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中國旅遊文化讀後感(精選多篇)

中國旅遊文化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淺析中國旅遊文化

中國旅遊文化讀後感(精選多篇)

淺析中國旅遊文化

摘要: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着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旅遊在人們的生 活中佔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旅遊文化影響文化差異

(一)旅遊文化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的是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着對文化的運用,旅遊產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雲南麗江的納西族大研古城、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對於廣大西部地區來説,民族文化類旅遊資源能否成功開發,將直接決定着旅遊業的市場競爭力。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旅遊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有其特定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延。廣義的理解,旅遊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全過程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

(二)影響

1、旅遊與經濟

a旅遊對經濟的積極影響

(1)增加外匯收入,增加政府税收 ,平衡收支

外匯是國際間用於經濟結算的支付貨幣,一個國家擁有外匯數量的多少,標誌着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國際支付能力的大小。擴大內需,加快貨幣回籠.

國家回籠貨幣的四個渠道:

?

?

?

? 財政回籠即通過徵税回籠 信用回籠即通過吸收存款,收回貸款,發放國債等方式; 商品回籠即銷售商品回籠貨幣旅遊是高消費, 服務回籠即服務收費回籠貨幣。是回籠貨幣較好的辦法

(2) 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旅遊者的消費需求要求旅遊業必須提供足夠的設施、設備和消耗物資,旅遊業也因此而成為許多其他行業產品的消費市場,從而刺激和促進這些行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發展。

(3)增加就業機會,縮小地區差異

旅遊業因其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和勞動密集型、帶動性強的產業特點,正在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吸納就業的基礎性產業,為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在就業工程做出了貢獻。

b旅遊對經濟的消極影響

(1) 造成物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的福利收益

(2) 存在旅遊漏損,削弱目的地所獲的經濟收益

(3)過度依賴旅遊業,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2、旅遊與文化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係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3、 旅遊與環境

旅遊業的發展離不開環境,旅遊業的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依託,它會影響到旅遊業質量的好壞。因此,合適的遊客量和合適的開發,都會關係到旅遊業的利益。我們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忘記保護環境而最後付出的巨大代價。相反,一個好的旅遊環境,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同時人們為了追求利益的驅使下,為了賺到最大的錢時,不顧超負接待遊客,或亂建,而使得一些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蹟或獨特、協調的自然、人文景觀遭到破壞。因遊人亂刻亂畫,隨意觸摸等。隨意丟棄廢物,直播或間接導致的文物古蹟的破壞,更是不勝列舉。如在故宮的宮牆上等都留下了很多遊客的不文明的行為。

所以,從長遠利益考慮,旅遊的發展應堅持“有限”發展的原則。一方面旅遊事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應有一定限度,以追求最佳綜合效益為目標;另一方面,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旅遊建設應與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即旅遊建設應受環境保護的限制。 ( 三 )文化差異

旅遊文化是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旅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礎之上”正是在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遊文化。旅遊文化中最突出的差異是審美觀上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説,審美觀分為精神性體驗和物質性體驗兩種”旅遊文化也可以分為精神性體驗文化和物質性體驗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詩歌、散文、小説等文學因素,後者指自然山水、園林、建築、工藝、烹飪等因素,相對而言,旅遊文化較多涉及的是物質體驗文化與精神性體驗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園林強調的是“雖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製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渾然一體。同樣在審美中,則講聽曲、小遊、閒談一併構成古代園林的組成部分,這是讓人們體驗一種輕歌曼舞與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間仙境生活。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將精神性和物質性截然分開。一類是人工的公園、庭園、娛樂場,另一類是純自然的森林公園、動物園。再如建築、宮殿和一些博物館,突出的要麼是純精神審美性的繪畫和雕塑,要麼是物質性較強的精美工藝,較少將它們混放在一起。

正因為有這樣不同的審美對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養、不同心態的審美者。由於中國旅遊審美對象的複雜性與豐富性,因此就需要遊覽者具有綜合的文化修養,知曉琴棋書畫、瞭解掌故歷史、懂得詞曲遊記,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領悟各種各樣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這樣,他們玩是玩、遊是遊、學是學、識是識,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滲透,共同在旅遊中發揮作用。相反,中國人是將玩與學緊密結合起來的,就連很簡單的一次春遊、秋遊或遊園活動也不例外。

結語;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複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藴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第二篇:中國旅遊文化

