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難忘的歲月》讀後感(精品多篇)

《難忘的歲月》讀後感(精品多篇)

《難忘的歲月》讀後感(精品多篇)

難忘的歲月電影觀後感 篇一

我們的祖輩父輩都是眾多外出經商的徽商,姑媽的母親是我爺爺的妹妹,虹關人,她父親是清華人,早年由徽州婺源到江蘇南通開米鋪的徽商。她出生在南通,她老人家一生中到過兩次婺源,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底離休前到老家婺源探望我父親,再就是三月這次。出發的那天早上,老人精神相當好,我們驅車從上海海軍幹休所出發,從徽杭高速直奔休寧、屯溪。一路上老人家同我講:我爺爺當年是靠肩挑背扛徒步徽饒古驛道到安徽省(當時婺源隸屬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的樟前再到休寧、屯溪,很辛苦,不容易。祖輩、父輩們十三、四歲就外出學生意都是這樣走過來。並説:徽州人骨子裏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吃苦耐勞、互幫互助的徽州精神。家鄉觀念很強,為求商德,徽商以誠待人,對一些沒有盤纏回鄉及無處安身的同鄉樂於施捨、救急等。並告誡我們不能忘本,要有徽州人吃苦敬業精神,好好工作,多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踏踏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教育好小輩多學文化知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實事。我想,正是因為有一代代淳樸的徽州人靠着兩條腿走出徽州創業、用雙手苦學技藝把徽州精神、把徽州文化傳播於全國各地;他們用他們那厚實的臂膀建造出一個個青山綠水馬頭牆、粉牆黛瓦、石拱橋、文人輩出的徽州大家園。我雖然土生土長在婺源十八年,對徽州的瞭解也許只是文字裏的徽州,而老同志雖不是生在徽州,但她對徽州對婺源的瞭解是那麼的有靈有感,有血有肉。

姑媽她從小生長在外,她從小離開家投身革命,早年在南通女子中學同幾位上進、有志向的同學一起在一九四三年參加了共產黨組織的青年讀書會,接受了共產黨的教育,到一九四四年底,地下黨通知她們説她們都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了,組織上要讓他們馬上轉移到根據地去。因怕連累了家裏的人,夜裏她把自己的一雙鞋子,一件衣服,一份遺書放在河邊,造成自殺的假象,她就連夜到根據地去了,一夜未歸,第二天,有人説河邊發現有人跳河,她的家人到河邊一看,鞋子,衣服都是女兒的,還有遺書。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樣突然間沒了,家裏接受不了這現實,一年裏她母親天天哭,為此哭瞎了雙眼。

到了部隊以後,因怕連累家人,改名換姓。因為她們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一到部隊裏就是排長。部隊也需要她們這些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部隊安排她去了文工團。當時在部隊駐地為老百姓、為幹部戰士演一些如“放下你的鞭子”等以抗日救國為題材的劇情戲,在行軍中用快板以積極向上、鼓舞士氣的語句激勵行軍戰士,部隊休整時教幹部戰士們認字學文化,(她們學校在被日本人佔領了以後,都教他們日語和外語,還教她們唱日語歌)。為此,他們用學校學到的日語在陣地上向對面的日軍喊話,給他們唱日語歌,什麼櫻花開了啊,你們的妻子,兒女,父母都在等你們回去,回到你們自己的國家去吧等話。有一次,她隻身一人下部隊演出,路上遇到了日軍盤查,後來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安全脱險,完成任務後榮獲個人二等功一次並全軍嘉獎,後來還立了一個集體三等功等。在那堅苦的歲月裏,她堅信共產主義信仰,冒着槍林彈雨、出生入死,不怕苦不怕死,參加過無數戰役。一直到打過長江解放上海,全國解放後轉多地任職,在浙江省任職時曾獲寧波市的積極分子,參加過省代會。幾年後姑姑曾找到在上海工作的我父親,短暫見面後馬上就回部隊。後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父親響應黨的號召幹部帶頭回鄉支農,從此同姑媽中斷了聯繫。直到改革開放,姑媽才在七九年底隻身來到那從未到過的“夢裏老家”婺源見到了我父親。今年,時隔三十六年,再次重回故土,老同志別有一番滋味,專門到休寧、屯溪及徽州古城走了一下,路上開車只用了五個多小時,想起當年第一次到婺源虹關,光路上就兩天多,再想想祖輩那會,先是旱路走到新安江再坐船,要一個星期或十天半月才能到謀生地,實所不易。

