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天渠觀後感【精品多篇】

天渠觀後感【精品多篇】

天渠觀後感【精品多篇】

《天渠》觀後感 篇一

週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羣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歎: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巖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羣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幹,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鬥來的,對於我們來説,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觀《天渠》有感 篇二

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今天,我看了《天渠》這部電影,感慨萬千。

影片《天渠》主要講述了黃大發老支書在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尤其是嚴重缺水的狀況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村民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用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達9400米長的“生命天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黃支書作為修渠的領路人,他不懂水利知識,便跑到水利站學習,明白二十公分是怎麼回事;沒錢,賣掉自己的棺材,女兒黃彬彩拿出了自己的彩禮錢;在工人不敢下危崖時,他挺身而出,毅然地將繩索綁在自己身上,跳下危崖……三十六年來,黃支書用生命造渠,他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他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對黨忠誠,對羣眾負責,有能力有擔當的好乾部,好黨員。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傳承了黨的優良作風,他是人民的信仰,是時代的先鋒!

他是“山神”!他是“當代愚公”!

由黃支書,我想到了谷文昌。他這一輩子,沒有穿過皮鞋,十塊錢的一件大衣穿了幾十年,長期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使他病倒了……生病治療時,他為了給國家省錢,住一天花滿分作文網費一塊兩毛錢的房間。他説:“我是來看病的,有個地方躺着就行了!”谷爺爺在擔任東山縣縣委書記的十年間,帶領全縣人民與風妖叫板,與沙虎較量,曾發出這樣的誓言;如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到1964年,全縣植樹造林8。2萬畝,谷爺爺用信念築起了194公里的“綠色長城”,讓海島換了天地,把人間荒島變成了人間樂園。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這是谷文昌一生的信仰。“因為谷文昌,東山島‘綠’了”。政聲人去後,豐碑在人間,谷文昌老爺爺在老百姓的心中樹起了一道不朽豐碑。

由黃支書,我想到了張志保,他是常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政委,他曾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他篤信百姓的利益高於一切。他還説過:“共產黨員就要不怕吃虧,要以身示範!”他天天工作在崗位上,為老百姓謀利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忠誠。

由黃支書,我想到了我們學校教書育人的共產黨員,我還想到了我們村裏那些帶領村民脱貧致富的共產黨員,我還想到了……

因為有黃大發、谷文昌、張志保等千千萬萬優秀的共產黨員,才有國家的繁榮富強,百姓的幸福安康。觀看了這部電影,一顆種子已經在我心裏深深紮下了根,相信它一定會發芽、生長,開出燦爛的花朵。

天渠觀後感 篇三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羣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脱貧致富的奮鬥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的執着堅守和戰天鬥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的老人。

在觀影后有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着羣眾因為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充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不可能改變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裏,縣裏也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的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裏羣眾湊集資款。一家兩百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支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他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粧錢”,在悄無聲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齊了最後的一萬塊錢。這讓我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羣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黃支書女兒因病去世了,黃彬彩是家裏最理解黃大發的人,支持父親的每一個決定,她懂父親的大愛,懂父親無私奉獻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將小愛擱置一邊。當天渠造成,跪在女兒墓前的黃支書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在這一刻噴泉而出,嚎啕大哭起來。天渠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除貧困,靠的是知識、羣眾、政府、領頭人、還有小家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能缺。

不幹,一點成功的希望都沒有;

幹,還有一線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天渠》觀後感 篇四

電影《天渠》以不起眼的村落髮生的感人故事為題材,講述了“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2017全國脱貧攻堅奮進獎”、“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的獲得者——黃大發鑿山修渠,帶領羣眾戰天地、鬥貧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進事蹟

影片講述了原遵義縣草王壩村黃大發老支書花費36年帶領全體村民修渠的感人事蹟。影片開始呈現了黃老書記修渠十年並未取得成功,他毅然決定去縣水利站學習相關修渠的專業技術知識。在第二次修渠時,面臨籌集一萬元資金的難題,黨員黃大發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差點賣掉自己的老本(棺材),女兒彬彩用自己的彩禮錢填補了修渠資金缺口,修渠之路工程順利啟動,修到最險峻的擦耳巖時,工程師退縮了,黃老支書毅然決定自己去鑿渠,其中最深刻的是黃老支書和兒子黃彬權的一段對話,黃老支書説“等會你替我下去鑿渠,我下去好幾趟了頭有點頭昏。”黃彬權問到“為什麼是我?”黃老支書回答到“因為你是我兒子,別人我賠不起。”由於修渠工作的繁忙,黃老支書一直無心顧及女兒彬彩的病情,最後彬彩的離世,黃老支書隱忍失去女兒的傷痛,繼續投入到修渠工作中,每一錘都飽含了深深的懺悔和傷痛。

電影再現了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黃大發老支書號召村民上山,歷時三十餘載,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長9400米,繞3座高山經3處險崖的生命之渠,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落後歷史,創造了百姓富裕的美好未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村民交上了一張完整答卷,他無愧於黨員信念、無愧於羣眾信任,是一名合格優秀的基層黨員幹部。

