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童年的祕密》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童年的祕密》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童年的祕密》讀書報告

《童年的祕密》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兒童只盼望歡樂

大人只知道期望?

------《童年的祕密》讀書報告

之所以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説,看完這本書,會激起女性當個好媽媽的衝動。我當時是多麼的迫不及待而又虔誠地閲讀這本書。很多人都説,看完《童年的祕密》,讓人覺得自己錯過了很多開發潛能的機會,想重新營造一個童年。但我想更多的是,我要怎樣有準備地培養自己的下一代,又或者,怎樣做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幫助更多的兒童去締造更好

的人生。

蒙台梭利,女。剛開始,看到蒙氏為女性,先是詫異,然後便是恍然大悟。大概只有作為女性,散發着母性的光輝,才能把“童年的祕密”描寫得如此細膩動人吧?上網隨便搜索一下,關於她的成就讓人應接不暇。在這裏,我並無意要掩蓋她其他方面的建樹,但最讓我頂禮膜拜的,是作為兒童教育學家的她。看到她著作的陳列,我再一次拜倒在她的光輝之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蒙台梭利方法》、《高級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冊》、《童年的祕密》、《新世界的教育》和《有吸引力的心理》等,已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她畢其一生致力於兒童教育事業,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她創辦的“兒童之家”。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取得驚人成效。許多國家設立了蒙台梭利協會或蒙台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她曾三次獲 “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賈米·托裏斯·博佳曾經熱烈地宣佈:“瑪麗亞·蒙台梭利已經成為我們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偉大象

徵。” 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之一。

童年到底藴藏着什麼樣的祕密?《童年的祕密》以最具親和力,最生動的語言闡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蒙台梭利用母親般温柔的雙手給我們揭開迷霧。在蒙氏看來,兒童的心理像一個深深的寶藏,蒙氏不亦樂乎地探索,得到的每一個發現她都如獲至寶,然後又成為她繼

續的動力。她不由歎息,成人是多麼的不瞭解兒童,成人應被“推上被告席”!

儘管每個人都曾沉浸過在自己童年的祕密花園,但一切的一切都像夢靨一樣深埋在潛意識裏,難以喚醒。在一個如此功利的社會,兒童,常常作為一個被忽略的羣體而登上社會舞台。很少人會願意去真正瞭解兒童,因為這個“階級”沒有利益,沒有榮譽,什麼都沒有,甚至可以説是“赤裸裸”的。但是“兒童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成人之父,只有發現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祕密》(霍力巖 李敏誼等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譯者的話】曾經看見過一句有趣的對白------“不要試圖去了解我,否則我怕你會喜歡上我”。我覺得最有資格講這句話的人是兒童。然而,很少人會因為小豆豆朝氣蓬勃、天真爛漫、十分懂禮貌而去真正瞭解她,除了小豆豆的媽媽。我們假想,如果小豆豆沒有做她媽媽的女兒,沒有進巴學園遇到好的校長和老師,又或者,她遇到的這些人,都不曾用心聆聽過她的內心世界,她,

現在又何去何從,路在何處?

作為一位未來的父親或母親,我們絕對有義務有權利去了解兒童。我們不願意再次被推上

被告席,被指責是造成孩子心理障礙的罪魁禍首。

“我們常常要求兒童,要求他們調整自己以熟練敏捷地適應這個世界。但是更有成效的做法是,這個世界應該調整自己以在各個方面都能適應兒童。”【梅內切夫人《沒有準備好的人》