談談杭州西湖旅遊文化對申遺的作用: 6月24日巴黎時間17:55(北京時間23:55),西湖榮膺世界文化遺產,杭州由此成為“世界遺產城市”。世界遺產西湖,世遺城市杭州,她們的“影響”,還是要通過正確的城市營銷和產業路徑,才能得到有效地體現,“世界遺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我們不作為,世遺的價值也不會得到充分的釋放,也就會淪為“面子”、“帽子”,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世界遺產西湖,對杭州的促進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世遺城市杭州,對長三角的促進作用;如何準確地定位“世遺杭州”,這三個問題,是我們思考的主要方向。具體怎麼做呢?只有讓“世遺西湖”積極有效地融入城市發展,才能切實刺激杭州國際休閒經濟發展,有力提升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競爭力,推動杭州升級為世界區域性城市。

在“十一五”時期,2014年,杭州服務行業增加值的第三產業佔比,前3位是:金融業(20.65%)、批發和零售(17.63%)、房地產(15.27%),最後3位是:衞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3.23%)、居民服務與其他服務業(1.96%)、文化體育娛樂(1.45%)。傳統型生產性服務業佔比41.8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9.02%),消費性服務業佔比41.67%。在長三角區域,上海生產性服務業佔比59.18%,其中,新興生產性服務業18.01%,主體承載國際服務業轉移。和上海不同,杭州特點有二:1.傳統生產性服務業優勢明顯,具備次區域輻射影響力,與南京相當。寧波、蘇州的服務業為本地製造業服務。2.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

需要指出的是,休閒經濟不僅涉及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等消費性服務產業,還涉及休閒房地產、會展等生產性服務產業,特別是休閒網遊、在線旅遊預訂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以完整的休閒經濟視野,“世遺西湖”具有較強的服務業發展效益,特別是能夠提升現代服務業集聚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市場效益、創新能力、集聚環境。首先,“世遺西湖”能夠促進杭州以入境遊為主體的度假經濟,提高休閒產業規模競爭力,特別是休閒度假地產、會展、工業旅遊等生產性服務業效益,從而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其次,能夠全面聚集市場競爭能力、新業態、新產品、高水平人力資本,另外,進一步刺激了西湖周邊傳統生產服務業集聚環境。比如,西湖目前周邊的主題度假酒店、休閒咖啡館、書吧、主題餐館

等,今後,產品品質的壓力不斷增大,市場競爭不斷劇烈,集聚化、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但是,我們不能把世界遺產狹隘地單一理解為“世遺經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並非唯一的目標,所謂“城市升級”歸根到底是要提升民生水平,發展的歸宿是民生。東京市千代田區“城市基本規劃(2014—2014年)”中,為自身區域發展樹立了9個重點目標,分別是:1.滿足老人、殘疾人生活需求的居住條件;2.地區、家庭、學校充分協作,共同為兒童、成人提供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3.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比如嚴格遏制二氧化碳排放。4.為居民和旅遊者提供安全、安心的治安環境;5.滿足國際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滿足國際多樣化的生活需求;6.重視居民社區建設;7宜學,宜樂;8.鼓勵和提倡居民積極健身;9.營造人性化社會,以尊重和保障個人權利為核心。

西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景緻,是我國乃至世界自然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典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間特徵、“兩堤三島”景觀格局、“西湖十景”題名景觀、西湖文化史蹟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組成。西湖是目前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中唯一一處湖泊類文化遺產,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湖泊類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列入填補了世界遺產中以突出‘文化名湖’為主要價值特徵的湖泊遺產空白。當地政府出於對西湖的保護,在長期的申遺工作中,特別重視西湖的保護管理和重點整治。2014年起,杭州市又對西湖十景、西湖文化遺存、西湖周邊環境等三個層面的文化遺產及其環境景觀進行了重點整治,使西湖文化景觀各組成要素的面貌得到進一步改善和優化。此外,為推動西湖保護走上法治化軌道,杭州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為西湖的全面保護確立了法律保障。“還湖於民”的理念,讓城市與景觀零距離,突出了西湖的獨有魅力。自2014年開始,杭州實行“西湖免費開放”,許下了一個“還湖於民”的諾言。數據顯示,迄今已免費開放的公園景點共130餘處。申遺成功之後杭州政府提出“六個不”:“還湖於民”目標不改變、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土地不出讓、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佔用。如此承諾與保證,讓西湖更加親近城市,親近民眾,真正實現了城市與西湖的合二為一,深化了西湖的綜合保護,提升了西湖景觀的獨特價值。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西湖申遺成功既是榮譽又是責任,申遺之後的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慎重研究加以解決。例如如何建立健全西湖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拒絕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西湖的公共資源,實現公共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如何加強遊客管理、開展景觀要素監測、保護山際輪廓線、科學控制相關發展項目;如何解決西湖的管理資金的到位與票價不漲之間的衝突等等都需要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妥善加以解決和完善。讓美麗的西湖再活一個2014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談談金華待開發的旅遊項目:

