緊跟時代步伐,從一個靠倒賣玉米賺取第一桶金的飼料中介商人到之後的萬科集團董事長,他當然有灰色的官場背景,可是他敏鋭地發現香港人到深圳來搞房地產賺錢時,他當機就明白這是個十分大的市場,他的穩穩地飼料生意不做,斷然改行。當年的柳傳志,對科學研究工作厭煩至極,可是卻擁有管理才能,他能第一時間發現很有市場價值的設備和技術,在一間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裏創立起日後將成為全球500強的“聯想”企業。當年的許多人他們也同樣面臨時代的困惑而苦於無法自我救贖,然而他們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是他們敏鋭的發現市場機會,他們能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屬於自我的時代切入點。

還有以往的首富“劉家四兄弟”,劉家四兄弟個個讀書優秀,都有鐵飯碗的工作,可是他們的不安分和冒險基因,讓他們主動辭職,拿出能拿出的家當合夥開了公司,一開始發明了一個電子設備,可是想賣要去縣裏審批,人家一句話説你不能賣就結束了。他們兄弟們只能流淚,只能轉行從事養雞行業,讀後感.可是養雞一開始的創業資金一開始就被一個騙子騙去了絕大部分,真是欲哭無淚。養雞也不算成功。可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鵪鶉蛋價格好產量也高,他們立刻投入養鵪鶉行業,憑藉着他們的聰明,勤奮,他們研發了更好的飼料,他們自我給養殖場設計了一套保暖和照明系統,鵪鶉行業給他們了創業收穫。可是他們立刻發現飼料市場是個更大的商機,立刻轉入飼料市場。成為了我國的飼料大王。

從改革開放初江浙人民冒極大風險發展貿易,到80年代中後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講話後爆發的全民下海的熱潮,底層人民對貧窮現狀的堅決告別和現代化的強烈追求是中國改革發展中最重要的動力。浙江的温州,他們的草根性格和冒險精神,讓他們每次都是改革的先行者,個體户和家庭作坊的實驗者,也是之後的炒房大軍。

娃哈哈的宗總,知青返鄉後在校辦工廠送貨,順便賣賣國小生的學習小用品,可是他憑本事和勤奮成為了校辦工廠的經理。他見證了“健力寶”輝煌,意識到兒童的飲料的巨大市場,之後他成為了飲料大王,公司滾雪球地發展。還有杭州蕭山的魯總,他從一個鄉鎮企業,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緊抓時代的機會,從產權上、人才上、管理上、市場上,各方面都能做到萬無一失,公司穩步發展。

説起改革開放,就不得不提在南海邊寫下美麗詩篇的鄧小平。他奠定了中國變革的思想基礎,在這三十年裏改革開放雖然不無停滯,可是鄧公都用無比的智慧來推動國家的發展,他有時候擱置爭議,有時候説允許犯點小錯,有時候説腳步能夠大點,有時候説摸着石頭過河,在各個年代和節點,他都採取了最確當的最有效的方法。於是在這片古老的、重新喚醒活力的大地上,一大批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包括之後的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改革後的先驅者。

我們處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時代,國家基建大發展的年代,我們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不管你覺得好與不好,國家總在發展,適應時代的那些人和那些企業他們做的風生水起。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時代總是在提高,國家總是在發展,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需要提升自我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時代的潮流,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立足。先有國再有家,如果不能把握時代脈搏,不能掌握國家的發展政策,那麼再聰慧也只能事與願違。僅有切合時代的脈搏,跟進時代的步伐,加上勤奮和堅韌,就能這場沒有硝煙卻暗布地雷的戰爭中走到最終。我們可能在競爭最激烈的年代,我們同時也在機會最好的年代,一個嶄新的世界正在到來,讓我們擁抱時代、擁抱祖國。

篇7: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我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可是,即使到今日,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必須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可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當是會成功的。可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能夠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可是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可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本事,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向堅持到今日的,幾乎用手指頭就能夠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日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那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貼合這條件了!

