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後感

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後感

第一篇: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後感

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後感

盧梭新愛洛伊絲讀後感

黃曉雯

一份真摯的感情敢於衝破重重阻礙,是值得珍視的,而一份值得珍視的感情得不到認可,是遺憾的。

盧梭的小説《新愛羅伊斯》是以書信體的形式呈現的,全書共分為162封信,通過這些信件,為我們詮釋了愛情與社會現實的矛盾。盧梭的小説不僅對18世紀產生巨大影響,也對今天我們瞭解社會歷史有巨大作用。

《新愛洛伊斯》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朱麗和聖普樂的愛情來深化反封建的主題。封建制度,封建等級就像是一堵牆,把人與人分隔在兩個世界,把心靈的距離拉遠了。因為封建制度,朱麗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道路,因為封建制度,朱麗和聖普樂的愛情得不到眾人的祝福;因為封建制度,朱麗只能違背心意,遵從父命。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功勞”,它扼殺了人類的真摯的感情和心靈的自由。小説中,處處透露着反封建的氣息,不管是朱麗和聖普樂不顧身份,地位的差別而相互愛慕,亦或朱麗違抗父母的心願,都是對封建制度的叫囂和宣戰。在小説中,朱麗最後的話:“我們的愛情,我們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愛情,永遠不會從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絕不會在我的記憶中凋謝”是對封建制度最有利的控訴。

《新愛洛伊斯》以愛情的主題貫穿全篇,雖然全書沒有人物的直接對話,但通過書信這一特的方式,很巧妙,很生動的講主人公的性格及關係全部表現出來。也許書信這一方式會給人一種呆板的感覺,但書信體《新愛洛伊斯》中卻透露出濃濃的愛意。每一封信的字裏行間,全都透露着朱麗和聖普樂之間純潔而真摯的感情,愉悦而無法言説的思慕。我想,盧梭會選用書信的方式來寫作這部小説,也與當時反封建的主題相關,主人公無法大膽,直率的表達彼此的感情,只能通過書信這一種含蓄,隱晦的方式來間接表達心中的情感。通過閲讀,沒有書信的呆板,反而更加欽佩愛情的無私和偉大。整部小説也透露出盧梭對自由戀愛的讚美和頌揚。

通過閲讀盧梭的《新愛洛伊斯》,發現在整部小説中,除了對朱麗和聖普樂的愛情的敍述和讚美外,對環境也有很多筆觸來描繪。比如朱麗和聖普樂見面時的小樹林,日內瓦湖以及各種令人沉醉的景色。這一方面是為了烘托男女主人公的純純情愛,一方面也讚美了自然原始的環境,通過對城市環境中的各種不良風氣的批判,更加突出自然環境的珍貴。這好比是對自由的人性,真摯的愛情的讚美,對封建制度,封建等級的批判。

《新愛洛伊斯》是一部關於愛情的悲劇,整部喜愛説中的愛情是以精神為支柱的,和其他物質利益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它是長久的,唯一的,永恆的,直至生命的盡頭,也無法毀滅。當然,小説的情節,選材也是比較平凡的,但通過這愛情悲劇透露出來的批判,控訴卻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值得我們長久去回味,思考的,盧梭通過《新愛洛伊斯》,傳達給我們的,不僅是純潔的愛情帶給人的精神上的支柱和無私奉獻的付出,還有真摯的愛情不被接受的遺憾和痛苦。

第二篇:淺析盧梭《新愛洛伊絲》中的迴歸自然

淺析盧梭《新愛洛伊絲》中的迴歸自然

摘 要:《新愛洛伊絲》是18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盧梭的一部書信體小説,書中借主人公聖普樂和朱莉的自然純真愛情故事表達了他對迴歸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對自然的讚頌是《新愛洛伊絲》的一個重大特點,也是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説,是對文學創作的一大貢獻。

關 鍵 詞:盧梭 《新愛洛伊絲》 迴歸自然讚美

《新愛洛伊絲》是盧梭一部著名的書信體小説,描寫的是人類感情中最純真的感情——男女愛情,同時盧梭在寫愛情時寫入了自己時代的特點,寫入了自己的獨特感受。他認為人生來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賦予的,依照自然法則產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當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學精神、理性至上的時代裏,他極力倡導“迴歸自然”, 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盧梭與“自然説”

(一)盧梭的介紹

盧梭(1712~1778) 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但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10歲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裏,兩年內學會了拉丁文。13歲至15歲時他在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遭受很多磨難。兩年後他終於棄職離鄉,來到法國,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這裏,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個港灣,也是他過於豐富而略嫌病態的愛情生活中鍾情的第一個女性;在這兒,盧梭度過了近10年的浪漫而穩定的生活。1749年,盧梭的應徵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獲獎,使他一舉成名。在法國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過的幾年是他文藝創作生涯中碩果累累的階段,他的四大名篇《新愛洛伊絲》、《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中的三篇問世於此時。他晚年時在巴黎離羣索居,《懺悔錄》一書於此時完稿。1778年,盧梭死在一個侯爵的莊園裏。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他的遺體於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