金華市區及其郊野,歷來名人輩出,特別是近、現代的邵飄萍、黃賓虹、施光南、艾青等文化名人,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以他們為主題做一些文章,相信對金華及其郊野旅遊的發展會有不小的作用。如施光南故居、艾青故居、施光南音樂廣場、艾青文化公園等,已經成為金華市民的主要休憩場所或城市的標誌性建築等。

金華的郊野,散落着許多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很有地方特色,是很好的旅遊資源,有待開發、保護、挖掘和拯救。如“金華鬥牛”,始於三國時期,曾與金華火腿齊名,至今已有兩千年曆史,清末明初尤其盛行,號稱“金華一絕”、“江南奇觀”,稱得上是我國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有的民俗禮儀和民間風情,極具觀賞性和娛樂性。

金華鬥牛是牛與牛鬥,不同於西班亞的人與牛鬥,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它同時需要有9對精壯的公牛現場角鬥,其角鬥之驚險,形式之有趣,令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大過獵奇之癮,讓人無不感歎“金華真牛”。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金華鬥牛習俗一直被廢止。1992年,金華開始重建鬥牛場,恢復鬥牛節,欲使這一古老民間藝術重振聲威。可好景不長,金華鬥牛剛剛重新有了起色,鬥牛户卻因鬥牛表演少,(飼)養牛費用高,不堪重負而紛紛宰牛賣牛。僅2014年,據不完全統計,金華鬥牛的發源地婺城區,就已經宰殺鬥牛10餘頭,當地鬥牛存欄數不足如頭,而一次正式表演就至少需要32頭鬥牛。

同時,懂得優選、飼養、培育、培訓鬥牛的藝人因年歲已高,人數越來越少,而年輕人因“鬥牛”不賺錢而紛紛退避三舍。金華鬥牛正瀕臨絕跡,需要政府採取切實措施,保護這一有着金華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瑰寶。

另外,金華孝順的迎花燈、上葉村的賽龍舟、中柔村的迎花燭等均頗具地方特色,均是值得開發的民間文化藝術,均可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可大力開發帶旅遊特色的農家樂,古村落,發揮農村的民間特色文化,使廣大市民節假日有個好去處。

第三篇:中國旅遊文化

中西方傳統建築的差異

建築被譽為“人類歷史文化的紀念碑”。不朽的建築傳承歷史,銘刻着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展軌跡,是人類文明各個源頭空間的標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的建築有着巨大的差異。西方古代以單體建築的宏偉、典雅、豪華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中國古代建築則以羣體佈局的空間處理見長,在基址選擇、因地制宜地塑造環境以及空間、尺度、色彩處理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和創造性。

中西方建築的差異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決定的,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價值觀,在建築上就體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中國的建築文化重人,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且講究並存與一體性,同時,中國的名族風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種人文風格。西方文化重物,較重視科學與宗教,重視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築風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諧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

從傳統建築的細節方面來説,傳統的中西方建築的差異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異,建築結構的差異,建築佈局的差異以及建築觀念的差異。造成中西方傳統建築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築文化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精巧的木質建築結構,講究的是對稱美,有着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的建築理念。西方的建築同樣以自己在各個時期獨特的建築風格記錄在歷史的每個朝代,發出璀璨的光輝。通過對中西方建築差異的比較,可體現出中西方各自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的差異性和優越性。

一、建築材料上的差異

中西方的傳統建築材料一般就是三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築以石為主。中國人將土、石用在基座與牆體上,而西方人則將木用在部分建築的屋頂上,中西方都將土用為磚、瓦。建築材料選擇上的習俗差別,是由文化差異決定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築材料,使得中西方的傳統建築有着不同的藝術風格,表達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體現着不同的人文文化傳統,不同的理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木材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木柱,屋頂等。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也顯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擋風,引光,避雨等。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因為這些細節方面的不同往往正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1]。

二、建築結構上的差異

1、 中國的建築結構

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特點有如下三點:

(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二)獨特的單體造型

(三)講究對稱美,黃金分割美等藝術效果

中國傳統的建築在建築結構上的一個特徵是“框架式結構”體系,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在框架結構的基礎上體現出對稱,黃金風格等多種的藝效果,而在中國的建築結構上,龐大的屋頂當然需要承託的構件。中國的工匠採用了一種名叫斗拱的小木塊構件。“在柱子上樑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可以看到有一層用零碎小塊木料拼成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佈在樑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這種構件稱為斗拱,它是中國古代木

結構建築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

2、西方的建築結構

西方的傳統建築,並不執着於結構之美,而是追崇一種雕塑般的建築美,顯示宏偉壯觀的景象。西方傳統建築尤其是神廟以及其他重要建築物的立面上,往往設以柱廊。柱廊與柱式的設立,是為了抽象地表現人體美,這種抽象的“石質人體”是一種關於人體的抽象雕塑的美。從外表看,西方石構建築的雕塑感尤為強烈。建築師們帶着強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創作衝動與情結,來處理建築的結構問題,從而體現出建築設計者的另一番風采。