通過觀看電影,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心繫羣眾的為民情懷,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切實為羣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實事,凡事想着人民,自覺接受羣眾的批評和監督,保持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學習他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要懂得感黨恩、守紀律,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嚴以律己,弘揚清風正氣,保持黨員本色;要學習他奮鬥不止的奉獻精神,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堅守工作崗位,兢兢業業辦事,踐行黨的羣眾路線,以負責的工作態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壓,精準發力,強化擔當,努力為社會事業而奮鬥終身。

天渠觀後感800字 篇五

高梓傑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羣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脱貧致富的奮鬥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執着堅守和戰天鬥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承諾的老人。

有這麼幾個片段,讓我感動,且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着羣眾因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衝成了爛泥溝。滿分作文網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絕對改變不了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裏,縣裏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裏的羣眾湊集資款。一家200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之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粧錢,在悄聲無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取的,最後的1萬塊錢,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的羣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黃支書的女兒黃彬彩因病去世了,黃彬彩無疑是家裏最理解父親黃大發的人了,她支持父親的每個決定,他懂父親的大愛,懂得父親無私奉獻是為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顧大家而不顧小家,當天渠造成時跪在,而墓前的黃大發,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也在這一刻噴湧出來,失聲痛哭起來,去渠的成功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據圖評論。靠的是知識是羣眾、是政府、是領頭人、還有家裏人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可以缺。

不幹,一點希望都沒有;

幹,還有一絲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天渠》觀後感 篇六

我是一個在城裏長大的90後,沒有喝過渾濁的水,沒有經歷過過年才能喝米湯飯的日子,更沒有在大山懸崖邊上負重走過路,更別説還得起早貪黑的幹活兒了。我無法同曾經歷過窮苦日子的草王壩村鄉親們感同身受,也無法真正體會窮苦日子下的堅韌不屈,只能從《天渠》裏尋找那些艱苦的歲月和那堅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實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羣眾。”《天渠》裏的這段話,一直在我腦海裏迴盪。9400米盤纏在懸崖絕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實施,是怎樣的不易和艱辛。它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羣眾的全力以赴。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為了這條渠,他被鄉親們質疑、嘲諷、埋怨,甚至失去摯愛的女兒,但他從未動搖過,始終堅定對黨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告訴羣眾——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壩一定要擺脱貧窮富起來,他承諾過的事一定要兑現。

作為基層的一名工作人員,與羣眾面對面的機會更多,能更好地聆聽羣眾的心聲,瞭解羣眾的需求,知曉基層現況,更能體會到基層工作開展的不易和羣眾思想上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總能碰到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事,但無論是什麼事,只要是和羣眾息息相關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羣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們就更要多跑幾趟田坎,多開幾次羣眾會,多聽聽羣眾的意見,多瞭解當地的明情,多體諒羣眾的不易,也多加強正面引導和宣傳,從羣眾的角度考慮問題,竭盡所能的為羣眾辦事,做到問心無愧,無愧於人民的信任、無愧於黨組織的信任。

《天渠》觀後感 篇七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羣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脱貧致富的奮鬥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的執着堅守和戰天鬥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的老人。

在觀影后有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着羣眾因為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充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不可能改變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裏,縣裏也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的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裏羣眾湊集資款。一家兩百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支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他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粧錢”,在悄無聲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齊了最後的一萬塊錢。這讓我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羣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黃支書女兒因病去世了,黃彬彩是家裏最理解黃大發的人,支持父親的每一個決定,她懂父親的大愛,懂父親無私奉獻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將小愛擱置一邊。當天渠造成,跪在女兒墓前的黃支書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在這一刻噴泉而出,嚎啕大哭起來。天渠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除貧困,靠的是知識、羣眾、政府、領頭人、還有小家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能缺。

不幹,一點成功的希望都沒有;

幹,還有一線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天渠》觀後感 篇八

電影《天渠》講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帶領羣眾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的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心情複雜,感慨,感動,感激,幾度熱淚奪眶。

感慨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讓人難以想象,正是因為如此缺水,才出現了共產黨員黃大發這樣的新愚公,花了36年時間,帶頭開創了’天渠’。

感動是因為主人公黃大發的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帶領其他黨員以及老百姓開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最為感動的是,當他下崖多次後,體力不支時,馬上安排兒子下崖開鑿,兒子不解問原因,答案是:別人出事,我賠不起。這是何等偉大的舍小家顧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為正是有許許多多黃大發這樣的人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創造了新時代的新生活。讓我們生活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中。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以黃大發精神為榜樣,指引我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

天渠觀後感500字 篇九

宮皓程

週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羣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歎: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巖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羣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幹,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鬥來的,對於我們來説,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觀後感 篇十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羣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脱貧致富的奮鬥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執着堅守和戰天鬥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承諾的老人。

有這麼幾個片段,讓我感動,且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着羣眾因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衝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絕對改變不了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裏,縣裏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裏的羣眾湊集資款。一家200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之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粧錢,在悄聲無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取的,最後的1萬塊錢,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的羣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黃支書的女兒黃彬彩因病去世了,黃彬彩無疑是家裏最理解父親黃大發的人了,她支持父親的每個決定,他懂父親的大愛,懂得父親無私奉獻是為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顧大家而不顧小家,當天渠造成時跪在,而墓前的黃大發,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也在這一刻噴湧出來,失聲痛哭起來,去渠的成功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據圖評論。靠的是知識是羣眾、是政府、是領頭人、還有家裏人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可以缺。

不幹,一點希望都沒有;

幹,還有一絲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6knj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