(the unready)】

兒童的敏感期

讀罷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蒙台梭利所説的兒童的敏感期。

“這個嬰兒喜歡盯着一個正在説話的成人的嘴脣,而他自己則用模糊的,無聲的嘴脣動作來表達自己。但最重要的是,嬰兒臉上高度注意的表情顯示出他完全沉迷於眼前的這個有趣的景象。這個嬰兒在6個月的時候仍然只能發出一個單音節。也就是説,在嬰兒能夠清晰發音之前,他對説話就已表現出一種明顯的興趣,一直祕密地作者激活發音器官的工作。這表明他的內心就已存在一種能夠激發該動作的敏感性。”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祕密》(霍力巖 李敏誼等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4頁】這只是一個關於兒童敏感期簡單的例子。很多時候,大人為了保護兒童,幾乎不讓兒童接觸外界,彷彿離開家裏空氣就是污濁的,放佛陌生人都是壞人......但是,兒童習得語言的必要條件,是兒童總被人們包圍着。現今兒童,一天到晚接觸的就只有保姆,至多到了晚上,會被爸爸媽媽逗樂一下,再至多就一個星期見一兩次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像我姑媽的孫女,在一歲前,她主要由保姆照顧,保姆性格內向,不太喜歡説話,隨之,我姑媽的孫女也有點“不苟言笑”,只會説一些簡單的詞語。之後,保姆辭職了,我姑媽接任照顧她。我姑媽社交圈子廣,有了這個樣子可愛的孫女在手,就整天在朋友堆裏打轉。不久,姑媽的小孫女好像一下子聰明瞭好多,可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在話下,更經常“語出驚人”逗樂大人,讓大人詫異,這是一個一歲多的孩子説的話麼?而且,她的性格也一下子開朗了很多,很樂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如“今天奶奶帶她去公園玩滑了滑梯”,不高興的時候,也會眨着迷離的大眼告訴媽媽“今天小狗看她就跑,不跟她玩”。假如我姑媽小孫女的語言敏感性一直被壓抑乃至扼殺,其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大人的行為,常常事與願違。曾看過一則笑話,媽媽説,在孩子沒學會走路之前,絕不會把他放到地上。然而,這只是一個笑話而已嗎?它是

否是現今很多大人行為的一個幽默化的寫照?

有兒童的屋子通常很亂,兒童常把東西搞亂,這是很多大人都想投訴的問題。然而,蒙台梭利説,他們本來不是這樣的。“嬰兒的特徵之一是對秩序的熱愛。”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祕密》(霍力巖 李敏誼等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57頁】我們常見到嬰兒絕望地哭泣而毫無理由,我們經常看到嬰兒哭得聲嘶力竭且無法安慰。我們更多是把這些歸結為嬰兒反覆無常。但是,我們卻沒有發現,這些都源於兒童對秩序有着比我們更苛刻的要求。“兒童無法生活在一個雜亂無序的環境中。雜亂無序的環境會干擾他,是他心煩,他可能會以絕望的大哭來表達無需環境給他帶來的傷害,或者以生病表達他對無序環境的焦慮不安。嬰兒能立即意識到環境的雜亂無序,而成人或大一點兒的孩子就算身處無序的環境也往往感覺不到。”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祕密》(霍力巖 李敏誼等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58頁】兒童的這一敏感期大約出現在一歲半到兩歲。但可惜的是,按照規定,兒童在一歲半到兩歲不可能在學校裏實踐把東西放回原位。這意味着兒童的這種敏感要白白退化嗎?並不然。在家裏,我們可以剔除不必要的物品,把它們收好,把其他的物品都有秩序地擺放好。兒童就可以由此養成把東西擺好的習慣。相反,如果我們無視兒童對無序

環境的反應,難道兒童亂放東西我們可以置身事外嗎?

兒童的工作

曾經,我看到小表弟吃力地想要跨過門檻,想過去幫他一把,可被他的小手推開,我試圖強迫地幫他,可是被媽媽阻止了。她説:“他會有步驟的。”我在一旁看着他,生怕他會摔壞。只見他的一隻小腳極不靈便地想要跨過門檻,可在這隻腳還懸在半空的時候,他又試圖抬起另一隻腳,差點摔倒,又只見他的兩隻小手緊緊拽住門框,身體側往一旁借力,幾度艱辛,他終於跨過了門檻,然後滿意地笑了。兒童有自己有目的的工作,他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秩序,不希望別人去打擾。像小豆豆第一天去巴學園的場景,“媽媽看到小豆豆正把特意給她掛在脖子上的月票掛到‘洛克’的脖子上。媽媽心想:‘這孩子究竟要幹什麼呢?’媽媽決定一聲不吭地看個究竟。小豆豆把月票掛在‘洛克’的脖子上,馬上蹲下身對洛克説:‘怎麼?這個月票的繩子對你不合適呀!’確實,對洛克來説,那毛線繩是有點長,月票已經拖到地面上了。‘明白嗎?這是我的月票,不是你的,你可不能去坐電車。等我去問問校長,再問問車站上的人。如果他們説‘行’,你就能到學校去了,懂嗎?‘洛克開初還豎着耳朵莫名其妙地聽着,待到小豆豆説到最後時,它用舌頭添了舔月票,然後又伸了個懶腰。小豆豆卻還在非常認真地繼續