三、建築佈局的差異

1、中國的建築佈局

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講究的是對稱的有規律的走向,傳統中國的四合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羣與佈局,採用均衡對稱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其實中國傳統建築無論大小通常都有這樣預定規劃,遵循着禮制觀念,有着對稱的和諧之美。

2、西方的建築佈局

西方的建築通常是圍繞着一座或幾座有市民公共活動中心性質的教堂進行發展佈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狀自發的伸展,城市外圍形狀一般也不規則,商店、作坊滿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説歐洲建築的佈局是“廣場式”的。庭院的內斂性,是中國人自古內斂沉靜、含蓄之個性的體現;廣場的開放性,是西方人活躍、好動個性的體現,他的佈局也體現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徵。

四、建築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1、中國的建築價值觀念:

中國建築具有繪畫的特點,其着眼點在於富於意境的畫面,不很注重單座建築的體量、造型和透視效果等,而往往致力於以一座座單體為單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間上延伸的羣體效果。同時,中國傳統的建築重視空間,重視人在建築環境中步移景異的空間感受,是動態美、空間美、傳神美的統一。這就與歐洲城堡在情趣上是向背的。因為中國傳統建築是幫助人們選擇更好的視點來欣賞自然,並非是炫耀人工技巧。同時,中國的建中體現着中華名族的性格特點含蓄,有着和諧之美。我國曆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2、西方的建築觀念

西方建築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徵,其着力處在於二維的平面和三維的

立體結構,重視的是建築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之間的比例、均衡、韻律等形式美原則。國外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同樣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結束語

由於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名族文化,傳統觀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築價值等多方面的影響,使得中西方的建築有着嚴格的差異。然而,當今建築的發展在部分上有着中西方建築的融合,我們中國建築的發展不僅要繼承我們先輩們的傳統建築,也要有當今建築創新的理念,同時,更要吸收,交融西方的優秀建築。就如同在我的家鄉湖南現在很多人建新房多選擇地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色彩的小平房。這樣的建築不僅看起來華美大氣,而且很實用。因此可以大膽地預測在今後的時間裏中西合璧是建築發展的主流趨勢。但是在建築發展中也不能一味全盤西化,就像很多省份建出的各種在網上大受爭議的奇葩建築。

第四篇:中國旅遊文化

中 國 旅 遊 文 化

班級: 姓名: 學號:

中國旅遊文化

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不少值得關注的問題。進入21世紀,旅遊產業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反映了幾個宏觀層面的問題。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困難,更主要的是決策與發展機制,一定程度上超過了資金匱乏、基礎設施落後。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成功,關鍵是要遵循旅遊經濟的基本規律和借鑑各地積累的經驗。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對人類的重要貢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旅遊業發展所依託的重要資源。單純的保護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關鍵是在利用中達到保護的目的。近些年的開發實踐證明,發展旅遊是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和資源優勢轉化的最佳途徑。

一、民族文化與旅遊發展的關係

(一)涉及旅遊發展宏觀層面的幾個問題

民族文化與旅遊發展的關係,至少涉及三大層面的問題:一是民族地區也主要是西部地區,反映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旅遊發展的現狀與規律;這些地區旅遊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但卻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後勁所在,所反映的不僅是東西部旅遊發展的關係,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的關係,也是一個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問題。二是民族文化是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區是一個主體性的資源,如何開發好這些資源,既有一個如何借鑑東部經驗,也有一個怎樣結合西部實際的問題,即經驗推廣與發展創新的問題。三是旅遊產品的結構優化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旅遊業界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官方提出了從觀光向"觀光+度假+專項"的發展思路,學術界有了旅遊產品類型劃分的一系列觀點。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類的旅遊產品,它們到底是單一的、還是複合的,是觀光為主、還是參與為主,如何開發利用比較科學,都還缺乏比較充分的總結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遊發展中很重要

旅遊與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對於旅遊業性質的認識,改革開放以後經歷了逐步統一的過程,現佔主流的觀點它是一個產業。隨着近年來旅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及對旅遊業發展規律的觀察,我認為旅遊業現已成為兼具產業和事業性質的行業。這個"事業"與先前的事業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務於全民的社會事業,就像文化、體育、廣電業一樣,既是一項經濟產業,也是事關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項事業。隨着大眾旅遊、假日旅遊的崛起,不少經濟發達地區把公眾出遊率,作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內容;宣傳、精神文明建設部門把旅遊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一條重要渠道,作出了發展"紅色旅遊"的部署,表明旅遊業的性質正在發生着一場重要的變化。也説明,旅遊業的文化功能在進一步提升。