盧梭是個自然神論者,即提倡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宗教”,反對以神的啟示為基礎的傳統基督教。盧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議的秩序與和諧。他認為服從於自然法則的都是好的,而認為的都是壞的。就是在這種“自然神論”的基礎上,盧梭寫了《論科學與藝術》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兩篇論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論。可以認為貫穿盧梭整個思想體系的總原則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會使人墮落、悲苦,而且盧梭本人也曾如此激進地説過,但是更準確地説應該是他主張用人的自然狀態的美德來矯正社會之中的罪惡。

盧梭在《懺悔錄》中曾説過,他是被一種感情牽引着寫《新愛洛伊絲》的,他“想要表達自己從未能夠得到滿足的愛慾,現在我感覺到這種愛慾正吞噬着我。”《新愛洛伊絲》是以愛情描寫為主線的,寫的最感人的就是對人物內心最真實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這對後世影響很大,直接引發了後來的浪漫主義思潮。在盧梭之前或同時代的作家那裏,一般主要描寫的是人的行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實的一面——情感層面。尤其是在法國這樣一個思想性、理性很強的國家裏,在啟蒙主義的影響下人們更

多的是強調理性觀念,比如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寫的哲理小説,他們把人都寫的太理性化了,反而讓人覺得不真實、不自然。在法國本土,盧梭是第一個把這些被人們所忽略的情感層面的東西挖掘出來,寫人最真實自然的方面,寫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感情,這對以後的文學發展可以説是影響非常深遠。

(二)盧梭的“自然説”

盧梭最早關於“自然”的系統論是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那裏“自然”指人類未訂立社會契約之時,預設了一定條件的一種自然生活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自然”是和諧的美妙的。盧梭在他的宗教體系中所談的自然不僅僅包括那種外部自然的美妙,又包括人類社會的和諧,還包括人自身的行動與意志的協調。在盧梭看來,無論是外在自然的美妙和諧,還是人自身內在自然的協調都是上帝賦予我們的,它們是最高的善,人類的一切行動都應和自然符合,只有和自然符合,我們才能夠認識那至高的存在。

他相信人類本質是好的,人類的罪惡來自社會的影響,不平等、專制、私有制等限制人的自由,並破壞人們的精神品質,為了使人們保有這些優秀品質,盧梭呼籲人們返回自然。他第一次對人類文明提出了質疑,認為人們脱離自然後,社會習俗、等級制度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平等,人失去了自由。因此,他呼籲返回自然,與此相適應,他主張寫真實的自然、寫人自然的情感,盧梭第一次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懷疑,他認為人在原初的狀態下是和睦的,但脱離了自然後,就產生了私有的慾念,社會習俗、等級制度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再平等,人失去了自由,文明越發展離人性越遠,因此盧梭提倡返回自然。

二、《新愛洛伊絲》中的迴歸自然

(一)《新愛洛伊絲》的故事簡介

《新愛洛伊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説,曾名《阿爾卑斯山麓小城兩位相戀居民的信札》。全書分為六卷,共一百六十三封信,作品主要描寫的是平民青年與貴族小姐朱莉相愛的故事,寫的是兩個青年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真摯的愛情。平民青年聖普樂雖然出身寒微卻品學兼優,他被聘到德丹治男爵家做小姐朱莉的家庭教師,兩個年紀相當、興趣相投的年輕人很快就相愛了,但是卻遭到了朱莉的父親德丹治男爵的反對。男爵的封建意識極深,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一個平民。於是在朱莉的表妹克萊爾和聖普樂的朋友——英國人愛德華·博姆斯頓的安排下,聖普樂被迫離開朱莉,從瑞士到法國,之後又隨一支英國艦隊到海外遠遊,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迫於父命,也由於自己內心的責任感,與一個和她在年齡和宗教信仰上有極大差距的俄國貴族沃爾瑪結婚,兩個青年的發自真心的感情就這樣遭到破壞。從作品看起來,他們只是偶有書信往來,傾訴真摯的情誼,朱莉似乎成功地忘記了她和聖普樂的愛情,並且找到了作為一個妻子的快樂。六年多後,聖普樂回來並應沃爾瑪邀請成為他們孩子的家庭教師。在他們之間也只是偶爾有昔日戀情的回想。但是到了作品最後,朱莉為了救自己落水的孩子得病,在臨死之際,她才又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情:她對聖普樂的愛從未曾停止過。他們的悽美的愛情故事就是通過他們之間的書信以及他們與克萊爾愛德華·博姆斯頓之間的往來書信展開的。