對它講着:“電車教室不會動,所以我想這樣的教室是不需要月票的。不管怎麼説,你今天就等我好啦!” 説來的確如此,洛克原來每天都和小豆豆一起走到校門口,然後再自己跑回家,因此今天它也是做好了這種準備的。小豆豆把月票從洛克脖子上取下來,十分珍惜地掛在自己脖子上,然後再次朝爸爸媽媽告別: ‘我走啦!’”【摘自《窗邊的小豆豆》】一般的媽媽看到這種情形,肯定會勒令小孩子拿回月票立刻上學,這樣就破壞了兒童的工作。又如小豆豆不小心把錢包掉到糞坑裏面去了,拿着鉗子撈,校長並沒阻止她,而是讓他做完後把工具放回原位,像要求大人一樣要求她,她感到了一種被尊重的感覺。最後她即使沒撈到錢包,但也很滿足了,

因為自己工作了,而且工作被支持了。

成年人認為這些小手伸出去拿的是一些毫無價值和不重要的東西,他們千方百計地隱藏這類東西並且阻撓兒童的伸手行為:“不要碰!”或者是“別動”,“安靜!”之類的話成了他們對兒童的慣常用語。兒童不知有多少次聽到這樣的大喊:“停下來!別動那東西!”為了教訓他們不要碰東西,他們細嫩的小手又捱了多少打啊!

請不要懷疑孩子的能力,他們雖然弱小,但他們曾憑藉自己的力量,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語言。有時候,他們會重複着不必要的工作,他們會把意見簡單的工作完成得很困難,但不要

試圖去阻止或者擾亂他們,請相信他們會在活動中長大,像我們童年時一樣。

對於兒童,我們不能沒有愛。父母都會喜歡乖的孩子,所謂乖,就是遵從。很多時候,孩子過分遵從命令,幾乎連每一句話他們都用心完成,讓我們感覺到每一句話都有責任。但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孩子的很多活動和思維豈不是被扼殺了?我曾經鬧着玩,問過我表妹一個問題“米的媽媽是誰?”表妹歪着腦袋想了想,説“是電飯煲。”然後我很得意地説:“錯了,是花,因為花生米,哈哈”但是表妹並不罷休,她説:“才不是呢,我認為是電飯煲啊,我們用電飯煲來煮飯啊!”然後她又喋喋不休地説出多個米的媽媽是電飯煲的理由。她是個善於思考,有主見的孩子,曾經她的很多行為我們都無法理解,但事後,我們常被她的理由折服。大

人們是否不該吝嗇自己對兒童的愛,而應對兒童博愛一些?

兒童對我們的愛,我們感覺到了?“兒童在大清早就去喊醒仍在熟睡的父母,這是一件讓人極其厭煩的事情。如果社會條件允許,那麼保姆就必須阻止兒童這樣做。保姆成了父母早上睡眠的‘保護者’。然而,如果不是愛,又是什麼東西促使兒童一醒來去尋找自己的父母呢?”

【摘自蒙台梭利:《童年的祕密》(霍力巖 李敏誼等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15頁】但他們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呵斥訓責。成人總會覺得,兒童的很多行為都是沒有理由的,都是鬧着玩的。兒童因為這樣,受過多少委屈呢?很多時候,兒童會想盡方法吸引成人的關注,或許有時候這些方法會成為大人的煩惱。如兒童無法通過優秀的成績獲得家長老師的表揚,就通過調皮搗蛋來引人注目。不管怎樣,這些都源於一顆渴望愛的心。大人們,你們知道嗎?曾經看到過一個老師這樣對他的所謂壞學生説“如果你是壞學生,那我就是一個壞老師,但事實上,我是個一等一的好老師哦!”有多少成人能這樣別出心裁地教誨呢?這樣既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讓兒童感到一種愛的回

饋。

讀《童年的祕密》時,每一頁都讓我愛不釋手。我的思緒常飛回我的童年,那時候,捱打捱罵只知道感到委屈,現在,我終於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委屈了;我也經常想身邊的小孩子,原來,他們並沒有喜怒無常,他們並不曾無理取鬧;我也展望未來,看到自己教育孩子的

情景,甚至看到自己站在孩子羣中跟他們的心相互靠近??