大家比較認同和接受的觀點,旅遊業是經濟文化型的產業。民族文化作為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可開發資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遊資源,那民族村落、建築形式、生活方式、服飾飲食、婚喪習俗、宗教信仰、音樂歌舞、

節慶活動等,既包括了物質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這些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得如何,將直接決定着這些地區旅遊產品的檔次與品位。

(三)民族文化關係着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的是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着對文化的運用,旅遊產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雲南麗江的納西族大研古城、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對於廣大西部地區來説,民族文化類旅遊資源能否成功開發,將直接決定着旅遊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開發利用是民族文化保護的最重要途徑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響大多來自外部,但直接構成的威脅主要來自內部。這兩者之間是一種外因與內因的辯證關係。因此,搞絕對禁錮和封閉的保護,國內外還沒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必須在利用和發展中尋找出路,通過使它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喚醒本民族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和覺悟,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在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發展旅遊是重要的路子,國內外不少地區已取得成功的經驗。當然,旅遊作為一種促進人員流動和消費的經濟,對目的地民眾的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影響很大,也對民族文化具有相當的衝擊力,但只要在旅遊發展中科學利用民族文化,對目的地民眾進行正確、充分的引導和規範,還是完全有可能趨利避害,在發展和利用中實現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二、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品位評價

民族文化要開發出市場前景好、具有競爭力的旅遊產品,除了要具備必要的外部開發條件外,其自身還須具備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優勢。從國內外民族文化開發成功的實例看,大致應具備以下特點:

(一)資源的獨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資源,應具有相對的唯一性和獨特性,由這樣的資源開發出的旅遊產品才會具有市場競爭力,而比它稍遜一籌的同類資源則要相差很多,這是與山水類旅遊資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資源比較容易產生雷同化問題。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風情是民族省份旅遊的特色,但對於旅遊後發的地州,這往往顯示不出優勢,因為外地遊人到這些省區以後,一般只是看上幾處有特色的民族風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風情都瀏覽一遍。西雙版納的傣族風情形象樹立以後,其他地方再開發傣族文化就會受到影響,這不僅存在於同一民族文化之間,也存在於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只要有先發與後發的區別,對旅遊者就有一個選擇問題。

(二)資源的完好性與現實性

具有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應是保存完好的,應在建築、服飾、生活、生產、藝術等方面,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態,沒有遭受較多衝擊或破壞,也不應是支離破碎或殘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延續古今的,而不是中斷了或停止傳承的文化。否則,進行旅遊開發的難度則會加大,例如,西夏党項人的文化、新疆樓蘭古國的文化等。從民族文化保存的現狀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徵加速弱化的問題,民族服裝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鎮民族建築在快速現代化,古老的習俗有很多改變,少數民族語言使用越來越少,這對民族文化開發是一種釜底抽薪的影響。

(三)資源的藝術性與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價值與品位在於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藝術品位高,這是確保旅遊開發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築藝術、韓國的濟州島民俗、澳大利亞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僅是生活的一種常態,而沒有相應的藝術成就或品位,就很難在旅遊開發上有所挖掘和提煉。例如:民族地區喜歡用"歌舞之鄉"、"歌舞海洋"來比喻風情的濃郁,但往往沒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國,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將這些資源開發成為有競爭力的旅遊產品,起碼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傳促銷。

(四)資源的可展示性或參與性

旅遊產品是供遊人參觀欣賞的,因此,發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旅遊,其對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民族的 祭祀祈禱、宗教儀式,涉及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神靈崇拜等,屬於比較神祕、神聖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觀看或對外開放,即使其有很強的神祕性和吸引力,也沒法開發成為旅遊產品。有些民族文化、節慶活動雖可對外開放,但由於時間較短、每年日期不定(如要按農曆計算),也不大利於開發成為效益好的旅遊項目。因此,如何把文化資源的優勢和特色展示出來,是旅遊開發中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屬於要專業性、多學科策劃和創意的問題。例如,雲南的澡堂會是一個很有賣點的資源,但要以旅遊產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很不容易。一是僅在春節期間的四五天內,時間比較短,開發成為一個常規產品不容易;二是如何體現和展示特色的問題,它不是一般的集體洗浴活動,而是一種民俗民風,這是一個頗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五)資源評價的科學性與客觀性

