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沉思錄有感(多篇)

讀沉思錄有感(多篇)

讀沉思錄有感(多篇)

讀沉思錄有感 篇一

人們互相鄙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沒有一個人會如此幸運,以致在他臨死時身邊沒有對他的死會感到鬆快的人。假設他是個好人、一個智者,最後不也是會有人心裏這樣説嗎:讓我們最終擺脱這位老師而自由的呼吸吧,確實,他對我們任何人都不嚴厲,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譴責我們。這就是對一個好人所説的。而在我們的情況中,有多少別的原因使許多人希望擺脱我們!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為之謀利、祈禱和關心的同伴也希望我離去,希望也許從中得到一點好處。那麼一個人為什麼要執着於一種較長的塵世間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認為最好的東西的快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東西,同樣,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東西。

如果你同時有一後母和親母,你要對後母盡責,但你還是不斷地回到你的親母身邊。生活有時就象你的後母,哲學是你的親母,在它那裏你得到安寧。

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東西。

幸福在於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義務。

假如人們殺死你,把你切為碎片,詛咒你。那麼這些事情怎麼能阻止你的心靈保持純淨、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泓清澈純淨的泉邊詛咒它,這清泉絕不會停止冒出可飲用的泉水,如果這個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將迅速地衝散它們,洗滌它們,而不會招到污染。

與持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

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

不同無知的人作無謂的交談。

當什麼人的無恥行為觸犯你時,直接問自己,這世界上沒有無恥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別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無論什麼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恆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恆中織着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

想象一下所有悲歎或不滿於一切事物的人,他們就像是一隻做犧牲的豬那樣掙扎和叫喊。

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於他自己的意見,卻更甚於重視自己關於自己的意見。這是多麼奇怪啊。

讀沉思錄有感 篇二

“對於理性的動物來説,依據本性和依據理智是一回事。觀照內心。善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湧出……”這是《沉思錄》的精彩語錄。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讓我有了四點感悟。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國小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説: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慾多福。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甜美、憂鬱,高貴,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讓人心靈感到安寧和靜謐,《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

讀《沉思錄》有感 篇三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閲讀並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索時,無意中得知此書是前國務院總理温家寶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呢?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裏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製的微型書。回家後隨手翻閲,能讀懂的段落並不多,對於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櫃的角落裏。時隔幾年以後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為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環視星球,彷彿你是和它們一齊運行,不斷地研究元素的嬗遞變化吧,因為這種思想將濯去你塵世生命中的污穢。

靈魂的力量在於讓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採取漠然的態度。

不要總去注意別人心裏的想法,那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內心活動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幾段話摘自《沉思錄》,從宇宙到人生,從靈魂到死亡,馬可·奧勒留無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隨身寶典,有空便翻開逐字逐句地精讀,其間的每一個字符,每一句教誨,都教導人類摒棄一切無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過樸實的生活,從而抵達心靈的最大寧靜。

讀沉思錄有感 篇四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自己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我翻開書卷四摘錄是這樣説的。

經過一個夜晚的深思覺得很有見解。於是自己放棄了尋找談心的意向,現在自己處於灰色地帶就不要傳染給他人。孔子也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壞心情不要將温暖的夜晚變冷,不要將皎潔的月光暗淡無光。我在其中沉默。

人,有很多時候會因為寂寞而尋找一個港灣來停靠漂泊的心,有時候會因為有意於人而執著追求,可是從沒有想過結果會怎樣。或許剛開始時什麼話説出來就是真理,也容易讓對方接受。時間長久錯誤兩個字難以形容彼此的創傷了。於是我不能無的放矢。做的説的要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這是寧靜的面對。當一對戀人突然分開,原因是我沒有珍惜。一段時間過後,又説我能再次為她付出一切嗎?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我似乎成為她的玩具隨時要就出現隨時不要將我拋到千里之外去。商品都沒有這麼自由還有一箇中間程序呢。

戀愛就是眼淚和眼睛的關係。幸福開心時刻眼睛永遠是咪上的“笑得眼睛不能睜開”,而分開眼淚出來了,流不盡,“眼睛想看清楚她而不能閉上”。

因此不能給予它一切就退入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讓自己不煩惱,分心。

我們會遇到兩種事物。一種是不接觸心靈的事物,在外的,不可改變的,但是我們的煩惱僅來自內心的意見。我對它有了恨意難以忘懷,煩惱自然有而旁人總説我沒有用心去愛它,如果沒有,我會像現在這樣藉助“沉思”來寄情。另一種是所有這些事,你看到的是很快改變和消失的。“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感情隨着時間的流逝增長,又減少。在漫漫長夜裏我學着“孔子三省”:它愛我,我不愛它。我愛它,它不愛我。我們都不愛。到最後我也不能判斷,因為我們都在開始心動過。也説了千言萬語的承諾最後破碎將我的胸口往石頭撞去,需要一整個春天來癒合。

恨也在心裏滋長。我已經不能做到“退後一步,寬平一步”。那種介意需要用忘記來取代。

或許選擇離開又是正確的。不要“存心道”就能重來嗎?