篇8: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激盪三十年》這書我看了很久,亦思考了許多,激盪三十年,描述的是現時中國企業界中中流砥柱的一羣人,也描述着在這三十年裏流逝的一些人,一些事。

改革開發的到來,為中國這個國家注入了許多生機與活力,由於開始時制度的不健全,也成為了一羣具有商業頭腦的商人、文人、哲人奮鬥的國度。但回到2008年,轉頭一望,許多企業在一夜間灰飛煙滅,也有一些企業堅強的活着,例如,聯想,它的專注,讓它從代理IBM的產品轉而成為併購IBMPC部門。許多的思考帶來的是一絲苦痛,也帶來了一些欣慰。

看贏在中國,我們發現了創業的力量,看激盪三十年,我們發現的是一些感悟。2008年,這一年的經濟經歷了美國次級貸、越南的投資泡沫,中國股市市場的波動,我們能夠在這一氛圍中,聞到的是一股躁動。這股躁動來自於物質世界,也來自我們貪婪的內心。不禁思考,如何才是自我的發展之道,如何才是我們必須選擇的方向。

在現時,還有太多的不安定,還有許多的複雜事物等待我們解決,但經濟的趨勢模糊,而產業的全球一體化,也讓我們變得更加迷茫。唯有沉下心態,看看我們過去走的路,做的事,無論對錯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思考,思考未來我們的佈局與定位。

去其躁動,留其活力,唯有沉思與實際的行動才有明天的未來。

篇9: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借用《21世紀經濟報道》沈灝對本書的推薦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歷史,卻用冷峻的靈性之筆,描繪了一個充滿刀光劍影的真實江湖”,來作這本《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的開始吧。

去年股市節節敗退之時,閲讀了小費雪的《榮光與原罪——影響美國金融市場的100人》,也讀了戈登的《偉大的博弈》。都説讀史能夠明智,有太多似曾相識的人,有太多如雷貫耳的公司,在歷史的大潮中灰飛煙滅。此刻再讀吳曉波先生的《激盪三十年》,感覺更深刻,三十年也是揮手一瞬間,多少風流人物,今昔在何處

這不是一部完全標榜中國改革開放30年偉大功績的書,同樣也不是一部純粹的商業雜談或戲説,而是一部類似於黃仁宇先生書寫大歷史般的商業史,作者吳曉波先生用難得的歷史與經濟的視角將30年政治、經濟、人文交織的錯綜複雜的中國商業史進行了全景式、大局觀的梳理,書中涉及到的眾多經濟人物,如柳傳志、王石、張瑞敏、劉永好、李東生、魯冠球、任正非依然風流今朝,而褚時健、顧雛軍、黃光裕已大浪淘沙,唏噓……

這又是一部國企、民企和外企逐鹿中原、爾虞我詐、互相利用的企業發展史。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30年了,中國出了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銀行這些強大的企業,但終究沒有出現像可口可樂、微軟這樣的偉大的企業。還要多少年呢估計誰也不敢肯定的説。

這又是一部政策決定經濟的實踐手冊,從計劃經濟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國企內部機制改革到“抓大放小”再到非戰略領域的放開,政策決定經濟,所有重大機遇與發展幾乎都伴隨着政治與政策的改革。

篇10: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近期我看了一部吳曉波先生的作品——《激盪三十年》,頗有體會。現欲寫下我的所思所感,請黨組織審閲。

“思過去,看此刻,近將來”是這本書撰寫的結構。吳曉波是一名成功的記者,他用三十年的不懈的觀察,為人們展現了中國過去、此刻,而未來呼之欲出。他深入淺出的分析,使人深刻。有人為此叫好,有人提出質疑,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本成功的書。

《激盪三十年》描繪的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在1978-2008這三十年中的奮鬥歷史,其實也是一部中國崛起的歷史,書中記錄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每個人的歷史都好像是一部傳奇,記載着太多矛盾卻又和諧的因素。無論今日他們或成為福布斯富豪,或成為階下囚,或又成為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太多的“巨人”,在經歷風雨後成為時代的楷模,眾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從表面上看,這本書記錄着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他們這一代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以及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裘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描繪出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這些商業能人的命運沉浮,《激盪三十年》經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繪出一幅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進程。但從本質上看,作者試圖傳達給我們的,絕不止這麼簡單,以下我將詳細敍述自我的觀點:

一是萬事開頭難,勇者亦無疆。源起於“文革”後百廢待新的危急時刻,1978年的中國在共產黨的英明決策下,中國人民的思想漸漸開闊,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好像每一天都能翻出一個新的世界。然而,在應對一堆爛攤子的時候,勇氣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人類的求生意志與追求更好生活和嚮往有異曲同工之妙,懷抱着一份完美的期望,浮沉在功成名就之後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可是,唯有經得起浮沉的人,才能堅持到最終。

