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為本站的會員“麻麻花”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

56門禮炮代表唱響56個民族,70響轟鳴代表奏響70年風雨奮進……25輛猛士戰車載着100面榮譽戰旗緩緩駛過天安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1

20__年9月3日,世界聚焦中國,中國聚焦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正在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戰暨世界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閲兵式。

從電視機旁、網絡直播上、手機直播上,一雙雙專注的眼睛,閃爍着共同的自豪和夢想。祖國強大,民族復興,是每個華夏兒女的榮耀和幸福。盛況空前的大閲兵,讓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都緊緊地貼在一起。這種自豪,這種情愫,今日之環球諸國,非人人可得,放眼華夏曆史五千年,也是非常難得。

大閲兵展現出更令人自豪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和世界觀。中國人民解放軍和17個國家友軍同台檢閲,抗戰老兵接受最高榮譽,將軍帶領士兵共同訓練一起走過天安門,在閲兵現場國家元首承諾裁軍30萬,為捍衞世界和平秩序不懼展示高尖武器。在大閲兵現場,諸多首次出現的元素讓每為觀眾歡呼、讚歎,深受鼓舞。

閲兵現場最靚麗的風景還是老兵方陣。他們坐在車上,接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最高的敬意。雖然容顏已然衰老,目光不再堅毅,但歷史不會忘記千千萬萬抗戰老兵的奉獻和犧牲。此刻,他們的榮耀定格,他們的精神融入中華文明並將傳承不息。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軍隊,只要是為全民族抗戰的都是英雄,只要為中華文明接續不惜放棄小我的都受到今人最高的敬意。

也許再過20__年,我們將很難看到尚還健在的老兵們。在這樣的盛大時刻,看到這些最該獲得榮譽的老兵在天安門廣場的身影,作為一箇中國人,與有榮焉。

此次大閲兵,中國民眾、華夏兒女展現出了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人印象深刻。最近在基層採訪時發現,觀看大閲兵已經成為上至老人下肢孩童口中、心中,最熱最火的話題。而這背後,正是閃亮的愛國精神。

__在天安門上喊出,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能在9月3日與同胞和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們一起聽到這個世界最響亮的聲音,與有榮焉。在觀看大閲兵之餘,如何將個體奮鬥與國家強大、民族復興道路有機結合,是時代對每個中國人的考驗。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2

今天,是祖國成立70週年華誕。上午,在天安門隆重舉行了閲兵式,作為中華兒女,我通過手機直播的方式觀看了全程。此次閲兵式集結地點在長安街,寓意着長治久安。

首先檢閲的是各兵種方隊,他們以分列式的形式整齊有力地走過時,鏡頭拍到那一個個挺拔的軍人身姿,充滿正氣。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屈辱已成過去,輝煌必將來臨。在今天,在70週年閲兵盛典上,我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齊有力的步伐、一雙雙堅定不移的眼神,矯健的身姿無比颯爽,精神煥發。這樣的軍隊有實力擔起保衞國家安全,守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重擔!

軍人方隊檢閲完畢後緊接着為海陸空防禦各先進武器的檢閲,通過主講人的介紹,我認識了威震海天的各種導彈,其中東風41是維護國家主權,捍衞民族尊嚴的重武器!看到這裏我不禁熱血沸騰而又熱淚盈眶,肅敬感油然而生,我想起了兩彈一星功勛錢學森等先輩們,他們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生,默默無聞,艱苦奮鬥。我們新青年應當學習這樣的精神!

今天,看到祖國有如此強大的國防力量,我充滿高興、自豪和安全感。當然,這些成果來之不易,我們應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發揚中華兒女民族精神!最後,我相信我們祖國還會越來越好,衷心的祝福祖國繁榮昌盛。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3

日月如梭,轉眼又是一個十年。今天,我們迎來了祖國的七十華誕。

上午十點整,金色的“1949”出現在屏幕上。古銅色鐘擺微微晃動,“嗒”的一聲輕響,數字就跳到了“1959”,一個十年過去了。這看似輕描淡寫的一聲背後,又隱藏着多少“舍小我為大我”的中國人民呢?回想起《我和我的祖國·前夜》裏的林治遠,我一瞬間不由思緒萬千。

恍惚間,金色的數字已悄然跳至“2019”。鐘聲洪亮,久久在我腦海中迴盪。頓時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會場,我也不由自由一併起立鼓掌。閲兵大典正式開始。

五十六門禮炮,七十響轟鳴,訴説着五十六個民族,七十載拼搏歲月。而威風凜凜的解放軍儀仗隊,正踏着每一聲炮響,向我們走來。他們整齊劃一地戴着白手套,腳蹬皮靴,刺刀寒光閃爍,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幾乎快壓過炮響,個個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領隊三人分別身着白、綠、藍三色的軍服,站在中間的陸軍手持紅旗,下巴微抬,手臂擺動的幅度都彷彿是經過精確測量的,周身散發着一種莊重之感;而兩側身着海、空軍服的兩位軍人,各持一挺短機槍,眼神堅毅、肩背挺括。二人動作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致。

他們身後的儀仗隊,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到都是整整齊齊的一排,間距都是一致的,舉手投足間透出屬於軍人的鋼鐵意志。

鏡頭隨着習近平主席的檢閲車向前推進,沿途盡是整齊的、賞心悦目的方陣。“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嘹亮的口號響徹天安門廣場,氣壯山河!

