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沉思錄》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沉思錄》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沉思錄》讀書筆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沉思錄》讀書筆記

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一位國王得了重病,太醫告訴他要找到一件快樂的人的襯衫穿到身上才好。國王立馬派了一個官員出去尋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個破舊的房子,房子裏的人在説笑,官員還發現,那些人的衣服破爛不堪,像窮人,官員問,他們是否有件襯衫,他們回答:我們連一件襯衫也沒有啊!

從這裏知道,物質上的富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知足——對一切滿足,之所以這樣,因為即使自己擁有再大的財富,還是對自己不滿意的話,就永遠得不到快樂和幸福。我們再回想一下剛才的故事,幾位十分平窮的人雖然沒有物質上的富有,但是他們知足、快樂。從某種觀念上説,一個知足、快樂的窮人比一個不知足、不快樂的富人更富有,因為他們懂得滿足,滿足於現狀,只有這樣才會快樂,因而得到人們的尊重。

古人云:“知足常足,終身不辱”,意思就是,只要我們對自己知足,那麼事實上就已經足夠完美了,但是我們不知足,反而事情就會越來越差。

第二篇:沉思錄 讀書筆記

沉思錄 讀書筆記 從柏拉圖主義者亞歷山大,我學習到---在不必要時不可常對任何人説,或在信裏説:“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為藉口而逃避我們對人應盡的義務。

常常在電話裏説到也聽到"太忙了"這三個字."太忙了"是口頭禪,是一種生活狀態,亦是一種所向無敵的"藉口",藉以逃避,責任義務內心......很忙嗎?真的很忙嗎?在忙些什麼呢?忙得充實忙得快樂忙得有希望嗎?

一個人應該象一朵花.

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長得純淨,無論是濃烈綻放,還是靜靜地搖曳,都只關乎自己。關乎自己是一朵花,應該象一朵花一樣生死輪迴。

他既不魯莽,亦不驕橫,做事從容不迫,永無汗流浹背的狼狽之狀;每件事都是一人獨處考慮,好整以暇、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勇敢而堅定。有許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貪求而不能禁絕。

主意打定之前仔細考慮,主意打定之後堅決不移。

做事從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腳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狽地行走,且有時覺得永無終結。卻原來有一些人可以從容不迫,可以勇敢堅定,可以堅決不移。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是對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確自己內心的需求,是肯定後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後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從容不迫,勇敢堅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任何事都不聽從運氣,除了理性之外,絕不仰仗任何東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歸去,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應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獨立的人格,才能讓我們更加肯定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所謂幸運的人乃是自己給自己安排命運的人,所謂幸運乃是靈魂之良好的趨向,良好的動機,良好的行為。"瑪克斯.奧勒留在另一章節中這樣解釋.

當你的環境好像是強迫你煩惱不安的時候,趕快斂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諧的狀態之中.不斷地返回到內省和諧的安靜,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並不否認環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惡劣的環境當作一枚試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樣有力優秀或者無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麼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開始以為與此語有相通之處,後發現這兩句話強調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指向和諧的人際關係,與人為善,容忍別人,剋制自己。奧勒留指向自身修養,他認為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不會去八卦別人的是是非非,不會關注這些流傳在眾人之中的閒言碎語,不會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他只關注自己前方的目標。

凡有所為不要出於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裝飾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別人所能給你的寧靜。

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今天你這樣做了嗎?直接地坦露你並不光明並不無私的內心?今

天你這樣做了嗎?