二是唯有功夫深,鐵柱磨成針。當你產生願望、有對完美的生活的無限嚮往時,必須付諸於行動。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這三十年中,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他們都在這個時代留下了自我的註腳。王石,從當年一個靠賣玉米獲得第一桶金的飼料中產階商人到到如今“萬料”集團的董事長、房產界巨頭;史玉柱,從當初的創業“巨人”到一夜破產,負債2.5億,再到靠着腦白金東山再起,變成如今的保健巨鱷、網遊新鋭······他們不是神,他們的事蹟也不是神話。

三是英雄不問來源,夢想百無禁忌。三十年鑄就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些人從凡人走向家喻户曉的成功者,帶着血氣方剛的野心,開疆擴土,攻城略池。原本是“草莽”,卻在轉眼間獲得了英雄的榮光。時代總是存在它的侷限性,即便在倡導着民主、自由的西方,也不見得海納百川,倒是孔老夫子提出的,和而不一樣。英雄不問出身,也就是説英雄的出現並不是上天註定的事,而是要靠後天的奮鬥。所謂奮鬥,也就是應當走他人所不敢走、明日大家蜂擁而至的道路。除了眼力,還要有魄力。時代鑄就英雄,英雄彰顯時代。這些企業家的命運與這個充滿了變化和活力的大時代緊緊捆綁在一齊,是註定要在中國企業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

四是領導人鋭意創新,企業家把握先機。在這三十年的宏偉繪圖上,不僅僅有企業家的影子,更有我國領導人的影子。被喻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為“百業待興”的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繁榮富強的大門;他的繼往者朱鎔基,卻是在這扇大門打開後各種混亂湧動之際,用強有力的節奏將改革繼續深入執行下去的“經濟沙皇”。

五是困難不曾褪去,博弈與和諧共生。從這本書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經濟問題遠遠沒有解決,仍存在以下幾個大問題:首先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使得我國實現了從計劃到市場經濟轉型的目標,但要轉型成功還需下大功夫。其次是市場主體力量發生變換與博弈。然後是改革進程中企業家的命運值得我們關注。最終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核心技術的落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空頭。一時的成敗並不能決定事物最終的結果。從光榮與夢想的憧憬到殘酷無情的市場法則,在複雜的體制政策商業環境中,有的人看到了死亡,有的人看到了曙光。適者生存,在激盪的三十年裏頑強的生存下來的這一代企業家為我們譜寫了過去。未來,近在眼前。

篇11: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初讀這套書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此刻重新翻看一點也不覺得乏味,而是又會立刻被那獨特的視角、精確的記敍和精彩的評論深深吸引。這套被稱為“新貨殖列傳”的“企業史記”的確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和國家命運的人精讀和珍藏。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三十年前半段、並且在經濟領域工作的年輕人,更應當仔細閲讀和認真思考,瞭解我們所成長的時代發生了怎樣的鉅變。形勢比人強。僅有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才能因勢利導,取得提高。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寫作特色。

一是編年體和標題語。作者把這三十年羅列開,一年一章,逐年敍述,又穿插對相近年份的比較和類似事件的評述,讓讀者比較容易把握時間座標,還能夠觸類旁通,自我挖掘貫穿全書的諸多線索。作者還用幾個字的短語或短句分別作為每年的標題語,如1981年“籠子與鳥”,1992年“春天的故事”,2001年“入世與出局”等,都準確提煉了每年的大事,提綱挈領,一目瞭然。對此刻許多不諳歷史的年輕人來説,這種按時間線索進行的梳理和總結最為直觀和有效。

二是春秋筆法和民間視角。作者吳曉波是財經記者出身,與書中很多人物都有過交流。他在這套書裏並沒有打官腔、唱高調,而是以一個親歷者和記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識分子的情懷,對事件和人物儘量如實記敍,娓娓道來,字裏行間讓我們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對人物前途、民族命運的殷切關心。這一點給我印象最深之處就是對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描繪。作者真實地寫出了在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一個企業家與政府在企業產權問題上的博弈和必然失敗的結果,也配以那幅幾乎是整本書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經緯在公司股權被轉讓他人的儀式上淚眼問蒼天——和文字來説明一個創業者在特殊環境下的悲情和無奈。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三是似曾相識,志在高遠。讀這套書,讓我聯想起茨威格的《人類羣星閃耀時》和曼切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兩本書。吳曉波毫不掩飾對前一本書的崇拜,認為它“令人血脈噴張,激動難以”。在《激盪三十年》中,那揮之不去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對歷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繪正是茨威格的血脈。而後一本書的文體可能對吳的影響更大,無論是編年體裁還是“企業人物史”單元,更像是對曼切斯特致敬。這兩本書一個是薄薄的冊子,一個是厚厚的鉅著,卻同樣是傳記中的經典。《激盪三十年》一書吸取前者之魂,後者之體,既是對前輩偉大傳記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補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此刻吳曉波作為專欄作家還在用同樣的筆觸記敍晚清和民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傳承了他在本書中的一貫風格。