對民族文化資源評價的過程,也是尋找、確認發展優勢的過程,找準了優勢可以事半功倍,找不準優勢則要事倍功半,不僅勞神費力,還可能耽誤和喪失發展機遇。在對民族文化資源的評價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視過高的情況,覺得"人有我有"、一點不差;有的還因缺乏對外界的瞭解,覺得"惟我獨有",其實情況並非如此;也存在認識不到位的情況,有眼不識泰山。例如,多聲部民歌的合唱形式,我國目前有23個民族保持和流傳着,僅就演唱形式而論不是惟一的,如要評論其藝術、文化、旅遊價值,則往往更要關注它所演唱的古老內容,否則過於推崇、宣揚這種歌唱方式,實際上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新疆伊犁有個"火龍洞",是一處不同於温泉的地熱資源,當地人對它視而不見,沒有意識到它的旅遊開發價值。

三、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主要困難

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水平、思想開放程度明顯制約着資源開發,同時,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規律性。

(一)封閉與侷限制約着旅遊發展的科學決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產生了不少沉痛的教訓。湧現了張家界、九寨溝、麗江等成功的案例,説明在經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後的情況下,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去克服困難,就能夠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但也有一些資源條件不錯的地方,起步發展旅遊的時間並不晚,但年年不見大的起色,長期處於"温冷狀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與同類條件下已崛起的地區相比,起碼説明經濟不發達並非最主要的問題,首要的在於決策是否科學化,在一定意義上超過了資金的缺乏、基礎設施的落後。決策不科學主要在於眼界閉塞、思想不解放,直接影響了對資源的評價、策劃和創意。比較明顯的:一是決策搖擺不定,一屆政府一種決策,耽誤了發展機遇。二是長官意志大於專家意見,尤其是在各路專家意見不一、領導又有自己觀點的情況下,在事關產業定位、重點突破、發展步驟、發展思路的大問題上,出現了決策上的偏差,遺害無窮。三是大事不抓、小事不斷。在事關旅遊發展的關鍵環節、瓶頸制約因素上,不去加強領導、不下決心予以突破,而終年決策一些瑣碎的事務,例如,編一點宣傳冊子、參加一次展銷會、到外地參觀取經、舉辦一次研討論壇。

(二)可開發條件與文化資源品位呈反比

民族文化資源普遍存在可開發的基礎設施條件落後的問題。一是民族地區大多距離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樞紐較遠,加大了旅遊開發的成本;二是可開發條件與文化資源品位呈反比,基礎設施和接待條件稍好一些的城鎮,民族文化資源 則破壞較重,而民族特色較濃的地方,則基礎設施又非常落後。以雲南怒江州為例,它是全國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地處怒江和瀾滄江大峽谷,保存了比較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它沒有飛機場,距離昆明市600多公里,核心景區丙中洛距昆明市900公里,公共汽車單程需要12、20小時,而神祕的獨龍江流域每年只有一半時間勉強通車;旅遊接待規模較小、檔次也較低,2014年"五一"黃金週貢山縣僅接待8000餘人、600多輛汽車,已感到遠遠超過了可能的承受力。

(三)缺乏科學可行的發展機制

對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緩慢的主要原因,當地人與外地人的觀點有很大出入。當地人一般認為,主要是嚴重缺乏開發建設資金;外地人(如投資商、旅行商、研究者)一般認為,更主要的是缺乏科學可行的發展機制。某水電集團下屬的旅遊開發公司每年有1.6億的旅遊投資額度,雖然也有明確的投資項目,但由於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這些投資遲遲投入不了。有的開發商認為,一些民族地區投資開發比較難,主要是掣肘的部門太多、能夠做事情的人很少、投資環境讓人不敢投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首要的問題不是招商引資,而是改善投資環境,或尋找投資商能夠接受的其他方式,例如,採用有償轉讓開發經營權的方式,給予投資商更多的自主權。目前,一些地區"獨立自主"開發的意識過於強烈,普遍認為當地資源就應由當地人來開發,這實際上阻礙了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就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開放程度而言,由當地人為主導開發民族文化資源,不可能有超前的意識或思路,開發出的旅遊產品也不能有高的品位。

(四)人文資源開發比較困難

在眾多類型的旅遊資源中,文化類的旅遊資源開發難度較高,它不象山水景觀類資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條件,就可以自然對外展示。文化類旅遊資源的開發,需要進行提煉、概括和濃縮,也需要尋找比較好的依託和表現形式;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問題,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發生這類問題;還要堅持嚴格保護與科學利用相結合,保護第一、開發第二。要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即使國內高水平的專家也不是輕而易舉的,更何況僅憑當地的經濟實力、策劃思路。

四、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成功經驗

民族文化資源不僅可開發出專項的旅遊產品,也可作為普遍性的一種旅遊資源,用於其它旅遊產品的配套、旅遊環境的營造、旅遊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進行旅遊開發,需要遵循旅遊經濟的一些基本規律。

