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精品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一

《烏合之眾》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895年,國內翻譯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書評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讀的國內翻譯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譯人員是:董強,這個人曾在法國遊學12年,是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強翻譯的這版書,從出版後,到現在憑藉着口碑,獲得不少網友的一致好評,由於我本人在閲讀此版本之前,並未閲讀過其他譯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對其它版本的書進行評論,但是,從豆瓣的評分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實力如何的。這個版本的《烏合之眾》從出版到現在在豆瓣中的評分為8.5分,可以想像書友們對這個版本的肯定。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反應是,不得不佩服國外專家的學術研究精神,他們能對於某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地研究,邏輯推測下去,最後,再給你得出個結論。這就像是,中國古人所提出的觀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本書中的經典語錄也不少,網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這裏本人就不一一列舉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瞭解一下。

首先,作者對“羣體”的研究、思考可謂是相當深厚。羣體,是毫無邏輯可言的,羣體,又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被羣體的思緒所左右,羣體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其次,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個人一旦入了羣體之中,他就會喪失他自己原有的個性以及邏輯判斷力,接管他個人思維的就是羣體的思想。

再者,羣體又需要引領者,引領者需要個人威望,而威望又來源於成功。所以,你會發【】現凡是比較牛的成功者,TA所説的很多話,都會有N多人相信,會有N多人願意追隨TA。這就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的粉絲經濟,粉絲可以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這就是羣體思維的體現。所以,對於互聯網上的各種刷屏的營銷案例,背後能夠火的本質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個“羣體”的人羣,而這個“羣體”就會按着“設計者”之初的劇本走下去。

最後,作者也在書中表達了對於西方社會普選的觀點,這裏引用一下書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選的缺陷自然是太明顯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們不能不承認,人類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級精英構建起來的,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頂尖。金字塔隨着價值的遞減而向下擴展,每一層都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深層階層。一種文明的偉大,自然不能取決於低級成員的普選,因為他們代表的只是數量。而且,羣體的普選可能還是危險的。他們已經給我們招來了好幾次入侵”

這段文字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同時,自己也有感而發,做了一次讀書筆記:“本書首版是1895年,這段話,在百年後的今天,就在西歐國家慢慢得到驗證了,看看現在的西歐國家被所謂的“政治正確”的“難民”移民搞成什麼樣了?巴黎聖母院就這麼一把火給燒了。同樣的,美國的民粹主義正在吹起,後面的路,可想而知。”

這本書,可以給自己時刻地提醒,不要被“羣體”思想所左右,要時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時刻反思,多問自己為什麼。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於19世紀末期,結合19世紀的時代特點來看,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十分新穎且具有震懾力的。即使是現在,在讀到部分內容時,也會被作者深刻的觀點所吸引。但是,由於本書的出版時間,很多內容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羣體的含義。他指出,並不是一羣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稱作為羣體,而是有共同的目標的心理羣體,為自己的論述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羣體進行分類,對其的心理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第一,羣體具有無意識、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責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現傳染現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氾濫等特點。第二,羣體的感情具有衝動、誇張、輕信、單純、保守、偏執、專橫等特點。第三,在羣體中,道德觀既有放縱個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樹立行為道德模範的作用。

其次,對領袖的特點及經常採用的方式進行闡述。第一,領袖是某種觀念的忠實執行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名望,經常採用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説服羣體。第二,領袖在羣體中起着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多數羣體並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做決策的人往往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書中,作者雖然對羣眾為什麼形成這種心理特點做出了簡單的解釋,但是,往往出現邏輯不通順的現象。由此可見,作者的觀點十分簡單,採用的是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來説服讀者。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三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羣體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羣聚狀態下的道德和行為特徵。

羣體無意識,羣體不需要真理,是《烏合之眾》中的最基本觀點。我們常常以為感情都是源於內心,一舉一動都極其有道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絕大多數行動,都是跟着感覺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慾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

正如“網絡暴力”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無情席捲過你我的生活,壓出一片碎紙廢墟。

猶記當初,一當紅流量藝人受邀成為某籃球運動的賀歲形象大使,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充斥着這個藝人的“黑粉”,躲到哪裏都逃不開關於他演唱歌曲的惡意調侃,逃不開以他為主角的惡意視頻。

這場浩浩蕩蕩的網暴狂歡,最初或許只是熱愛籃球的人羣對於一個技術不受認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後,那些言論化作亂劍,亂劍迷作煙塵,煙塵矇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隨波逐流。

別説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開被網絡暴力的命運。

日光本該明亮,我卻看見被無良家長污衊説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國小女老師遭人肉到不敢出門;河水本該清澈,我卻看見被服裝店主造謠是小偷的女孩絕望跳樓自殺;發聲的權利人人本該都有,我卻看見因為發表了不同觀點的普通網友收到成千上萬條的私信辱罵。