篇12: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這些天,我在為一股濃濃的中國商業歷史的厚重感所包圍,彷彿回到了風起雲湧的激盪起伏的年代,----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撰寫的《激盪三十年》一書深深吸引了我,使得我不得不利用閒暇時間,混雜着好奇和煙薰草般莫名的興奮快速地讀完它,讀着讀着,我總會有一種血脈賁張的感奮。

該書以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了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08年大國崛起的長達三十年的中國經濟史上發生的具有必須歷史意義的事件以及推動、影響這個歷程的標誌性人物。在這個特定的階段實在有太多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人和事,寫出這部書自然具有非凡的史詩意義!

柳傳志、王石、任正非、劉永好、史玉柱、馬雲、丁磊、張潮陽、倪潤峯、張瑞敏、李經緯、步鑫生、牟其中……一個又一個閃亮的名字重新在這部書裏跳躍出來,興奮着我的神經。他們是改革標本人物,他們是無煙商戰中的英雄,他們是第一批敢於衝出“禁錮”的條條框架,勇敢往前邁步的改革先鋒,他們是中國夢的早期實踐者,他們為中國的經濟的“破繭而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或者供給了可供日後借鑑的寶貴經驗!讀到關於他們的已經為我們熟悉的、有些還有陌生的故事,我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因為他們,我們的世界依舊令人着迷。----他們沒白活一回,他們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學習!

1978年至2008年,差不多是跟我同出生、同成長的一段歷史!時光荏苒,我從一個懵懂孩童長大成一個渴望瞭解這個世界的、有一些想法的青年。我不曾身臨其境感受那些經歷了文革後激進思潮湧動、致富的念頭蠢蠢欲動的年代,不以往歷那“投機倒把”時的只要膽子夠大發跡就相對很簡單的“淘金年代”,不以往歷那“腦體倒掛”時期的迷茫,不曾深刻感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到來時的恐慌……可是,作為一位當代知識青年,如果不瞭解如此近的中國商業史,就是與時代脱節,就是有着不夠完整的人生。幸好,我有幸藉助這部《激盪三十年》比較完整地瞭解了這段重要的中國經濟史,同樣能感受到那已然逝去的三十年的波瀾壯闊,也恨自我晚出生二十年以致未能也投身到那激盪的歲月中,我能為中國的經濟做點什麼----或許未來我能一試,在這個更加多元化、更加複雜的年代,以史為鑑,為的是更好地走好未來。

每一位關注中國經濟的人都應當讀一讀這本書。回顧中國改革開放,這本書不能不讀。

篇13: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曆史上不一樣尋常的、不平凡的階段,是我國企業家在艱難中起航、於夾縫中生存的過程,是千萬中國企業在迷霧中前行、在荊棘中奮發的史詩。

《激盪三十年》用其獨特而敏鋭的視角,記錄下這三十年每件可堪載入史冊的人物和事件,將那已逝的歷史定格在我們眼前。應對歷史機遇,有人抓住時機,一躍成為歷史舞台的主角;有的跟不上時代潮流,逐漸遠離大眾的視角。掩卷沉思,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並不是那些位於表面的事件和羣雄,而是背後那種共性的力量和特性,尤其是對那些不斷奮鬥、創造傳奇的企業家以及改革發展、鑄就輝煌的企業的反思。

三十年風雨如晦,這激盪起伏的三十年能夠説是一部企業家創造歷史的三十年。當變革的大幕隆隆拉開的時候,那註定是呼喚勇士的年代。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韌而勇於博取”。他們的淺薄使得他們處理任何商業問題都能夠用嘴簡捷的辦法直指核心;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撥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脈脈而回到利益關係的基本面;他們的不畏失敗使得他們能夠百無禁忌的衝破一切規則準繩;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採用一切手法和編制美麗的謊言。正是這羣無畏而堅韌的勇士,吹響改革的號角,在資源、人力、政策、技術等幾乎所有條件不利的情景下,創造中國企業史上一個有一個的奇蹟。