(二)《新愛洛伊絲》中的迴歸自然

在《新愛洛伊絲》中對大自然的描繪的是小説的一大特色,也是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説。在近代法國啟蒙運動中,盧梭是最特殊的一個思想家。在推崇科學精神,理性至上的時

代裏,他極力倡導“迴歸自然”。在整個思想體系中,盧梭對自然的人性和心理情感的宣揚,表達的非常妥切。盧梭對自然的崇尚概括起來有兩個層面:

(1)回到大自然裏去,追求自然對自我的陶冶

盧梭經歷坎坷,他的漂泊歲月大都是步行於自然,在大自然中度過,是大自然給了他安慰。他在寫作的時候往往喜歡置身於大自然之中,從中尋找自我,迴歸自我。在《新愛洛伊絲》這篇小説中,文中對自然的描寫貫穿整篇小説。(請你繼續關注本站)比如第五章即《漫步之五》是盧梭對他於 1765 年逃亡於瑞士境內聖皮埃爾島時生活情形的回憶,這一章以極為優美的文筆,描寫了這個少有人居的小島的美麗風光和他的充滿閒逸情趣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純真美好的自然生活的嚮往,成為歐洲文學中的名篇。如其中一節寫道:

暮色蒼茫時分,我從島的高處下來,高高興興地坐到湖邊灘上隱蔽的地方;波濤聲和水面的漣猗使我耳目一新,驅走了我心中任何其他的激盪,使我的心沉浸在甘美的夢思之中,就這樣,夜幕時常就在不知不覺中垂降了。湖水動盪不定,濤聲不已有時訇的一聲,不斷震撼我的雙耳和雙眼,跟我的夢思在努力平息的澎湃心潮相互應答,使我無比歡欣地感到自我的存在,而無須費神多加思索。我不時念及世間萬事的變化無常,水面正提供着這樣一種形象,但這樣的思想不僅模糊淡薄,而且倏忽即逝;而輕輕撫慰着我的平穩寧靜的思緒馬上就使這些微弱的印象化為烏有,無須我心中有何活動,就足以使我流連忘返,以至迴歸時還不得不作一番努力,才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

卷一書信二十三,描寫山峯巖石。德丹治男爵的家住在阿爾卑斯山麓下的小城佛威,聖普樂家境貧寒,朱莉與她的家庭教師聖普樂在熱戀之時,朱莉預感到父親會因看重門第財產而持反對的態度,她要求聖普樂離開一段時間,讓他回家處理事情,同時遊覽瓦勒山區的景色。這時正是秋季,沃州的登德亞芒山峯已經有白雪覆蓋。聖普樂痛苦地離開朱莉到達家鄉錫昂,用一週時間遊覽了瓦勒山區。聖普樂的這封信,寫的是他離開朱莉後一路上憂鬱沉重的心情,以及奇異的山地景物對他心靈的強烈震動和提升淨化。

卷四書信十一,描寫鄉間田園。在卷三末尾,聖普樂隨一支英國艦隊周遊世界。卷四一開頭,時間已經是四年之後了。盧梭並沒有用多少筆墨描寫聖普樂所歷經的千難萬險,而是徑直寫他回到日內瓦湖畔的生活。這時朱莉已是兩個男孩的母親,朱莉的丈夫沃爾瑪歡迎聖普樂來佛威,請他到鄉間克拉朗的家中居住。盧梭用濃重的色彩描寫了沃爾瑪夫婦所建造的神祕的“愛莉舍”,“愛莉舍”實際上是一個果園,卻極有特色。這個地方儘管經過了人工整治,但就像大自然自己的創造那樣沒有人為的痕跡。在驚歎自然之美的同時,沃爾瑪夫婦與聖普樂對自然美問題進行了討論。