兒童只盼望歡樂?當你看到他們蹣跚學走,又或者他們本不用但卻還是歷盡艱難完成一個極其簡單的工作時,你還會這樣想嗎?那麼,大人也不應只會期待兒童有什麼驕人成績。我曾想過,以後要給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份成長計劃表,但現在看來,太多此一舉了。我的孩子,可以有無數特徵的配搭,我需要做的,是適當地給他創造機會,積極引導他和畢一生去愛他。

第二篇:《童年的祕密》讀書報告

關於《童年的祕密》的讀書報告

專業:學前教育學姓名:李金英學號:20140474

摘要:蒙台梭利是20世紀意大利傑出的幼兒教育家,《童年的祕密》是1936年7月第五次國際蒙台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召開之際出版的。全書除“導論”外分三個部分,共30章,是蒙台梭利解答幼兒之謎並闡述其幼兒教育觀的著作。在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對6歲以下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及其特點進行了探討,並列舉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例子,還對幼兒心理歧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衝突作了分析,同時對幼兒教育的原則及教師和父母的職責作了論述。 關鍵詞:蒙台梭利 感官教育 敏感期 兒童之家 吸收性心智

一、作者簡介: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學前教育家之一。她出生於意大利安科納省,早年在家鄉就學,後考入羅馬大學醫學系,189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羅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意大利第一位醫學女博士。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創辦了“兒童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她撰寫幼兒教育著作,開辦國際訓練課程,對世界各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現代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從《童年的祕密》看蒙台梭利的兒童教育觀

(一)蒙台梭利的兒童觀

1、兒童具有“內在的生命力”

從心理方面看:在兒童心靈中有着一種深不可測的祕密,隨着心靈的發展,它逐漸展現出來。從生理方面看:幼兒體內含着生機勃勃的衝動力,它們是內藏在兒童身上的個人力量。正是這種本能的自發衝動賦予他們積極的生命力,促使他們不斷髮展。幼兒具有兩種本能,一是主導本能。“當一個新的生命誕生時,它自身包含了神祕的主導本能,這將是它的、特性和適應環境的源泉。[1]二是工作本能。對人來説工作是本能性的,是這一物種的特徵。人是通過工作構造自己的,幼兒正是通過不斷的工作進行創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滿足並形成自己的人格。蒙台梭利還特別指出:“我們必須承認,兒童內在的本能不僅對他身體的發展和營養,而且對各種心理功能的發展都在起作用。[2]

2、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認為幼兒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因為嬰兒有一種創造本能,一種積極的潛力,能依靠他的環境構築起一個精神世界。[3]幼兒的精神生命是獨立於、優先於和激發所有外部活動的。儘管幼兒缺乏經驗,但幼兒所擁有的最豐富的潛力能使他自己適應外部世界並防止外部世界的傷害。幼兒具有一種下意識或無意識的感受能力,積極地從外部世界獲取印象和文化模式,並有一定選擇地進行吸收,成為他的心理的伊部分。並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響其一生。

3、兒童心理髮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發現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不同的事物或活動特別敏感或有特殊的興趣與愛好而導致對這些事物或活動的選擇性吸收。蒙台梭利強調説:“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容易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4]同時,兒童不同的內在敏感性使他從複雜的環境中選擇對自己生長適宜的和必不可少的東西,使兒童對某些東西敏感,而對其他的東西無動於衷”。[5]在這本書中,蒙台梭利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秩序的敏感期”、“細節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認為教育者應抓住幼兒的敏感期進行教育。因為幼兒的這種敏感性是一種暫時的傾向,如果錯失了幼兒的敏感期,一種自然征服的機會就喪失了,永遠的喪失了。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內容

1、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最著名的特點就是感官教育,其目的在於促進兒童感覺的發展,主要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的發展。加強兒童肌體對環境的敏感性,從環境中吸收對自己成長有益的因素,同時感官教育還可以培養兒童的注意力和形成秩序的觀念,為兒童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蒙台梭利的感觀教育主要是通過感官教具來實施的,蒙台梭利為發展兒童的感官專門設計了各種教具。比如:訓練視覺的教具有圓柱體、粉紅塔、色板、長棒、幾何圖形卡、二項式、三項式等,訓練聽覺的教具有音樂鍾、音筒等,訓練嗅覺的有嗅覺筒,訓練味覺的有味覺瓶,訓練觸覺的有觸覺板、布盒、温覺筒、温覺板、重量板等。[6]蒙台梭利要求教師按照兒童的內在需要,在兒童不同的敏感期將不同的教具呈現在兒童的生活環境中,讓兒童通過操作逐步形成概念,產生邏輯思考和語言,形成自己