當任正非為是否能入黨而苦惱時,他也許不會料到,以兩萬元起家的華為,憑其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價戰略迅速崛起,併成為讓國際同行頭痛的企業;劉永好三兄弟由於“出身成分”問題而大學聯考落榜,但他們成立的小養殖場,在經過若干年的經營,讓他們成為中國首富;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班的陳偉榮、黃宏生、李東生也許做夢也沒料到,他們日後創立的康佳、創維和TCL在鼎盛時期,佔據中國彩電業市場份額的40%;那時的牛根生還在回民奶廠刷着奶瓶,而在16年後,他以其敏鋭的營銷才能和精幹的經營團隊,使蒙牛集團成為我國數一數二的奶製品公司;27歲的文學青年王石,抱着那本《大衞科波菲爾》,為主人翁所感動的時候,有可能沒想到之後的萬科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中的領頭羊……諸如此類,還有數不清的人物以及關於他們的事蹟。

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的命運是值得我們悲憫和關注的。這羣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把握時機、果斷行動的羣體,在法律壁壘、制度束縛、政策障礙、觀念落後中艱難的掙扎,而又堅持一種堅韌的品質和與生俱來的草莽性,他們的奮鬥給這三十年曆史增添了色彩,為他們的人生增添絢麗的一筆。

過去的三十年,民營、國有、外企三種力量交織在一齊,此消彼長、相互博弈,他們的利益切割以及所構成的產業、資本格局,最終構成了中國經濟成長的表象。而民營企業發展的艱難和變革的堅決更是讓人深思。在改革開放初期,當市場的閘門緩緩打開的時候,民企這股自由水流滲透進來,它們是那樣的弱小而堅韌,隨風而行、遇石則彎、集涓成流、轟然成勢。如果説海爾是海,那麼中國千萬民企則是溪,在妥協和無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擋民企前進的趨勢。我國民企是在一個非規範性的市場中成長起來的,所有改革發展的起步都帶有一些違規行為,這也決定其發展過程中的草莽性和灰色性。總體而言,我國民企的源頭主要有兩種:以華西村為代表的鄉鎮政權及團體企業的組織和以魯冠球工廠式的自主創業型企業,而這兩種企業在成立之始的本質區別——產權問題,也成為影響其以後發展壯大的重大問題之一。相對於國企和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可是它們從力所能及的點滴做起、把握機會、果斷變革,逐漸發展壯大。

三十年間,成功的民企有很多,失敗的民企也數不勝數,總有一些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或精彩或遺憾的一幕。萬向集團那種“小而專、小而精”的發展模式,無疑為其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史玉柱的巨人集團在挫折中前行的精神,是我國企業所崇尚的,他本人也成為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典型代表;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更是電子商務史上開天闢地的奇蹟,也讓馬雲成為中國創業教父。成功的企業是我們研究、學習、借鑑的榜樣,同時深刻研究那些以往轟動一時,卻是曇花一現的公司,從中吸取教訓更有利於以後的發展。諸如潘寧所主持的容聲冰箱股權改革在質疑聲中失敗,從此容聲走向衰落;牟其中這位“以罐頭換飛機”的創奇人物,帶領着南德集團這艘商業航母,在貪婪的海洋中迷失航向,最終慢慢沉淪;三九集團在趙新先的帶領下,運用一種近似瘋狂的收購兼併模式,給自我帶來巨大財務危機……三十年激流已趟過,不論是企業家還是企業,都在探索屬於自我的道路、尋找迷霧中的那盞引航燈,只期望我們在下一個三十年能夠走的更加堅定,塑造更完美的未來。

篇14: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又經過2個月的時間的沉澱,再加上2個月的案例收集,最終把激盪三十年這本書再次温習。先從近期一個故事開始吧,柳傳志在財經類回憶中,説,他不算是一個企業教父。其實,確實不算,因為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國內的企業能夠説是硬件上,別人100年才走完的,我們50年做完;別人在50年裏完成的,我們甚至能夠在10年內趕上;但軟件上,異常是在“企業人”方面上,我們還差得遠,甚至對於鄰國印度,我們也有一些過而不急,例如在此次沉浮的年廣九、張海、顧雛軍等人物,他們沉浮於世,有過輝煌,但最終短暫的輝煌結束了他們作為企業人的權利,因為中國現時企業的法制、環境還有待健全,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柳傳志只可是是抓住了趨勢,不犯錯誤,制定了些許合理的策略,所以我們還要繼續看下去……