卷四書信十七,描寫湖水波濤。朱莉的家離日內瓦湖不遠,沃爾瑪先生出門後,聖普樂和朱莉在一個晴朗的夏日乘船去湖上游覽。他們將船划向湖心,欣賞湖水、山巒江河及河岸的景色。突然颳起東北風,波濤將小船推向薩瓦岸邊的麥耶黎村,他們經過拼搏終於上岸。聖普樂和朱莉從鮮有人跡的小路走到一個荒涼的僻靜之處回憶往事晚上風浪平息,在回家的船上,極度痛苦的聖普樂想跳進湖中了結一生,最後在痛哭中平靜下來。這一天的經歷成為聖普樂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新愛洛伊絲》中聖普樂在瓦勒山區旅行的時候,不僅為這裏綺麗壯觀的自然風光所陶醉,而且為當地人民淳樸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風俗所感動。這裏的人們供他食宿、為他服務都不收費。莊稼人都把勞動看作一種樂趣,也沒有奢侈的消費。而聖普樂和朱莉的純真愛情也是人類崇高純潔感情的讚歌,盧梭“希望愛情也處於自然狀態,在他看來,處於自然狀態的愛情是一種猛烈的、不可抗拒的感情”。在盧梭那裏,情感不僅有表現的權利,而且還是行動的指南。“冷靜的理智從來就不曾完成什麼傑出的事,克服激情的唯一辦法乃是用另一種激情去克服它??真正的聖人之不同處乃是在於此:他和其他的人一樣都受到激情的左右,但是唯有他們才知道如何以激情來制激情。” 這種自然質樸的生活和純真的天性

與貴族上流社會的虛偽造作的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2)回到自然內部,回到人的自然本性

盧梭在《新愛洛伊絲》中寫的是人類感情中最純真的感情——男女愛情,但是盧梭在寫愛情時寫入了自己時代的特點,寫入了自己的獨特感受。盧梭將兩個青年男女的愛情寫得真摯感人,他認為人生來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賦予的,依照自然法則產生的感情,是優美的,完全符合正當合理的“自然道德”,與他的“返回自然”説如出一轍。而在階級社會中,一些合乎自然道德的事卻不合乎由人為的社會偏見所形成的社會道德。構成這部小説的基本衝突的,就是自然道德和陷入了偏見的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聖普樂是個平民知識分子,聰明又漂亮,但是很窮,他在貴族家擔任家庭教師期間和他的年輕女學生朱莉發生了愛情。朱莉的父親頑固保守,不同這門親事。原因很簡單,聖普樂不是貴族出身,女主人公迫於壓力,遵從了封建道德,這樣,沒有愛情的婚姻使符合自然法則的愛情遭到了破環。最後,朱莉由於不堪內心的重壓,染病而死。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意在表明,自然法則是不可戰勝的。盧梭通過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和以門當户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的對立,並通過這個悲劇揭露了封建等級制壓抑人的感情的罪惡,表現了盧梭否定階級社會文明、歌頌人類“自然狀態”的一貫思想。

與既存社會秩序的不和諧、不相容促使他離開城市,投入自然的懷抱。在回顧一生時,盧梭曾憤憤地説“我這個人生來就不會適於生活於這一社會之中,我在這裏永遠也達不到我的心所祈求的境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首先是一個逃避的場所,一個擺脱在人羣中感受到的強大精神壓迫的場所。《懺悔錄》中説“我在人們臉上看到的只是敵意,而大自然則永遠向我露出笑臉”這句話很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

“盧梭在歐洲文學史上是全面深入地描繪大自然的第一人。”他把對大自然的美進行了完美的展示,在大自然中自尋其樂,對自我進行陶冶。他把這種意識帶給人們、帶給歐洲,這標誌着歐洲文學的巨大轉折。如濃密的綠蔭、綠茵茵的草地、潺潺的流水、鳥兒的鳴唱、一定的行列又不對稱的零零散散的花叢、灌木叢、苔蘚等等,這些都成為盧梭心中的嚮往,成為他筆下的樂園。同時他對大自然的描繪表現了對外部社會的對抗。在他描寫《新愛洛伊絲》中所建造的神祕的“愛莉舍”時,愛莉舍是理想的樂土、是愛的天堂。這神祕之地是和諧的桃花源:空氣清新、花草繁茂、樹木成蔭、流水灌溉、玫瑰花、丁香花、飛流直下的瀑布、讓人膽戰心驚的急流??這一切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完美的畫卷。在這裏人們忘記了什麼是憂愁,忘記了什麼是慾望,忘記了什麼是不平等,一切的私心雜念都可以隨風遠去,在這裏人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得到了昇華,竟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如此美麗的地方可以讓人心曠神怡,讓人留戀往返,讓人不再想離開這裏。朱莉生怕進去破壞了這樣的樂土,她讓人每年都在這裏種麥子、向日葵、線麻和巢菜,這些都是小鳥愛吃的東西,他們都不收,留給小鳥吃。此外,朱莉每天都會帶東西來餵它們。聖普樂也愛上了這裏,朱莉和聖普樂來到這裏彷彿什麼不快樂都可以忘卻,在那個時代這似乎是他們對抗社會的唯一方法。然而,要使許多鳥兒自願來這裏安家,創造這樣的奇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富人在享樂中是想不到這兩條的,他們只知賺取錢財,即使養鳥,也只知道把鳥關在籠子裏,每個月花許多錢把這些無所謂的朋友關起來養,當僕人走近,鳥兒嚇的亂飛。而盧梭所描述的愛莉舍中的鳥兒惹人喜愛,它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它們的主人從中得到了享受。盧梭追求的不單單是這種詩情畫意,他更關注更感興趣的是大自然對心靈的影響。盧梭生活坎坷,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是大自然給了他慰籍。反映在《新愛洛伊絲》中則是自然景色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繫、十分和諧,聖普樂情緒低沉時,他周圍的事物也和他一樣地傷感:花草枯萎凋謝、樹葉凋落、雪花被大風拋起,萬物皆有聖普樂的悲哀;他心靈深處失去希望時,大自然也是死氣沉沉;一旦他重又燃起希望,周圍的