的知識構架。

2、其他方面的教育

另外蒙台梭利還特別重視日常生活教育、讀寫算和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社會性的教育、道德感和美感的教育。在“兒童之家”裏,蒙台梭利開設了不少諸如練習走路、正確的呼吸、説話乃至開抽屜、開門鎖、繫鞋帶、看書等一系列的練習日常生活技能的教具。[7]蒙台梭利的“寫”的練習是先於讀的,她製作了學習字母的教具,先讓兒童用手觸摸字母的形狀,再讓他們像握筆一樣握一根小木棍觸摸字母。兒童觸摸時,教師告訴他每個字母的名稱。蒙台梭利將這種基於人類學的書寫方法稱為“自發書寫法”。[8]另外,蒙台梭利開設的混齡編班就是發展兒童社會性的,在混齡班裏,大孩子從照顧小孩子的活動中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小孩子從大孩子那裏學習自己不懂的東西並得到幫助。在一些日常生活活動中如安排餐桌、打掃庭院等活動中學習輪流、等待、分工、合作及其他社會交往技能。蒙台梭利的美感教育主要是美的環境和音樂教育。她要求“兒童之家”的環境要有藝術性,符合美的要求。這種美並不是奢華,而是“藝術的美”。蒙台梭利為兒童開設了“走線”活動,培養兒童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感受力、理解力,在她感官訓練教具中還有音樂鍾和五線譜板等,用來發展兒童對音樂的感知和創造能力。

(三)蒙台梭利論環境 論教師論自由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的內在潛能是在吸取環境中諸因素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是兒童的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成人有義務為兒童提供適宜他們發展的“有準備的環境”。這個有準備的環境是成人為剔除兒童周圍不適宜他們發展的因素而創造的有規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環境。蒙台梭利對“兒童之家”可以説是她為我們樹立的“有準備的環境”的典範。在“兒童之家”裏,一切以兒童身心發展為中心,教師通過環境提供兒童身心發展的一切需要,到處充滿自由、快樂與愛。兒童能按照自己的內在規律自由發展。例如,在“兒童之家”裏,教師沒有桌子,沒有權威,幾乎沒有教學,而兒童是活動的中心,可以自由、隨意地到處走動選擇他自己的作業。有跟兒童的身體相適應的物體,明亮的教室,裝飾着花朵的低矮的窗户,仿製現代家庭的傢俱的微型傢俱,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簾。兒童可以方便地打開小廚以及廚內存放兒童可以隨意使用的各種物

品。[9]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師並不處於主導的地位,或是顯要的位置,而是作為環境和設備的“看守者”,作為兒童和教具之間相互影響的“幫助者”,作為兒童工作和發展的“觀察者”教師要熱愛兒童, 尊重兒童,相信兒童的內在生命力。教師要排除對兒童的一切先入之見,要有“服務於兒童的精神”。教師的儀表要有吸引力,令人喜愛。並且保持整齊、清潔、沉穩而又莊嚴。教師的舉止要輕盈而文雅,給兒童美的印象。教師要做兒童的觀察者、引導者,善於觀察兒童,瞭解每個兒童的特點和需要並設法滿足兒童的需求,針對需要給予個別指導。

自由的教育原則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體系的基礎,遵循自由的教育原則是其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保證。根據蒙台梭利的兒童發展學説,兒童的生命潛力是通過自發的衝動表現出來的,這種衝動的外在表現就是兒童的自由活動。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的科學的教育學的基本原則是給學生以自由,即允許兒童按其本性個別地、自發地表現。對兒童的自由活動採取何種態度是區分教育優劣的分水嶺。但是允許兒童的自由活動並不是説放縱兒童,而是讓兒童有按照自己身心發展的需要自我發展的自由。蒙台梭利肯定地説“兒童之家”是要紀律的,而且“兒童之家”裏的兒童也是守紀律的。蒙台梭利認為兒童的精神本來是傾向於紀律和秩序的,只要給兒童以徹底的自由,充分讓其自我活動一定會達到紀律的狀態。[10]

(四)幼兒心理歧變的分析、成人與兒童衝突的克服

在本書中,蒙台梭利很詳細地分析了八種幼兒心理歧變。例如,心靈的神遊、心理障礙、依附、佔有慾等。分析了產生歧變的原因、表現及解決辦法。總的來説,兒童所有的歧變都有一個根源—兒童不能實現他發展的原始計劃。那是因為在他的形成時期他遇到了一個有敵意的環境。[11]

