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2021年目送讀後感體會

2021年目送讀後感體會

2021年目送讀後感體會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目送讀後感,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請您閲讀

目送讀後感1

取一杯清茶,在靜謐的的午後或夜晚翻開書本細細品讀,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書中的寧靜或洶湧,感受它帶給我們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值得我們慢慢地品讀。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個世界如此匆忙,我們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看風景,沒有時間去悲春傷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麼。生活在“快餐時代”,我們所缺的是內心的“寧靜”。所謂“寧靜”並非大張旗鼓地去參觀旅遊景點,那樣走馬觀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遊”什麼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寧靜”是沉澱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為每一個用心“看”到瞬間的剎那,都被你所記錄,每一次記錄都彌足珍貴,因為它稍縱即逝。作為學生的我們何嘗又不該學會靜下心去學習,去沉澱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里”,我們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將成為老生常談,很多永恆不滅的東西也都不一定會長存不滅,就像地球和太陽終會歸於塵埃一樣。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變化的世界中堅持自己所認為對的東西。相信於不相信,其實是我們人生中最私密的東西,也是我們為之困惑的東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僅僅取決於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是嗎?希望我們不要再僅僅將信任的基礎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而是對這個世界多一點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間也許都在尋找更好的溝通和相處方式,像安德烈和龍應台之間,像龍應台和她媽媽之間,也許像龍應台所説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但,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矛盾缺越來越多總想着離開他們的視野範圍,可同時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何妨不多和他們溝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們老了才後悔。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後悔。

金門的地雷,中東的戰亂,……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眼,不忍注視。那些愛好和平的人們,無論犧牲了多少生命也換喚不醒為了權勢而製造戰亂的人。我們常説熱愛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對生命不漠視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還是待宰的珍稀動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聲如雷的口號,而是真正的關注和行動。讓我們行動起來用雙手和可見的行動去踐行這個願望。

每一本書都能引起我們的思考,也能給我們以啟迪。但願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擁有澄淨的心靈。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與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實。

目送讀後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

有人是這樣評價龍應台的文字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想來也只有“愛”能有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寫道,從兒子華安上國小開始,母親的目光如那緊緊附着其他枝幹的菟絲花一般,也緊緊地跟隨着他。“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羣裏,我無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哪怕是重重人海,母親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邊,再也,再也不見。母親的愛,就藏在這戀戀不捨的目光中。

春期的我們,也如同那個在機場被母親目送走的十六歲少年華安——母親的深情在我們眼中,宛若“洪水猛獸”。我們不能理解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個擁抱,那太肉麻;我們不願聆聽母親輕聲細語的一頓教誨,那是嘮叨。可我們不曾想過,體會過母親心裏的難過。“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那三字“進不去”,藴含着多少無奈與心酸,渴望親近卻只能遠望的心酸呢?龍應台眼裏的青年,終究是不見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沒有他的母親。此時龍應台心裏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悵罷了。

這在背後的靜靜目送,讓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幕不禁讓朱自清先生潸然淚下。父親的偉岸,就是在堅持為兒子做簡簡單單之事時所現。

當我閲讀《目送》,當我想起《背影》,我也總忍不住想起車站裏一次目送,一個背影。

數日前,我需坐動車前往學校。父親將我送到車站門口,將行李遞給我。別時,也只是叮囑我幾句,諸如安全學習一類。當我忍不住回首時,發現父親還在等候,還在看着我。也許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遠行;也許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個眼神。古人常雲:父愛如山。父親的愛,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駐足中吧。

讀了《目送》,讓我更容易體會到一個個細節隱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擔心自己的多次問候,是父母在車站駐足不前,是父母準備的一桌飯菜。

感謝《目送》,給我以情感上的啟迪,感謝龍應台,告知我世間純純的愛,感謝書籍,給我帶了温情的文字。讀書,不僅可以沉浸於作家優美的文字,而且可以豐富自己的內心。讓讀書,讓温情,伴我們遠行……

目送讀後感3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台在《目送》中已為人母的感受到當看到這一句感傷無奈卻充滿深情的話語時,我那顆有些叛逆、不理解父母的心得到了撫慰,決定將人生三書之三——《目送》讀完,想深入瞭解一個母親的感受。

初為人母,難掩喜悦,卻也憂心忡忡。龍應台三十四歲才當上母親,當看到還睜不開眼睛的寶寶,她是激動的;當他上國小的第一天,能和他手牽手,穿過街道到達學校,她是喜悦的;但當兒子才十六歲就到美國做交換生,在機場深情的擁抱住已經比她高一個頭的兒子,她是不捨的;知道兒子在國外遭遇挫折時,她是擔憂的……和多數母親一樣,龍應台也要經歷孩子從無知到叛逆,再到成熟的過程,她也試着不與孩子產生隔閡,但代溝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再看看我們的生活中,父母逼迫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以至於隔閡加深。又或者對孩子過度順從、溺愛,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至於上大學時連衣服都不會洗。對待早戀問題,有些父母不是找孩子好好談談,而且採取極端的方式勒令禁止,以至於孩子離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導致這種矛盾加深的原因,大多是缺少交流,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像龍應台一樣細心觀察對方的一舉一動,理解對方的心情,也許我們不能逾越代溝,但我們能儘量減小代溝。

身為女兒,感受母愛,卻也操碎了心。龍應台雖已為人母,但在她的母親面前,她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當看到龍應台寫自己的母親時,能看到她母親對女兒滿滿的愛,也看到龍應台對母親的孝道。“我每天打一通電話,不管在世界上哪個角落。電話接通,第一句話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兒。’如果是越洋長途,講完我就等,等那六個字穿越渺渺大氣層進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點時間。然後她説:‘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對,那就是我。’”每每看到這,我的內心是被觸動的。每天打電話給一個患了老年痴呆的母親,講幾句話她又問“你是哪一位”,龍應台卻毫不厭煩,每天如此,又有幾個子女能做到這樣?

