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百里負米讀後感

百里負米讀後感

百里負米讀後感

百里負米讀後感 篇1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當讀到這首詩,我就會想母親關心我們的點點滴滴,可是在古代,也有很多的個來孝敬母親,這使我想起了正在閲讀的一個故事。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軍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刀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富的飯菜,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聽音樂,媽媽叫我去扔垃圾,我假裝沒有聽到,媽媽連續喊了我幾聲,我都沒有答應,然後,媽媽氣沖沖的跑出去倒垃圾,雖然這件事己經過去了很久,但我卻仍然無法原涼自己。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衞道是可恨的!

百里負米讀後感 篇2

孝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好情感,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養,父母對兒女,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愛,為了兒女,他們願意付出千辛萬苦,願意付出生命,但《二十四孝》講的.是兒女怎樣孝順父母,我最為感動的就是《百里負米》這個故事了。

《百里負米》講的是周朝魯國卞邑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孝順,早年家貧,自食野菜充飢,卻自百里外揹着米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後,他離開家鄉到南方遊歷。在路經楚國時,楚王發現他的學問和人品非同一般,就讓子路做了官,做官之後,地位、待遇就不同了,出門有車馬相隨,還有大量食物。但子路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日日夜夜長吁短歎,想念過世的父母,每當這時他便説:“子欲養而親不待啊!”孔子誇子路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啊!”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是趁着一切都在,就趕快孝順父母,把你對父母的愛説出來、做出來,我們從小就要知道孝敬父母,長大以後才可能成為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的人,成為道德高尚、能夠成就大事的人。

百里負米讀後感 篇3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本站、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鋭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衞道是可恨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q7wy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