人,有些自私,也理智。愛情是自私的,我們才會在一起。感情是理智的,我們才會分開。

現在的我是理智的。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質。書中説不要介意。我卻不能做到,因為我還在確定自己的的心走向。

暫時我退回自己的世界。

讀沉思錄有感 篇五

人,往往有些不能自拔的想法,或者瘋狂購物,或者拼命的吃東西,甚至x,或者殺人。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因為難以忘懷而不知所措罷了。而本卷能夠讓我們認清我與社會,人與天,活着與死亡的關係,從而讓我們做出恰當適時的行為來挽救失去的東西,也提高我們的思想高度和修養,做識時的人。

我們會遇到困難,會因不能解決而煩惱。在與人交往中會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會渴望得到肯定。不能得到,於是悶悶不樂,最後受傷的永遠是自己。因為他人不會因為你的傷痛而落淚,不會因為你的難受而不樂。他人重視的是心靈的寄託與解脱,是自私的。原本我認為真心付出會得到接受者的肯定,但是如果做錯什麼事乃至很小的損害的是自己,接受者不會憐憫。按照書中説: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於他自己的意見,卻更甚於重視自己關於自己的意見。

於是有些人開始不予以心交心的付出,敷衍了事成為社會的主題。可是這樣人會很累很孤單。繼續下去,我們會陷入無望的傷痛中。也僅僅生活在現在,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現在做到的是一直與人矛盾的現在,而喪失的也是現在。

現在是我們的一切。難道我們要選擇一生的悲傷不可理喻的現在生活?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要在不喜歡的不能享受的交往生活中堅強面對,在無望完成的事情中訓練自己。如前面所言,不管別人做或説什麼,不管你自己説什麼,不管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使你苦惱,不管在將你包裹的身體中或者在天生與身體結合在一起的生命中,有什麼東西違揹你的意志而附着你,不管那纏繞的事物旋渦是如何旋轉,為使我們生活的自己開心樂觀和免除命運的災難,我們要做恰當適合社會他人的事情,又要恰當停止避免自己受傷,不要沒有目的(不能過於強烈)。於是又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恰當的事情又恰當的停止,一切迴歸平靜。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開始做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時機和對象,過程中保持着一定程度冷熱交加讓速度持恆才能控制在自己的範圍內,也容易在自己正確的位置上停止一切的活動,讓自己又在另一個起點。比如愛,剛開始會讓自己陷入愛的深淵中不能自拔,繼續下去不能得到,推出又不能,這是愚昧的做法。但是不是不能愛,是講究一個適度。

二、拋棄意見你將得救。

1、“三思而行”簡單的説就是做事情前先加以考慮後果,不要等到受傷才説“悔不當初”。

2、學無止境。我們遇到的挫折,與他人的矛盾,對自己的意見,我們要學會轉化,分給每個人。而人是無盡時間中一個小鬧鐘。生活給我們的永遠是給我們的教科書。

讀沉思錄有感 篇六

《沉思錄》是古羅馬哲學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個人哲學思考錄,沒有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包含了太多發人深省之處。首先,是他堅持一切為善的觀念,將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觀照內心,挖掘自己內心善的源泉。筆者生處亂世,常年鞍馬勞頓,遭遇的困難和痛苦自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堅信善念,可謂胸襟博大。

其次,堅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錄》裏,始終貫穿了作者對自己靈魂的解剖和告誡:“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再有“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那麼教導他們,容忍他們。”奧勒留認為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

再而是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讚揚的人那樣勞動,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沒有靈魂的機械勞動者,也不為虛浮的榮耀而違心處事。

以上三點正是我從此書中習得並覺得值得推崇的價值觀。作為一個理性的社會人,就應該學着擁有寬廣的胸襟,心胸寬廣,才能有容人之度;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我們總是能夠輕易得原諒自己所犯的錯誤,而對他人的失誤斤斤計較。這似乎是一種常態,卻不是人際交往的正確態度。換位思考,用原諒自己的心去體貼對方,怕是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實幹精神,實實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謀其職,能做細微之事,亦能擔當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這三條同樣適用。特別是婦女同志在一個家庭中扮演着各種角色:女兒、媳婦、妻子、母親。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那麼的簡單,只有學會謙遜包容、秉承仁愛善良、堅持辛勤勞作、懂得平靜自足才能在四個角色中不停轉換,遊刃有餘,和諧共存。