一切又都活躍起來,富於生機,彷彿有一種未知的力量與人息息相通,一切都變得愉快起來。盧梭的這種描寫是與他的自然觀一致的,從中可以看出盧梭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懷疑,只有自然才能給人帶來愉悦,它是人心質樸的前提,是人們希望突破封建等級追求自由的願望。正如諾瓦利斯所言:“誰在今天的世界上感到不幸,誰沒有找到他要的東西就讓他逃到書籍和藝術的世界,逃避到自然界去吧——這是古代的永恆統一,讓他生活在這美好世界的殿堂中吧。他在其中會找到情人和朋友,祖國和上帝。”自然對人心靈有很大的影響,最終使人的靈魂得到淨化與昇華。

盧梭的《新愛洛伊絲》這篇小説不僅僅是藉助大自然和人的純潔感情互相結合的特點,來推崇感情,讚美自我,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自尋其樂,對自我進行陶冶,使得純潔而又豐富的感情也在大自然懷抱中體現得最為充分。更重要是的是在倡導科學精神,理性至上的時代裏,要讓人的本性迴歸到自然的本性中去,讓人的心靈進一步得到淨化與昇華。

參考文獻:

[1][法國]盧梭.新愛洛伊絲(法) .李平漚 ,何三雅譯.譯林出版社.1993 年版.

[2]唐曉峯.自然·良心·靈魂——論盧梭的道德化宗教觀.柳州師專學報.2014.12

[3]劉陽.試論盧梭的《新愛洛伊絲》.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1

[4]奧夫相尼科夫.美學思想史.吳安迪譯.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三篇:《新愛洛伊絲》

《新愛洛伊絲》主題的三層解讀

正文主體部分:

緒論

一 《愛洛伊絲》與《新愛洛伊絲》

愛洛伊絲是生活在法國12世紀的人物,她和她的教師阿貝拉相愛,遭到她叔父的反對和暴力干預。兩人雖未能結為眷屬,但仍互相依戀,書信往還,直到阿貝拉死後為止。愛洛伊絲和阿貝拉相愛的故事,哀豔動人,得到了盧梭的同情。

根據此,盧梭把自己小説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愛洛伊絲,將他的小説取名為《新愛洛伊絲》,用醒日的標題,表明書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紀的愛洛伊絲在愛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全書的故事令人悲切: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朗,貴族小姐朱莉和她的表妹請到了平民聖普樂做她們的家庭教師。不久,朱莉愛上了聖普樂,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識極深,不願把女兒嫁給一個平民。於是,聖普樂離開朱莉,從瑞士到法國,之後又隨一支英國艦隊別海外遠遊,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嫁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的關係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了沃爾瑪的諒解,他對兩個青年人之間過去的愛也表示充分的理解,並對他們的美德完全信任,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後來,朱莉因跳人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她在臨終前希望聖普樂做孩子的家庭教師,並與克萊爾結婚。

盧梭的“新愛洛伊絲”和12世紀的愛洛伊絲不同:12世紀的愛洛伊絲最後以斷絕婚姻的方式進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愛洛伊絲”和一個俄國貴族結了婚;朱莉和聖普樂的愛情是純潔和真誠的。他們雖被迫分離,不能結合在一起,但他們時有書信往還,傾訴真摯的情誼;朱莉則虔誠地尊重婚姻的神聖,在沃爾瑪的理解和信任中,做一個賢良的妻子和母親。

二對愛情的謳歌,對封建門第觀念的控訴

1.對愛情的頌揚(朱莉和聖普樂的愛情)

2.等級觀念釀成愛情悲劇

3. 封建道德虛偽性的揭露

三頌揚善良風尚、匡正民風民俗,建立有秩序的社會

(達到“社會的協調與社會的和平”。人們都知道,在1757到1758年間。告訴人們如何生活和相愛,是貫穿《新愛洛伊絲》全書的思想脈絡。沒有這個主題,就沒有這部小説的寫作。)

1.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理論來源)