(一)選準突破"亮點",實施集中開發

選準"亮點"區域實施集中開發,帶動周邊區域的旅遊資源開發,是國內外發展旅遊的重要經驗。一些民族地州的旅遊業之所以長期處於"温冷狀態"和邊緣地帶,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難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選擇的發展突破口不準,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夠。"亮點"的選擇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條件,既要考慮交通通達條件、城市的依託性,也要避免簡單的城市中心論;既要考慮資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開發的難度與對周邊區域的帶動;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積澱、民俗民風的濃郁,也要考慮對自然景觀、其他優勢資源的依託;既要考慮資源開發的最初引爆點,也要考慮持續發展的效應與後勁。總之,要立足通過一個亮點的突破,實現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帶動,使這一地區儘快成為旅遊熱線中的一個點、或者一個段、或者一條支線。

(二)高起點、新思路的發展戰略

這是宏觀層面的發展思路,屬於一個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指導思想。高起點,應首先是在策劃、設計方面,然後是具體的開發,再是相關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發展模式、策劃理念,並非過於具體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區旅遊資源品位很高,但由於策劃、規劃、開發、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區點建設存在檔次不高 的問題。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觀,如三峽微縮景觀、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羣等;有的地方無視旅遊規劃的存在,三個月"開發"了幾十處景觀;在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中,亂開亂挖、亂建亂造、畫蛇添足的現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認為開發民族文化就是建設民族村、民俗園,就是唱歌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節慶搞成了農民歌詠比賽、體育比賽、商品交易會。要避免或解決現實中的這些問題,關鍵是要高起點、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複別人的教訓。一些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可採取經營權有償轉讓、宣傳促銷委託獨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採取有關地區、投資者聯合開發的方式,也可以保護為切入點實施適度規模的開發。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資源的民族與地域特色,是增強旅遊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一是表現形式。現在國內外

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園,如泰國帕塔亞的民俗村、韓國的濟州島、我國西雙版納的傣族園、錦繡中華民俗村等,將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濃縮化、集中化,其中較有生命力的是以現實村落為基礎搞成的民族村鎮。二是民族文化與其他旅遊資源的有機組合。這在民族文化的開發中極為普遍,一般是與山水風光類產品結合一起,但較多的情況是開發深度不夠、表現形式單一,成為觀光類產品的一種點綴或填充,單獨可與山水風光並列的民族文化類產品較少。三是進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系列。較為成功的案例是雲南麗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納西族的建築文化、民俗生態,圍繞着它所展示的還有納西古樂、東巴文字、玉龍雪山,即使把麗江定位為觀光類產品,其內涵也是無處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內容。上述的三種表現形式,從實際情況出發,無所謂誰高誰低,關鍵是看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類旅遊產品的市場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現品位、增強吸引力,應是共同追求的主題。

總之,民族文化與旅遊經濟是密切關聯的,只有科學處理互為依託、互相促進的關係,才能將民族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經濟的優勢,進而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民族進步、文化繁榮,為民族地區脱貧致富、實現小康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五篇:中國旅遊文化1

中國旅遊文化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2、旅遊文化的特徵有34湖南菜系、福建菜系 ( 或者答 魯菜、川菜、蘇菜、浙菜、粵菜、閩菜、皖菜、湘菜也可)

5、社會景觀文化包括 三部分內容。

二、 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旅遊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 簡答(每題10分,共40分)

1、 旅遊文化是否等同於文化旅遊?二者有何關係?

2、 中國古城建築有哪些特徵?

3、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些分類?各具有什麼特點?請舉例説明

4、 簡述酒文化的屬性及其研究對象。

四、 分析與論述(第一小題20分,第二小題15分,共35分)

1、 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遊興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2、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對中國的旅遊文化有何影響?(15分)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旅遊觀對於中國人民的旅遊活動產生了至巨至深的影響。對儒家的旅遊觀可從近遊思想、遠遊思想、重民傳統和尚古意識四個方面認識。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旅遊文化,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開創了儒家人本主義的"比德説"旅遊觀。他將山水與不同思想修養、氣質特點、個性品格緊密聯繫起來,使山水人格化、氣質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賦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過遊覽山水達到娛樂、長壽的目的。與孔子開創的注意道德價值的旅遊觀--"比德説"相左的,是老莊開創的注重個性情感的旅遊觀--"情感説"。與儒家同時代生衍,並深深影響着我們民族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的道家思想,以其"清靜無為"的消極出世態度書寫了另一種逍遙自在的去追求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旅遊審美文化。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比起儒家更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為表象,“道”為實質,以致世人忽視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音樂、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佔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説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道家哲學也對中國政治活動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中國知識分子不會因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着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能更輕鬆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1分)

2、雙重性、大眾性、雙向擴散性(1.5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2分)

4、山東菜系、廣東菜系、四川菜系、江蘇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 (4分) ( 或者答 魯菜、川菜、蘇菜、浙菜、粵菜、閩菜、皖菜、湘菜也可) 5、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1.5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 旅遊文化:旅遊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以旅遊客體為依託,在旅遊消費或