激盪三十年是一部不算是正規的中國企業正規史,或者説,只為了在這30年中,為一些企業留在紙上,供給給後人一個案例,但至於這些已死或者還生的企業,能給到我們什麼這才是書的重點。以下是近期所悟的幾點:

1,史玉柱只是一個個案,價值如何取

史玉柱從他的巨人到此刻的巨人,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從壓倒最終一根稻草的潰敗,到利用壓倒的稻草翻身(保健品)。再把保健品賣個好價,進入網遊市場,對於他來説,要學習這個個案,要做到類似這樣的一個人有點難。第一他的情商很高,懂得如何把握身邊的人,並管理自我的情緒,失敗沒能壓倒;這些在激盪這書中,你很難找到一個相同,或者硬要找一個比較人物來説,那就是孫宏斌,蹲過監獄,但也在沉澱後開始精彩,但精彩時沒能控制自我情商而最終再次沉默。第二他的市場把握點高,無論是腦白金的轉手,還是對資本市場的把握,他能真正做到一個穩定點,甚至能夠説,他是一個低買高賣的人,如果你參與過股票投資就應當明白,什麼時候進入,什麼時候出來,這很難把握,但他把握到了,高賣了腦白金,用這資金進入到需要更多資金的網遊行業,再上市,再收購,一系列動作將巨人網絡變成了一個網遊巨人。這些精確的確定,不是一般人做到,沒有多少數據能夠支撐他,也沒多少人能給他提議,所以這樣的一個人,這兩點,也足夠讓他成功。

雖然學他很難,但我們要取出這一案例的價值確也能夠,能夠值得我們學習,一方面,不是讀MBA,或者EMBA就能獲得養分,更多的是應當總結,能夠説史玉柱此次的迴歸,與以前的史玉柱,激盪中前半段的史玉柱是不一樣的。他的總結,他的情緒控制都起到了作用,異常是腦白金的起家,我們更應當學習,如何用低姿態,去做事,並必須要吃透企業失敗的原因與過程,並控制情緒,將企業成長所需要的人,需要的事凝聚起來,受你,企業人的意志而轉動;再者,是對市場的把握,無論是藍海,紅海,其實只要你潛心去做,確實會有好的收穫,如果你去看潮州、汕頭等沿海的小城市,他們的小企業不斷在倒閉,但實際上,倒閉的,是那些沒有潛心開發市場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定位在於代工,或者只是隨着市場大流走的,沒真正潛心去做這個市場,沒能細分,而這個細分不但包括受眾,歡迎程度,成本,等等,還應包括一點,市場對這產品未來的一個走勢期望。史玉柱就是把握到保健品類在腦白金突起後,保健品市場走勢將回歸到一個混沌點,所以轉戰網遊市場,因為這個市場,雖有巨頭盤踞,但它的走勢確實十分明確,需求只會增多不會衰減。

篇15: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有餘,若以1978年召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線,則前後兩個時期剛好在這六十年中各佔三十年的時間。而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十年來所生所長的環境正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年代。對於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只能來自父輩的描述以及歷史課本,而這最近的三十年,卻是親身經歷並體驗着國家、社會乃至身邊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改革開放的前些年正值懵懂孩提時代,對於很多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並無太多感觸,可是當讀到吳曉波先生所著的《激盪三十年》一書時,卻如同又被打開了一扇時光之門,讓我回歸到那個時代,重新審視了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激盪人心的三十年曆程。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主要為我們描述了數百位中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們在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間的奮鬥歷史。文中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代表着中國改革開放縮影的這些企業家的成長曆程。其中不乏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也有像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求伯君這樣在當代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同時,也詳細記錄了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等人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命運沉浮錄。時至今日,無論這些以往叱吒風雲的名人是成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翹楚,又或是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又或是泯然眾人成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激盪三十年》都將他們作為這本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用他們的成功或者失敗之路勾繪出一幅白描版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畫卷,同時,也為世人講述了一段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崛起的歷史。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在於它既不是空洞無物的歷史書,也不是虛擬縹緲的幻想小説,正是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個人經歷,栩栩如生而又樸實無華的將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記錄了下來。作者理性的站在各位普通企業家的角度,以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分析了這些企業家的崛起史或是從成功走向末路的過程。這樣,就為廣大讀者供給了一種新的視角,從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們才真正瞭解到了衣着光鮮的成功者背後,也曾付出無數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更加了解到這些創業者成功以後應對各方面出現問題時的種種困境。也許我們並不能深層次的去挖掘到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真正原因,可是起碼我們經過這本書,真正還原了歷史,感受到了那個時代。而這,恰恰是當今很多青年人所缺乏的。我想,吳曉波先生是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以這樣一種異常的方式,意在提高大家關心、瞭解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的興趣。事實上,這本書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同時,經過這本書中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透過這些各種各樣的現代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和發跡史,我們能夠看出,一方面:時勢造英雄,這些風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離不開時代的大形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無古人並無成功的道路可借鑑,所以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正如嬰兒蹣跚學步,需要不斷調整自我,不斷明確目標,這樣就不可避免影響到個人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是決定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是對受數千年封建主義思想緊緊束縛的人性的一次解放,可是並不意味着做事能夠完全自由主義,如果不能堅持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在改革的過程中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則最終必然要走向旁門左道甚至鋃鐺入獄。