2. 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基礎

(兩個信仰對立的人物——篤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爾瑪——描寫得具有同樣巨大的寬容精神,各行自己的美德,各盡自己的天職,從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衝突,共建美滿的家庭。)

3. 愛要符合理性原則

(生活在18世紀的盧梭身上依稀可見17世紀古典主義時期人們對愛的準則:就是要符合理性原則,只有理性的愛才是正當的,正如笛卡兒的理性主義所主張的人們應該用理性剋制個人的情慾。古典主義者在創作中或寫理智對感情的勝利,或對喪失理性、情慾氾濫的人物加以譴責。這種古典主義的愛情觀念當然是源於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肉身過度放縱的反感,而企圖重新建立起一個理性的秩序。)

四 對自然美的獨特感悟,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揭示

1. 盧梭的自然主義理論(理論來源)

2. 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描寫

( 小説中對自然美的獨特感悟,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描寫,對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揭示卻與當今世界日益高漲的生態理念不謀而合,甚至還能給人有益的啟發。)

五 《新愛洛伊絲》主題的現代意義

1. 自然浪漫愛情的謳歌

2. 注重美德的力量

3.生態意義(人與自然和諧)

第四篇:新愛洛伊絲 101502115 孫皓冉

《新愛洛伊絲》 第十七封信,寫給愛德華先生 <湖上泛舟>讀書筆記我沒有通讀過《新愛洛伊絲》這本書。但是讀完《湖上泛舟》這其中的一段之後,我大概讀懂了一些內柔,首先聖普勒之前應該是朱麗的舊情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最後分開,朱麗嫁於他人,這篇文章應該是他們就別重逢後,一起出玩而發生的事,文章寫得很動人,包括對景色的描寫,以及人物對話,和人的活動的描寫。我能感受到朱麗對聖普勒還是有愛意的,但是已嫁人的她卻沒有越過雷池一步。

文章前四段,是對當時的景色,以及在船上的娛樂活動進行的描寫,寫的很美麗,我看着文字,很佩服盧梭對於景物描寫的細緻,我能清清楚楚的看到眼前的一切:小船、漁網、獵鳥。在對捕魚進行描寫的時候,沒有用太多的修辭手法,只是很簡單的對當時的情況進行描述,主人讓把魚放生,而僕人似乎並不是太情願。讀到這一小段的時候,我也會心一笑,我笑有兩點,一是文章描寫的氣氛很唯美,並且其樂融融的。第二點,主人和僕人沒的內心想法差異很大,僕人卻不得不聽主人的話。

隨後他們一行人划向浩淼湖面,第四段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我讓他離開我們這邊的湖岸,興致勃勃的讓她心上沃鎮一代瑰麗迷人的湖邊,那兒,星羅棋佈的城鎮、難以計數的居民、處處花木裝點、青翠欲滴的山坡,組成一幅令人悦目的圖畫。”要知道,他們是旭日出生的時候划船進入湖中,那種景色,清晨應但是,微微亮,加之這樣的描述,感覺彷彿就是,馬上天空就要亮起來,一切都充滿了生機,欣欣向榮,我真的很為之沉迷。然後又接着敍述了對面河岸慘不忍對的狀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之後他們在海上遇到了大風冷,在朱麗的鼓舞下,全體船員一起努力,終於讓小船,安全靠岸,船員都安然無恙。信中聖普勒對於朱麗的形象描寫,字裏行間都展示出了,對於朱麗的喜愛,甚至可以説是迷戀。

聖普勒邀請朱麗散步,朱麗想婉言拒絕,但最後還是一起散步去了,聖普勒努力剋制自己內心的騷亂,他內心最愛的人單獨和他一起。在到達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聖普勒終於忍不住內心的情緒,講感情以語言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其實我能從字裏行間讀出,那種失去最愛卻最終夜不能在一起的哪一種苦痛。朱麗卻也忍住了內心的苦痛,勸聖普勒一起回去。並沒有越雷池一步。

聖普勒之後異常痛苦,他還沉浸在失去摯愛的痛苦中,再次的相見沒有讓他快樂,反而讓他更憂鬱。

e tanta fede,e si dolce memore,

e silungo costume!