旅遊經營過程中所反映、創造出來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綜合性社會文化聚合,是旅遊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遊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遊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結果和過程。(5分) 2、 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

久成習的文化傳統。它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水乳交融的基礎文化,是創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礎和前提。這種民族的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誌,制度的規範,又有具體的社會行為、風尚習慣的鮮活體現。(5分)

3、 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

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特指人類創造的有關茶的精神財富,如茶史、茶詩、茶道、茶藝、茶葉製作學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藝。(5分)

二、簡答。(每題10分,共40分)

1、 旅遊文化不能等同於文化旅遊,(2分) 旅遊文化屬文化的範疇,是文化的一個門類。文化旅遊

屬於運動的範疇,是旅遊的一種類型。文化旅遊可以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但其構成要素要比旅遊文化簡單的多。(8分)

2、 (1)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規劃和設計(2分)

(2)重視城市的選址(2分)

(3)以方格網街道系統為主,區劃整齊。(2分)

(4)採用中軸線對稱的平面佈局(2分)( 5)種是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2分) 3、( 1)按園林選址和開發方式分,

①天然山水園。天然山水園一般建在近郊或遠郊山野風景地帶,包括山水園、山地園和水景園。一般都是以自然山水為基址,然後再配以花木和建築,因勢利導地將基址的原貌作適當的調整、改造和加工。如杭州西湖。皇家園林一般都是天然山水園。

②人工山水園。是園林發展到完全創造階段而出現的審美境界最高的一類園林,人為地創造山水,將天然山水風景模擬在一個小範圍之內。如滄浪亭、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等。

(2)按園林分佈地域分

①北方園林。 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北京、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尤以北京皇家園林和王侯府邸園林最為典型。特點:面積廣袤,建築高大,裝飾富麗堂皇,風格粗獷,多野趣,各種人工建築厚重有餘,委婉不足,如頤和園。

②江南園林。以蘇州最為典型。是典型的文人園林,江南園林多屬私園,以宅院為主,其規模小,但充分利用一切空間造景,足供觀賞。如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留園。

③嶺南園林。比江南園林面積小,以宅院為主,風格在二者之間,受商業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建築和佈局上顯示出某些外域色彩,如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番禺的餘蔭山房和佛山的梁園被稱為“嶺南四大名園”。

(3)按園林隸屬關係分

①皇家園林。皇家園林是專供帝王休憩享樂的場所,同時也帶有炫耀政權的色彩,因此常設在政治軍事要地。有一池三山的佈局。為了滿足政治活動的需要,常有局部的中軸線。園

中建築物的數量多、體型大、色彩濃烈、裝飾富麗堂皇,如圓明園。

②私家園林。私家園林屬於民間的貴族、官僚、縉紳等所私有,規模小,常用假山假水,色彩淡雅,不尚雕飾,追求自然天真的藝術境界,如北京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滄浪亭等、揚州的個園、可園等。

③寺觀園林。即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其多選址於(更多內容請訪問首頁:)空曠處,以獲得靜穆優美的環境,總體佈局最見匠心,並廣植特定品種的樹木(主要是松柏),以充分體現主體建築所需要的特殊氣氛,一般多追求肅穆莊嚴、神祕色彩,如常熟破山寺、昆明圓通寺、昆明羅漢山懸崖等。

④公公園林。一般地説,在古代凡是沒有特定服務對象,帶有公共遊賞性質的園林,可視為公共園林,如唐代的曲江池、杭州西湖等。

此題完整的答案比較長,答對三種分類的給3分,只要答出天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特點、北方園林和江南園林特點、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特點其中任何兩種,給5分,舉出四個以上例子給2分,一個或兩個例子給1分。

4、 酒文化是指圍繞着酒這個中心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技藝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和行為的現

象的總和。(2分)酒具有兩種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酒文化也具有此兩種屬性。(2分)酒文化研究的對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釀造技藝等自然屬性,更側重於酒的社會屬性,即酒在社會活動中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藝術、科學技術、社會心理和民風民俗等各個領域所產生的具體影響。(6分) 三、分析與論述。

1、 宗教的功能:(1)認同功能。(2)行為規範功能。(3)社會整合功能。(4)心理調節功能。(5)審美功能。

(以上每點2分,要求有具體闡述,只答要點給1分。) 吸引力:(1)追求心靈的超脱。(2)給人以温情與寬容(3)求善情結。(4)對秩序、紀律、工作、互相幫助和人類團結、人人平等、博愛等價值的肯定。

(前兩點3分,後兩點2分)

2、本題沒有標準答案,屬於學生自由發揮的題型。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論述的合理性具體給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qkj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