以上是讀完《激盪三十年》後的一點點感觸,我想再過三十年來讀,《激盪三十年》仍然是一本好書,不僅僅在於其以紀實手法描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這段激動人心的歲月變遷,更在於它激發了青年人對國家經濟發展史的興趣。

篇16: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我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可是,即使到今日,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必須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可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當是會成功的。可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能夠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可是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可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本事,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向堅持到今日的,幾乎用手指頭就能夠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日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那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貼合這條件了!

篇17: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教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理解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歡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一杯的清水,能夠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本好書,能夠淨化一個人完美的心靈。本欄目供給了中外名著的讀後感範文和參考,期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讀後感範文,對於提升自我的鑑賞和閲讀水平有所提高。本站時時更新,歡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以獲取第一手資料!

《激盪三十年》給了年輕人一個夢,夢裏述説着:當年身無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頭倒賣玉米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還在每一天日復一日地以看報紙來打發上班的時間;還有那三個剛剛考進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的20歲出頭的小夥子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又或那個剛從四川監獄中服刑出獄的還帶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他們憑着"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鋭,他們感覺到了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機遇,同時憑藉着他們的勤勞、聰慧、以及對於擺脱貧窮的渴望和與生俱來的賭徒意識,造就了一個個又一個或成功或失敗的中國企業傳奇!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可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作者在書中説:“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異常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這些天,我在為一股濃濃的中國商業歷史的厚重感所包圍,彷彿回到了風起雲湧的激盪起伏的年代,----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撰寫的《激盪三十年》一書深深吸引了我,使得我不得不利用閒暇時間,混雜着好奇和煙薰草般莫名的興奮快速地讀完它,讀着讀着,我總會有一種血脈賁張的感奮。

不知僅僅為了架構方便,還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吳曉波選擇了編年體的記述形式。這種形式讓親見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對號入座,跟着作者的筆端一段又一段回憶當初的經歷。

如果以1978年作為基準,按照吳曉波的説法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民間最熱的詞彙是“我們都下海吧”。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彙,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故事。

什麼“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齊,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19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説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我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意義。大家還記得史玉柱吧,或是黃金搭檔、腦白金。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裏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能夠明得失;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到蘇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景,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我,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理解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活力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可是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説“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必須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擇,以對人生負職責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我認定的事業中去。

閲讀《激盪三十年》,無疑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體驗過程:親切,因為對這段歷史有同年的交點;陌生,因為向來處身事外不問天下;激動,因為躁動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遺憾,因為匆匆走過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我至少沒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為犧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給大眾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們千萬不要被財富左右理智,團體的瘋狂能夠瞬間叩響天堂之門,但必將猛地跌進地獄之淵。在此我並沒有給出價值確定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樣,光陰百代,時間也是冷的。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穩推動歷史前行。如果這麼講,以往波瀾不驚的生活倒勉強能夠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了。