這首拉丁小詩,正是聖普勒內心的獨白,我想那甜蜜的初戀回憶,他永遠也忘不了,一輩子也割捨不了。我特別喜歡最後一段,聖普勒對於朱麗意志力的歌頌:“有多少人受到誘惑而無法抗拒,最後歸於失敗啊!對於朱麗來説,我的眼睛看到這一點,我的心感到這一點,這一天,他進行了人類心靈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搏鬥,而她戰勝了。”表現出了聖普勒對與朱麗做法的理解。雖然最後自己很悲痛,但是不得不折磨做。

人生其實亦是如此,充滿了太多的無奈與辛酸。同時用充滿了太多的誘惑,我們在面對無奈與辛酸時,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戰勝這些。當我們面對誘惑時,試問我們能否像朱麗一樣,面對情人的吸引,同時戰勝你的願望和他的願望呢?努力的向前走,克服誘惑,不僅僅是愛情上的,而是所有的誘惑,明白我們需要什麼,不能要什麼,才能真正的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孫皓冉

101502115

播音主持一班

第五篇:愛洛伊絲是法國十二世紀人

愛洛伊絲是法國十二世紀人;她和她的教師阿貝拉相愛,遭到她叔父的反對和暴力干預。兩人雖未能結為眷屬,但仍互相依戀,書信往還,直到阿貝拉死後為止。愛洛伊絲和阿貝拉相愛的故事,哀豔動人,得到了盧梭的同情。因此,他把他小説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愛洛伊絲,將他的小説取名為《朱莉,或新愛洛伊絲》,用醒目的標題,表明書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十二世紀的愛洛伊絲在愛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全書的故事,令人悲切:朱莉·德丹治和她的家庭教師聖普樂相愛,大到她父親德丹治男爵的反對。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識極深,不願把女兒嫁給一個平民。於是,在朱莉的表妹克萊爾和聖普樂的朋友、英國人愛德華·博姆斯頓的安排下,聖普樂離開朱莉,從瑞士到法國,後又隨一支英國艦隊到海外遠遊,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迫於父命,和一個與她在年齡及宗教信仰上都有極大差距的俄國貴族沃爾瑪結婚。朱莉和聖普樂的愛情是純潔和真誠的;他們雖被迫分離,不能結合在一起,但他們時有書信往還,傾訴真摯的情誼。

他們動人的愛情故事,就是通過他們兩人之間,以及他們與克萊爾、愛德華·博姆斯頓和沃爾瑪之間往來的書信展開的。

從全書的結構,就可看出作者對題材的處理獨具匠心。前三卷主要鋪敍朱莉和聖普樂的愛情的發展,後三卷通過他們愛情故事的敍述,盡情謳哥美好的德行,讚美婚姻的神聖,吟哦自然的風光,鍼砭社會的積弊,對當時的宗教、文化、倫理道德與各國的風土人。情,均有細緻的描寫和探索。全書的語言平易,不變不枝,行雲流水,以文筆清新樸實的美,打動讀者的心。在盧梭的筆下,一部愛情故事,實際上成了一部頌揚善良風尚、匡正民風民俗和描繪大自然的美的散文詩。書中最令人同情和讚美的,是女主人公朱莉和她在愛情上所表現的美德。朱莉和聖普樂都是多倩的。然而,正如聖普樂在致朱莉的一封信中哀歎和預言的:“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聖普樂始終眷戀着朱莉;而朱莉也沒有忘記她昔日的情侶,同時,作為妻子,她又堅貞地忠實於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沃爾瑪對兩個青年人之間過去的愛也表示充分的理解,並對他們的美德完全信任,把聖普樂接到自己的家,待以真誠的友誼。後來,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竟至一病不起。她在臨終前給聖普樂的一封信中説:“使我們兩人在地上分離的美德,將使我們在永生之地結合。”朱莉和聖普樂的愛情的不幸結局,得到了人們的同情,因此,《新愛洛伊絲》一出版,就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愛洛伊絲》共分六卷,計一百六十三封信,有些信長達數十頁之多,全都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通過純潔的愛情,建立美好的家庭,進而建立良好的社會。“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是盧梭在他的另一部著名小説《愛彌兒》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它代表了盧梭的全部思想,貫穿了他所有的著作,特別在《新愛洛伊絲》中,通過書中人物的塑造和社會風尚的描繪,早已反覆加以表述①。他得出的結論是:要使人成為善良的人,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只有從愛美德開始,樹立良好的德行,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合乎自然秩序的社會。為了論證這一點,他在《新愛洛伊絲》中塑造了幾個他心目中的典型。他説:

①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發表於一七六一年,《愛彌兒》發表於一七六二年。他在他的《懺侮錄》卷九中説,《愛彌兒》中的有些話,早在《新愛洛伊絲》中就説過了。

這就是盧梭給《新愛洛伊絲》中三個主要人物勾畫的大輪廓。金髮女人是書中的主人公朱莉,棕發女人是她的表妹克萊爾,情人是聖普樂。而盧梭的“新愛洛伊絲”和十二世紀的愛洛伊絲不同的是:十二世紀的愛洛伊絲最後進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愛洛伊絲”最後和一個俄國貴族結了婚。她婚前被聖普樂的愛情所征服,但婚後便虔誠地尊重婚姻的神聖,用美德戰勝了