畫面一轉,紅色的波浪從一角湧起,迅速蔓延開來,席捲了整個觀眾席。每個人的臉上都貼上了印有國旗國案的貼紙,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喜悦與自豪。

“觀眾席好像挺安靜的。”我隨口説道,媽媽笑着接了話:“觀眾席那兒沒有話筒吧,要是真有,早該聽見歡呼聲了。”

接着,洪亮明快的軍樂聲中,有直升機梯隊裹挾着獵獵風聲破空而至,組成巨大的“70”駛過天安門上空。殲擊機、預警機、轟炸機也陸續亮相,真是“鷹擊長空”。我不禁起立,注視着屏幕上拖出長長彩煙的飛機,熱血沸騰……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做中國人!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4

今天是10月1日,中國的一個特大的節日,是國慶節,也是祖國母親70歲的生日。這天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盛大隆重的閲兵儀式。我們家也早早的在等候着儀式的開始。

十點,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之後,閲兵式準時開始了。只見我們的習近平主席坐在紅旗牌小轎車上,緩緩駛出金水橋,隨後便是一排排整齊的軍隊,有空軍,陸軍,海軍,他們的動作一致、神情嚴肅的盯着前方。看着這既威武又雄壯的隊伍,我心潮澎湃。

今年國慶閲兵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非常注重創新,無論是閲兵式、還是分列式,與以往國慶閲兵相比,將集中從內容上、形式上、編排上、組織上進行創新。這次慶典在全國人民歡呼的響聲中結束了,它讓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自強不息。

這麼多高新武器,我想起了今年去北京參觀軍事博物館裏看到的大型武器。70年前,我們的坦克、戰車全部是外國產的,從敵人手裏繳獲的。而現在,沒有一件不是中國產的!可想而知,在這70年裏,我們的祖國發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事情!以前,電視是黑白的,現在,不僅是彩色的,而且是高清的!以前,汽車非常的少,現在,幾乎家家都有一輛汽車!以前,我們常受外國的欺負,現在,我們不怕了,我們的祖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了!

閲兵結束了,我仍然沉浸在無比的激動中。我想:在閲兵式上展出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説明中國強大了,只有祖國強大了,敵人才不敢欺負我們。我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而驕傲。我愛中國!中國加油!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5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日。我就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國慶大閲兵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

上午9點45分時,李克強總理宣佈慶祝儀式正式開始的時候,鑲嵌着國徽的56門禮炮,齊放70響鳴,每一響都震撼着我的心,這響亮的禮炮,這明亮的禮炮,好像在對我們説:“中國成立了70週年了,我們中國越來越好了!”

國旗護衞隊伴着雄壯的國歌聲,護着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的目光注視着五星紅旗,隨着電視機裏的聲音不由自主地高唱起了國歌。

最讓人激動的時候到了,習近平主席站在檢閲車上,向黨旗、國旗和軍旗行了個注目禮。隨後,習近平主席乘車沿着長安街檢閲部隊。排列在街上的各種解放軍、武警戰士方隊及裝備方隊整齊有序,嚴肅挺立。習近平主席向各軍人方隊問好。

“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習近平主席的問候就如春風一陣,温暖着軍人們的心,我聽了也感受到一樣的温暖。“主席好!為人民服務!”軍人們的回答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隨後,分列式閲兵開始了。首先是空中梯隊拉開了序幕:20架直升飛機組成了一個巨大的70字樣。我心想:太厲害了吧!這得訓練多長時間啊!果然,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啊!接着,儀仗方隊邁着闊步走來了,他們高擎着黨旗、國旗與軍旗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其餘15個徒步方隊依次接受檢閲。“咚-咚-咚”,你看,他們的動作多麼的整齊,步伐多麼的鏗鏘有力,腰挺得多麼的直。他們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威,走出了每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此時此刻,我全身熱血沸騰,直豎大拇指為他們點贊。

緊接着,鐵流滾滾,大地共鳴。32個裝備方隊以翻江倒海之勢隆隆駛來。許多裝備車的機甲都一一展現,一枚枚的導彈展現了我們中國的雄偉,展現了我們中國的強大。接着,12個空中梯隊迎風而來,呼嘯凌空,雄鷹展翅。殲擊機、預警機、轟炸機、加油機等等紛紛亮相。看到女飛行員們在天安門上拉出了彩煙,我心裏無比激動。

閲兵式雖然落下了帷幕,但我依舊心潮澎湃,我情不自禁地感歎道: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多麼強大啊!身為“炎黃子孫”的我感到無比自豪!

八一建軍節電影紀錄片《2019閲兵盛典》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7gw7w.html
專題