網民們怕被時代洶湧的浪潮遠遠甩至後面,便爭先恐後把“異類”踩進塵埃,卻不知以這般方式進入羣體,就是一羣理性喪失、智力全無的“烏合之眾”。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無意識做了“烏合之眾”。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們設想的真理,否則,便拂袖而去。假如謬論更有誘惑力,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再從那些流言蜚語中挑選我們願意相信的,同時不忘倒上五彩斑斕的染料,暈染假象,釀成謠言,滿天亂飛。

所以你看,有時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

書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讀這本書,至少能讓你在這每個人都被羣情洶湧的洪流裹挾着向前的時代撥雲見月,更能窺清多數世事的本質,更加提醒你應該時刻清醒,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堅守自我,不盲從外界聲音,與隨波逐流揮手告別,永做自己的擺渡人。

保持獨立思考吧,少年!當全國人民都説某當紅影片好看時,你還要記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結果還是與全國人民一樣,你也已經是不一樣的了。

羣情洶湧時,更應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葉小小扁舟,攥緊手中那支木槳,縱使滔天浪潮席捲,也不輕易做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四

出於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閲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羣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勒龐那裏所謂羣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羣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羣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並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羣眾的感情引導,羣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羣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羣眾更易於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着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羣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於犯罪羣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羣體中能看到的特徵。“羣體相對於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羣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性。羣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羣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後,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羣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乾完活的廚子只是出於好奇心進入了人羣中,然而由於普遍意見就是如此,於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着我們,處於羣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羣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於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複的説法,在人羣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説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裏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裏。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於羣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複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着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着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五

上一篇《百年孤獨》讀完之後,看了馬爾克斯呼籲國際關注拉丁美洲的歷史遭遇的演講,又想起了一個話題——民族的稟性,記得之前曾在哪裏看到過《烏合之眾》裏有對民族稟性的概括,於是便翻開了這本書。

古斯塔夫·勒龐早年在巴黎學醫,後來周遊歐洲、非洲和亞洲,進行了豐富的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19世紀末他開始潛心研究心理學,開墾了羣體心理學研究的處女地。《烏合之眾》便是勒龐在這一領域的經典著作,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齊名,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法語原著書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意思是羣體心理學,英文版被譯為《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還加上了一個有點文學氣息的書名《The Crowd》。Crowd這個英文單詞,是人羣的意思,從詞根上Crow具有烏鴉或者歡呼雀躍等意思,烏鴉喜愛腐食、散亂無序。或許馮克利先生是出於此衷考慮,將中文版書名譯為《烏合之眾》,這個略帶貶義的翻譯應該是從英文版的Crowd衍生而來,而勒龐在書中對羣體的心理、意見與信念、分類及特徵的分析是客觀、中性的。羣體是否烏合,我覺得主要取決於時代背景和召喚他們的領袖具備什麼樣的精神。

現在距離這本書形成的時間已經有100多年,裏面有非常精彩的論斷和分析,有些觀點也能看出勒龐的民族、精英主義痕跡,如何解決這些論斷中的問題不是這本書討論的範疇,它的價值是提出問題。在20世紀初,這本書曾是不少政界領袖追崇的書籍,可能他們從中汲取了洞察並掌控羣體的技巧,這些人物中有霸氣而不體面的阿道夫,他便是掌握了日耳曼民族的稟性。時至今日,這本書依然對商業傳媒、金融、社會心理學影響深遠,於個人而言,能夠對羣體心理有一定認識,開開眼界足矣。

經過法國大革命的洗禮,19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也推進着法國民眾向新文明探索的步伐,勒龐逐漸體會到羣體在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性。於是,他以承認事實的口吻斷言——羣體時代的到來。

“當我們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時,當古老的社會柱石一根又一根傾倒之時,羣體的勢力便成為唯一無可匹敵的力量,而且它的聲勢還會不斷壯大。”

20-21世紀,科技、軍事、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社交網絡讓羣體這個有機體多了一種虛擬化的存在方式,商業文化的相互滲透也對民族性格和秉性帶來了不起眼但又不可否認的變化。如果勒龐還活着,研究羣體心理學的課題會讓他感到更有興趣和挑戰,他所闡述的羣體最穩定的世代遺傳的思維結構,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羣體心理、意見和信念,一系列的演進,會隨着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而逐漸加快。

書中有三段印象最深刻的,分別是講述羣體想象力的例子、蘇伊士運河修建過程中德·雷賽布的意志力、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

1)羣體的想象力——“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這裏勒龐引用了當時歐洲流感在巴黎造成死亡人數的例子,羣體想象力並沒有因為幾年累計5000人而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一天之內發生500人或者埃菲爾鐵塔轟然倒塌,會對羣眾想象力的影響整整持續一週。羣體這個有機物的神經系統比個體要遲鈍得多,沒有足夠強烈的刺激,是不會有所反饋的。現在商業文明也是如此,搜索引擎、信息流等互聯網應用,已經將民眾接受信息和意見的層級扁平化,推廣一款新產品要在羣體中產生強烈的共鳴,是需要下點功夫的。傳統的重複修辭等手法在廣告傳媒上不會失效,但新鮮事物要激發羣體的想象力會更難。特斯拉為了讓用户羣體對其科技屬性有深刻的認同,將一個坐着橡皮人的汽車推送到了外太空,其實人們並不關心這個車子現在到哪了、什麼時候到火星,但是這個營銷活動是前所未有的,完全可以征服眾多粉絲的想象力。一提起Tesla,就有一輛紅色的跑車帶着人類往火星穿越,多麼奇幻而又值得遐想和記憶!