一座座古老的石拱橋橫亙在每一片古村落的水口間;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沉澱着徽州厚重的文化內涵;豐富古樸的民風、民俗、民居讓她區別於那些徒有外表的美麗。一個個古村落仿若一幅丹青畫卷,一個個人物典故猶如一本史書,古驛道上的印跡猶丟如故人在路邊的歲月,在婺源不經意間你就會走進某一個年代的故事中,每一處殘垣斷壁都有它的故事。古徽州婺源就這樣寧靜的展現在你的眼前。

難忘的歲月觀後感 篇二

影片《難忘的歲月》講述了革命先烈在延安紅區革命根據地,艱苦跌宕的。崢嶸歲月。既嚴肅地尊重歷史,又有藝術的美好表現。當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愛國志士和熱血青年前往延安參加革命工作,感受頗深。延安的生活條件是如此艱苦,環境是如此惡劣。敵機轟炸、上前線,隨時都可能犧牲,可是他們卻懷着愛國的赤子之心,滿腔熱情地來到延安,投身革命,令人肅然起敬!當我看到高士其、陳學昭等人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設延安時,不禁令人感慨。

在現今社會,還有多少人能做到這般。這樣的愛國情懷在我們年輕一輩身上已不多見。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忘點燃學生心中愛國的火花,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讓他們知道“沒有共產黨,哪有新中國……”讓這種崇高的延安精神代代相傳。

在觀看影片過程中,不經意間被主人公陳雲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工作品格所折服。中國共產黨95年的光輝歷程,正是由這些優秀共產黨人前仆後繼開創的。今天,我們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亦能從該部影片中汲取思想養分,從主人公陳雲身上學習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我們要學習陳雲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對工作的熱忱盡責。在思潮雲湧的信息時代,在國泰民安的和平時期,更要不忘初心,帶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前行。同時,在日常工作崗位上,在攻克難題的緊要關頭,我們更要敢於擔當。學習陳雲同志,當一名合格教師,更要學習他謙虛好學、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立足於教育教學工作崗位,踏實進取,認真負責,樹立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理念。

影片中出現一個小片段讓我感觸頗深:一名黨員劉力功因不滿黨組織對他的基層鍛鍊,一心想回到馬列學院學習,與黨組織7次談話後,仍蔑視組織的再三教育,不僅不去華北基層,反而提出要到“八路軍總司令部”工作,最終陳雲同志懷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將其開除黨籍。反觀當今社會,像“劉力功”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人不在少數。有些大學生一畢業被分配在單位裏,看不起底層的工作,如接待客户、幫領導整理文件、打印資料等等,一心只想能幹一筆大業務,就能坐上主管或經理的位置。殊不知,主管和經理他們也是從最底層做起,接待客户,是第一時間最直接瞭解客户的需要,甚至可以為自己打開客源。整理資料文件就是讓自己增長經驗,瞭解公司歷年的數據,對於自己今後的工作大有幫助。尊重每份工作的起步,就是在為自己打下了最紮實的基礎。

當下,黨務工作中最重要最難的也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看到影片中陳雲和黨內同志的談心工作方式,捧着一顆心,及時溝通、適時溝通、積極正面溝通和換位思考、充分有效溝通,最終使得溝通達成實效和長遠共識,給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啟發。

在當下紛亂複雜的環境中,更應該從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崇高品德中汲取營養;堅定理想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遵守黨的紀律,踐行合格黨員標準;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感謝前輩們和先烈們為我們創造了當下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們不需要靠“戰爭”來維持這種幸福,但我們需要洗禮自己的思想,一步一個腳印,跟上祖國的發展,為祖國的建設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通過觀看影片《難忘的歲月》,將更好地激勵我們黨員始終不忘入黨誓詞,牢記使命,堅持原則,從我做起,真正以延安精神永遠激勵我們正確前行,在新形勢下堅持開展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開拓型創新型黨建工作,使黨的組織更加純潔,作風更加清新,戰鬥力更加旺盛,重塑在人民羣眾中的聲譽與威望,真正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核心領導,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使偉大祖國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黨組織一員,時刻牢記黨的宗旨,處處以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黨員。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難忘的歲月觀後感 篇三

今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週年,藉着這特殊的日子,三月底,我同九十一歲的姑媽與她的兒女、孫輩一行六人,開車去她那夢寐縈懷的老家婺源看看,讓老同志放下那顆思念老家的心,了卻老同志有生之年的一個願望。