墮落之一是:對任何發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對於自然的違逆,因為一切的事物都不過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樂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為或意向漫無目標,對任何事都掉以輕心不加考慮,殊不知最瑣細的事也應顧慮到其結果。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適用於疾病、老化、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樣接受那些已來的未來的事情。抱怨只會讓我們失去接受的勇氣與力量,無益於他。

苦痛與享樂,哪個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苦痛,更容易激發鬥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風,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樂,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陽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經的夢想。

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性格。

“我的運氣不好,竟遇到這樣的事!”不,應該這樣説:"我好幸運,雖然遇到這樣的事,我並未受傷,既未被現狀粉碎,對將來亦無恐懼。”

讓我想到一個小朋友某日丟了一百元,和我見面後很開心地説:“你今天差點見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説:“要不是丟了一百元,還不知道我會出什麼事呢。”多麼有趣的想法! 請記住這句格言:“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於勇敢擔當而變成為幸事。”

你時常怎樣想,你的心靈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薰染的。不斷地用些思想去薰染它:“忠於自己的內心,理性節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樣的盡你的責任,無論你是凍得發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毀謗或是讚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這一件事的時候也要把當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動,反覆默唸。

適應你命中註定的環境,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愛。

愛這美麗的山村(喧譁的城市),愛這落後純樸的鄉親(匆匆而過的陌生人),愛這蒼蒼白髮的父母(嘮叨甚至對你還有些失望)......

第三篇:《沉思錄》讀書筆記

中 南 大 學

學而不思則罔

—《沉思錄》讀書筆記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於他的戰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留給後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14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 人學會了思考,就不會使自己迷茫,沉淪,見識膚淺。

拜讀了《沉思錄》,我只能説是稍有意會,尚不能參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閲歷淺,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夠深刻,但我還是被這本書吸引,至少它讓我震撼同時讓我學會了思考。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似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自我靈魂解剖,對自己進行告誡。孔子也説:“吾日三省吾身”, 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歡緬懷過去,有些人活着喜歡幻想未來,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揮霍現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當下。

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裊裊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説,它是禮物,也是恩賜。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裏在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讓你把自身隔絕於塵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刻看清自己的內心,不隨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評或妄言而隨意改變人生信條。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我覺得它與《沉思錄》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應該珍惜在塵世歷練的這次機遇,未必功成名就,並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聞達諸侯,高居廟堂,只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顆包容的心,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裏。

不要等!有愛,請現在説出;有夢,請現在追逐;有事,請現在去做......“活在當下”——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是一本樸實無華又真誠無比的書,它就像青橄欖,第一口咬下去,有點澀口,細細品味,又甘之如飴!

時間:2014年2月14日

第四篇:沉思錄讀書筆記

讀《沉思錄》有感

常記得老師的上課的時候一句話“讀經典是一種痛苦的過程”似乎每一部經典書籍你都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和以極大的耐性去攻讀,無論博覽羣書的人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開始我對這句話沒什麼感覺,但是等到我看了這本書,看了好幾十頁直到看到結束,才知其中之難。

為什麼説讀《沉思錄》是一種折磨?很大原因是其晦澀難懂的語言,封面上有這樣的一書評:“費迪曼在《一生的讀書計劃》説《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它甜美,憂鬱,高貴。”然後到現在實在還不能感受到其甜美之意,試舉一例子:“那在我們心中的支配部分,當它合乎本性時是如此愛好那發生的事情,以致它總是容易地使自己適應於那可能發生和呈現於它的東西。因為它不要求任何確定的手段,而是在無論什麼條件下都趨向於自己的目標;它甚至從它對立的東西中為自己獲得手段,”在我看來,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而中文翻譯總想把所有的地方翻譯到位,結果一大堆代詞和副詞混在一起,常常讓我大惑不解,直望着書頁發愣

但儘管這樣,通過一番的頭腦風暴,再聯繫自身生活實際,得到不少感悟,具體如下:

