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時間簡史有感精品多篇

讀時間簡史有感精品多篇

讀時間簡史有感精品多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一

宇宙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什麼概念?有多大?又到底長什麼樣子?裏面有生命存在嗎……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我心中的謎。雖然也曾幻想過各種各樣的答案,卻無一不是可笑至極。畢竟以我現在的知識水平去思考宇宙還是很無力的,不管再怎麼努力,最終也不過換來一種霧裏看花的無奈。

宇宙與我們彷彿隔着一層薄紗,只能隱隱約約地窺其輪廓,卻難見真容,處處散發着神祕感,不斷地誘惑人們不知疲倦地、無止境地探索宇宙。

如果説之前我對於宇宙的瞭解是一張白紙,那麼在讀過《時間簡史》後,這張白紙倒也算是添上了幾番色彩。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可就是這麼一個奇蹟般的人物卻在一九六三年、他二十一歲時,在這個正需要奮力拼搏的年齡裏患上了肌肉萎縮性硬化症,也就是盧伽雷氏證。他全身癱瘓在輪椅上,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更被醫生診斷説只能活兩年。這個消息對於普通人來説應該是非常絕望的。但他沒有,他硬是靠着超乎常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

並於二十三歲時取得了博士學位從而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在霍金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的一生裏,他擔任了三十年的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宇宙論和黑洞領域,曾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更是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像英國榮譽爵士、大英帝國司令勛章、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也都羅列其中。

作為一個偉人,霍金也寫下了不少的著作,而《時間簡史》正是其中最為出名的。這是一部將高深物理理論通俗化的科普範本,他以豐富的想象、宏偉瑰麗的構思、優美的語言使人們認識到:宇宙是如此的神祕和奇妙,以至於使人遐想萬千,如遨遊天際般,實地領略了時間和宇宙的諸多奇景。

即使這本書已經通俗化了,卻依然還是那麼的高深莫測,所以我也只能讀懂一些皮毛,甚至有的地方看的一頭霧水,但就是這些皮毛也讓我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整本書一共不過不到二十萬字,卻洋洋灑灑地概括了探索實踐和空間核心祕密的故事,這都是一些關於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識。全書十二章,不算多,卻也很充實。

原來龐大的宇宙在形成之前也只不過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奇點,經過大爆炸後開始膨脹。然而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所以是無限熱。但是輻射的温度隨着宇宙的膨脹而降低,在大爆炸作文後的一秒鐘,温度就降低到約為一百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温度的一千倍,亦即氫彈爆炸達到的温度。此時的宇宙主要包含光子、電子和中微子(極輕的粒子,它之手弱力和引力的作用)以及他們的反粒子,還有一些質子和中子。而在到爆炸大約一百秒後,温度又降低到了十億度,及最熱的恆星內部的温度。但是到了之後的一百萬年左右,宇宙變得異常安分,僅僅只是繼續膨脹,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最後,温度降低到了幾千度,電子和核子不再有足夠的能力去戰勝它們之間的電磁吸引力,就開始結合形成原子。

隨着時間的流逝,地球開始形成了。然而地球原先也是非常熱的,並且沒有大氣。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冷卻了下來並從巖石散發的氣體中得到了大氣,但是人類依然無法在這早先的大氣中存活。因為它裏面不包含氧氣,反而有很多對我們有毒的氣體,例如硫化氫,即使雞蛋變臭難聞的氣體。不過到了後來,第一種原始的生命形式出現了,並逐漸地將大氣改變成今天這樣的成分,給瞭如今地球上生活的生物一個生存環境。

談了一會兒地球史,再將鏡頭轉回宇宙。從地心説到日心説,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在不斷進步着,但直到二十世紀初,人們還在相信絕對時間。但直到後來出現了相對論。在相對論中,人們必須拋棄存在一個唯一的絕對時間的觀念,相反,每個觀察者都有由他攜帶的鐘記錄的他自己的時間測量,不同觀察者攜帶的鐘不必一致。這樣,相對於進行測量的觀察者而言,時間變成一個更個人的概念。

