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嶽麓書院有感【精品多篇】

觀嶽麓書院有感【精品多篇】

觀嶽麓書院有感【精品多篇】

觀嶽麓書院有感 篇一

我對嶽麓書院的景仰由來已久,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是對讀書人打心底有種好感和親近,尤其是在繁雜浮躁的塵世裏,有如此定力來鑽研學問。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之中,為讀書而讀書的,可能只有書院人。

嶽麓書院讓我驚歎的其二是其悠久的歷史建築,保存修葺較好,歷史古蹟往往多次毀於戰火,而該書院卻在歷史及政治旋渦中保存發展壯大,確實不易。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真跡。

封建社會學習的。地方主要以寺院。而嶽麓書院緊鄰寺院卻發展壯大,還保留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後修建了文廟及一批專祠。在佛的腳下祭祀的卻是文化先賢。可歎文化的精神力量之大。

古人到聖廟專祠進行供祀活動,也是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弘揚傳統文化、激勵士賢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畢竟受到封建社會的粉飾,所以,民主革命開始之後,這種祭祀活動在書院逐漸消失。儘管這種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對聖賢先哲的紀念仍有一定意義,對他們的哲學觀點、思想道德觀念中的合理部分還應繼承和弘揚。古人留下的聖廟專祠,現修葺一新,供後人景仰,亦有助於人們瞭解和弘揚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拜謁嶽麓書院,使人們不由自主地從這裏厚重的文化底藴中感到昇華。縱觀中國文化史,像嶽麓書院這樣的書院真是“獨此一家”,它集天道、地脈、人緣、文氣於一體,樹人無數,興盛千年,這是中國文化的幸事,也是湖南人的幸事。恰是因為這座書院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力量,湖南的“興邦人傑”才會如此密集,這般茂盛……

唯楚有材,斯文為盛,嶽麓書院千年辦學,其最大成就,就是培養出大量具有道德人格的人才。嶽麓書院的主教者們,力圖使書院能夠成為一所塑造和培養高尚道德人格的場所,培養出具有崇高精神的理想人格,能達到“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無窮”的精神境界。縱觀嶽麓書院千年辦學歷史,曾湧現出無數忠貞不屈、浩然正氣的愛國志士、豪傑君子,他們保持靈魂高潔,崇尚真才實學;他們努力追求知識與真理,勇於實事求是;他們能夠在戰場上流血橫屍,為民族尊嚴和大眾利益,他們樂意服從真理和良知,敢於抵制外辱與邪惡;他們依照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價值選擇,絕不使自己成為聲名利祿的奴隸。

嶽麓書院作為一所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機構,它所形成的“務實”傳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學貴力行的治學風格。

觀嶽麓書院有感 篇二

嶽麓山腳下,一座古老的學堂便立在湘水之上。它名叫嶽麓書院。

不知已來過嶽麓山多少次了,而書院作為山邊上地標性建築自然少不了到那兒參觀。作為湖湘學子的我每次參觀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印象中的學府講堂是開放性的,兩位老師坐在講台的木椅上,學生便盤腿坐在地上,各地學子來此遊學求教,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現象使濃濃的書香氣息溢滿整個書院。僅三間教室那麼大的地方卻能裝下兩三佰學生,當時我只是有些驚訝,想着如是我肯定受不了和一堆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擠在一起。

當時未明白其中的感覺是心酸還是快樂,而這一次我慢慢理解到這種感覺,是幸福知足的。

在導遊的演説下我第一次注意到古牆上竟然有相當於現代校規的石碑內容,一百零捌字中處處都藴含着古人對知識的敬畏。導遊問為什麼在聖賢二字之上要空一格,而塑望兩字要並列寫,我好奇的猜測着:也許因為他們比較重要;又也許是考慮到一塊石碑上寫不了這麼多字。聽了解説才明白,是要表達古人對孔孟等大學問家的尊重,聽到這裏我觸動很大。這可不僅僅是對這些聖人的尊重還有對知識的崇拜,要知道古人的學習可不比我們現在輕鬆,四書五經、哲學、古詩文等十六門主課。是什麼支撐着他們繼續堅持下去?是知識。這裏有山水創造靈感;這裏遠離世俗有着無限知識,他們渴望得到知識。

我們又何嘗不一樣呢?同樣的學習,為什麼有的學得好有的學的差。一些人不理解古人眼中的僅僅只有20分之一的人才能學習是什麼概念。他們能夠忍受寒冬中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認真聽講享受知識帶來的快樂。我們能夠做到這樣嗎?電腦手機擺在面前你會怎麼做?是利用它獲取知識還是利用它玩遊戲?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想多學一些本領得到幸福,而這一切都必須依靠知識這一塊基石來固穩打牢。為何不問問自己努力了嗎?努力後又學到了些什麼?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受益很大,我敬畏這些敏而好學的古代學者。

觀嶽麓書院有感 篇三

嶽麓山座落在湘江之濱,從山頂到山腳,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翠綠的像水在流動,又似一塊落在大城市間的翡翠,綠得發亮。

淋浴着春日裏的暖陽,我爬上嶽麓山,置身於樹林間。彷彿自己就是這裏一片幽靜的“叢林之王”。

樹林很幽靜,除了太陽在樹葉縫中灑下零零星光般的陽光外,樹枝間裏時不時的有一個小巧玲瓏的身影,一晃而過;地上也有一個小小的身影排排的走着。

爬嶽麓山是一個十分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兩邊的大樹搖身一變,成了綠油油的大棚,而山頂上吹來的習習涼風,成了一座天然的電風扇,吹着涼爽的風,疲勞和壓力也在不知不覺中飄走了,頓時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一下讓人們又有動力,忘記了爬山的辛苦。

下山之後,就是愛晚亭了,這個景點可謂是“長沙人都知道”的地方,每天幾乎都是人流不息。愛晚亭的名氣可就大了,不單單只是因為牌匾是由的親自題詞,還與琵琶亭,蘭亭,醉翁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

秋天的愛晚亭猶如仙境般美麗,四周紅葉似火、眾星拱月般環抱着愛晚亭。亭角飛翹,琉璃碧瓦,和這似炎的楓葉,混在一起,可謂是“一片紅中一點綠”,坐入亭中,彷彿進入了一種神奇的境界,好似自己是一個仙風道人,閒遊在神仙府的小亭間,又似自己是一個帝王,在大觀園裏散步。

愛晚亭旁,還有一條小溪,潺潺的流着,無疑是在這錦緞上,添上了幾朵小花。“中國四大亭之一”的稱號,果然不是白給的。

嶽麓山就像一塊百看不厭的珍寶,無論你什麼時候來,都能領略它不一樣的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69qz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