1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常常驚歎於馬可·奧勒留人格之完好。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羅馬皇帝,在旁人看來,他的生活該是那麼美好幸福。然而當時過去如此興盛的羅馬帝國早已搖搖欲墜,國外戰亂頻繁,國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此他廢寢忘食的工作,用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與敵人戰鬥上,在他書上也寫道“引自安提斯坦尼:國王的命運就是行善事而遭惡譽”可見他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如意。然而這些都不阻礙他擁有那些高尚的品格。他熱愛生命以及周圍一切,因而對自己的一切都懷着一個感恩的心,感恩所有幫助,教育他的人,為他樹立榜樣。“我為我有好的祖輩、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師、好的同伴、好的親朋和幾乎好的一切而感謝神明。我也為此而感謝神明”甚至感恩於自我的不足,感謝神明“使我並不熟諳修辭、詩歌和別的學問,假如我看到自己在這些方面取得進展的話,本來有可能完全沉醉於其中的”:對自己極有自制力,堅忍且寬容。“不要煩惱和生氣地對待那些生你氣的人,繼續走你的路,完成擺在你前面的工作。”“要像峙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動,馴服着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同時作為一名哲學家,馬可奧勒留也具有超出他自身和時代的目光,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本應互相幫助,互愛,“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的人-決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損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我也不可能遷怒於這些與我同類的人,或者憎恨他們。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脣齒和眼瞼。那麼,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

他尊重那些反對自己的人的意見,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內心原則即追求理性和真善美。“判斷每一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來自任何人的譴責或話語的影響,而如果做説一件事是好的,不要把它想做對你是無價值的。因為那些人有他們特殊的指導原則,遵循着他們特殊的活動,你不要重視那些事情,而是直接前進,遵從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循兩者合而為一的道路。”這些話都給我們展現了個做事執着的,待人寬容的帝王形象。

2 《沉思錄》最有名的話無非是“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惟一能從一個人那裏奪走的只是現在。如果這是真的,即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這是多麼奇怪的想法啊——能夠活上萬年的生命和只能活上極短的日子的生命,最長和最短的生命成為了同一,他們所能擁有的和失去的只有現在。既然時光如流水般逝去,既然人生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稍縱即逝,那麼,我們惟一的選擇便是認認真真地把握現在,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的過程和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當下。既然時間不能增加長度,那麼我們可以擴展他的廣度,只有活在當下,我們才能將時間永恆化,就像歌裏所唱的那樣:我的未來不是夢,認真過好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跳動”

3、“先前熟悉的詞現在被廢棄了,同樣,那些過去名聲赫赫的人的名字現在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忘卻了,克米勒斯、凱撒、沃勒塞斯、利奧拉圖斯以及稍後的西皮奧、加圖,然後是奧古斯都,還有赫德里安和安東尼。因為所有的事情很快就過去了,變成僅僅一種傳説,完全的忘記亦不久就要覆蓋它們。我説的這些也適用於那些以各種奇異的方式引人注目的人,至於其餘的人,一旦他們呼出最後一口氣,他們就死去了,沒有人説起他們。總而言之,甚至一種永恆的紀念又是

什麼呢?只是一個虛無。那麼,我們真正應該做出認真努力的是什麼呢?”這不禁令我想起以前三國電視劇的片尾曲《歷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着一個個

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哪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對普通人來説,追求光明正大的名聲是一個值得追求的行為,但它絕對不是我們每個人最大最後的追求。然而人生苦短,對於浩瀚的宇宙只是匆匆一瞬,你所努力的所獲得的名聲在很多年後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都只留下隻言片語在子孫那裏,也許早已被人遺忘,如沙粒沉入荒原,水滴進入大海隨着歲月的流逝漸漸消散。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也很多,但大多數對我們的一生,對整個宇宙都只是微不足道的,那我們又何必常常痛苦,糾結於此呢?人的一生,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為自己以及你愛的和愛你的人努力的活着並享受生命的每一刻,熱愛生命並且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看待身邊的一切。

撇去其晦澀的語言不管,説實話,《沉思錄》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讀的著作,它收錄馬可奧勒留一生的總結與反思,即使過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對我們還有着強烈的警示作用。温總理曾説過:“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的確,以上所寫也只佔了作者眾多的感悟很少的一部分。

《沉思錄》是我這個只讀了一遍的人還不能徹底瞭解的,不過我在以後還會細細品味它,品味馬可奧勒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五篇:《沉思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感悟和諧——《沉思錄》讀後感(通俗版)