愛情,成為忠貞賢良的妻子和母親。朱莉和聖普樂的愛情悲劇在於:他們不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裏,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的婚姻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朱莉,這個在盧梭心目中可協調個人、家庭和社會關係的人物,只能盡大自然賦予她的天職,治理好自己的家,即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所説的“一切社會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然而,盧梭寫《新愛洛伊絲》的目的,正如他在《懺悔錄》中所説的,不僅僅着眼於“與整個社會秩序有關的風俗和夫妻間的誠實,”而且還有一個更深遠的目標,要達到“社會的協調與社會的和平。”人們都知道,在一七五七到一七五八年間,盧梭和狄德羅等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的分歧,已經發展到無可挽回的決裂地步。對於這一點,他自己也感到痛苦,他説他“生來就仇恨一切宗派偏見,”因此,他把他筆下的兩個信仰對立的人物--篤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爾瑪--描寫得具有巨大的寬容精神,各行自己的美德,各盡自己的天職,從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衝突,共建美滿的家庭。我們可以説,告訴人們如何生活和相愛,是貫穿《新愛洛伊絲》全書的思想脈絡。沒有這個主題,就沒有這部小説的寫作。

在法國文學史上,是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第一個把愛情當做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第一個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説。

故事簡介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聖普樂當了貴族小姐朱麗和她的表妹克萊爾的家庭教師。不久,朱麗和聖普樂相愛了,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因為他已經將她許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聖普樂被迫與朱麗分離。朱麗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得關係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沃爾瑪的理解,他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聖普樂周遊了世界,6年後重新見到朱麗,他雖然想同朱麗鴛夢重温,但朱麗沒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兒子,染病不起,臨死時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一家,並與克萊爾結婚。聖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卻拒絕和克萊爾結婚。

人物分析朱麗:朱麗温柔軟弱,但她的軟弱曾使她在婚姻上改變初衷,她的“軟弱”不是懼怕父親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對封建家長髮出了憤慨的控訴:“我的父親把我出賣了,他把自己的女兒當作商品和奴隸,野蠻的父親,喪失人性的父親啊!”,然而她受舊道德影響較深,沒有勇氣對抗父親“抱着女兒的兩膝”的苦苦懇求,便決定犧牲自己以盡人子的“天職”,她的“温柔”和最愛美德的特點又使她成為可以協調個人,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中心人物。

聖普樂:他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其性格熱烈、英勇、堅強。

在作品前半部:他主要扮演狂熱戀人的角色,他帶動朱麗共同反抗貴族偏見的言行熱烈動人,他的“退讓”並非妥協,而是想以這種方式挽救朱麗免受專制家長的迫害。在作品後半部:他戀情雖如初,但由於朱麗夫妻對他的真誠和友誼,他便也真誠地成為他們的朋友。

他知識淵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曾被人推薦去做軍官,但他熱愛獨立自由,只願作學術研究,在漫遊歐洲期間通過他的見聞,批判了貴族上流社會的種種習俗風尚並對華萊山區人民純樸的思想感情、道德風俗進行讚美,形成鮮明的對照。承擔了社會批判者的角色。沃爾瑪:他也是新人中的一員,他原是俄國接近宮廷的大貴族,但他背叛了其階級及傳統信仰,酷愛根據理性重新觀察生活。他性格理智、沉着、善解人意、心懷坦蕩.

藝術特色 盧梭曾指出《新愛洛伊絲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題材的簡單和中心思想的連貫。”這部作品主要用五個朋友相互間的通信這一單純的手法構成,緊緊圍繞朱麗、聖普樂、沃爾瑪三個人物的友誼和婚戀這一中心主題來展開情節,竟將全部內容有機的糅進主人公們的故事中去,故能多側面多層次的刻畫人物,又讓讀者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運上,懸念迭出,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梭的文藝創作強調歌頌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純潔感情的特點。在《新愛洛伊絲》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

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説。

古典主義文學描寫感情是為了譴責感情,而這裏卻是為了肯定它、抒發它、謳歌它。《新愛洛伊絲》與以往愛情小説的區別

它具有反封建意義,它是一曲爭取不到愛情自由、被封建門第觀念葬送的愛情理想的悲歌。盧梭對愛情的熱烈謳歌,也是以往的小説中不曾有過的。盧梭認為愛情和道德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調和、可以相容的。兩位主人公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愛美德,這是一種嶄新的道德,與違反人行的舊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愛,自尊而又愛他人,尊重他人。

對自然的讚頌是《新愛洛伊絲》得又一個重大特點,也是對文學創作的一大貢獻。盧梭寫出了大自然對人們心靈產生的影響。

《新愛洛伊絲》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説,還是一部哲理小説,其中包含了盧梭的重要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eq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