也許相對時間來説,人們可能更熟悉黑洞這個詞,雖然這一術語是在不久前才出現的。一九六九年,美國科學家約翰·惠勒為了形象的描述至少可回溯到二百年前的一個時間觀念時杜撰了這個名詞。然而黑洞並不是一個很黑的洞,他最原始的概念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脱的天體”,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是光也無法逃脱。

可能提到黑洞人們又想到了另一個洞——蟲洞。蟲洞其實是兩個遙遠時空的多維空間隧道,又稱時空洞、愛因斯坦—羅森橋,也譯作蛀孔。蟲洞是一九一六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一九三五年愛因斯坦和納珍·羅森寫了一篇論文並在該論文中指出廣義相對論允許蟲洞的存在。但蟲洞不能維持得足夠久以使航天飛船來得及穿越蟲洞:蟲洞會縮緊,所以飛船會撞到奇點上。因此蟲洞是無處不在且轉瞬即逝的。蟲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嬰兒宇宙連接起來並提供了時間旅行的可能性,而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來看還是遠不夠進行時間旅行的,但人類的科學技術還在不斷進步,因此我希望能看見時間旅行實現的的那一天。

也許,當人類摸清了關於宇宙的一切時,才相當於見到了上帝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二

道説:這裏是人間;佛説:這裏是六道之一;上帝説:這裏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説:這裏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説:這裏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説:這裏是存在;歷史説:這裏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裏,看來這個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在這麼多種解釋中,你更願意相信哪種呢?我更相信物理。萬物的真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地方,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人類那短淺的目光,這些真理似乎已然是現實中的財富,我並不認為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就是現實,你難道沒有懷疑過你是否真實存在,沒有想象過你其實是沒有任何能耐的物種嗎?

霍金教授親口説過:“能看懂此書的每句話,那你已經具備了能考物理學博士的資格。”很顯然,我並沒有,但我願意跟隨《時間簡史》去了解什麼是宇宙,但一旦踏入,如同恐怖的深淵,越深知自己的渺小,越懷疑現實的存在,在深淵裏,我掙扎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才是現實?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顏色只是太陽照射後反射出來的,這是太陽固有的顏色,試想有一天太陽的顏色轉變了,那這整個世界都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

宇宙中有一樣叫黑洞的東西,據説只要進去,那就出不來了,大家愛好物理的都會應該記得一句話,“所有的時間與空間不會消失,只會轉化”。那麼,那些消失的東西轉化去哪裏了呢?或許轉化為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去了,也或許這條法則根本不成立,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這條曾經被人認為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就被一座在美國西部的森林所打破了。

我並不否認《時間簡史》是物理學的寶庫,是有着常人無法理解的真理,但真理又何謂真理?五百年後,我們現在的真理還是真理嗎?真理難道不就是放着讓一代代人去研究,讓一代代人嘗試打破,看看是否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嗎?

所以我更想要的是“懷疑”這本偉大的科學著作,可那種已經在星河中的觀點,是我這種還在仰望星空的人所能“懷疑”的嗎?可即使不能,我們也不應該停止探索的步伐,因為太陽底下無新事,所有的時間與空間都在那兒,他就這樣發生,他就這樣運動,只在於你有沒有發現。

現實是我們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無論科學有多先進,思想有多進步,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做的東西是否存在,你只知道你做過,你看到你生活在地球上,既然宇宙那麼茫然,那麼浩瀚,你怎麼知道這“地球”就不在“黑洞”裏,你怎麼知道人類就不是一種物種轉化為另一種物種的銜接點?又或許像人類創造的機器人一樣,你怎麼知道你不是被“創作”出來的?又或者向人們所説的: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你怎麼知道你不是在那一線之中,越發深刻“思考”,越深刻的在“恐懼”中。