深夜,四周靜悄悄的,只有偶爾騰起的一陣陣秋風,不時地颳得窗外的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看着眼前讀過好幾遍的書《沉思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沉思錄》是一本由1800多年前的一位名叫馬可?奧勒留的古羅馬皇帝書寫的書,流傳至今被西方世界稱之為黃金之書。上世紀80年代末由北大哲學系教授何懷宏翻譯成中文,成為近幾年國內暢銷書籍。2014年11月19日温家寶總理在新加坡訪問,會見中國駐新加坡使館人員和中資機構代表時道出一句值得回味的話:“環顧歷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裏去了,他們像一股青煙消失了。”而這句話正出自《沉思錄》。

《沉思錄》具有什麼樣的魅力被很多國際領導人包括丘吉爾和克林頓在內將之作為“牀頭書”,被今天的人們讚譽為“甜美、憂鬱而高貴”?也許法國人雷郎的一席話道明瞭其中根源:“馬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是啊,從馬可?奧勒留時代到今天,人類已前行了近兩千年的歷史路程,人類文明進步了許多,但是人的本性(包括生物性和社會性)並沒有變,今天的人們依然如兩千年前,為了生存而進行各種各樣的奮爭,皇帝、英雄、凡夫俗子前赴後繼,重複的故事傳奇繼續重複,唯一改變的是我們生存的家園——地球越來越不能承受。進入21世紀的地球,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是很脆弱的,這個世界需要理性,需要和諧,這個世界中的一切極需要恢復被長期人類的無序活動所打亂的秩序。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不是書寫給別人看的書,而是一本拷問自己靈魂的心得,全書十二卷圍繞的是做人、做事的理性與道德思考。其中如何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心身)的和諧是其論述中心,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之處。

1,人與自然的統一。馬可?奧勒留認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分子,是其中一段流逝的宇宙的管理者;一切與宇宙和諧的事物與人也是和諧的;每一單個的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普遍本性來完成的。堅信宇宙是統一、秩序和神聖的。因而我們必須在自己的有限的人生中,不斷地順應自然法則,消除靈感上的陰霾,否則自然將會把我們連同我們的錯誤一起帶走,永不復返。

2,人與社會的統一。人的本性有兩種,一是生物性,一是社會性。人類進化到今天,社會性已成為最主要的特性。人如何與人融洽相處達到社會和諧,馬可?奧勒留的沉思給予我們有以下幾點啟示:仁愛寬容、民本為懷;恬淡達觀、內練自身;胸襟博大,謙虛勤勉。他崇尚理性,反覆強調做人做事一定要有理性,而理性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達到,只是看你願意不願意。他認為理性動物的善在社會,而對社會最好的善莫過於理性相待。

3,人與自身(心身)的統一。《沉思錄》對人的思考極其樸實,首先確立人的本質是相同的,是和宇宙中的萬物一樣都是元素組成的,來源於宇宙,不久將復還於宇宙,不同的是人的本性。其次是隻有符合宇宙本性的人,才能順應自然,才能有益於社會。第三,人生於世要勤于思考,內練自身,提倡做好一件事:正直地思想,友善地行動,誠實無欺並陶冶一種性情,即快樂地把所有發生的事件作為必然的、正常的、來自同一個原則和根源的事件來接受。第四,人活着的意義不是福祿榮壽的多少與長短,而在於總是走直路,直路是自然的,即説和做健全理性的事情。

1800多年前馬可?奧勒留面對戰爭、掠奪、瘟疫、皇宮爭鬥等,在戎馬倥惚的間隙,寫出了《沉思錄》,告誡自己要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美好的生活。今天,我們重温《沉思錄》,不僅僅可以使領導人在處理天下憂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心情平和,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普通人在面對繁華的塵世時,不忘記對自身的把持。面對複雜多變和脆弱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讀《沉思錄》使我們更加堅定用科學發展觀,共建和諧社會的信念,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wg5r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