2)意志力——“那些能夠持續保持意志力的人,儘管不那麼光彩奪目,其影響力卻要大得多。”

為了強調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對羣體的作用,勒龐提供了一個例證——德·雷賽布和蘇伊士運河,一個把世界分成東西兩半的人。面對一切反對意見、與他作對的所有聯盟,德·雷賽布經歷過失望和失敗,但都沒能讓他放棄修建蘇伊士運河的信念。他追憶英國如何打擊他、法國和埃及如何遲疑不決、工程初期法國領事館如何首當其衝反對他,甚至有人試圖拒絕供應飲水……千難萬阻都沒有徵服他的信念,最終他被載入史冊,為人類文明留下了光彩的一筆。在一個民族文明演進的歷程中,羣體是無意識的存在,像離離原上草一樣分散和荒蕪,而領袖則是文明的火種,肩負理想薪火傳承的使命,終將點燃燎原之勢。這個過程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唯有持久的意志力才能勝任,中華文明史不乏這樣的偉人。

3)民族的生命循環——“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後,當這個理想失去優勢時,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

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結尾,對民族的形成和生命週期分析得十分嚴謹。勒龐將一個民族的開端概括為遺傳穩固、擺脱野蠻和追求理想的過程,他認為這個理想具有什麼性質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足以讓一個種族中的每個人在感情和思想上形成完全的統一。

“在這個階段,一種包含着各種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新文明便誕生了。這個種族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會逐漸得到某些它建立豐功偉業所不可缺少的素質。無需懷疑,它有時仍然是烏合之眾,但是在它變幻不定的特徵背後,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基礎,即一個種族的稟性,它決定着一個民族在狹小的範圍內的變化,支配着機遇的作用。”

法國的羣體看重平等,英國的羣體看重自由,拉丁民族的羣體或明或暗地傾向於集權,日耳曼民族崇尚力量和徹底性,大和民族崇尚集體本位主義,戰鬥民族深沉內斂也愛動手。地理文化論或許能解釋一個民族性格形成的客觀因素,羣體以及領袖在此基礎上製造的歷史重大事件也會對一個種族的性格和精神帶來深遠的影響,主體和客體在歷史的'時空中不斷地迭代演進,種族的文明也在螺旋上升的軌跡中不斷譜寫着新的篇章。

“隨着古老理想的喪失,這個種族的才華也完全消失了。它僅僅是一羣獨立的個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即一羣烏合之眾。它既缺乏統一性,也沒有未來,只有烏合之眾那些一時的特性。它的文明現在已經失去了穩定性,只能隨波逐流。民眾就是至上的權力,野蠻風氣盛行。文明也許仍然華麗,因為久遠的歷史賦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實它已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廈,它沒有任何支撐,下次風暴一來,它便會立即傾覆。”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六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羣體行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羣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羣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羣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羣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着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羣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羣體意志。

2、羣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羣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羣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羣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羣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羣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羣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羣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關於看《烏合之眾》讀後感悟心得體會 篇七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八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本書描寫了羣體心理、羣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羣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羣具有什麼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羣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於某個階層,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場,什麼樣的一羣人不是羣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羣體的特性是衝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複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羣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羣體後,對複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羣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發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羣體的就業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於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羣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接近本科,希望以後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羣體領袖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羣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羣體的中演講,憑藉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羣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麼具體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並把斷言不停的重複,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羣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後發現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羣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後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九

早就聽聞這本暢銷書,近日得以讀一下。讀完之後其實挺失望的。

總的來説就一個字:亂。雖然這本書是層層遞進的論證觀點,也採用了一些歷史情節來證明論點。但是至少不能説服我。而且能明顯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傾向。

在有些時候,人作為羣體存在確實顯得智商很低——此時符合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為不代表作為羣體就是拉低每個人的智商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些時候不得已採用所謂“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結果。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即書中所謂“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當然可以顯得自己很睿智。但是那些辦法除了作為馬後炮外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想起了一個説法:古代皇帝常常採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但這並不是因為皇帝不聰明,是因為那些“上策”實際上很難實現,即不具有“可操作性”。丘吉爾也對二戰之前各方面的種種決策做出過事後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那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種單純批判的書乍一看會顯得很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正如這本書——作者説歷史並不可信,然後拿一些歷史故事來佐證他的論點。另外,拿一些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來批判其愚蠢之處,總是顯得“事後諸葛亮”,也並不能顯得作者很聰明,很正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q7rg5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