迴歸書籍本身,作者用簡單,平鋪直敍的語言一一闡述了自己心中對個人德行,人的解脱和對社會的責任。作者生處亂世,常常自省以達內心的平靜,尋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學思考,樸實卻直抵人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去汲取,去傳承。

讀沉思錄有感 篇七

當它説我能否為它放棄一切去找它的時候,我遲疑了。沒有像平時答應一件事那樣。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品質,甚至我的感情的專一性。看了本卷之後,我逐漸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愛情隨時招搖晃動。而我覺得確實是我對它沒有像對待某種心愛的那麼好要不它也不會説:我不能視而不見。

我需要一整個春天來還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個冬天來修復我的品性。按照書中説的:擁有一個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

從這裏我已經喪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時候是我對它的期待而過於想念而變得軟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確定我的處事行為再次訓練我的潛移默化的幻想。“品質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無論弘德,謙虛,果敢,解除惡年,不誇誇其談,不詭辯,不偽善,不口是心非,愛真理,愛追求。一切都是在我們身邊外界的影響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卻。

在這裏我只有儘量為什麼而忙碌,為什麼而付出一切代價。麪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説不能容忍的時候。就像金融危機的證券市場時而破產時而繁榮,控制不住生命難保。父親説:為人要仁慈,做事要負責,對人要真誠。這我沒有忘記更不會流逝。

就這樣的思路零亂無可奈何。

沉思錄讀後感 篇八

古羅馬哲人愛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錄》中,將人生視如赴宴。他強調,人的舉止應當像一個高貴的人那樣優雅得體。“當菜餚遞到你面前時,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適;如果菜餚只是從你眼前經過,就享用你盤中的食物;如果菜餚還未傳到你這裏,就應該耐心等待。”在作者那個時代,物質極端匱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爾參加一次宴席,要抵禦美食的誘惑,剋制自己的物慾,做到舉止得體,把握有度,知足常樂,自然平和,有耐心,有涵養,不強求,不貪婪,始終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高貴的品質,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後的今天,隨着物質的極大豐富,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標誌就是首先解決温飽問題。在我們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餐飲業已發展成為巨大的產業,城市的大街小巷裏,開的最多的就是餐館飯店酒樓,每年的消費數以千億,不僅將北京“俏江南”的女老闆張蘭吃成了名人,還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裏的人,經常要赴宴。不是你請人家吃,就是人家請你吃。本來吃飯的原始目的是給人提供能量,維持生命,可後來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講究,演變成一種飲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們花在睡眠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花在吃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吃飯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一個縮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份。達官貴人總是被宴請,天天上高檔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實,魚翅海蔘鮑魚龍蝦吃多了,味同嚼蠟,一點感覺都沒有,可請的人和被請的人都硬撐着,他們吃的不是海鮮,而是一種檔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總是請別人的多,買單的多。中國人的許多重要決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談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和成敗。股神巴菲特甚至發明了“午餐拍賣”的遊戲,仰慕者不惜花費幾十萬元與之共進午餐,把吃飯推到了極致。

赴宴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在酒席上特別講究座次。長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長者請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萬不能搞亂。無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講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進行,不能亂了規矩。就是在酒席上説話,也得分清主次,話題圍着尊者轉,陪者最好隨聲附和,切不可別喋喋不休,喧賓奪主。假如在酒席上“領導未動我先嚐,領導夾菜我轉桌,領導乾杯我表示”,估計你就離下課不遠了。這就是目前許多機關強調的所謂“席位意識”。從一個人在酒席上的表現,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的地位、修養、性格和為人。

有一種人,把赴宴當作人生的常態,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錯,不醉不休,聲色犬馬,樂此不疲,這樣的人生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猶如《皇帝內經》所言:“以酒為漿,以佞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當你參加宴席時,希望常常想起這句話,想想自己在宴席中的角色和表現!

《沉思錄》,這是馬克。奧勒所寫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十二卷書,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高貴,從書上無時無刻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那種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為作者的心靈始終是安寧和靜謐的;然而,它又是那麼的憂鬱,藉助作者所身處的那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代背景,我們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馬克奧勒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繼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頹勢的無奈。正是在這本用靈魂寫成的書裏,我們往往能夠從這些樸實無華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個人對此書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啟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對自己一生中從別人身上所學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進行的一系列歸納,它讓我們更加深刻了解到人並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説“品格是需要改進和訓練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升自己對生活、世界的認知,弘揚高尚的美德。