《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共同構成了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童年》是首篇,描述的是作者童年時代的生活,描繪了一個讓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主人公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我覺得高爾基是個不怕艱苦的人,他靠自我的頑強自學,學會了許多知識。我們應當珍惜我們此刻的完美生活,長大以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回顧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使我明白一個道理:永遠都不要忽視藴藏在民間的巨大的、可畏的、又令人尊敬的頑強生命力和創造力。歸根到底,改革開放,就是解放以往被牢牢束縛的人性,讓人性釋放出偉大的光芒,這光芒並不是潔白無暇,黑暗與光明的角鬥,利益與奉獻的交織、真理與無知的更替,為我們指引向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我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正像人生的旅途一樣,雖然這其中有低谷,有質疑,有忐忑,有困難,但我們不怕,我們都挺過來了。可能後面還有許多障礙會在阻撓我們,但我們會勇敢應對困難,向書中的企業家們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就像前人説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些企業家們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篇18: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吳曉波以一系列具有代表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描述了中國這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一個特殊的、不平凡的階段。它源起於“文革”後百廢待興的危急時刻,發端於國家領導人舉目四望後的英明決策,是十三億人民決絕地告別貧困、追求富裕的迫切願望眾志成城地書寫了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中國默默崛起的發展歷程。

這三十年間,每一個代表人物都記錄了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進程。也許,三十年前他們的名字代表着囚徒和牢獄。但在今日他們毫無疑問的是這個時代的驕子和民族財富,他們靠着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勤勞和聰慧在1978——2008年三十年“摸着石頭過河”的複雜商業環境中譜寫了當代中國企業史。雖然有着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但背後折射的卻是相同的時代烙印——見證經歷了激盪三十年裏中國企業所有的興衰榮辱世事變遷。正如書中所説,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裏,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了,一羣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

所謂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羣,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鋭,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佔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之後者的墊腳石。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所以,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揹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職責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歡樂、一種成就。如今,中國正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即面臨着機會,也迎之後挑戰與競爭。企業家的成長將帶動着企業的快速發展,也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日漸繁榮昌盛。過去三十年的沉澱積累,給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帶來寶貴的經驗與資本積累。

目前,中國正進入經濟轉型階段,將從勞動密集型發展進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但核心技術始終是中國的軟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過引進外資及跨國公司不斷積累資本,吸取國外的經驗,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市場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可是,極低的資源配置利用率,以犧牲必須的能源和環境為代價,也將給我們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體化經濟下,佔領市場就佔領着經濟制高點,中國引進外資的情景下也流失很多市場。我們能夠實現宇航員的太空漫步,可是與老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家用電器的核心技術卻沒有一項是中國自我的。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無法買來,也無法引進的。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擇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為一名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人員,也親身體會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力量,在國家科技興國的大背景下,以及作為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名研發人員,在這良好的科研氛圍下,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未來三十年的激盪做出一份貢獻。

篇19: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我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可是,即使到今日,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必須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可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當是會成功的。可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能夠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可是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可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本事,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向堅持到今日的,幾乎用手指頭就能夠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日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那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貼合這條件了!

篇20: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分明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然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彷彿無比遙遠。《激盪三十年》彷彿給我開闢了一條時光隧道,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可是經過另一種方式觸及了離我們感覺遙遠而實際最近的中國經濟改革史,仍舊感同身受。細細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個充斥着“原罪”的商業故事,不知不覺的被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在吳曉波筆下所有的改革風雲人物中,健力寶的李經緯贏得我深深的同情。這個悲情的南方漢子失敗後仰天含淚不發一語的照片很長時間裏縈繞在我的腦海。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已成必然,但作為產權改革的實踐者,李經緯的失敗必將載入中國改革史。在當年那一輪“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中,李經緯的“以身試法”某種意義彰顯了資本在政治攪局中的脆弱,而整個產權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環境客觀造就了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寧與外客,不與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個李經緯,正如吳曉波在最終略帶戲謔的寫到“地方政府表現出的易於輕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讓我們看到中國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理解了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尋味的八字箴言背後難以言盡的苦處。

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是政治家智慧與企業家智慧交織的結果。然而過去經濟還是由政府主導的,普通的人們在其中取得的種種成就,抓住的種種機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能夠稱作政治變革的副產品。民營的企業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葉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我的命運。在未來,還是期待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一個系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經濟,至少在企業方面,應當有更多無關政治的商業智慧而創造。可是把握政府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潮流、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渺小的。

今日中國的雖然有點虛浮,可是你不能否認它的強盛,與1978年時落後而窮困的中國已經有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從1949年開始中國沒有走上發展的“最優道路”,可是如今的中國未必與所謂的“最優道路”差多少。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應當是相似的,雖然這個過程在不一樣國家不一樣地區相互獨立的逐步進行,漸進的路徑與速度各不相同,可是我相信肯定會在一個時間點上匯成一股河流。

【小編簡評】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根本挑不出一點紕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5d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