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中學教師《教育新理論》讀書筆記

中學教師《教育新理論》讀書筆記

第一篇:讀書筆記——《學前教育新方略》

中學教師《教育新理論》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學前教育新方略》 2014-5-24 21:31:00

讀書筆記——《學前教育新方略》

順手翻閲《學前教育新方略》這本書,卻不知感受甚多。“生活”以往我們只知道吃、喝、拉、撒就是生活。看了此書之後,才明白生活的意義,明白什麼是幼兒生活的教育。它是豐富多彩的,每天的生活都會藴藏着許多生活教育的內容。真的很值得人們去體會,去回味着。

以往學前教育重視“強化”的觀點比較重,以為幼兒就是一個信息的接受者。其實,幼兒不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個能動發展着的人。也就是《綱要》中強調的,要以幼兒為本體。一個人的生活很廣泛,幼兒園生活、國小生活、中學生活、社會生活、人際生活等等。還有最重要的也是家庭生活。每個年齡有着不同的特點,而每個年齡也有着不同的生活。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少動作發展協調性差,語言表達力有限,討論的時間少一些,操作實踐的多一些,也就是“玩”多。而大班則相反。小班幼兒自進入幼兒園後,必須先抓良好的生活衞生行為,培養他們最為基本的個人良好的行為。俗話説的好:“三歲看到老”良好的行為形成將使人終身受益哦!

當今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的生活使他們極缺乏勞動生活的體驗。從小培養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從事小班教育後的經驗。在幼兒生活教育中,讓幼兒學習擦拭玩具、桌椅、櫥櫃等。不僅能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增強生活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幼兒愛清潔、講衞生的習慣。現在的獨生子女,家長影響非常重要。家庭的生活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勤儉這一塊,現在的家長哪還有“儉”,個個揮金如土。在現實生活中,合理消費、理財教育往往誤導,認為這個大人們的事與孩子無關。長大成人自然就會了,其實不然。對於成長中的幼兒有關的教育也是責無旁貸的啊!這也是生活教育中的一部分。我也深受體會,兒子的玩具壞了、搞丟了一點也無所謂,別人有的也一定要買,他們對父母賺錢的辛苦以及節儉意識非常缺乏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小滲透有關方面的教育,重視孩子的生活教育。

幼兒教育是一門學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有“愛”更要“會”教,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讀《教育新理論》有感

讀《教育新理念》心得體會

天龍國小教師:劉國秀

今年暑期我認真閲讀了袁振國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書,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閲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

20世紀90年代以後,人類進入了知識爆炸時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識被更新,社會的發展改變着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人們學習和教育的觀念,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方式。我們開展的現代教育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境界,素質教育要創造學生好學、愛學、樂學,教師喜教、愛教、樂教的境;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是互能有無的關係,而不是“警察與小偷”式的緊張對立的關係;素質教育是一種完整人格的養成:培養心胸寬廣、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氣質,自尊、自信、自謙、自持的精神,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懷,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説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説,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畢業班,我就特別明顯感覺到教師師德的重要性,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説與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説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着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説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

一、學會讚美他人

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脱,奮發向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樂於分享,肯於吃苦,勇於創新;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淡泊名利,虛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讚美他們,我們能夠讚美他們,我們也必須讚美他們!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二、學會把握機會

我們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其之所以會成為名師,都是將困難視為機會的,他不僅可以從困難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更從中發現了那個“偉大”自我,收穫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學會享受生活

我們活着,似乎成天在趕路,整天腳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趕不上別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終日”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們耳邊一直迴響着兩個字“競爭”,將我們的生活“糟蹋”為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世界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角鬥場,自己則是一台疲於工作的機器,我們似乎根本沒有閒心去享受生活。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怎能教出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怎麼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藴含其中。”是啊,“妨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四、學會利用時間

課堂高效益令學生喜歡,學生坐在教室裏,其實是在投資,投資為了回報,每個學生投資一樣多的時間,可為什麼這個班的學生學得很好,那個班卻很糟糕?因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浪費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着我們的課表, 2