我們經常抱怨光陰如梭,不經意間多少個昨天已成為過去,不禁會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誠然,地球還是會轉的,太陽依舊東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體本身的消失,而在時間卻是對它們的記憶的消失”。人經常不免擔心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後,就沒有人再記起你,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張把握機會,正確對待人生,抓緊時間實現人生價值,然後樂觀面對生死,最後又有何憾?又有何懼?在第二卷中,有這樣一句話深刻印在腦海“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經常把精力放在別人身上,或許可以説為外物所左右,但這樣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活動,所以我們所謂的“不幸福”就是在我們把自己的幸福寄託予別的靈魂所產生的心理落空。除了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確實關注自己的靈魂,但卻往往彷徨於時間的無情,這是空虛使然嗎?或許那只是一方面,我認為心理以及人生觀佔大部分,我們説哲學是心靈的藥物,它指引我們不做無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對我們發生的事情,保護我們心中的神不受傷害。

“這是一個羞愧: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兩種,即身體死亡和靈魂死亡。身體的死亡,這是不可預料的,並不是我們所能干涉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體的健康。但若説到靈魂死亡,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墜落,或許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因環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頭是岸這個道理,作者曾説一旦壓力消失就不要再繼續不安,因為你將通過不斷地再回到自身而達到較大的和諧。或許一切並非那麼容易,但若有心,我們該常常返觀自身,不要讓任何特殊性質及其價值從我們身上逃脱,人的本性為善,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這句話。

作者在這本書上建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東尼的一個信徒一樣,一樣的對符合理性的每一行為堅定一貫,一樣的胸懷坦蕩、虔誠寧靜,一樣的精細考察方法和行為而不倉促行事,甚至學會滿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樂。這樣的提倡又未嘗不可,我們的確沒辦法做到那樣絕對的理性,但這樣的理性是為了讓我們喚回自身即將流逝的特質。靈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們更應該延續靈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單獨存在於這世上的,而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這社會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惡,我們應該每天有準備地去面對那些人,並且要寬容以對,學會忍耐,而並非冤冤相報,如果,確實放不下,那就記住作者的這句話“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那樣我們便有所顧忌,至少能顧全大局,阻止自己邁進一個將會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淵。

最有感觸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個可以從繆斯和他們的領袖阿波羅那邊領取的十個禮物。它具體分析了我們該如何去考慮冒犯者的行為,他們是否迫於什麼壓力而形成意見和行動,他們是否做得正當,你又是否也曾做過諸多不正當的事,又或者我們應該考慮到人的生命的短暫而不該沉溺於煩惱中等,那樣我們會比較平衡自己的心理,當最讓人稱道的是第十個禮物,即“希望壞人們不做惡事是發瘋,因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許壞人堆別人行惡,卻期望他們不對你做任何惡事,是沒有理性和專橫的”。我們不能説作惡事是天經地義的,而是這個社會本來善惡並存,我們不應該存在一種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讓壞人對自己行惡,而不顧其他受害者或許會因你的一時衝動而更加無奈於這世界的不公。當然,我們必須同等地避免奉承人們又不因他們而生出煩惱,我們需要真理的引導自我,同時引導那些行為不當的冒犯者。

讀完《沉思錄》後,發覺自己在這樣的一本充滿哲理的書裏重新定義了對哲學的認知,馬克奧勒筆下的言語就是有這樣非凡的感染力,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這世界原來並不難理解,只要真誠面對宇宙自然,擁有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對待生活。

讀沉思錄有感 篇九

温總理説:“這本書每天抬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讀。”果這句話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我也象暖總理一樣將這本書作為我的案頭書,天天都在讀,地天都在凝聽一位智者道話: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軍功赫赫,作為天子,他關懷庶民,普修慈悲機構,甚至出賣私家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績,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重視實際、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於《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我感悟:《輕思錄》是一原用靈魂、用智慧寫成的書。己能夠通功單眼望世界,然而有個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幹到的,唯有居心靈往審閲從前,去反費過返。而檢查自人,取自己對話素來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它需要相對真摯、平跟的口態,需要超常、決盡的勇氣。在這利《重念錄》裏,作者佳似一個異樣嚴格而又温和的我站在鏡子後面,告誡鏡子面頭的自彼,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賴的亮證。這不是簡略的心坎獨紅和情感傾訴,這是大家與自己的接聊這是結剖靈魂對自己入言告誡。

我感悟:如《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聯結的所以在人的構造中重要的準則就是友好的本則,每集體都要對自己的同種友愛,意識我們來自共一本源,趨勢統一目的,要有團聯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沒有利社會的行動。這恰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實正領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們正處在英姿颯爽、暮氣沉沉的大惡時候,我們有一腔暖血,卻缺少生涯的歷練。所以,我們須要《尋思錄》這樣一標智慧的書,去輔助咱們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會從爾束縛,找到本身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d1d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