在兒童的生長和發展中,兒童和成人之間往往會發生衝突,正如蒙台梭利指出的:“當兒童的發展達到他能夠獨立行動的階段時,兒童與成人的衝突也就開始了。” [12]成人不準兒童的小手東摸西碰,不準兒童進行日常生活的練習等。這樣處於支配地位的成人對兒童的自發活動的壓抑然造成兒童純潔心理狀態的創傷,使得兒童不能正常的發展,以致產生心理的歧變。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並且分析了詳細的原因及現象。為教師和父母提

供瞭解決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的方法。

三、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對我們的啟示

蒙台梭利在感官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顯著的,也是最易被人們接受的一個特點。她的感官教育理念被現在許多的幼兒園所接受並推崇。她設計的感官教具都深受兒童的喜愛,兒童通過“工作”鍛鍊了他們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器官。同時有些教具還培養了兒童日常生活技能,比如“係扣子”“繫鞋帶”等工作的設計很好地培養了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蒙台梭利設計的“走線”活動培養兒童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感受力。通過這些訓練幼兒每天的進步家長都看在眼裏,所以也深受家長的認可。我個人非常贊同蒙台梭利這一教育方法。另外,蒙台梭利發現的幼兒心理髮展的“敏感期”的理論對現在幼兒教育界也有很大的影響,人們瞭解了兒童的敏感期,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兒童合適的環境刺激以滿足兒童內在的發展需要。順應了兒童的年齡特點,學習起來事半功倍。蒙台梭利提出的其他觀點對現在教育也很有借鑑作用,比如對教師的要求,對環境的創造的要求,提倡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允許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需要自由活動等。這些觀點對現在也很有指導意義。但是,人無完人,況且蒙台梭利畢竟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她的學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存在着極大的歷史侷限性。比如,她不鼓勵培養兒童的想象力,讓兒童畫畫時只能照着實物畫而不許發揮兒童的想象力來畫。對遊戲也存在着偏見,主張讓兒童多“工作”少遊戲。反對兒童玩玩具,她的許多觀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她提倡表揚兒童但是又反對獎勵和懲罰兒童。但是,瑕不掩瑜,我們必須承認蒙台梭利對世界各國幼兒教育界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應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適應現代社會的部分發揚光大,為現代社會服務。

註釋:

[1][意]瑪麗亞·蒙台梭利著,馬榮根譯.《童年的祕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4

同上43,50,52,54,117,156 [2] [3] [4] [5] [9] [11] [12]

[7]吳式穎著,《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499.

張蒞穎著,《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與實踐》,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61.

同上63,57. [6] [8] [10]

第三篇: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脱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本書從1936年出版迄今已歷經七十餘年,但在今天的中國,探究“童年的祕密”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因為成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依然普遍存在。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成人之父”,只有發現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非常值得一看。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説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説,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閲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閲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為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繫,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另外,書中成人與兒童衝突這一部分談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問題。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過。記得小時候,因為母親不能滿足我一個願望,我就在家裏的圖畫本上畫一個人,上面寫上媽媽的名字,然後還在旁邊寫上“大壞蛋”三個字。

可是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們也會叛逆我們呀。接觸到的很多家長,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

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拿筷子夾菜吃飯,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全是大人再喂。

而蒙台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這個動作在充分運用她的拇指與食指,對她的動作技巧訓練幫助很大,從而對她的大腦發育也有很大幫助。

後來,我瞭解到,在很多幼托園有一個訓練項目就是讓幼兒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現今,大人們想盡方法發展自己寶寶的智力,但無知的大人們卻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轉載請註明來源:)以鍛鍊他們寶寶的機會,這些機會簡單、普通,但是卻讓家長完全忽視掉了。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台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

常不斷地表現出來。這是兒童工作的專門特徵,蒙台梭利稱之為“重複練習”。

最後提一點,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童年的祕密》給我啟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閲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篇:《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初讀《童年的祕密》,剛開始打開扉頁一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為及其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繫不夠緊密,但看着看着,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為老師必須瞭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比如,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非常值得一看。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説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説,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閲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閲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為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繫,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第五篇: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童年的祕密讀書心得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蒙台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示了童年的祕密,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台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為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為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以上就是我讀《童年的祕密》一書的主要感受。我想每個童年祕密的發現、教育方法的實施、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將成為我今後不斷努力、不斷前進的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53rk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