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 “從四十五分鐘裏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們要心向着孩子的快樂,那麼學校就成了孩子延續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們自己流淌、享受着快樂,當然更需要學校這個快樂之地為 他們創造快樂!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作為人,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為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在袁振國老師的《教育的新理念》一書的開篇就提到了“創造力”的問題。的確,創造、創新成為近年來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它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創新能力也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備競爭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但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創造力更在於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的培養。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關鍵在於教師本身的創新素養結構上。為此,教師必須具備適應教育創新的創新素質,創新素質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創新素質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教育觀、創新的課程教學策略等等。

一 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指的是創新素質中的非智力因素。它是由性格、動機、興趣、意志、情緒等個性意識傾向性因素組成。在創新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創新精神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 強烈的進取心

有創造力的教師,自我期待往往很高,不甘平庸,不甘落後。他們大豆勤於學習、樂於思考,勇於實踐。

(二) 旺盛的求知慾

具有旺盛求知慾的教師,他們對讀書很感興趣。常常自覺、自動地學習;他們追求真理,樂於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及時摒棄落後地觀念;他們敢於質疑,不滿足於已有現成的方式、方法,不苟同於一般的結論,敢於對缺乏可靠論據的理論提出懷疑。

(三) 高度的堅持力

堅持力首先表現在在學習和工作的時候能排除各種內在或外在的干擾,

從事的事業;其次,表現在教師本人為實現自己的工作目標,孜孜不倦地學習,持之以恆地工作。

(四) 堅定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在教育工作中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盲從,不死守教案,

法;自主性還表現為深信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相信自己的力量,有能力實現自己的預期目的。

二 創新教育觀

我們要建立教育創新觀,首先要分析、反思現有實踐體現的教育觀念,找出造成實踐弊端的思想根源,從而根據教育發展的需要,以新的教育觀為指導,改造現有的教育實踐。教育創新觀的基本內涵有以下幾點:

(1) 在教育目標上,樹立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欲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2) 在師生關係上,建立合作、開放、真誠、平等、共融的密切關係。教師要具有真誠的人文情懷和博大的胸襟,樹立人格平等觀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求異,與學生朋友般地進行交流;

(3) 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學習思路,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育,變信息單向輸導為以學生為主體地信息多向輸導;

專心致力於自己所不拘泥常規的方式方3

(4) 在課程教學上,不單要重視學科課程,更要重視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關係,重視課外興趣小組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重視培養學生實踐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5) 在教育評價上,注重知識與能力並重,注重書面考試成績與實踐操作能力並重,注重全面素養與個性特長並重。

三 創新的課堂策略

教學創新的課堂教學策略,就式在實施教育創新中運用創造學、教育學、心理學原理,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及其變化而制定的行為方針和活動方式。常用的課堂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情感策略

創新的靈魂是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

(二) 氛圍策略

教學創新的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範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

(三) 方法策略

方法素養就是在實施教學創新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創新方法。

發現知識的過程,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結果。

總之,教師創新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執着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提高。

2014

4 教學過程中強調9月年

第三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台,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為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説不小了,但對於人類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 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家長聯名上書,道老師的好、説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説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説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着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為視名利為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裏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裏,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痴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第四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 藉助這種手段,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形成技能 、技巧,並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恰當而有效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是每 個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來 ,圍繞着語文教學的效果這一主題,教師們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湧現了許多教績斐然 的教改名家。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寧鴻彬、上海的錢夢龍和於漪、湖南的楊初春等,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 擇和運用上體現着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然而,我們 發現:在學習這些經驗的同時,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現象,而且有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指令劃一,這種現象是令人憂慮的。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國著名的 教育家葉聖陶、呂淑湘先生對此都有論述。葉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到:“教亦多術矣, 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説,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具體 情況選擇應用,到底誰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內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 、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到培養髮展學生的感 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能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老師、學 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環境中協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 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不考慮教學目的、教材 內容、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能力、知識規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情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 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 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 能無目的隨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怎樣去選擇適宜我們自己並能達到和實現我們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首先得從教師和學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從教師自身出發,反覆檢查省悟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 ,教學就是要通過教師把握教材,選擇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 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麼能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於自己的 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青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 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着很大差異。正象是對待一年四季,人們的感覺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節的同一天 ,人們的感受亦不一樣。如夏天,在文學家的眼裏是一個炎熱奔騰的季節,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而在另一些 人眼中則是可詛咒的“煉獄”。對待鮮花亦是如此,有人從它的馨香中感覺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從它的 絢爛中感到了鮮豔奪目的驚異;更有人從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綽約如處子”般的韻致。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人 們在感知上的區別和個性所在。因此,我們必須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 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 選擇。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並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 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勢必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當然,我們並不是説別人的成 功經驗不可以借鑑,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借鑑,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於教學目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 量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認為是好的,應該借鑑之,並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去消化,借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學 。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準備階 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確選擇。