我們的祖輩父輩都是眾多外出經商的徽商,姑媽的母親是我爺爺的妹妹,虹關人,她父親是清華人,早年由徽州婺源到江蘇南通開米鋪的徽商。她出生在南通,她老人家一生中到過兩次婺源,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底離休前到老家婺源探望我父親,再就是三月這次。出發的那天早上,老人精神相當好,我們驅車從上海海軍幹休所出發,從徽杭高速直奔休寧、屯溪。一路上老人家同我講: 我爺爺當年是靠肩挑背扛徒步徽饒古驛道到安徽省(當時婺源隸屬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的樟前再到休寧、屯溪,很辛苦,不容易。祖輩、父輩們十三、四歲就外出學生意都是這樣走過來。並説: 徽州人骨子裏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吃苦耐勞、互幫互助的徽州精神。家鄉觀念很強,為求商德,徽商以誠待人,對一些沒有盤纏回鄉及無處安身的同鄉樂於施捨、救急等。並告誡我們不能忘本,要有徽州人吃苦敬業精神,好好工作,多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踏踏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教育好小輩多學文化知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實事。我想,正是因為有一代代淳樸的徽州人靠着兩條腿走出徽州創業、用雙手苦學技藝把徽州精神、把徽州文化傳播於全國各地; 他們用他們那厚實的臂膀建造出一個個青山綠水馬頭牆、粉牆黛瓦、石拱橋、文人輩出的徽州大家園。我雖然土生土長在婺源十八年,對徽州的瞭解也許只是文字裏的徽州,而老同志雖不是生在徽州,但她對徽州對婺源的瞭解是那麼的有靈有感,有血有肉。

姑媽她從小生長在外,她從小離開家投身革命,早年在南通女子中學同幾位上進、有志向的同學一起在一九四三年參加了共產黨組織的青年讀書會,接受了共產黨的教育,到一九四四年底,地下黨通知她們説她們都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了,組織上要讓他們馬上轉移到根據地去。因怕連累了家裏的人,夜裏她把自己的一雙鞋子,一件衣服,一份遺書放在河邊,造成自殺的假象,她就連夜到根據地去了,一夜未歸,第二天,有人説河邊發現有人跳河,她的家人到河邊一看,鞋子,衣服都是女兒的,還有遺書,。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樣突然間沒了,家裏接受不了這現實,一年裏她母親天天哭,為此哭瞎了雙眼。

到了部隊以後,因怕連累家人,改名換姓。因為她們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一到部隊裏就是排長。部隊也需要她們這些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部隊安排她去了文工團。當時在部隊駐地為老百姓、為幹部戰士演一些如“放下你的鞭子”等以抗日救國為題材的劇情戲,在行軍中用快板以積極向上、鼓舞士氣的語句激勵行軍戰士,部隊休整時教幹部戰士們認字學文化,(她們學校在被日本人佔領了以後,都教他們日語和外語,還教她們唱日語歌)。為此,他們用學校學到的日語在陣地上向對面的日軍喊話,給他們唱日語歌,什麼櫻花開了啊,你們的妻子,兒女,父母都在等你們回去,回到你們自己的國家去吧等話。有一次,她隻身一人下部隊演出,路上遇到了日軍盤查,後來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安全脱險,完成任務後榮獲個人二等功一次並全軍嘉獎,後來還立了一個集體三等功等。在那堅苦的歲月裏,她堅信共產主義信仰,冒着槍林彈雨、出生入死,不怕苦不怕死,參加過無數戰役。一直到打過長江解放上海,全國解放後轉多地任職,在浙江省任職時曾獲寧波市的積極分子,參加過省代會。幾年後姑姑曾找到在上海工作的我父親,短暫見面後馬上就回部隊。後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父親響應黨的號召幹部帶頭回鄉支農,從此同姑媽中斷了聯繫。直到改革開放,姑媽才在七九年底隻身來到那從未到過的“夢裏老家”婺源見到了我父親。今年,時隔三十六年,再次重回故土,老同志別有一番滋味,專門到休寧、屯溪及徽州古城走了一下,路上開車只用了五個多小時,想起當年第一次到婺源虹關,光路上就兩天多,再想想祖輩那會,先是旱路走到新安江再坐船,要一個星期或十天半月才能到謀生地,實所不易。

一座座古老的石拱橋橫亙在每一片古村落的水口間; 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沉澱着徽州厚重的文化內涵; 豐富古樸的民風、民俗、民居讓她區別於那些徒有外表的美麗。一個個古村落仿若一幅丹青畫卷,一個個人物典故猶如一本史書,古驛道上的印跡猶 丟 如故人 在路邊的歲月,在婺源不經意間你就會走進某一個年代的故事中,每一處殘垣斷壁都有它的故事。古徽州婺源就這樣寧靜的展現在你的眼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1q5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