現今當“啃老族”的年輕人不少,還有父母把不贍養自己的子女給給告上法庭,竟還有因為父母不給錢而把父母給刺殺的新聞。如此觸目驚心,“孝”是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即使不能像龍應台那樣每天都關心自己的母親,也不能如此不孝啊!父母不能給予我們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也每天累死累活的努力着。就像龍應台的母親一樣,她患了老年痴呆而不記得很多事,但她永遠記得女兒的名字。天底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一樣的無條件愛自己的孩子。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牀下”這是龍應台對幸福的詮釋,簡簡單單便是幸福,有家便是幸福,家人都健康便是幸福……是啊,我們不奢求什麼,有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讀《目送》收穫的是滿滿的感動,還有對人生深刻的理解。讀完最後一頁,合上書,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如此細膩,自己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

目送讀後感4

夜未央,流星落,即使左岸目送之印再過深刻,也抵不過右岸回望時光的淡然清歌,回望,未湮……

——題記

絢麗的黃昏漸漸褪去,繁華的夜色闌珊過往,耳畔,《月光曲》漾出層層光暈,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墨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憶你,門廊斜風細雨空濛,墨香氤氲聲如許,衣帶生風,濺濕一腔心情,留下一份沉重。回望,未湮……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龍應台説這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有評論者認為,這本書不僅是為作者的同代人寫的,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台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如未湮回望之光撫亮心靈,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與未湮之回望相遇。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説着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説,述説着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説着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温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猛地一震,繼而湧出一抹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牽動着媽媽的心,只可惜,他沒有再像小時般不斷回頭,而是,選擇將背影送給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他用自己的時間,無形的抵抗了母親的靠近。

窗外,微風起,雨絲紛紛,風吟故里,幾度風雨暮,一曲笙蕭隨雲飛,穿越浮世煙囂,念温婉淺笑安然。

記得,週日返校,母親在身後的千叮萬囑,“在學校記得多喝水。”“有事打電話”“考試認真考。”……而我,總是不耐煩的擺擺手,徑直走向學校,殊不知,身後是母親之濃濃親情凝成的目送,我,將回望,湮至朦朧。終於,又是一次徑直走向學校,我不經意間一回望,便是母親的温婉淺笑,安然濺起點點温馨,温暖心頭,暖之餘温久久不散。

星宿如許笑蒼茫,淚成行,咬噬星點憂鬱晶瑩淚,訴説心扉,風影傳音,温婉淺笑間,才明曉,回望後,風景如此之美。

趁一切都還來得及,彼此還能擁有彼此,把時間調慢再調慢,陪彼此一起,將風景看透,細水長流,回望,未湮……

捻一抹未湮回望心香,靜坐流年之上,笑看紅塵過往。回首凝望,那逝去的時光,總會在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或明媚,或黯然,留下了一行行或深或淺的痕跡,上演着一幕幕蕩氣迴腸。

龍應台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但是,也不能忘記回望,不能放縱回望漸湮漸深,直至朦朧,忘卻……

《月光曲》,依回漾,回望的花開,開到茶蘼,一瞬的煙花,宛如繁華過後的一場夢境,回望,未湮……

目送讀後感5

柔和的橘黃色的燈光自雪白的燈罩中緩緩灑下,合上摩挲的書頁,思慮良久,仍不知以何為題,提筆於紙上,方寫“目送”。

於我而言,太過悲情的書我是萬萬看不下去的,但《目送》卻成了例外,迄今為止它是一本令我心痛卻又不忍放下的書籍。

龍應台描寫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但她卻可以用不同尋常的態度,寫得如此動情。她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她寫盡了無數人的痴怨離愁,道盡了無數人的無可奈何,試問在讀完書後,我又怎能佯裝淡定,置身於外?

“目送”,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兒女目送父母容顏的逝去,父母目送兒女的遠去……如今仔細想來,平日裏的“目送”竟都是我們忽視的款款深情。我獨愛文中的一段話,相信也觸動了無數讀者,它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於父母來説,孩子成長遠去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麼深愛他。

每一個人,都是孤零零的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將會是孤零零地離開。作為父母,清楚地知道自己絕不可能永遠地陪伴孩子,所以努力要做的便是在離開之前,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如何生活。儘管有時面對兒女的不解和背影很是無奈,但是也明白着——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孩子來説,父母日益衰老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麼不捨得。

當我們看到父母頭上的銀絲,觸碰到父母臉上的皺紋,心中都不免傷感着時光的遺失。不知從何處看到的一段話:“父母的頭髮白了,把滿頭的黑髮給了兒女;父母的脊背彎了,把挺直的脊樑給了兒女;父母的皺紋多了,把年輕的面容給了兒女。”父母和兒女就好像是沙漏的兩端,這一端的充實又何嘗不是以另一端的流失為代價呢?我們,就是這樣目送着他們日益衰老的背影,不斷成長着。我們與父母的一段情,因為短暫,所以更美好;因為難得,所以更寶貴;因為失去,所以更珍惜!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終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親身經歷他們的艱辛,如同當初的他們一樣,又把自己的一切給了孩子,再目送着孩子們遠去,面臨即將到來的孤獨和死亡,到那時,拜祭,終究也只不過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人生,本就是一場沒有回程票的旅程,途中的路人行色匆匆,能夠相遇便是緣分,你與某些人產生了或朋友,或夫妻,或親人的關係。無論情深或是義重,都且行且珍惜吧!

願世間的每一段感情,都能被温柔以待,所有的“目送”都不再有遺憾。

標籤: 讀後感 目送 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pve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