我相信,我可以堅持去“懷疑”,我想要看到我向往的境界。

心懷宇宙,就可以用位於顱腔內那個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超越星河,奔向人不可企及的科幻世界。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三

宇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從亞里士多德的發現,到托勒密的模型,再到哥白尼的改善,最終證明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地球是繞着太陽轉。這個真理是多少個天文學家、科學家奉獻一生,堅持探索的成果!他們精神使我們感動。正是這份堅定,是人類的思想進行了深刻轉變,使現代科學對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刻。

宗白華曾説過:“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當我們仰望天空時,是否真正看清了宇宙的祕密?在我們疑問的同時,《時間簡史》已經給了我們答覆。

《時間簡史》已成為科學著作的里程碑,作者迷人而生動的表達方式,用最權威的語言,最精確的數據,使宇宙這個令人敬畏的話題變得更加清晰。

時間,使這些深奧的道理逐漸被人們明白。庫爾德·哥德爾發現了愛因斯坦方程的新解,這使物理定律允許時間旅行的預示,並且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超光速的時空旅行。

這就意味着你可以進行逆時空旅行。你可以回到2008年,並且如果你的旅行過快的話,你甚至可以在北京奧運會未開始前,買票去看比賽。

這些道理的總結,到歸功於霍金。他雖然在21歲患了病,但他從不放棄,在輪椅上發表着他的看法。他的奮鬥讓我們驚異與讚美。他用他的行動證明了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使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一個人不因環境惡劣而氣餒,堅持努力着,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我們要珍惜它,並要做一位堅強而勇敢的人。

我們從 宇宙中探索和發現,我相信只要我們利用我們善於發現的'眼睛,就一定會找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快樂!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四

課餘時間,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着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着作可以説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麼我認為它不可能這麼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温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温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於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可以活動的僅是3隻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着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髮出挑戰。最後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於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着作。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於我更深一步的閲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後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五

在喜馬拉雅聽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系統自動給推薦了霍金的《時間簡史》。試着聽了三章,出乎意料地發現該書寫得深入淺出,對原來覺得很玄妙的話題給出了非常簡明扼要的敍述,讓人腦洞大開。説完全能夠聽懂那是自欺欺人,但確實讓人長了不少見識,瞭解到現代物理學的一些經典學説。後面一些難懂的章節只是跳着聽,特別是基本粒子夸克部分,如同聽天書,但終於還是囫圇吞棗聽完了。

想起來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個觀點,即未來的宗教一定是來源於科學,其實在在《時間簡史》這本書裏很多關於宇宙起源時間的討論都可以説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探索的是我們的世界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樣基本的哲學命題,當然這裏沒有任何關於意識的討論,僅僅是從物理的宇宙宏觀到粒子微觀的討論,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學史的內容。

本質上這還是一本科普讀物,向人們介紹物理學前沿的一些理論,但並沒有任何數學推演(如果有,那就真成天書了)。而且書中內容也大部分限於作者的研究領域,向美劇《生活大爆炸》裏Sheldon研究的弦理論,書中就沒有提到(弦理論應該是在時間簡史之後誕生的)。

説個書中的小細節:大爆炸理論的重要依據就是天文學家觀察到幾乎所有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這是怎麼觀測到的呢?其實就是基於很簡單的波源在運動中頻率的變化(火車由遠而近向你駛來時汽笛的聲音會變尖),又叫多普勒效應來判斷的。既然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是不是説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呢?作者給了一個很形象比喻:一個正在充氣膨脹的氣球,在氣球上每一個點上看,其他點都在遠離自己。

霍金的後半生只能坐在輪椅上靠着機器合成的聲音向人們發表些他的見解和預言,比如警告人們不要以向外太空發射電波的方式試圖跟外星人聯絡(中國科幻作家獲獎作品《三體》就描述了類似宇宙叢林法則和這樣做的後果);還警告機器人的進化遠遠超出了生物進化的節奏,可能會最終取代人類……

而今,霍金走了,大概上帝怕他泄漏太多天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e6m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