二、“知彼”——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象,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通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説 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裏的人的天性及其 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無論準備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學生 對教材的承受能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 就必須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情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班級環境情況(包括班 級的大小、優差生分佈、紀律情況、學習氣氛、團結情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情況(括前任教師 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接受情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情況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 瞭解和必須瞭解的。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擇教法,形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 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 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着色彩紛呈的景象。我們要 瞭解這些情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 方法做好準備。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象: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作示範課時,雖然他們 對所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瞭解,然後再 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瞭解了學生情況,才能適宜地選擇教學突破口 ,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 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擇教學方法是教育 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 選擇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此而動,又使學生 的知識學習得到了應得的訓練和強化。那麼,怎樣去了解學生呢?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保持和同學們的接觸 ,通過閒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 、興趣愛好、思維能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瞭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其次是 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瞭解他們特殊情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和學生學 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判斷他們的心理需要, 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己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 ,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再次,課後瞭解。每一節課結束後,找幾個同學瞭解一下同學們對教學的反 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提供了借鑑。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可以使自己的 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決定和體現着語文教師的 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 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衝動,而應該經深思熟慮、反覆摸索之後,慎重選擇出既符合 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恆的目標。

第五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人生》讀後感

語文科組湯豔茶

記得在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徹夜不眠地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書中主人公的命運緊緊地扣着我的心絃。那股強忍的精神力量始終震撼心靈。路遙遺留下來的作品不算多,但都是精品。近期重讀路遙的這部中篇小説《人生》,仍然被文字背後的力量所感動。

故事發生於上世紀80年代陝北高原的改革時期。故事的主要脈絡是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的一個人生的變化歷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矛盾的背後體現了高加林人生的悲劇。

高加林是路遙着力塑造的有血有肉的複雜人物。在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敢於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同時又體現了淳樸的農民所具有的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高加林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儘管受到欺負也忍氣吞聲。值得可貴的是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眼前的一切。但是客觀的現實與美好的理想總是背道而馳,這種巨大的反差正是這部小説的亮點。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裏後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前途一片燦爛,既跳出了“農門”,又贏得了一份受別人尊敬的工作。

但是好景不長,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把他的位置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有句話説得好,當上帝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高加林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高加林在人生的第一個拐彎處迎來了一份純潔的愛情。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一心向高加林靠攏。她為高加林學刷牙,學寫字。她的愛是淳樸的,熱烈的,無私的。也許,這份感情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高加林在劉巧珍的眼中是完美的。但是劉巧珍對於高加林來説,只是在高加林人生失意時找到的一份精神上寄託而已。所以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當高加林有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時,他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這同時也意味着高加林放棄了劉巧珍。

五彩繽紛的城市生活是高加林所向往的,他異常地興奮。這時高加林重新遇到了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黃亞萍是位現代女性,開朗活潑,任性專橫,她也喜歡上了樸實的高加林。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高加林沉醉了。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高加林的人生似乎翻開了新的一頁。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最後被人告發了,他又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黃土地,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一閃而逝的煙花,人生的軌跡又回到了原點。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非常的精闢。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人生道路上那關鍵的幾步,可以影響我們人生的某一個時期,甚至可以影響一生的歷程。也許正是人生的這種不確定性,吸引着我們向前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ey4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